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民以食為天。從古至今,「吃飯」對中國人來說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吃飯文化。
上世紀70年代,中國很多農村地區吃飯就不像現在這樣不出門在家吃,而是到了飯點,人們就端起大海碗,盛上飯菜,到村裡的固定場所大家聚在一起吃飯,這個場所就叫「飯場」。
飯場,一般選在開闊乾淨的地方,比如夏天在枝繁葉茂的大樹下,冬天在背風向陽的牆根下,由村民自發形成,一旦形成,飯場的地點就不輕易改變。
上世紀70年代,飯場依然存在於農村很多地區。每到飯點,人們不分男女老少,三五成群,陸陸續續的來到飯場。
找個合適的地兒或站或坐,聚在一起吃飯。那時候雖然物質貧乏,但人們卻沒有什麼私心,都將自己家的好菜拿出來,跟大家一起品嘗。
在飯場吃飯,沒有長幼尊卑之分,也沒有正席上的主次之分,大家都是平等的,用當時的一句話講就是「吃飯場上無大小」。
在飯場中,不僅是吃飯,還是村民交流感情,傳遞信息的場所。在這裡,談天說地,天南地北什麼都聊,雖然往往有不少是無稽之談
同時這裡也是村民們交流農耕經驗的地方,比如來年的種植如何安排,莊稼長蟲了如何解決等等。可以說吃個飯就相當於是開個會
當然,有的人就算不去飯場,也經常不會待在家裡吃飯,而是端著碗坐在家門口吃飯,偶爾跟路過的村民聊上幾句
有的還邊吃飯邊串門,一餐飯下來,能串好幾家,吃好幾家的菜。而且當年的小孩子基本上都是吃百家飯長大的,誰家有好吃的,聞著味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