中、越兩國山水相連,有著一千多公裡長的邊界線。然在唐末、五代之前,越南北屬中國版圖,沒有國與國之間的中、越邊界。宋初,丁部領以唐末安南都護之地為基礎建立丁氏王朝,越南析離中國版圖。安南都護與內地豈州、欽州的地界,便事實成為中、越邊界。其中邑州與交阻的邊界,成為宋、交邊界的主體部分。宋在豈州設有宣化、武緣兩個正縣,其餘廣大地區設羈糜州、縣、洞進行管轄,其中左江道羈糜州、縣、洞,大多與交阻交界。宋、交邊界在交阻立國之初大體形成後,由於丁氏王朝國柞短促,且與宋朝關係較好,雙方沒有發生邊境衝突,加之宋朝當時忙於國內統一戰爭,宋、交雙方既沒有展開邊界問題的討論,也沒有對邊界進行勘定、分劃,因而個別地段存在模糊不明的情況。
其後,在李氏王朝時期,宋、交之間因邊界不明而導致的邊境衝突接連不斷。李氏王朝前期,交阻「常以蠶食王土為事」,宋、交邊境衝突隨著交阻綜合國力及軍事實力的增強而愈演愈烈。從《宋史》景枯「三年,其甲恫及諒州、門州、蘇茂州、廣源州、大發恫、丹波縣蠻寇爵州之思陵州、西平州、石西州及諸炯,略居人馬牛,焚室廬而去。」的記載看,至遲在景枯三年,交阻已攫取對本屬於宋豈管羈糜州的廣源州的控制權。結合仁宗嘉褚四年知豈州蕭注有關廣源州問題的上奏「天聖中,鄭天益為轉運使,嘗責交州不當擅賦雲河洞。」則交阻從宋仁宗天聖年間開始蠶食廣源州土地到景裕三年攫取到廣源州的控制權,只用了短短的十餘年時間。宋、交間因邊界糾紛尤其是領土紛爭而起的劇烈衝突,最終導致神宗熙寧年間宋、李戰爭的爆發。
戊爭結束之後,宋、交雙方圍繞邊界問題展開了一系列的談判:熙寧十年十月,交阻首遣李繼元等入宋談判,宋「令所差官以朝廷恩信曉諭乾德,令送還所擄人口,給與疆土。」元豐元年正月,交阻李乾德上表稱「伏蒙賜詔,從臣所請,自今復貢職,已令安撫司各差人畫定疆界,毋得輒侵犯。臣已奉詔,遣人獻方物,乞賜還廣源、桃榔等州縣。」神宗詔「候進奉人到網,別降疆事處分。」九月二日,交阻使者陶宗元等到網,「領馴象五遺於宋,請還廣源、蘇茂等州。」之汕對於這一請求,宋令交阻先還所掠豈、欽、廉三州人戶,乃如所請。次年十月,交隊歸所掠人口二百二十一人糊,宋遂以廣源州之地賜之。圍繞廣源州是否應歸還交阻一事,宋朝內部一些官員曾有過不小的爭議。而親歷宋、李戰爭,戰後又「奉手救為處置交阻分畫地界事宜」的桂州知州趙高力則主張宋朝保留廣源、思浪等州,但因戍守方面的實際困難,神宗未予聽納。
神宗將原本屬於宋朝的土地拱手送人,受到了時人及史臣的批評。因廣一源州盛產黃金,宋人有詩云「因貪交阻象,卻失廣源金。」《宋會要輯稿》等史一書「然廣源州舊隸豈管羈糜,本非交阻有也。」似《太平治跡統類》批評說:「自沈起、劉彝不能綏御無人,致陷三郡。是役也,僅得順州,又不可守,竟棄之。生口十得一,而朝廷命徐禧計其費,凡費錢、帛、金銀、糧草五百一十萬貫、正、兩、石,於二廣之民,自此大困。」廣源州歸屬問題確定後,接下來的幾年,宋、交雙方還對一些局部地方的邊界劃定進行了談判。元豐六年,交隊再遣陶宗元入宋與廣西經略司議邊界,但雙方未能達成協議。
元豐七年交阻再遣兵部郎中黎文盛偕副使阮陪等「如永平寨議疆界事」,黎文盛獲宋贈封龍圖閣待制,宋廣西經略使熊本遣左江巡檢成卓與其會談。八月,成卓與黎文盛達成協議,按成卓提議,於勿陽、順安等炯從南畫斷地界,成卓以談判情況上報朝廷,十月戊子,神宗賜交阻李乾德詔,正式將成卓與黎文盛談判協議付諸實施,將保、樂、練、苗、丁、放近六縣及宿、桑二炯等地賜予交阻:爭得六縣二恫之地,無疑是交阻外交史上的一次巨大成功,也使黎文盛在與宋的邊界談判中立了大功。黎文盛回交隊後,很快獲得升任。廣裕元年八月,交阻「以黎文盛為太師」。
會豐五年三月,黎文盛因謀反罪而流配「挑江」宋朝與交阻在熙寧戰爭之後圍繞邊界問題展開的一系列談判,使宋、交邊界通過交趾上表、宋廷賜詔,以及雙方互籤協議等法律的形式逐步明確、固定下來。就宋朝邊境豈州而言,儘管在宋朝的不同歷史階段琶州所屬羈糜州、縣、洞的數量並不完全相同,一些羈糜州、縣、洞也前後置、廢無常,但豈州管轄的地域範圍已經固定,宋、交邊界己經明確,延續近千年的中、越邊界,在北宋前期己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