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家人之名》開播至今,每一天都是被母親氣死的第一炮。
▼
同期的《完美關係》,「樊勝美媽媽」雖然最後洗白,但一開口就是十萬也足夠網友吐槽很久了。
▼
再向前推,《都挺好》裡蘇明玉的媽媽,早飯偏見,家務偏見,讀書偏見,讓女性網友群起攻之。
▼
就連最近剛剛落幕的《三十而已》,顧佳完美人母的形象深入人心,但保不齊培養出下一個許放炮。
▼
如今的母親,好像從仙入魔,慈母手中線變成了容嬤嬤的針,她們勢力,重男輕女,控制欲極強,偏執地出現在幾乎每一部電視劇中。
▼
知乎上談到國產劇父母形象時,有一句形象的比喻:60、70後眼中的爹媽都是英雄,80、90後眼中的爹媽可能為禍。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父母成為了當代觀眾意識裡的背鍋俠?
有趣的是,這些「母親」培養出來的「結果」都不太一樣。
陳婷的控制欲和焦慮,雖然給凌霄帶來了極大的心靈陰影,可在觀眾眼中,他是一個學霸,是一個成功的牙科醫生,是一個24孝好男友。那是他自己的努力,和他母親沒有關係;
▼
房似錦揣著2000元來到大上海賣房,最後做到店長的職位是依靠自己肯吃苦的拼勁,和她的母親也沒有關係;
▼
蘇明玉脫離母親的掌控網友拍手叫好;樊勝美哭泣無地自容的時候,全在怪她貪得無厭的媽媽……
▼
電視劇在強化原生家庭對於個體人成長的影響,失敗都讓原生家庭背了鍋,卻忘了,結果都是方方面面的選擇造成的。
房似錦如果沒有貪得無厭的媽媽,她是否能成為一個「是房子就能賣出去」的店長?
蘇明玉如果沒有母親的打壓,是否能將一個機會看得如此重要?
所有的誘因,都不會單單只有負面。
豆瓣曾經有個小組:父母皆禍害,最高關注度曾破十萬。長期置頂的帖子包括《教你如何同父母對峙》、《他們將孩子當做一個「物」,而不是人》等十個帖子。
當然這不是純粹攻擊「父母」的小組,而是在探討50後父母和80後孩子面對同樣時代下的問題的分歧和代溝。
電視劇極端放大了原生家庭帶給性格的弊端,讓更多的人將自己的不作為,巨嬰一般得歸咎於「禍害的父母」,而忘記了自己才是主宰自己人生的引擎。
原生家庭背了這麼久的鍋了,現在,不該背了。
撰文:米榻榻
設計:Zhang Yan
微信編輯:Tiffany
圖源:微博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