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生活過的人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那就是一到吃飯的時候,村東頭的牆根下或者村西頭的樹蔭下總會有一群村民端著自家的碗,拿著自家的饃,這時候你也能看見各種各樣姿勢的村民邊吃邊聊天。小焦也記著小時候村裡總是一群人圍在一起吃飯聊天的情景,別提多熱鬧了。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飯場」已經慢慢消失了,所以有的人不禁好奇,農村如此熱鬧的「飯場」,當初是怎麼樣形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第一,開大會形成了農村「飯場」。
農村情況很複雜,農民一般農忙時節都會去自家田裡或者在家裡幹活,那時候的大隊幹部想要把村民攢齊開個會說個事兒也是很困難的。但是一到吃飯時間也就成了農民的休息時間,這時候大隊幹部就會在喇叭上喊:「各位村民大家好啊,這會兒利用吃飯的時間,大家把碗端上到哪哪哪來開個短會。」這時候村民就會端著碗前去開會,時間一長,村民就感覺吃飯的時候人多還挺熱鬧的,於是就慢慢會在吃飯的時候聚在一起,就這樣形成了農村的「飯場」。
第二,「串門」形成了農村「飯場」。
農村人平時幹農活都比較忙,對於村裡村外發生的一些新鮮事兒不是很了解,但是呢,人天生就有一顆好奇的心,總喜歡聽一些有意思的事兒。所以,從剛開始一個端著碗串門打聽事兒,到最後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慢慢地就形成了農村的「飯場」。當然了,人一多「飯場」裡的事情也就越來越多了,像什麼地裡的莊稼,村裡誰找對象了,誰出了糗事了,甚至於國家大事、國際形勢都是應有盡有的,真的是說者眉飛色舞,聽者津津有味。
第三,「送飯」形成了農村「飯場」。
在農村地區,有的地方地理條件比較複雜,田地離家裡也比較遠,每到吃飯的時候還得家裡人給送來,不然就會耽誤了幹活。在我們這兒,家人把飯一送到,幾戶幹活兒的人就會找個陰涼的地方在一起邊吃邊聊天。久而久之,農村人就習慣了在外頭吃飯,而且還得有人陪著說話,不然還不習慣。所以,一到吃飯的時候就紛紛像趕場一樣去到一個聚集地,就這樣形成了農村「飯場」。
農村裡有句俗話:「東家短,西家長,端起碗,攆飯場」,講的就是農村「飯場」上的情景。現在,作為農村一種生活形態的「飯場」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有時候真的還挺懷念,相信很多農村人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光都是在農村「飯場」上度過的,現在想起來真的是很美好、很有樂趣。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裡,歡迎關注【村官小焦】!!!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