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節氣日曆
2020年11月22日 09:18:08來源:新華網
隨著冬日的臨近
「小雪」節氣即將輪轉而至
「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個節氣
也是冬季第二個節氣
時間在每年公曆11月22日或23日
「小雪」是反映降水與氣溫的節氣
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較高
意味著天氣會越來越冷
降水量漸增
古代將二十四節氣中的小雪分為「三候」
「一候」虹藏不見
「二候」天騰地降
「三候」閉塞成冬
也就是「小雪」節氣中每五天劃為「一候」
「一候」比「一候」冷
「一候」虹藏不見
降水的形式逐漸從雨變為雪
天上不再下雨
彩虹也就藏起來不見了
「二候」天騰地降
天為陽地為陰
陽氣上升陰氣下沉
陰陽不再相交
天地間自然一片死寂
「三候」閉塞成冬
萬物失去生機
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寒的冬天
古代的冬季比如今要難熬得多
天地間不見鳥獸
人們在播種完最後一茬冬小麥之後
也就紛紛躲在屋裡開始過冬了
在「小雪」時節
各地有著許多獨特的風俗
醃菜、醃臘肉
南方地區有諺語說:
「『小雪』醃菜,『大雪』醃肉。」
民間還有「冬臘風醃,蓄以御冬」的習俗
「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
天氣變得乾燥
是加工醃製品的好時候
家家戶戶開始醃製、風乾各種蔬菜
包括白菜、蘿蔔,以及雞鴨魚肉等
人們用這種方法延長蔬菜、肉類的存放時間
以備過冬食用
釀酒
《詩經·國風》中說:
「十月獲稻,此為春酒,以介眉壽。」
古時釀酒多在剛入冬的時候
也就是「小雪」前後
這個時期秋收剛剛結束
先人們手頭糧食相對富裕
對酒的需求也就很大
這種初冬釀酒的習俗
一直延續到近現代
地方釀酒習俗
浙江長興地區民俗在小雪當天釀酒
稱之為「小雪酒」
據說是因為「小雪」時節
泉水特別的清澈的緣故
吃餈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
還有農曆十月吃餈粑的習俗
餈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後所製成的一種食品
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
曬魚乾
小雪時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
會開始曬魚乾、儲存乾糧
烏魚群會在小雪前後來到臺灣海峽
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
臺灣俗諺:「十月豆,肥到不見頭。」
是指在嘉義縣布袋一帶
到了農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
吃刨湯
小雪前後
土家族群眾開始了一年一度的
「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
在活動中
用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
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稱為「刨湯」
吃「刨湯」
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
給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熱烈的氣氛
有關小雪的諺語
小雪不把棉柴拔,地凍鐮砍就剩茬。
小雪不起菜(白菜),就要受凍害。
小雪不砍菜,必定有一害。
趁地未封凍,趕快把樹種。
大地未凍結,栽樹不能歇。
夾雨夾雪,無休無歇。
小雪封地地不封,老漢繼續把地耕。
小雪不耕地,大雪不行船。
小雪地能耕,大雪船帆撐。
小雪不封地,不過三五日。
小雪雖冷窩能開,家有樹苗儘管栽。
到了小雪節,果樹快剪截。
時到小雪,打井修渠莫歇。
小雪到來天漸寒,越冬魚塘莫忘管。
小雪大雪不見雪,小麥大麥粒要癟。
小雪封地地不封,大雪封河河無冰。
出品:彭亞平
監製:張拓 林豔興
策劃:史依靈 許超 沈梅
製作:範鑫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