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央視航拍的佛光寺 解說詞裡有一個小錯誤

2020-11-17 騰訊網

先來看 以下是央視航拍紀錄大片《航拍中國》

第三季裡所拍攝的山西五臺山佛光寺

央視大腕航拍的畫面是沒問題的

各個角度展現了佛光寺東大殿的特色

但您看出來它解說詞裡一個小瑕疵麼?

對,就是那句~

普通的外牆 也能撐起近四米的超級屋簷

這句話裡哪裡不對呢?

就是唐代磚木結構大殿

撐起大屋簷的不是外牆

而是內部整體的木結構

即使把外牆拆除了

屋簷也應該安然無事

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古代磚木建築

牆倒屋不塌

那它究竟是怎樣一種木結構呢?

這種凝結了古人智慧的木結構

使它能抵抗等級很高的地震

宋元時期山西歷次地震

像佛光寺東大殿

和應縣木塔等木結構建築

都基本安全地保存下來了

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所有中國古代文化愛好者一生必須去的景點之一。抑或是絕對值得一去再去、多次去體會盛唐文化的所在。它雖沒有南禪寺古老,但它的唐代結構幾乎沒有被大改動,比南禪寺大殿保留下來更多歷史信息。

如果你看過很多古廟的話,一定會被它粗大壯實的鬥拱所震撼,被它舒展宏大的屋頂折服,被它精巧內斂的結構吸引。

它是目前國內僅存三座唐代磚木結構古建中,體量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好的。另兩座南禪寺大殿和廣仁王廟大殿與它相比都稍顯侷促。

除了建築,它的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

那麼這樣一座重量級的唐代大殿,當初是誰興建的呢?從現存資料看此殿是由女弟子寧公遇施資、願誠和尚主持、在原彌勒大閣的舊址上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建成的。上圖為東大殿門前唐代經幢上所刻,佛殿主寧公遇。那麼這個寧公遇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她為何會興建這樣一座大殿呢?關於寧公遇的故事詳解 請點擊這裡~佛光寺東大殿究竟是誰興建的?

大殿的左右四根梁下,還有不少唐朝人留下的題記。"敕河東節度觀察處置等使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鄭"、"功得主故右軍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等等,字跡非常清楚,是珍貴的唐人墨跡。

上圖為酸秀才用長焦鏡頭拍攝東大殿內梁下唐代題記,,,,女弟子寧公遇。

1937年 6月,中國當代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親赴山西五臺縣對佛光寺進行了考察、測繪 。

東大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用梁思成先生的話說,此殿"鬥拱雄大,出簷深遠",是典型的唐代建築。經測量,鬥拱斷面尺寸為210X300釐米,是晚清鬥拱斷面的十倍;殿簷探出達三點九六米,這在宋以後的木結構建築中也是找不到的。

同時大殿架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這種梁架結構的使用時間,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可列第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人們在大殿門板後面發現了唐朝人遊覽佛光寺的留言。可見,這大門當為唐代遺物。由此推斷,這具有一幹一百多年歷史的門板,當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大門了。

東大殿內的佛壇寬及五間。壇上有唐代彩塑三十五尊。其中,釋迦牟尼佛、彌勒佛、阿彌陀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及脅侍菩薩、金剛等塑像三十三尊,高一點九五米至五點三米不等。(民國時期曾對這些唐代彩塑進行重繪補塑,對塑像原貌有不同程度改變,所以筆者以為已經有失唐代原有風韻,看原汁原味唐代彩塑需要去南禪寺)

看到這裡您是否也想去一睹這些珍貴古建築和彩塑文物的真容呢?

來找酸秀才報名吧

8月14-16 將為您圓夢

這趟旅程

穿越了唐宋

走進了金元

觸摸歷經千年風霜的柱石

凝視蘊含萬千心意的壁畫

讓人怎能不怦然心動

非常超值 絕對不容錯過

8月13日晚在太原集合

酸秀才已經為您訂好入住酒店

8月14日一早從太原出發去遊學

第一天8月14日

代縣邊靖樓(國保)

位於山西代縣縣城內,人們俗稱之為譙樓、鼓樓,始建於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明成化7年(公元1471年)火焚,後成化十二年(一四七六年)重建,清康熙、雍正、嘉慶、道光年間均加修葺,一九五八年定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經500年風雨侵蝕和多次地震衝擊,至今完好無損。是現在為數不多的還允許上去的明代古樓。珍惜機會,以後說不定就不讓上去了。

代縣阿育王塔(國保)

始建於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原為木結構,稱"龍興",唐宋幾經廢興。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建為磚塔。塔為圓錐體、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50米,東西30米,高1.5米,塔建於塔基正中央。塔平面為圓形,磚砌,周長60米,高40米。作覆仰蓮瓣及重澀混肚與方澀的須彌座式,雕刻著各種花飾、荷瓣和印度的"陀羅尼經"。塔身上施曲尺形彌座,座上承剎杆。原有磚作相輪十三層,兩層已毀,上覆蓋盤,中裝金頂寶珠。造型秀美,雄健挺拔,雕藝高超,為我國藏式塔中之佳作。

朔州崇福寺(國保)

佔地面積23400多平方米,五進院落,十座殿宇,布局嚴整,構造壯觀,殿內塑像、壁畫、琉璃脊飾、雕花門窗薈萃一堂,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古建藝術殿堂。崇福寺創建於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大將軍、朔州人、鄂國公尉遲敬德奉旨建造。到遼代,寺被改為林太師府衙,後又改為寺廟,取名林衙寺。金代熙宗年間,寺廟擴建,大興土木。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朝海陵王完顏亮題額"崇福禪偉"一直保存至今。

晚上住繁峙縣

第二天8月15日

巖山寺 (國保 金代壁畫)

巖山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名靈巖寺,位於山西省繁峙縣城南峪口。南殿為文殊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簷歇山頂。殿內殘留金代彩塑水月觀音、脅侍、天王和文殊坐騎等。水月觀音面額豐腴,神採儼然,衣帶飄灑若乘風翩翩欲飛。內壁四圍有金代壁畫,現存總面積約90平方米,完工於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由金代宮廷畫師王逵所繪。西壁所繪為釋迦牟尼的生平故事;東壁描繪了鬼子母經變的故事;北壁繪製了一組塔寺和五百商人航海遇難,羅剎女營救他們的故事;南壁繪有樓閣人物和供養人像,所表現的藝術形象,無論帝王將相、宮妃才女、小農工商,還是宮廷樓閣、磨坊酒肆、旗仗車輛等,都是北宋社會的形制。

公主寺(明代頂級壁畫 造型藝術不輸法海寺)

公主寺位於山西省忻州市繁峙縣杏園鄉公主村,處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北魏,為北魏城信公主逃避紅塵之苦出家修行而建。現存殿堂為明代建築。該寺建築完整,規模宏大,寺內壁畫技藝精湛,栩栩如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永樂宮壁畫並稱"南北雙珠"。

佛光寺(唐代古建 國保)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臺縣的佛光新村,距縣城三十公裡。因為此寺歷史悠久,寺內佛教文物珍貴,故有"亞洲佛光"之稱。寺內正殿即東大殿,於公元 857年建成。從建築時間上說,它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臺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第一瑰寶。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

第三天8月16日

五臺廣濟寺(元代彩塑 國保)

廣濟寺俗稱西寺,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城內西街。創建於至正年間,明清曾進行局部維修。寺門緊臨大街,院內東西配殿奉觀音,地藏二菩薩,正中為彌陀殿,最後為大雄寶殿五楹。大雄寶殿和殿內塑像保存尚完好。殿為五開間懸山式,殿內只用兩根金柱,空間面積異常寬闊。殿內有佛,菩薩,第子,金剛等塑像,兩側分別架麟,獅,象,都是元代佳作品。殿前唐代八角形石幢,高約4米,座上鏤以石獅,幢身雕有佛像,頂部覆以寶蓋,刀法簡潔,形制石樸。

南禪寺(國內現存最古老木構 國保)

大殿面闊、進深各3間,平面近方形,單簷歇山灰色筒板瓦頂。簷柱12根,其中3根抹稜方柱當是始建時遺物。殿前有寬敞的月臺,殿內無柱。殿內有泥塑佛像17尊,安置在凹形的磚砌佛壇上,佛壇上後部正中為釋迦牟尼塑像,莊嚴肅穆,總高近4米,基本保存了原有風貌,是現存唐代塑像的傑出作品。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定襄洪福寺(絕美宋代彩塑 國保)

洪福寺位於山西定襄縣城東北之北社村東,背靠龍鳳山,前臨滹沱河,坐北朝南,創建年代不詳。據記載,元代時是五臺山壽寧寺下院,金天會年間(1123—1137年)及明清時期均有過重修,清朝期其規模最大,香火也相當盛旺。現存正殿五間,東配殿五間,西配殿二間,南有山門,周有圍牆。

本次遊學活動費用每人2400元

本次遊學活動包食宿門票保險講解車輛等所有服務。商務賓館入住。空調車輛。酸秀才全程帶隊專業講解。無線耳麥。

8月13日晚 酸秀才已經安排好酒店 等待您入住

注意外地往返太原高鐵和飛機需要大家自理,活動最後一天返程車票和飛機票最好定在下午18;50,這樣時間會比較寬裕。

北京和新疆以及東北疫區來的朋友請攜帶七日內核酸檢測結果和健康碼

本次遊學帶隊講師~酸秀才,本職工作是電視臺紀錄片編導,從事文化紀錄片創作20多年,酷愛山西本土文化,熟悉山西文物資源,特別是對於山西古代壁畫有深入研究和自己獨到見解,願意竭誠為大家服務。

相關焦點

  • 解構《航拍中國》
    其中,《鳥瞰中國》這部紀錄片是中美聯合拍攝,2015年時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首播。不過這部片子只有2集,對於展現整個中國,從寬度和廣度來說還不夠,因而央視在這個啟發下,想要拍一部屬於中國人的航拍中國。所以放眼中國整個地域,你會看到幅員遼闊的面積底下是一個一個別樣精彩的小區域,不管是靠近沿海形成的探索精神,還是山谷裡形成的勤懇風貌,這部紀錄片會抽絲剝繭,將那些能夠看得見的自然風貌和看不見的歷史底蘊聯繫在一切,揭開這層面紗。
  • 【短視頻】航拍古建~佛光寺
    因為現在佛光寺後山不讓人上去了,很多人再去佛光寺已經看不到東大殿舒展的大屋頂了,所以酸秀才拍攝了以上視頻,奉獻給您,從空中看全這座唐代古建的飛簷大屋頂。 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 845年),大舉滅佛,佛光寺因此被毀,僅一座祖師塔倖存。公元 847年,唐宣宗李忱繼位,佛教再興,佛光寺得以重建。之後,宋、金、明、清,均對佛光寺進行了修葺。
  • 現階段最好的航拍攝像機,索尼全畫幅微單A7S航拍測試
    最近和照老師又有一部新的記錄片《聆聽中國》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借著這個契機,我們有幸採訪到了和照老師,談了談他對於航拍測試的最新體驗和他最近一直在從事拍攝的這部記錄大片。靈感來源於之前在央視播出的大熱的《舌尖上的中國》。這次這部記錄片則側重於用耳朵去感受當下的中國,簡單的理解可以稱為「耳朵裡的中國」。這部片子是中央電視臺音樂與戲曲頻道成立十多年以來第一部記錄片,前後策劃,調研,拍攝大概經歷了兩年多的時間,2015年5月正式開機。
  • 《航拍中國 第三季》表裡山河--山西
    聊紀錄片《航拍中國之山西》觀後感。一個紀錄片把人看的熱淚盈眶,只看到片頭,我就想把山西這部《航拍中國第三季第6集》給我兒子看看,讓他也感受一下家鄉的美。別總覺得外國美,自己的家鄉都沒轉悠遍,還好意思出國看?
  • 解析《航拍中國》
    紀實的力量,時代的故事 ——簡要分析《航拍中國》第一集 《航拍中國》是一部以空中視角俯瞰中國,全方位、立體化展示中國歷史人文景觀、自然地理風貌及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紀錄片。運用大量長鏡頭去跟蹤航拍,長鏡頭是本片紀實風格的主要標誌之一,在畫面語言諸多要素裡,遠景,固定鏡頭、自然光線構成本片紀實風格。
  • 《航拍中國》第一季(全集)
    《航拍中國》一個絕對震撼的人文紀錄片。豆瓣評分6.2。文藝青年絕對不能錯過的好片子!
  • 林徽因與五臺山佛光寺
    即便是走遍全中國在這之前,有幾位號稱對中國文化頗有研究的日本學者得意洋洋地對外宣稱:中國大陸已經不可能找到唐代的木構遺存了,要想看只能去我們京都、奈良!」▲前往佛光寺路上按照之前計劃好的行進路線,他們決定繞過去縣城,直接趕往五臺縣豆村。路漫漫其修遠兮,幾個帶著病痛的書生在路上吃盡了苦頭,卻一個比一個興奮。
  • 《航拍中國 第一季》上帝視角看中國
    紀實的力量,時代的故事 ——簡要分析《航拍中國》第一集 《航拍中國》是一部以空中視角俯瞰中國,全方位、立體化展示中國歷史人文景觀、自然地理風貌及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紀錄片。運用大量長鏡頭去跟蹤航拍,長鏡頭是本片紀實風格的主要標誌之一,在畫面語言諸多要素裡,遠景,固定鏡頭、自然光線構成本片紀實風格。
  • 五臺山佛光寺
    但去過五臺山的遊人卻不一定都來過這裡,因佛光寺距離五臺山臺懷鎮有較長的路程,它位於五臺縣城東北32公裡,距離五臺山臺懷鎮也有30多公裡。我們去的時候已近傍晚,想像著兩位大師當初應該是騎著毛驢走了很久,千般尋找才得以發現在佛光山山腰的這個寺廟吧。大夥急急踏進寶殿,觀賞著、思考著、驚嘆著。
  • 《航拍中國》湖南篇刷屏 展示了一份湖南高質量發展答卷
    華聲在線5月30日訊(記者 謝添翼)「景色太美了」「本季最佳」,5月28日晚《航拍中國》第三季「一同飛越」湖南篇在央視播出後,錦繡瀟湘的獨特魅力引發各界強烈反響。此次播出的《湖南篇》共計50分鐘,該片以獨特的空中敘事與航拍美學為載體,用詩意細膩的鏡頭語言,優美又極具巧思的解說詞,將湖南自然風光、文化內涵、工業建築、人文故事串聯起來,從尋找洞庭湖的最美風景到去張家界放飛想像,參加一場勇敢者的極限挑戰。從一座熱鬧的湘西小城鳳凰,到沿湘江北上看瀟湘匯合。
  • 佛光寺:「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的千年記憶
    比如清代太和殿鬥栱很小,柱頭鋪作和補間鋪作(清代叫作平身科)差別很小,排列密集,好像京劇裡的龍套;再比如北宋少林初祖庵,補間鋪作開始發達起來,和柱頭鋪作一起發揮作用,又有所不同,像是京劇《將相和》,兩個角兒對唱;而東大殿柱頭鋪作是《定軍山》,一個鬥栱挑大梁,唱獨角戲。木結構的第二個關鍵詞是空間。
  • 《航拍中國 第一季》錯過將會遺憾
    與航拍中國有點相見恨晚,虧了這個特殊的超長的春節假期。說是航拍,其實呈現出來的不僅是風景,還有風景背後的人和故事,兩者同樣引人入勝,在紀錄片中,美麗的風景,配合簡介簡約易懂的解說詞,讓人在欣賞美麗中國風景的同時對風景也有一個更概括的了解,這種方式會吸引著我們去窺探未知的風景和故事,更想親身去領略美麗的風景和人文。
  • 林徽因與佛光寺的緣分
    民族危亡之際,面對日本學者斷言:中國境內已無唐代木構建築,梁思成林徽因仍堅持相信國內殿宇必有唐構,這一信念如何在1937年7月5日得到實證?五臺山佛光寺為何被譽為「亞洲佛光」,鎮寺之寶是哪四絕?林徽因,這位女建築師,「卻是第一個發現這座中國最難得古廟的捐獻者也曾是一位婦女」,是否因緣際會?一起穿越時間的距離,走進千年佛光寺,聆聽歷史的故事。我們在大殿(編註:佛光寺東大殿)工作的第三天,我的妻子覺察到在一根梁底上有非常模糊的毛筆字跡象。
  • 今晚,讓我們在央視《航拍中國》遇見迪慶香格裡拉!
    今晚,讓我們在央視《航拍中國》遇見迪慶香格裡拉!》雲南集將在央視一套CCTV-1綜合頻道、央視九套CCTV-9紀錄頻道同步播出,將展示迪慶梅裡雪山、滇金絲猴、小中甸千湖山等精內容,敬請收看。
  • 揭開佛光寺的「面紗」
    大殿裡面寬有七跨,在昏暗中顯得更加輝煌無比。在一個很大的平臺上,有一尊菩薩的坐像,他的侍者們環他而立,猶如一座仙林。」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在他的日記中,記錄下了佛光寺東大殿殿門打開後的那個瞬間。【壁畫中的歷史】佛光寺位於距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南臺豆村東北約5千米的佛興山山腰,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唐代時重建。
  • 五臺山瑰寶-佛光寺的興衰歷程
    東大殿東南側有一座北魏始建的祖師墓塔,從祖師塔的記載中可看到佛光寺深厚的歷史底蘊。在東大殿門口和下層院文殊殿南側各有一座經幢,這兩座經憧都屬於唐朝建築物,對考查佛光寺歷史具有很大幫助和參考價值。相傳、北魏時期(公元471年一499年始建)孝文帝從古都平城(即:今大同)前往五臺山朝佛,路宿此處,早上起來看到此處佛光四射,光芒五彩繽紛。
  • 佛光寺:「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的千年記憶-光明日報-光明網
    鬥栱在古建築中扮演重要角色,有柱頭鋪作、補間鋪作和轉角鋪作之分;而柱頭與補間鋪作的搭配則頗具時代感。比如清代太和殿鬥栱很小,柱頭鋪作和補間鋪作(清代叫作平身科)差別很小,排列密集,好像京劇裡的龍套;再比如北宋少林初祖庵,補間鋪作開始發達起來,和柱頭鋪作一起發揮作用,又有所不同,像是京劇《將相和》,兩個角兒對唱;而東大殿柱頭鋪作是《定軍山》,一個鬥栱挑大梁,唱獨角戲。
  • 文化IP的詩韻註腳——淺析《航拍中國•江西篇》
    然而,敘事的層次也很講究,大體上可從三個層面體現出「江西之美」的主題: 大自然的珍貴獻禮——高空航拍的魅力。 影片以廬山著手,航拍鏡頭一路向南,越過牯嶺和白鹿洞書院來到西海。四個景點組成影片的第一段落,為接下來一整排綿延不絕的山川風情做了鋪墊,為整部影片山水兩脈做了引子。
  • 獨家揭秘 | 央視紀錄片《貢嘎》的航拍故事
    愛旅行的朋友一定知道,在2017年12月27日—29日的年末辭舊迎新之際,央視科教頻道播出了三集紀錄片《貢嘎》。
  • 去山西玩兒啊 - 五臺山佛光寺
    佛光寺東大殿修建於公元857年,唐玄宗大中十一年。它是目前中國幾座唐代建築裡體量最大,而且是唯一的一座殿堂式結構。梁思成先生當年認為是「中國第一國寶」。在1937年的6月26日下午,梁思成和林徽因兩位在山西的五臺山發現這座當時中國第一座唐代的木結構建築,梁林對佛光寺東大殿的唐代建築的認定打破了日本學者的論斷。佛光寺是在五臺山的五座山峰之外的寺廟,佔地面積大概有34200平方米左右,是一座三進的院落。一依山而建,步步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