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與海軍做生意,那必須要做好被餓死的打算」。這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高級項目研發部臭鼬工廠首席設計師凱利·詹森曾經說過的一句話。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高級項目研發部臭鼬工廠首席設計師凱利·詹森
為何大名鼎鼎的飛機設計師會說出如此的「虎狼之詞」呢?其實這主要和美國海軍在採購武器時善變有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二戰到冷戰爆發前)海軍在訂購產品之前甚至連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麼?但他們會在你「掏心掏肺」的研製之時提出自己的想法並強加於設計上,這讓很多設計師措手不及,原本接近完成的產品,在突然的「加碼」下導致所有的設計都不得不重新來過。而由此產生的時間、成本消耗則全部由商家承擔,這就是為什麼這位大師如此的「鄙視」海軍的原因。
美國海軍的「反覆無常」
而刺激到這位大師的具體事件就是為海軍設計的P-2「海王星」巡邏機項目。P-2是美國海軍裝備的首款經過專門設計和製造的陸基巡邏機(之前一般都採用轟炸機改裝)。應海軍的要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早在1941年就啟動了這項計劃,並在第二年製造出了原型機。不過直到1944年二戰接近尾聲之時,海軍才正式與洛克希德籤訂原型機的採購合同。原本以為被廢棄的項目在正式接到訂單之後不得不重新啟動,但這時海軍方面卻給出了一個讓洛馬惱火的要求。那就是對於之前的設計需要推倒重來,因為早期的設計指標已經過時,不再適合未來的戰略需求。同時海軍還要求洛克希德公司必須要保證該機在得到充分驗證的情況下,確保各項數據基本穩定後才會接收這款飛機。
美海軍裝備的P-2「海王星」巡邏機
原本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計劃將該項目交給臭鼬工廠來完成,但在海軍諸多的要求之下,首席設計師凱利·詹森怒了,加之此時的他正忙於陸軍P-80「流星」的研製工作,一氣之下,該型飛機的重新研製工作交由洛克希德·馬丁的子公司「織女星」進行,因為之前的設計方案就是由該公司完成的。
1945年這款拖了四年之久的巡邏機終於首飛成功,但由於海軍的「無理」要求,在飛機沒有完成全部測試之前不給一分錢。這也導致了洛克希德公司在此後的兩年間裡為這款飛機花費了超過5000萬美元。直到1947年正式批量生產之後,這種局面才得以扭轉。
巡邏機被海軍拉去拼「耐力」
當然了,雖然氣憤難當,但推出的產品還是不含糊的。特別是在1945年陸軍航空兵使用B-29轟炸機創造了當時美軍飛機的最大飛行距離紀錄之後,海軍也按捺不住要打壓一下陸軍、陸軍航空兵(未來的美國空軍)囂張的氣焰,他們希望利用還在測試當中的P-2巡邏機來打破這一紀錄,起碼要在氣勢上勝過空軍(陸軍航空兵)。
美軍在戰後創造飛行紀錄的B-29轟炸機
在戰後的一段時間內,美國海軍和陸軍以及由陸軍航空兵組建的空軍(1947年成立)明裡暗裡的一直在較勁,尤其是在裝備方面的較量更是到了白熱化階段。因為在杜魯門裁減軍費的大背景下,誰掌握了更好的武器裝備,誰就有更大的話語權,那麼在未來戰略中就將會擔任更加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核武器剛剛被大規模部署的情況之下。而這歸根到底就是為了錢,為了爭奪有限的經費。
1946年9月,還在測試階段的P-2巡邏機按照當時海軍上將尼米茲的命令特意進行了改裝,拆除了飛機上原本用來偵察的設備,使用玻璃座艙替代了原來的金屬機頭以減輕重量,除了人員生活必備的空間之外,所有的地方都用來承裝燃油。目的就是要創造一項新的飛行紀錄,旨在超越空軍。
9月29日這架攜帶了近3.4萬升燃油的P-2由四名機組人員駕駛,從澳大利亞的珀斯基地起飛,計劃直飛華盛頓,不過由於天氣情況,最終該機飛抵了美俄亥俄州的哥倫布海軍機場。該機全程以200英裡的時速飛行,在此期間沒有空中加油,沒有著陸,持續飛行了55小時17分鐘,航程1.8萬公裡,創造了一項新的飛行耐力紀錄。這項紀錄直到1962年B-52H入役之後才被打破。
P-2巡邏機的機組成員
還未正式服役就被海軍拉去創紀錄,關鍵是還不給錢,洛克希德公司對海軍「大放厥詞」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你真的搞不清楚他到底想要什麼?說好的巡邏機,偏偏要去和空軍的轟炸機比耐力,這種事情任誰都不會太舒服。
P-2「海王星」巡邏機
不過好在洛馬的職業素養比較高,牢騷歸牢騷,拿出的產品還真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P-2「海王星」作為一款遠程海上巡邏機,主要執行的作戰任務包括反潛、空中預警、夜間對海攻擊、空中布雷和空中偵察等。雖然定位是巡邏機,但在體型上這款飛機比當時的B-17轟炸機還要大。其不止研製時間長達6年之久,生產時間也一直延續到1962年,是美制飛機生產線開放時間最長的一款機型。
在海軍眼裡P-2的作用就是這個
在其長達30年的服役期裡,P-2一直都是美國海軍海上巡邏的主力機型,直到P-3出現之後才慢慢淡出了海軍序列。這款飛機曾參加了越南戰爭和馬島戰爭,可謂是一個全能選手,跑過馬拉松,當過偵察兵,巡邏過別國的海防線,反過蘇聯核潛艇,扛著核彈能在航母上飛,也充當過救火急先鋒(在英國被用作空中消防飛機)。名義上是一款巡邏機,實際上除了轟炸任務沒有執行過以外,所有大型飛機能幹的事它一項也沒落下,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海王星」機翼採用上單翼設計,機翼筆直並帶有武器外掛點,末端安裝有油箱。機尾在巨大的垂尾後還有一定的延伸,主要為搭載磁探測儀。全金屬半硬殼式機身,早期型號中配備有炸彈艙,位於機身下部中央位置。機身中段沒有舷窗,下方安裝有搜索雷達天線罩,前三點式起落架。
動力系統
早期生產的型號使用的動力為兩臺賴特R-3350-8活塞發動機,單臺輸出功率2300馬力。從P-2E型號開始,該機在動力上嘗試了活塞發動機和噴氣式發動機混合動力驅動,在原有基礎之上加裝了兩臺西屋J34噴氣發動機。
這種做法主要是因為隨著海軍在使用該機的過程中不斷地對其進行改造,以適應更多的任務。大量設備的添加造成機身異常沉重,為了解決動力問題,馬丁採取了這種不得已的配置。噴氣式發動機只有在起飛、爬升、反潛和低空飛行時使用,正常巡航時則必須關閉它。在雙動力驅動之下,該機的最大飛行速度568公裡/時,巡航速度333公裡/時,最大作戰半徑3540公裡。
機載設備
對於一款專攻預警、偵察、反潛等任務的巡邏機,機載設備才是這架飛機最大的看點。該機可搭載並部署兩種聲吶浮標,分別是Jezebel被動聲吶浮標和Julie主動聲吶浮標,用於探測水下的潛水艇。在前機身下方的凸起內安裝有APS-203搜索雷達,偵測範圍為250海裡。尾部延長部分內裝有ASQ-8磁異常探測器。除此之外還裝備有電子戰套件、電波源探測儀、吊放式聲吶、光學傳感器等設備,在其機身上布滿了各種天線。
該機還有兩個特有的裝置,一個是在右翼上配備有一部大功率探照燈,用以在夜間對海面進行搜索時使用。另外一個是在機頭上專門設置的柴油煙探測器,用以偵測海上航行的常規動力潛艇,不過後來由於核動力潛艇大量使用,這種裝置也就沒有太大的用處了。
武器配備
在武器方面,最初這架飛機裝備有7.62毫米的機槍和20毫米的機炮,用於自身的防禦。不過後來隨著擔負的任務主要以空巡為主,基本上遇不到敵方戰機的攔截,加之自身重量不斷增加。這種可有可無的防禦武器也逐漸的被取消了。
使用火箭助推器在航母上起飛的P-2
不過海軍的「加碼」環節在武器配備上也有所表現,為了讓海軍飛機擁有可以與空軍一樣的攜帶核彈的能力,他們將目光鎖定在了P-2身上。計劃想讓這個大傢伙在航母上起降,來執行海軍自己的核打擊戰略。這顯然有點強人所難,即使使用火箭助推器可以讓它在航母上勉強起飛,但著艦仍然是一個問題,經過多次的試驗之後,海軍才放棄了這一計劃。但其攜帶的深水炸彈和魚雷還是被保留了下來,畢竟反潛也算是一項重要任務。
海軍座下的大量「變體」
這架從設計之初就被海軍不斷加碼的飛機在服役之後也被沒有逃脫這個命運。為了適應不同的任務,在其生產的1105架飛機中有7個主要變體以及30多個亞變體,而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被空軍和中情局拿來改造的RB-69A型電子偵察機了。七架被改造過的「海王星」巡邏機在1960年左右開始被部署到越南、新竹和西德,用以偵察我國、越南和蘇聯的軍事動向。不過這七架飛機最後只剩下了兩架,五架RB-69A在執行偵察任務中被擊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