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最熱鬧的飯場,是很多農民的童年記憶,真是開大會形成的?

2021-01-08 村官小焦

在農村生活過的人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那就是一到吃飯的時候,村東頭的牆根下或者村西頭的樹蔭下總會有一群村民端著自家的碗,拿著自家的饃,這時候你也能看見各種各樣姿勢的村民邊吃邊聊天。小焦也記著小時候村裡總是一群人圍在一起吃飯聊天的情景,別提多熱鬧了。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飯場」已經慢慢消失了,所以有的人不禁好奇,農村如此熱鬧的「飯場」,當初是怎麼樣形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第一,開大會形成了農村「飯場」。

農村情況很複雜,農民一般農忙時節都會去自家田裡或者在家裡幹活,那時候的大隊幹部想要把村民攢齊開個會說個事兒也是很困難的。但是一到吃飯時間也就成了農民的休息時間,這時候大隊幹部就會在喇叭上喊:「各位村民大家好啊,這會兒利用吃飯的時間,大家把碗端上到哪哪哪來開個短會。」這時候村民就會端著碗前去開會,時間一長,村民就感覺吃飯的時候人多還挺熱鬧的,於是就慢慢會在吃飯的時候聚在一起,就這樣形成了農村的「飯場」。

第二,「串門」形成了農村「飯場」。

農村人平時幹農活都比較忙,對於村裡村外發生的一些新鮮事兒不是很了解,但是呢,人天生就有一顆好奇的心,總喜歡聽一些有意思的事兒。所以,從剛開始一個端著碗串門打聽事兒,到最後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慢慢地就形成了農村的「飯場」。當然了,人一多「飯場」裡的事情也就越來越多了,像什麼地裡的莊稼,村裡誰找對象了,誰出了糗事了,甚至於國家大事、國際形勢都是應有盡有的,真的是說者眉飛色舞,聽者津津有味。

第三,「送飯」形成了農村「飯場」。

在農村地區,有的地方地理條件比較複雜,田地離家裡也比較遠,每到吃飯的時候還得家裡人給送來,不然就會耽誤了幹活。在我們這兒,家人把飯一送到,幾戶幹活兒的人就會找個陰涼的地方在一起邊吃邊聊天。久而久之,農村人就習慣了在外頭吃飯,而且還得有人陪著說話,不然還不習慣。所以,一到吃飯的時候就紛紛像趕場一樣去到一個聚集地,就這樣形成了農村「飯場」。

農村裡有句俗話:「東家短,西家長,端起碗,攆飯場」,講的就是農村「飯場」上的情景。現在,作為農村一種生活形態的「飯場」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有時候真的還挺懷念,相信很多農村人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光都是在農村「飯場」上度過的,現在想起來真的是很美好、很有樂趣。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裡,歡迎關注【村官小焦】!!!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70年代的農村「飯場」老照片:還記得當年大樹下吃過百家飯嗎?
    上世紀70年代,中國很多農村地區吃飯就不像現在這樣不出門在家吃,而是到了飯點,人們就端起大海碗,盛上飯菜,到村裡的固定場所大家聚在一起吃飯,這個場所就叫「飯場」。飯場,一般選在開闊乾淨的地方,比如夏天在枝繁葉茂的大樹下,冬天在背風向陽的牆根下,由村民自發形成,一旦形成,飯場的地點就不輕易改變。上世紀70年代,飯場依然存在於農村很多地區。
  • 童年記憶裡的三輪車都去哪了?山東五徵現狀比我們想像的好很多
    鐵錘是個農村孩子對於汽車的記憶可能和大多數車評人、汽車自媒體創作人都不一樣,這些大哥們一提起來就是捷達、普桑、最次也得是奧拓,而我童年對於汽車的記憶可能就只有三輪車了!沒辦法,小時候家裡窮啊,從村裡到縣裡得走一天一夜我上哪看汽車去,看都看不到更別提買了。家裡不稱這個也就只能天天蹲在路邊上看看三輪過眼癮了。
  • 這價格很多農民都猜錯了
    生活在農村是一件快樂的事,這裡雖然沒有大城市那麼繁華,也沒有大城市那麼喧囂熱鬧,但是農村的環境優風景怡人,住在這裡可以最大程度的放鬆心情,農村鄰裡之間的關係也是非常和睦的,每年到了農忙的時節,大家就會團結在一起幹活,而到了農閒的時候,人們就聚在一起談談生活嘮嘮家常,這樣的日子雖然很簡單,但是卻充滿了意義
  • 「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啥意思?真是這樣嗎
    「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啥意思?真是這樣嗎?隨著城市建設得越來越繁華,就業崗位越來越多,缺少就業崗位的農民也越來越多地前往城市打工賺錢。一些農民在社會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也賺到了錢,不管是為了就業方便,還是為了生活,或者是為了子女,這些農村人也紛紛選擇買房定居在城市。
  • 童年的記憶!
    童年開始有記憶,大概在3歲左右。因為我媽媽說,她是懷著我弟弟從洛陽回老家瓜洲,我隱隱約約記得那時,在鎮江老火車站下的火車,媽媽背著我,一手牽著姐姐,一手拿著行李,在艱難地跑了很長的蘆葦蕩,然後又擺了3個渡船,從中午走到天黑才到家。弟弟比我小3歲。所以認為孩兒的記憶應該在3歲左右。
  • 《我和我的家鄉》,暖暖的熱鬧最動人!
    整體觀感不錯,有淚點有笑點,煽情的地方還不等讓你尷尬也能很快的化解,暖暖的熱鬧最動人,總之,對得起我2020年第一次進影院。北京好人,第一感觸葛大爺真是大爺了,明顯老了, 但身材管理到位,還是平平淡淡嘮家常式的演繹方式,看大爺的戲,不用情緒激動。影評以醫保卡為切入點反應農民看病難的問題,看完了咋感覺這最後癥結是農民摳呢,不捨得花200元辦一個醫保卡,有病了怕花錢苦著熬著。
  • 農村『年味』變淡,集市購物冷冷清清,農民都不過年了?
    再過三天,就是冬至節氣,也就是民間說的『小年』,由於今年年末『限工令』的影響,好多農民工早早返回了家鄉,農村逐漸開始熱鬧起來,可是農村集市上冷冷清清,上午十一點的時候,集市除了幾個固定攤位,其他流動攤主也走掉了,似乎大家都不過年了,難道『年味』變淡了?
  • 謀定農民豐收節交易會-李加映: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大會
    農民豐收節交易會:借農民豐收節之際舉辦好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大會即將舉行的首屆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大會暨農民豐收節交易會是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最高領導人關於打造鄉村振興中國樣板的指示精神,深化農村鄉村振興模式的新內涵,圍繞我國農業3.0方向,發展功能性農業和農業大健康,打造數位化農業,推動農業數位化,依託廣東開放前沿的優勢和對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搭建國際化展示交流平臺
  • 2021年起,農村「4大禁令」不再一刀切,農民發展不用擔心了
    眼看著這春節馬上就要到了,此時也是農民熱鬧的時候,這個時候多數的農民工也是從外地趕回來了,也是準備回家過個年,這到了年底的時候,農村也是一改往日的冷清,換來的是熱鬧的場景,畢竟這幾年農民利用農村的改革優勢,紛紛的外出打工,要是放到以前的時候,也是農民壓根都不敢想的,畢竟在以前的時候農村信息閉塞
  • 「年集」熱鬧場景已不再,「年味」越來越淡,啥原因?或3點所致
    每到春節的時候,農村往往比城市熱鬧,無論是「趕年集」還是「串親戚」,過年的氣氛總是濃濃的。 對於80、90後而言,最期待的節日莫過於「過年」了!除了可以穿新衣、收壓歲錢之外,跟著大人們一起趕集置辦年貨恐怕也是一種美好的童年回憶了!與城市不同的是,農村的「年集」熱鬧非凡,不僅有各色各類的吃的、玩的、用的,還物美價廉。
  • 臨近過年,農村興起「睡衣潮」,專家稱有傷風雅,農民卻不以為然
    臨近過年,農村興起"睡衣潮",專家稱有傷風雅,農民卻不以為然 轉眼年關已到,大批的農民工都開始了"返鄉潮",往日冷清的農村也開始熱鬧了起來。每年在臨近過年的時候,氣溫都是格外的低,這幾天筆者家鄉溫度還算不錯,但是下周就開始降溫了。
  • 2020年農村疫情後,農村產業事關農民利益,農民從中受益
    在2020年的上半年的第一個季度,由於受到疫情的嚴重幹擾,農村的各種產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GDP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下滑,農民的收入相對減少,農產品也受到了滯銷,如何在疫情結束後增加農民的錢袋子,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國家也制定了一定的戰略部署,尤其這些產業更是事關農民利益,農民也將從中受益。
  • 農村「廁所」改造利大於弊?農民朋友需要知道!
    這些年來,農村一直都在變,不少農村已全面進入小康,讓人不解的是,農村越來越好卻留不住人,大多數農村年輕人選擇進外出打工,剩下只有留守老人和兒童,隨著時間流逝,他們更習慣了農村的生活,更不願意待在城市。有人願意待在農村,也有人不願意待在農村,大家不難發現,待在城市的朋友總認為待在農村好,而待在農村的朋友已經習以為常了,農村沒有城市的熱鬧繁華,有的只剩低調與平靜,大家對農村一直充滿了回憶,特別是這幾年,農村的變化大家有目共睹,從土地確權到建設新農村,許多農村都發展起來了,在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同時,又面臨另一問題,那就是農村垃圾隨處可見,廢棄閒置廁所更是「臭氣滿天飛
  • 農村春節習俗,吃餃子,放鞭炮,看看農民如何過年
    農村春節習俗,貼春聯,放鞭炮,你還記得嗎?在安徽亳州流行這樣的俗語:「吃罷臘八飯,就把年來辦。」在皖北農村,農民朋友剛進入臘月,村民們就開始籌備豬肉、雞肉、魚肉等年貨。到了臘月二十三之後,鄉村集鎮上街頭巷尾,人頭攢動,熙熙攘攘的人群都忙著挑選年貨,形成一沠繁忙的景象,大人們開始炸饊子、炸麻葉,成為小夥伴們的最愛的美食。貼春聯也是過春節不可缺少的環節,貼春聯又稱貼門對、貼對聯、貼對子等,春聯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了農民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每逢春節,在皖北城市或者農村,每家每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新春佳節增加一份喜慶的氣氛。
  • 農村孩子的童年小吃,土豆餅和綠豆冰棍,是來自夏天的記憶
    每到夏天的時候,小編總是會想起以前的童年小吃。那個時候沒有到大城市讀書,整日放學就圍著媽媽轉悠。因為媽媽是非常心靈手巧的,總是能做出許多好吃的美食來。夏天大多數時間都會呆在家裡,做作業,吃東西!暑假的日子實在快樂,因此一直留存在腦海中許多年。
  • 農民紛紛想要回到農村,原因其實很現實
    農民進城購房是市場化的一種主動行為,也是農民根據自己生產生活需求所做的主動選擇。農民在城鎮買房最大的動力就是解決子女教育問題和農村青年結婚的需求。原本我國的風俗習慣就讓人傾向於在結婚時擁有自己的房子,而且女性農民工比起男性農民工更願意留在城市生活,更願意在城市買房後安家落戶。女性農民工在尋找結婚對象的時候也更傾向於擁有有住房的城市居民或能在城市買房的農民。
  • 農村出現「新四害」不久後,「四大怪」出現,農民:發生什麼事?
    ,都在感謝國家現在對於農村現在的關注和支持,才能夠讓現在的農村變得越來越好,讓農民過上幸福安定的好日子。,農村成為了一些賭博組織為了躲避社會上的打擊而形成的隱藏點,很多的農民為此苦不堪言。現如今出現了四大怪,這四大怪令很多的農民不理解,這也是間接地說明了老一輩和現在的年輕人還是有代溝,所以才會很不理解。這到底是那四大怪呢?
  • 農村七十年代的老照片,圖1溫馨,圖3、4憶童年,圖7很傷感
    一晃已步入老年,回顧一下童年感到很溫馨,今昔對比感覺特別幸福,再看看過去的老照片心中不是滋味。時代變遷,透過老照片看到了祖國的變化,社會的進步,幸福還是滿滿的。圖1,姐姐給小弟弟餵飯是過去農村常見的事。小時候,農村家庭沒有專職的保姆,父母下地勞動,弟弟、妹妹都是有哥哥或姐姐看護,姐弟一起長大,真是情深義重。圖2,一輛自行車馱四個孩子。
  • 趕集,記憶中那抹難忘的鄉愁!
    賣肉的人也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告訴農民,肉沒有注水,都是新鮮的沒有病等等。有個類似於城管的穿制服的人,在催促擺攤的往後撤一下,因為公路本來就窄,一到趕集的時候很容易造成交通擁堵。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始終都是有矛盾的,穿制服的催促攤主後撤,攤主已經擺完了貨不願意撤,嘰嘰歪歪,罵罵咧咧的,不情願往後挪一點兒。
  • 農村冬季白事多,這3種情況經常出現,農民提議該禁止
    其實,在我們當地的農村,冬季也是辦白事的高峰期,很多老人到了冬季由於血管一冷一熱就容易出現危險,而我們當地的飲食和氣溫讓我們很多人都多少有一些基礎疾病,所以每到冬天,保暖是非常重要,但有些老人的身體確實不是很好,可能到了這季節到了這個年紀也確實避免不了意外的發生,筆者統計了下今年入冬之後截止到現在逝世的老人,大概是6個老人相繼離世,而他們大多數都是心血管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