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間,老一輩的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攢下錢後都選擇回村蓋房,將村子原本的平房換成了白瓷磚的小洋樓,而年輕的一代更傾向於生活紮根在城市。農民進城購房是市場化的一種主動行為,也是農民根據自己生產生活需求所做的主動選擇。農民在城鎮買房最大的動力就是解決子女教育問題和農村青年結婚的需求。
原本我國的風俗習慣就讓人傾向於在結婚時擁有自己的房子,而且女性農民工比起男性農民工更願意留在城市生活,更願意在城市買房後安家落戶。女性農民工在尋找結婚對象的時候也更傾向於擁有有住房的城市居民或能在城市買房的農民。男方是否在城裡有房越來越成為當代農村未婚女性新的擇偶標準,這一點無疑產生了非常強的示範性消費作用。
其次城鎮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水平都要高出農村,為了讓孩子們擁有更多的未來選擇權,大家也會選擇在村落附近的城鎮購房,給子女儘可能提供好的學習環境。再則城市擁有的醫療條件和生活環境是農村所不能比擬的。目前,雖然官方沒有專門統計,但有關於農民購房的新聞報導屢見不鮮。
縣城買房在一開始的時候十分熱絡,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鄉親們就不再向以往那熱情地在縣城購買房子。縣城的房價一天天水漲船高不說,就婚房這一作用,也大不如前了。小縣城所能提供的工作崗位有限,薪資水平更是達不到年輕一輩人的期待值。
為了獲得更高的報酬,更好的生活條件,絕大多數農民的孩子都會離開家鄉,到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去尋找機遇和機會。這樣一來購置的房屋會被擱置,變得很難處理。想要賣給別的鄉親是行不通,大家都在差不多的時間買了縣城的房子,至於沒有縣城房子的人,要麼不需要,要麼沒有經濟條件購買。
留給自己住也並不那麼現實。子女都已經脫離農村去了大城市拼搏,一個人在縣城舉目無親,鄰裡之間也被隔開,大家不會像在村子裡那樣熱情地互相來往,也沒有太多的共同語言可以講。對於習慣了鄉村熱鬧生活和大家互相串門的活躍氛圍的農民來說,實在難以適應。而且住在縣城就意味著家裡的土地會被擱置,原本肥沃的土壤,缺少悉心照料的話,沒幾年就會變得荒蕪。最為重要的是,一旦脫離鄉村,紮根城市,就必須在城市尋找適合的工作。一輩子都在地裡勞作的農民,很難掌握城市的生存技能,也很難適應城市的工作,還不如在老家守著一畝三分過活。
當然,會產生以上所敘述房屋擱置情況的城鎮,一般都是在相對偏遠又落後的地區,而此類地區的城鎮化推進也是基於為實現婚配而外延擴張形成的,與以工業化來吸納農村人口為前提的城鎮化本質上天差地別。像這種特殊形式的城鎮化,必然會給農村社會的發展和城鎮化的有序推進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應當予以重視。為實現婚配形成的城鎮化,會給這些農村家庭帶來難以承受的經濟壓力,還會讓農業勞動力大量外流,其結果必然造成農村經濟的凋敝及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悽涼。
城鎮化的本質是人的城鎮化,解決好人的問題是推進城鎮化的關鍵。加強政府與進城農民之間的互動,實現由「轉移人」到「提升人」的轉變。政府方面,首先要保證婚姻移民在法律層面上的平等權,使中國社會從一個傳統社會進入現代社會,這是實現「人的城鎮化"的關鍵因素。同時還要積極創造進城農民融入城市的條件,安排就業、技能培訓,使他們能夠在城市享受到完整的家庭生活、精神生活和娛樂生活,儘量避免被城市生活邊緣化。
城鎮化所要求的城鎮人口所佔比重的提高,一定是以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為基礎的,沒有農業的現代化,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城鎮化,二者是相互協調、不可分離的整體。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並引導他們通過土地流轉,將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實現土地的規模化經營,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進而提高農業產業的利潤水平是當務之急。
讓城鄉之間的界限變得更加模糊,使城市和農村協調發展、共同促進,我們的國家必將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