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兩周,總票房卻剛剛突破400萬,前有《誤殺》《寵愛》,後有卯足了勁的春節檔,電影《別告訴她》即將暗淡退場。雖然「獨立電影」的標籤已經足夠為這些慘澹的數字辯解,但讓許多觀眾唏噓的是,它畢竟有那麼多的「光環」傍身:爛番茄等國外網站給出了近乎一面倒的好評,橫掃各大頒獎季、捧出了首位亞裔金球獎最佳女主角奧卡菲娜。而圍繞著奧卡菲娜本人,網友們爭論眾多,兩極分化,有人稱讚她是亞裔演員的驕傲,有人認為她的走紅就是西方世界關於東方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無論如何,從實打實的數據來看,這些熱度並沒有變現為《別告訴她》的票房。這部在北美殺出重圍的話題之作,來到國內,是典型的「水土不服」。
但一切好像又不該是這樣的。《別告訴她》是一部關於華人的電影,故事來源於導演王子逸的親身經歷,拍攝地在長春,除了女主角奧卡菲娜是中韓混血,其餘的主演幾乎是清一色的中國面孔,這樣一部作品,中國觀眾本該覺得親切才對。誠然,《別告訴她》的遇冷與讓觀眾感到陌生的演員非常有關,但從作品本身來看,它也沒有在後期憑藉口碑逆襲。個人的觀演感受是,這部電影從頭看到尾,始終有種差了口氣的感覺。
有觀眾評論,《別告訴她》「浪費」了一個好本子。的確,電影講述的故事原本有著以小博大的巧妙設計:奶奶被診斷出癌症,但家人選擇隱瞞她。假借一場婚禮的名義,孫女碧莉和其他家人紛紛趕回家中看望她最後一面。在這個家庭中,碧莉與父母長期生活在美國,伯父一家居住在日本,奶奶留在長春,文明的衝突就縮影在家人的日常對話裡。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碧莉認為,奶奶有權了解自己的病情,但國內的親人和長居日本的伯父執意要說一個善意的謊言,分擔奶奶的壓力。兩種想法截然不同,矛盾似乎一觸即發。
相信許多觀眾看電影的途中一直在期待,碧莉到底做出怎樣的選擇,她會義無反顧地說出真相,還是最終真正理解了家人的做法?抑或她能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不管如何抉擇,她的心路歷程是最該被細緻展現的,這也是觀眾最想看到的。但事實上,電影就此「啞火」了。碧莉最終沒有告訴奶奶實情,可她到底為什麼這麼做?難道僅憑伯父「在西方,生命屬於個人,在東方,生命屬於集體」的一句話?僅僅因為周圍人都曾善意地隱瞞過家人的病情?碧莉做出了堪稱180度大轉彎的改變,可電影的處理實在有些生硬,不足以令觀眾信服。文明的碰撞,是一個格外宏大而複雜的命題,雖然不苛求一部電影能夠給出答案或者解決的辦法,但《別告訴她》的確有避而不談、稀裡糊塗打圓場的「嫌疑」。這與去年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有些相似,矛盾被鮮明而激烈地擺了出來,用了極大的篇幅來鋪陳,要不就好好地解決,要不就乾脆止步於深刻地揭露這些矛盾,非要套上一個「都挺好」的大團圓結局、卡在當間不上不下,著實讓人覺得「窩火」。
《別告訴她》被觀眾詬病的另外一點在於,它展現的中國與現實有一定的脫節。影片設置在當下的長春,但怎麼看都像十八線開外的小城,藍綠色的基調總是溼漉漉、髒兮兮的,成片的高大住宅樓顯得破舊,酒店的服務員追著碧莉沒完沒了地詢問美國好還是中國好更是讓人反感,畢竟早已不是改革開放初期的年代了。這種站在西方文明的立場上、多少有些居高臨下的「審視」和帶有獵奇色彩的視角,很容易引起中國觀眾的不適。
《別告訴她》同樣有成功和動人之處。它探討著亞裔的尷尬處境,他們在國外生活長大,顯而易見的外表差異讓他們很難完全融入,然而回到故鄉,一切又是那麼的陌生,無論身處何方,都沒有真正的歸屬感。其實,這何嘗不是當代中國年輕人面臨的現實?寄託著夢想的大城市與小小的故鄉,都是他們的歸處。影片的最後,奶奶送碧莉遠行,趙淑珍的表演真實細膩,那種見一面少一次的悲傷,是壓抑在所有遊子心底的無奈,從引起觀眾共鳴的角度上,《別告訴她》是一部值得稱道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