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這篇文章,想來很多朋友即便是過了很多年,這當中的一兩句話也是能夠脫口而出的。這篇文章是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所作,陶淵明生於東晉,所在的時代為晉朝。晉朝,是三國結束之後的朝代,雖然三足鼎立的局面被打破,晉朝統一。但是就像是當初秦滅亡,漢成立之後,雖然秦朝打下了很深的基業,但是時代的黑暗和混亂的現象並沒有很大的改觀。
晉朝同樣如此,礙於晉朝統治者的無能,陶淵明的仕途路可謂是「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在官場上鬱郁不得志,最後丟下一句「不為五鬥米折腰」便瀟灑隱歸。《桃花源記》,陶淵明通過描寫了這樣一個與世隔絕的仙境,擺脫了世俗的紛爭和腐朽,從而表達出自己對美好社會的嚮往和渴望。至此,我們都認為這是一個他想像的聖地。可細細讀來,卻另有玄機,這仿佛不是仙境,而是墳墓。
我們一邊看原文,一邊分析。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這裡是說晉朝有個捕魚的人在外出捕魚的時候迷路了,然後看到了一片桃花林。第一個疑點就出現了,結合當時的創作環境和歷史背景,兩晉時期,戰亂頻繁,天下雖統一,但是還殘存餘孽。百姓們流離失所是常態,土地荒蕪更是意料之中。如果真的有這樣一個地方,不會不被人發現,應該有好多人能在此聚居。其次,「忽逢桃花林」,桃樹在古代是聚集陰氣的,一半會在下葬的時候多種植一些桃樹,活人生活的地方是絕對不會種桃樹的。在古文獻中也有佐證,魏晉《葬經》記載:門前桃桑,為大兇。從風水上來說,墳地是陰靈活動的場所,桃木是用來避邪的,可想而知這片「桃花林」是怎樣的存在。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這裡是說,在桃花林的盡頭就看到一個小山,有個小口,有微微的光亮。但是對歷史有研究的人應該知道,這種「口小肚皮大」的結構,正是秦漢魏晉時期墓道的典型結構。當時社會混亂,經常會出現盜墓的情況發生,古人迷信,認為被人盜墓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所以墓道一般都會修成前窄後寬的樣式。換個思路,如果真的是一個村莊的話,村口的道路不至於修得很窄。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從這一大段當中我們能提煉出主要信息:1、從秦朝的時候躲避戰亂祖先來此安家,並不知道現在是什麼時代,更不知道有漢、魏晉。2、這裡男男女女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穿得一樣。3、糧食豐富,不缺吃穿,沒有絲毫生活壓力。
從這三點我們能看到相互矛盾的地方,不知道現今何世卻於外面的人穿得一樣;在此躲避戰亂,不曾出去,但是卻有吃不完的糧食,每家每戶都過得很怡然自樂,絲毫沒有戰亂中求生存的感覺。
至此,我們可以推斷,從秦漢到兩晉時期,歷經百年的時間,衣著習俗肯定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可是這群人說幾百年來從來沒有見過外人,也沒有出去過,那衣服怎麼可能和外面的人一樣呢?結合種種,可大膽猜測:這些衣服是後人燒給他們的,糧食也是後人上供的。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文章最後告訴我們這個地方後人再去尋找的時候,已經找不到了,也是在暗寓這裡的「世外桃源」或許並不是真實存在的。有人認為這是陶淵明寫了一個鬼故事,也有人認為這是陶淵明給世人創造的一個完美世界,一個理想主義的烏託邦,是在那個混亂的年代裡,人人心之嚮往的地方。
或者我們換句話來說,如果你認為這是一個鬼故事,那麼恭喜你:世間混沌,唯你清醒。《桃花源記》通過一個死人的世界,告訴世人,人世間本來就有很多痛苦,那些所謂的世外桃源其實並不復存在,活著,就需要不斷接受這個有一千一萬不確定因素的現實。滾滾紅塵是一個大道場,只有體會了世間的苦,才能真正體會人間的愛。如果你認為它真實存在,那麼也恭喜你:世間即便有再多不堪,你仍能抱有熱情奔赴山海。你的理想主義、你的浪漫主義,你的樂觀主義,都將是你行走在這人世間最堅硬的盔甲。
所以,讀到這裡,你認為《桃花源記》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