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名鼎鼎的寶潔公司,有過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如果你在公司三個月內都沒有出現過什麼過錯,是會被認為不正常的,公司也不會因為你的完美表現而獎勵你,相反的,管理層還會認為你是一個不合格員工。
他們認為,在這三個月內,你什麼事都沒有做,否則就不可能一點錯誤都沒有發生。
寶潔公司把這個不成文的規定貫穿在企業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他們允許員工犯錯,只要知道了錯誤的來源,就能很好地解決錯誤,避免其他人再犯同樣的錯誤。
一個人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遇到失敗不是壞事,相反是件好事,因為從失敗中能總結、吸取經驗,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就好比做菜,第一次肯定不會做得特別好,做得久了,自然熟能生巧。
01 比倫定律,失敗是財富的積累
人生的路途,有挫折、失敗、歡樂、成功,這些本身就是豐富多彩人生的組合元素。苦難、挫折經歷得愈多,你就愈有智慧心靈,愈成熟。
美國考皮爾公司前總裁F·比倫曾經說過:「若是你在一年中不曾有過失敗的記載,你就未曾勇於嘗試各種應該把握的機會。」為什麼沒有失敗呢,就因為不曾嘗試過,要勇於嘗試,失敗也是機會,失敗也是財富的積累。
在現實五彩繽紛的生活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只擁有成功,也不可能只擁有失敗。其實,成功和失敗在同一軌跡上,成功和失敗的關係是一對孿生兄弟,總是相伴而生。人的一生,說到底,就是在成功和失敗之間蕩鞦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既然通向成功的道路都不可能平坦,那就不要因懼怕而逃避失敗。生活就是要面對失敗和挫折,從挫折中挖掘智慧,從失敗中積累財富。
馬雲曾經說過,要學習失敗學,不要學習成功學。萬象世界,成敗相依。比倫定律辯證地認知「失敗」,把失敗看作是成功的前奏。面對失敗和挫折,關健是能否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和智慧,繼續前進。
所以,當我們在工作中出現了錯誤,遇到了挫折,遭到批評,甚至嚴厲批評,應該抱著客觀理性的態度來面對,因為如果你能正確把握,這正是你成長、成功的前奏。
02玉不琢不成器,研究失敗,比享受成功的時間更久
困難和挫折就像上天賜予人類的一份份答卷,考驗著人類的心,只有有了自我智慧的人,才能不僅生命的答卷答得好,而且在人們看來那些不可逾越的困難也總會超越。不磨不成玉,不苦不威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國際歌》裡的唱詞也在告訴我們,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通向成功的臺階常常是由困苦和艱難鋪成的。戰勝苦難的利器是自我智慧!有自我智慧的人從來不懼怕苦難,因為他們知道怎樣去面對和戰勝它。戰勝困難和挫折的真正力量就在自己身上,那就是自我智慧!在生活中我們遇到任何問題,最後真正能解決問題的人,難道不正是我們自己嗎?人類的命運就像拍皮球,只有狠狠地和地球硬碰硬,才能彈得更高。
華盛頓,一位忍辱負重的美國開國元勳。他的成功來自於對屈辱地忍受,他的偉大在於對功名利祿的淡漠。羅斯福,一個在苦海中搏擊的人。拄著雙拐,坐著輪椅,毅然決然地走進了白宮,成為美國政壇上的一位巨子。德國著名作曲家貝多芬,作為音樂家,雙耳失聰,在痛苦中孕育出偉大旋律。他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屈服,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是多美!
人生的命運就像是一尊雕像,磨難猶如一把鋒利的雕刻刀,人是用這把刀來刻畫命運的雕塑家。每一尊美好雕像的誕生,都需要經過磨難的洗禮,還需要雕塑家的自我智慧,以及他的堅毅與深沉。磨難以它的冷峻和無情使強者獲得生命的價值與升華。具有自我智慧的人,才是戰勝自我的人。從古到今,那些能勇敢地拿起自我智慧的寶劍,面對困難的人,都是智者。
二十餘年來,微軟一路坦途,但比爾·蓋茨認為習慣於失敗是成功的基礎。因此,蓋茨常常僱傭在其他公司有失敗經驗的人做其助手,借用他們的經驗避免重蹈覆轍。蓋茨最為欣賞的人是福特汽車創始人福特和通用汽車創始人斯隆。蓋茨辦公室有一張福特的照片,作為激勵,也作為警惕--福特夢想做出便宜好用的交通工具,創造出汽車世紀,但最後固執地堅持原來的信念而不能持續進步,二十年後霸主地位被後起的通用取代。懸掛一張福特照片,既是對他普及汽車全民化的崇敬,又是對他失敗的一種反思。
03失敗是試金石,看清自己,認清世界
沒有永遠的贏家,失敗是必然,失敗能讓一個人更加認清自己,所謂自我認知,不經過「失敗」的境遇,就沒辦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升級。
失敗帶來的逆商提升,是認知升級最快最狠的方式。辯證看待成敗,不在失敗裡久留,本就是逆商極高的表現。
是一蹶不振、意氣消沉,還是洗心革面、徹底反思、重頭再來,消沉的時間長度,消沉期對待周遭的態度,這些都會讓你更加了解自己,也讓世界更加了解你。
愛迪生為了一項發明,不惜失敗八千次,有人問他是否覺得這樣做浪費了時間,是否因此感到沮喪時,他說:「我為什麼要沮喪呢?這八千次失敗至少使我明白了這八千個實驗是行不通的。」所以在愛迪生看來,之前的八千次只是證明那樣做行不通,而最後行得通的路一定是在這個失敗的基礎上找到的。
我們從小就聽到「失敗是成功之母」這樣的話,但是稍微有點判斷的人都知道,不是失敗成就了成功,而是在失敗裡反思、專注、鑽研的態度和面對挫敗越戰越勇的毅力,讓失敗孕育了成功。
所以王石說,失敗並非成功之母,失敗次數多了就徹底失敗了。能揚長補短的地方儘量揚長補短,能克服短板,並且把短板變成優勢,那更加難得。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有一個人經常出差,經常買不到對號入座的車票。可是無論長途短途,無論車上多擠,他說,他總能找到座位。他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耐心地一節車廂一節車廂找過去。這個辦法聽上去似乎並不高明,但卻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從第一節車廂走到最後一節車廂的準備,可是每次他都用不著走到最後就會發現空位。原因是像他這樣鍥而不捨找座位的乘客實在不多。經常是在他落座的車廂裡尚餘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車廂的過道和車廂接頭處,居然人滿為患。
他說,大多數乘客輕易就被一兩節車廂擁擠的表面現象迷惑了,不大細想在數十次停靠之中,從火車十幾個車門上上下下的流動中蘊藏著不少提供座位的機遇;即使想到了,他們也沒有那一份尋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讓大多數人滿足,為了一兩個座位背負著行囊擠來擠去有些人也覺得不值。他們還擔心萬一找不到座位,回頭連個好好站著的地方也沒有了。與生活中一些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害怕失敗的人,永遠只能滯留在沒有成功的起點上一樣,這些不願主動找座位的乘客大多只能在上車時最初的落腳之處一直站到下車。
生活就是要面對失敗和挫折;失敗也是一種收穫,是醞釀成功的肥沃土壤;從挫折中挖掘智慧,從失敗中積累財富。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機會無處不在。但機會又是稍縱即逝的,你不可能在做好所有的準備後再去把握。這就要求我們有一種試錯精神。即使最後證明自己錯了,也不會後悔。因為你把握了機會,而且至少知道了你先前把握機會的方式是行不通的。人們常說的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是一筆財富,含義也大致在此。
用積極的態度看待失敗,失敗就有了更強大的存在價值。就像比倫定律說的,失敗也是一種機會。
比倫定律其實無處不在,因為在人的一生中,機會無處不在,所以失敗也無處不在,當然在職場上也存在,無論是誰,做什麼工作,都是在錯誤中學會正確方法的。所以美國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認為:沒有犯過錯的人,絕不能將他升為主管。 日本企業家本田先生曾說:「很多人都夢想成功,可是我認為,只有經過反覆的失敗和反思,才會達到成功。實際上,成功只代表你努力的1%,它是另外99%的、被稱為『失敗』的東西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