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21日,話劇《飛越瘋人院》中文版即將登陸上海人民大舞臺。不久前,該劇結束了北京場的演出,吸引了眾多觀眾走進劇場,感受這部經典作品中對自由的詮釋和嚮往。
圖說:《飛越瘋人院》上海站海報 官方圖
該劇講述了男主角麥克·墨菲因為不想在監獄裡被強制勞動,所以選擇裝瘋進入瘋人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自由與活力。然而這一切都被護士長拉齊德所代表的權威和秩序所制衡著。最終,麥克被強制實行了前額葉切除手術。受他精神感染的「酋長」在捂死了麥克以後,搬起了之前麥克搬不動的洗手臺,砸碎窗戶逃離了瘋人院。
當被問到排演此戲的契機時,導演佟欣雨是這樣回答的:「當時先做完了《燃燒的瘋人院》,在製作人的建議下決定做『瘋人院三部曲』系列。說到瘋人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部作品——《飛越瘋人院》。後來我們找到了原版劇本,看完之後覺得非常精彩,結構很規矩,但是又充滿了戲劇衝突。每一個人物的角色塑造都太讓人喜歡了。所以如果說契機的話,應該就是製作人的一句話,讓我想要試圖把這樣一個經典作品來搬上中國的舞臺。」這次執導話劇《飛越瘋人院》中文版,佟欣雨提出了一個問題——人到底怎樣才能完全不在乎別人的期待和看法,活成真實的自己?
劇中麥克墨菲的扮演者馬仁傑表示:「麥克墨菲是一個有些正義、有些痞勁兒的人,好賭成性,滿腦子小聰明。他聽說瘋人院環境舒適,還按月領補貼,於是想出了住進瘋人院以逃避農場勞動的花招,但這裡對人性的壓迫顛覆了他的想像。天性不羈、調皮搗蛋的麥克墨菲是不能忍受這樣的管控的,於是他無視規則,帶領瘋人院的一群『綿羊』們對抗大護士。他所有的反抗、和大護士作對的行動都是本能的、下意識的,至於他最後幫助瘋子們喚醒了最本真的自己,完全是無意為之。」
拉齊德的扮演者任怡潔也談及自己對於角色的理解:「我自己和這個『大反派』的性格不盡相同。在大家看來,拉齊德是一個冷酷、無情、不討喜的『老處女』,缺少共情能力。病人在她眼中沒有人性,任何對生活的熱情都不能打動她。但漸漸走入拉齊德的內心後,我發現她並不是一個『壞人』。她只是一個非常忠於自己職業的人,是她所在的環境禁錮了她。私生活的單調匱乏放大了工作給她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因此她才會加倍『照顧』病人,幫助他們早日學會規矩,回歸正常生活。」不少首次看完作品的觀眾,情感的天平無疑是偏向麥克墨菲的,但是當人們回過頭來再去品味,又不免會產生新的看法。
《飛越瘋人院》的故事由來已久。1962年,小說家肯克西基於自己在醫院參與藥品實驗項目的經歷創作了長篇小說《飛越布穀鳥巢》。1963年,音樂劇《我,堂吉訶德》的詞作者戴爾·沃瑟曼將這部作品搬上舞臺。小說問世13年之後,電影版的《飛越瘋人院》橫空出世,在第48屆奧斯卡金像獎上攬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還獲得了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最佳剪輯、劇情片最佳原創配樂四項提名。
戲劇評論人尼三在觀看該劇演出後曾說到,「《飛越瘋人院》像一片手術刀那樣冷峻、鋒利,給這凡俗的生活做了一次病理切片。它冰冷的刀鋒準確地切入世界的病灶所在,以活體穿刺的痛感,讓我們看到生活中的悲與喜,絕望與希望。」(新民晚報記者 吳旭穎 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