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懷民帶來《流浪者之歌》
黃金色稻種將鋪滿舞臺———本報訊 在林懷民的所有作品中,《流浪者之歌》有著不同的意義,因為這部作品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寫照,也是東方精神的寫照。屆時,國家大劇院歌劇院舞臺將被黃金色稻種鋪滿,中亞的民歌伴著流浪者走向菩提樹,為北京觀眾帶來悠遠的意境。林懷民告訴記者:「這部作品的形成依靠著三大要素:我的一段印度旅程、三噸半的臺灣稻種和一首首中亞民歌。」這是一部已經演了17年並在世界各地常演不衰的作品,林懷民坦言當時的創作心境時說:「『流浪』是個浪漫的名詞,但對我而言是創作的養分與自我的對話。
-
《流浪者之歌》林懷民催淚:這是佛祖的禮物(圖)
《流浪者之歌》林懷民催淚:這是佛祖的禮物(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雲門舞集最為人欣賞的是它對中國傳統文化、現代人文理念、多元舞蹈語彙的獨特肢體表現的完美融合,其獨特的肢體技法和作品題材都富含中國傳統意境和哲學。
-
《流浪者之歌》林懷民:創作緣起菩提樹下的頓悟
作為臺灣雲門舞集的創始人兼藝術總監,林懷民看起來低調到骨子裡,但他的出現卻引發了廣州媒體和舞蹈愛好者們一次集體的狂歡。本月8至9日,林懷民的著名舞作《流浪者之歌》將在廣州大劇院上演。昨天下午,林懷民在演出的發布會和藝術講座上,以繪聲繪色的講演,向大家講述了這部舞作產生的背後,一個個或感人、或搞笑、或深沉的故事。
-
林懷民《流浪者之歌》三噸半金黃稻米搬上臺
本報訊 (實習生 馬凌 記者 伍斌)舞壇「流浪者」林懷民又將來上海了。下月22日起,這位功底深厚的現代舞「行者」,將率「雲門舞集」在上海東藝連演三場《流浪者之歌》。隨團而來的還有三噸半黃金稻米。
-
聽林懷民講述《流浪者之歌》
一天,林懷民來到佛陀悟道的菩提樹下打坐,不久他就感到眉心一股溫熱,從未有過的安靜與喜悅籠罩他的身心,原來是陽光穿過葉隙落在了他的額頭。印度歸來,林懷民如流水般創作出《流浪者之歌》。林懷民的內心安靜了,卻苦了雲門舞集的舞者,「可憐」的舞者被林懷民要求不準蹦跳,每天就是閉眼盤腿打坐,一坐就是一個月。
-
專訪林懷民:流浪者不是孤獨者 人生終會圓滿
林懷民 早報記者 高劍平 圖 早報記者 周雲 「雲門舞集」近年演出最頻繁、「雲門舞」創始人林懷民最珍視的作品——《流浪者之歌》將於4月22日至24日首次登上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舞臺。 這齣《流浪者之歌》,被譽為林懷民的「黃金之舞」,改編自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的佛教故事,莊嚴磅礴的舞蹈,配合縈繞人心的喬治亞民歌,刻畫求道者虔誠渴慕的流浪生涯。上個世紀90年代,雲門暫停,林懷民前往印度佛教聖地菩提迦耶,體驗到了靜坐的祥和,返回臺灣後,他把冥想納入《流浪者之歌》。 「印度之行讓我得到啟示,看到生命的無常和虛幻。」
-
臺灣雲門舞集-《流浪者之歌》演出信息
1994年夏天,行囊裡帶著德國作家赫曼‧赫塞根據佛傳故事改寫的小說《流浪者之歌》,林懷民飛往佛祖得道的菩提伽耶。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赫塞,四十五歲創作出經典作品《流浪者之歌》(又譯:悉達求道記),故事主人翁婆羅門之子悉達多,歷經靜坐冥想、放浪形骸、流浪苦行的種種求道法門,而在放下一切法門時得證圓滿。
-
《流浪者之歌》首登大陸 曾讓皮娜-鮑什落淚
搜狐演出訊(文/CLL)作為臺灣編舞家林懷民最珍視的作品,《流浪者之歌》首演17年來,足跡遍布18個國家52個城市,演出超160場,感動無數觀眾,這其中就有已故的世界舞蹈大師皮娜-鮑什。皮娜-鮑什當年看完《流浪者之歌》,在觀眾席上痛哭半小時。
-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流浪者情不知所起,跟著林懷民一起舞
一個浸滿悲傷的集體亮相——他們來自臺灣,來自雲門舞集,來自誕生於17年前的一個舞蹈《流浪者之歌》,來自林懷民。 全場為之神情肅穆。情不知所起。 好像每一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流浪者——隨時都想出發、隨時都想逃逸、隨時都想淚流滿面、迎風疾走。 又隨時都不想被任何人洞悉這個又小又狂野的秘密。
-
《流浪者之歌》首次巡演 雲門掌門人詳解作品
林懷民 4月1日,享譽世界的臺灣雲門舞集在掌門人林懷民的帶領下,攜三噸半的黃金稻米在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演出《流浪者之歌》。這部作品是林懷民在一次印度的旅程中突發的靈感,並結合了臺灣的稻米、中亞的民歌,內容則與「生命」有關。 新京報:《流浪者之歌》創作靈感來自你的一次印度之旅,但為什麼這次創作和你之前的作品完全不一樣呢? 林懷民:在這個舞作之前,我的作品都是非常飽滿、急促和熱烈的,直到《流浪者之歌》才真正安靜下來。作品裡不是在說某個故事,表現某個角色,也不是強調某個道具。
-
臺灣雲門舞集《流浪者之歌》4月登廣州大劇院
《流浪者之歌》2011海報記者獲悉,「雲門」掌門人林懷民此次將帶著他最珍愛的作品《流浪者之歌》亮相,這也是該劇在大陸的首次演出,此後,還將到廣州等地演出。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雲門舞團一如既往的肢體舞蹈外,舞臺上拋撒三噸半「黃金」稻米的場面也是該劇的一大看點。【看點】黃金稻米上起舞《流浪者之歌》是「雲門」近年舞作中演出最頻繁的作品,也是林懷民最看重的一部作品。
-
看哭無數人的心靈之舞:《流浪者之歌》
——林懷民 雲門舞集《流浪者之歌》(時長50分鐘,不用著急,慢慢欣賞)其實我們不用那麼著急——來自菩提伽耶的啟示作者:林懷民(臺灣雲門舞集創始人) 我年輕的時候讀過一本書,叫《悉達多》,另一個名字叫《流浪者之歌》,作者是德國文學家赫爾曼·黑塞。
-
臺現代舞領頭人林懷民:打坐是舞者的必修課
[核心提示]「有時候我想,如果有一天我走了,只能留下一個作品,我希望就是《流浪者之歌》。」——臺灣最牛的現代舞《雲門舞集》的領頭人林懷民。 我在武漢的路上看到大興土木、天空都是灰的,很多人的情緒都非常浮躁…… 「有時候我想,如果有一天我走了,只能留下一個作品,我希望就是《流浪者之歌》。」
-
電視劇《天道》與《流浪者之歌》
在這部電視劇中,音樂、音響貫穿了整個過程,聊音樂也是發燒友們的家常便飯,《流浪者之歌》無論是在電影中還是現實生活中都是發燒友們非常喜愛的一支樂曲,穆特演奏的版本也是人們很愛聽的。在電視劇《天道》中有這麼一個劇情,聊的就是《流浪者之歌》,丁元英說:」穆特演奏的《流浪者之歌》還不足以冠一個『好』字」,同樣一首曲子,我們以穆特和弗雷德曼的小提琴來做比較;「穆特詮釋的是『悲傷,悲涼,悲戚』,弗裡德曼他詮釋的是『悲憤
-
流浪者之歌
不遠處的路燈下,坐著一位年老的流浪者。他靠著老舊的磚牆,身子一半隱於陰暗,一半又現於昏黃的燈光下,默默渴求著透過斑駁黃葉灑下的一絲溫暖。他面容枯槁,歲月在他黑瘦的臉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如同那隨風而逝的枯黃落葉。風緊一聲慢一聲地吹著,他裹了裹破絮爛被,蜷縮成一團,再一次驅逐貼在身上的乾冷。他目光呆滯地看著葉片在眼前翻飛又落下,任由寒風撕扯揉虐。
-
林懷民:其實人生不用那麼急
好文字就像一場春雨- 雨聲潺潺 -讓人如在溪邊有人說蔣勳就像一個江南大戶走出來的遺少,而林懷民是一個印度小村跑出來的浪子
-
臺灣編舞家林懷民
《流浪者之歌》90分鐘演出中,身著袈裟的僧人靜坐舞臺一隅,黃金稻穀全程沙漏般落在腳下堆積如丘,此般定力源自冥想靜坐的修煉。《水月》中人體,明鏡與流水相輝映,舞姿是低重心的迴轉綿延,出於太極導引的滋養。《行草三部曲》以肢體追摹書法筆意受益於內家拳,《屋漏痕》在傾斜8度的舞臺上如履平地歸功於長期站樁練就的紮根能力。
-
【名曲欣賞】小提琴獨奏曲《流浪者之歌》
-
林懷民〜舞者的信仰
父親告訴林懷民,海峽那邊正在鬧「文化大革命」,他們喊很多口號,最重要的一句是「為人民服務」。有道理哦,林懷民想,我也要「為人民服務」。林懷民突然就想到了佛陀的故事,想到了菩提迦耶。那年夏天,他就去往印度,隨身帶了本書,是黑塞的《悉達多》,臺灣譯名《流浪者之歌》。印度讓林懷民震驚:髒亂、貧窮,生老病死都在街頭發生。在恆河邊上,林懷民看到骨灰撒入河中,還有焚燒一半的殘尸逐波而下,下遊的信徒面不改色地掬起「聖水」,仰頭吞下。生死有界,流水無痕。還有特別多的乞丐,永遠伸著手。林懷民每天哭泣,不知道該怎麼辦。
-
《稻禾》:林懷民的稻米情節
從2010年廣州大劇院開業之日起的幾年時間,先後引進雲門舞集《流浪者之歌》、《九歌》、《松煙》、《水月》,我們致力把最好的藝術作品帶到廣州,給廣州的藝術氛圍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