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 以下是央視航拍紀錄大片《航拍中國》
第三季裡所拍攝的山西五臺山佛光寺
央視大腕航拍的畫面是沒問題的
各個角度展現了佛光寺東大殿的特色
但您看出來它解說詞裡一個小瑕疵麼?
對,就是那句~
普通的外牆 也能撐起近四米的超級屋簷
這句話裡哪裡不對呢?
就是唐代磚木結構大殿
撐起大屋簷的不是外牆
而是內部整體的木結構
即使把外牆拆除了
屋簷也應該安然無事
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古代磚木建築
牆倒屋不塌
那它究竟是怎樣一種木結構呢?
這種凝結了古人智慧的木結構
使它能抵抗等級很高的地震
宋元時期山西歷次地震
像佛光寺東大殿
和應縣木塔等木結構建築
都基本安全地保存下來了
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所有中國古代文化愛好者一生必須去的景點之一。抑或是絕對值得一去再去、多次去體會盛唐文化的所在。它雖沒有南禪寺古老,但它的唐代結構幾乎沒有被大改動,比南禪寺大殿保留下來更多歷史信息。
如果你看過很多古廟的話,一定會被它粗大壯實的鬥拱所震撼,被它舒展宏大的屋頂折服,被它精巧內斂的結構吸引。
它是目前國內僅存三座唐代磚木結構古建中,體量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好的。另兩座南禪寺大殿和廣仁王廟大殿與它相比都稍顯侷促。
除了建築,它的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
那麼這樣一座重量級的唐代大殿,當初是誰興建的呢?從現存資料看此殿是由女弟子寧公遇施資、願誠和尚主持、在原彌勒大閣的舊址上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建成的。上圖為東大殿門前唐代經幢上所刻,佛殿主寧公遇。那麼這個寧公遇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她為何會興建這樣一座大殿呢?關於寧公遇的故事詳解 請點擊這裡~佛光寺東大殿究竟是誰興建的?
大殿的左右四根梁下,還有不少唐朝人留下的題記。"敕河東節度觀察處置等使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鄭"、"功得主故右軍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等等,字跡非常清楚,是珍貴的唐人墨跡。
上圖為酸秀才用長焦鏡頭拍攝東大殿內梁下唐代題記,,,,女弟子寧公遇。
1937年 6月,中國當代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親赴山西五臺縣對佛光寺進行了考察、測繪 。
東大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用梁思成先生的話說,此殿"鬥拱雄大,出簷深遠",是典型的唐代建築。經測量,鬥拱斷面尺寸為210X300釐米,是晚清鬥拱斷面的十倍;殿簷探出達三點九六米,這在宋以後的木結構建築中也是找不到的。
同時大殿架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這種梁架結構的使用時間,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可列第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人們在大殿門板後面發現了唐朝人遊覽佛光寺的留言。可見,這大門當為唐代遺物。由此推斷,這具有一幹一百多年歷史的門板,當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大門了。
東大殿內的佛壇寬及五間。壇上有唐代彩塑三十五尊。其中,釋迦牟尼佛、彌勒佛、阿彌陀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及脅侍菩薩、金剛等塑像三十三尊,高一點九五米至五點三米不等。(民國時期曾對這些唐代彩塑進行重繪補塑,對塑像原貌有不同程度改變,所以筆者以為已經有失唐代原有風韻,看原汁原味唐代彩塑需要去南禪寺)
看到這裡您是否也想去一睹這些珍貴古建築和彩塑文物的真容呢?
來找酸秀才報名吧
8月14-16 將為您圓夢
這趟旅程
穿越了唐宋
走進了金元
觸摸歷經千年風霜的柱石
凝視蘊含萬千心意的壁畫
讓人怎能不怦然心動
非常超值 絕對不容錯過
8月13日晚在太原集合
酸秀才已經為您訂好入住酒店
8月14日一早從太原出發去遊學
第一天8月14日
代縣邊靖樓(國保)
位於山西代縣縣城內,人們俗稱之為譙樓、鼓樓,始建於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明成化7年(公元1471年)火焚,後成化十二年(一四七六年)重建,清康熙、雍正、嘉慶、道光年間均加修葺,一九五八年定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經500年風雨侵蝕和多次地震衝擊,至今完好無損。是現在為數不多的還允許上去的明代古樓。珍惜機會,以後說不定就不讓上去了。
代縣阿育王塔(國保)
始建於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原為木結構,稱"龍興",唐宋幾經廢興。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建為磚塔。塔為圓錐體、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50米,東西30米,高1.5米,塔建於塔基正中央。塔平面為圓形,磚砌,周長60米,高40米。作覆仰蓮瓣及重澀混肚與方澀的須彌座式,雕刻著各種花飾、荷瓣和印度的"陀羅尼經"。塔身上施曲尺形彌座,座上承剎杆。原有磚作相輪十三層,兩層已毀,上覆蓋盤,中裝金頂寶珠。造型秀美,雄健挺拔,雕藝高超,為我國藏式塔中之佳作。
朔州崇福寺(國保)
佔地面積23400多平方米,五進院落,十座殿宇,布局嚴整,構造壯觀,殿內塑像、壁畫、琉璃脊飾、雕花門窗薈萃一堂,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古建藝術殿堂。崇福寺創建於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大將軍、朔州人、鄂國公尉遲敬德奉旨建造。到遼代,寺被改為林太師府衙,後又改為寺廟,取名林衙寺。金代熙宗年間,寺廟擴建,大興土木。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朝海陵王完顏亮題額"崇福禪偉"一直保存至今。
晚上住繁峙縣
第二天8月15日
巖山寺 (國保 金代壁畫)
巖山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名靈巖寺,位於山西省繁峙縣城南峪口。南殿為文殊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簷歇山頂。殿內殘留金代彩塑水月觀音、脅侍、天王和文殊坐騎等。水月觀音面額豐腴,神採儼然,衣帶飄灑若乘風翩翩欲飛。內壁四圍有金代壁畫,現存總面積約90平方米,完工於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由金代宮廷畫師王逵所繪。西壁所繪為釋迦牟尼的生平故事;東壁描繪了鬼子母經變的故事;北壁繪製了一組塔寺和五百商人航海遇難,羅剎女營救他們的故事;南壁繪有樓閣人物和供養人像,所表現的藝術形象,無論帝王將相、宮妃才女、小農工商,還是宮廷樓閣、磨坊酒肆、旗仗車輛等,都是北宋社會的形制。
公主寺(明代頂級壁畫 造型藝術不輸法海寺)
公主寺位於山西省忻州市繁峙縣杏園鄉公主村,處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北魏,為北魏城信公主逃避紅塵之苦出家修行而建。現存殿堂為明代建築。該寺建築完整,規模宏大,寺內壁畫技藝精湛,栩栩如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永樂宮壁畫並稱"南北雙珠"。
佛光寺(唐代古建 國保)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臺縣的佛光新村,距縣城三十公裡。因為此寺歷史悠久,寺內佛教文物珍貴,故有"亞洲佛光"之稱。寺內正殿即東大殿,於公元 857年建成。從建築時間上說,它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臺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第一瑰寶。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
第三天8月16日
五臺廣濟寺(元代彩塑 國保)
廣濟寺俗稱西寺,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城內西街。創建於至正年間,明清曾進行局部維修。寺門緊臨大街,院內東西配殿奉觀音,地藏二菩薩,正中為彌陀殿,最後為大雄寶殿五楹。大雄寶殿和殿內塑像保存尚完好。殿為五開間懸山式,殿內只用兩根金柱,空間面積異常寬闊。殿內有佛,菩薩,第子,金剛等塑像,兩側分別架麟,獅,象,都是元代佳作品。殿前唐代八角形石幢,高約4米,座上鏤以石獅,幢身雕有佛像,頂部覆以寶蓋,刀法簡潔,形制石樸。
南禪寺(國內現存最古老木構 國保)
大殿面闊、進深各3間,平面近方形,單簷歇山灰色筒板瓦頂。簷柱12根,其中3根抹稜方柱當是始建時遺物。殿前有寬敞的月臺,殿內無柱。殿內有泥塑佛像17尊,安置在凹形的磚砌佛壇上,佛壇上後部正中為釋迦牟尼塑像,莊嚴肅穆,總高近4米,基本保存了原有風貌,是現存唐代塑像的傑出作品。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定襄洪福寺(絕美宋代彩塑 國保)
洪福寺位於山西定襄縣城東北之北社村東,背靠龍鳳山,前臨滹沱河,坐北朝南,創建年代不詳。據記載,元代時是五臺山壽寧寺下院,金天會年間(1123—1137年)及明清時期均有過重修,清朝期其規模最大,香火也相當盛旺。現存正殿五間,東配殿五間,西配殿二間,南有山門,周有圍牆。
本次遊學活動費用每人2400元
本次遊學活動包食宿門票保險講解車輛等所有服務。商務賓館入住。空調車輛。酸秀才全程帶隊專業講解。無線耳麥。
8月13日晚 酸秀才已經安排好酒店 等待您入住
注意外地往返太原高鐵和飛機需要大家自理,活動最後一天返程車票和飛機票最好定在下午18;50,這樣時間會比較寬裕。
北京和新疆以及東北疫區來的朋友請攜帶七日內核酸檢測結果和健康碼
本次遊學帶隊講師~酸秀才,本職工作是電視臺紀錄片編導,從事文化紀錄片創作20多年,酷愛山西本土文化,熟悉山西文物資源,特別是對於山西古代壁畫有深入研究和自己獨到見解,願意竭誠為大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