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離不開數碼產品
「數碼產品」從不是科幻電影的主題,甚至不是關鍵道具,卻是讓科幻電影「真實」起來的必要條件。
既然是「未來」,那麼電腦、網絡、手機……也會隨時間進化。怎樣描繪未來的數碼產品,就成了科幻電影繞不開的話題。於是,各式各樣的數碼產品出現了,它們或許靠譜,或許奇葩,可通常能讓觀眾眼前一亮。而且,它們並不是創作者的負擔——導演和編劇們以此為樂,而且會全力釋放他們的想像力。
《2001太空漫遊》中的平板電腦
1968年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裡有很多靠譜的想像:故事主要發生在一艘宇宙飛船裡,太空人們能和地球上的親人視頻通話,跟電腦助手玩兒西洋棋(聰明的電腦輕鬆地地贏了人類,意味深長)在吃飯時看平板電腦(看起來,和iPad幾乎沒有區別)。
《2001太空漫遊》中的西洋棋遊戲
更有意思的是,電影裡那臺發瘋的電腦HAL,被很多人認為是影射IBM,因為HAL的每個字母,都是IBM的前一個字母。
和黑暗壓抑的《2001太空漫遊》不同,《星際迷航》系列電影色調明亮很多。在1979年的初代《星際迷航》裡,除了視頻通話以外,還有一個叫「傳送器」的逆天設備。它的原理是把人體或物體分解成量子,在另一個位置重新組合。可惜,這個數碼產品裡的「大殺器」,違反了不確定性原理(即不能同時確定量子的位置和動量),是不可能存在的。在後來的《星際迷航》系列中,增加了叫「海森堡補償器」的東西,來彌補這個漏洞。
交互:超越iPhone,隨心所欲的手勢操作
《星際迷航1》中的傳送器
科幻電影裡,最具未來感的,無疑是對交互(Interactive)、UI(User Interface,即用戶界面)的大膽想像。所謂交互,是指人使用「數碼產品」的方式。
賈伯斯:蘋果的3大革命性UI
在現實中的2007年,賈伯斯發布iPhone時,曾談起蘋果公司有3個革命性的UI,分別是滑鼠、Click Wheel(iPod的轉輪,其實不怎麼革命),以及多點觸控(Multi-Touch,就是我們每天用手機的動作)——賈伯斯形容它「像魔法一樣」,第一次展示iPhone滾動列表,以及用手指縮放圖片時,現場爆發出震驚的呼聲和掌聲。也許就在這一刻,科幻電影裡的「未來」變成了現實。
2007年,多點觸控來了!
而在5年前的2002年,史匹柏導演的《少數派報告》裡出現了比iPhone更酷的用戶界面。阿湯哥戴著感應手套,在大屏幕前操作犯罪數據,他可以拖拽數據,並用手勢讓電腦完成數據處理。不過在10多年後,《少數派報告》裡的互動設計看起來有些可笑:手勢操作並不需要特製的手套,而這套系統居然需要插入透明的屏幕,來實現數據傳輸(很low啊)。
《少數派報告》中酷酷的UI
互動設計的重要原則就是簡單。在2010年的《鋼鐵俠2》中,斯塔克的用戶界面非常酷炫,而且簡單:3D界面、手勢操作、語音命令相輔相成,還有比Siri高端一萬多倍的助手幫他處理一些瑣事。在電影中,斯塔克靈光一閃,在他父親留下的1974年斯塔克工業博覽會園區的模型中,發現了製造新元素的秘密,於是把模型掃描、去掉樹木、攤位等次要元素、重新整合後,創造出了新元素的模型。
鋼鐵俠創造新元素,就這麼簡單!
這實際上是一個計算機處理複雜數據的過程,但藉助強大先進的用戶界面,這變得比煎一個雞蛋還簡單,幾分鐘就搞定了。在《鋼鐵俠2》中,斯塔克身染輻射,一度生命垂危,這顯然是影射剛一度生命垂危、剛做了肝移植手術的賈伯斯。其實鋼鐵俠的裝甲,也是一個超級「可穿戴設備」。
iPhone多點觸控的技術影響深遠,手勢操作這一UI也自此成了科幻電影中的「標配」,如《普羅米修斯》。一代國產神片《天機·富春山居圖》中,華仔也目光炯炯地在空中操作著。中國的科幻小說《三體2》描繪的未來世界,觸控技術也應用廣泛,未來的人類隨時隨地觸摸,被戲稱為「點牆的」。
劉德華也在玩觸控
設計:鋼鐵俠的手機有多好看?
iPhone的成功,與它無限接近完美的外觀關係密切。同樣,想讓一部科幻電影有感覺,未來感的設計必不可少。而且導演不是工程師,不必思考繁瑣的技術細節,因此,設計也自由多了。
比如《鋼鐵俠2》裡,斯塔克在華盛頓聽證會上掏出一部手機,輕鬆黑進了伺服器,從而贏得了聽證會。他使用的手機雖然只有短短幾個鏡頭,卻非常不一般。
鋼鐵俠用手機控制聽證會
首先,這款手機的屏幕是透明的,只有一個黑框。在現實世界中,只有極少概念手機敢這麼設計——現在技術不成熟,主板、電池該往哪兒擱?其次,手機極為漂亮,沒有多餘的元素,連iPhone的home鍵都省了。而且手機的作業系統也極為漂亮:模仿mac的dock欄,整潔的文件管理,連圖標都非常好看,第一個圖標是鋼鐵俠的頭盔。手機在電影中只是一閃而過,但細節如此到位,可見片方一絲不苟的態度。值得一提的是,在手機的右上角狀態欄中,最右的圖標是LG——這是品牌植入廣告。
鋼鐵俠高端大氣的手機
2009年的《阿凡達》不僅創造了炫目的潘多拉星球,在數碼產品的細節設計上,也很有感覺。人類基地中的3D全息地圖,男主角的視頻日記等等,讓未來更加可信。
《阿凡達》中的全息地圖
科幻中的設計,與現實也有著密切關聯。2013年上映的《安德的遊戲》中,安德等人用來訓練戰術、查閱資料以及玩遊戲的平板電腦擁有金屬外殼、重力感應,和兩側的拇指按鍵。它既像是加強版的iPad,又類似大號的任天堂Wii U遊戲機。
《安德的遊戲》中神似iPad的平板
在訓練基地的課堂上,安德可以在交互桌面上輸入文字,與同學鬥嘴。而在最終決戰的指揮臺,設計上並無新穎之處,但安德的視野中,卻是人類戰隊與一個星球的波瀾壯闊的場面。
《安德的遊戲》最終戰場
植入:與身體融為一體 佔據你的視網膜
Google Glass應該是iPhone後最酷的數碼產品了,它是真正意義上的可穿戴設備,發展空間很大。儘管Google Glass還沒有真正發售,但電影已經搶先一步,把原本的框架眼鏡變成了隱形眼鏡,緊貼人們的視網膜。
在《碟中諜4》中,雷納就戴上了隱形眼鏡,只要眨動眼鏡兩次,就能拍照,然後照片會直接列印出來,特工們由此偷天換日。
而在反思媒體與科技的英國科幻劇《黑鏡》中,植入隱形眼鏡的功能更強大,它能實時拍攝下你看到、聽到的一切,因此,記憶不再是模糊的印象和體驗,而是第一人稱視角的影片。影片可以在隱形眼鏡上直接播放,這樣一來,人們可以一次次體驗相同的經歷。「記憶」由此被異化:甚至在夫妻做愛時,他們也沒有看著對方,而是在播放曾經的性愛記憶。
《黑鏡》:將機器植入人體
在2012年翻拍的科幻電影《全面回憶》中,主人公用的手機則植入到了自己的身體裡。在逃亡中,主人公的手掌閃爍,他接電話的方式則是按在玻璃門上——植入的手機自動投影出圖像。這雖然也很酷,但似乎血腥了一點兒。
《全面回憶》中,植入身體的手機
此外,還有更具想像力的東西。2006年金敏的動畫作品《紅辣椒》中,設計了一個漂亮、精巧的小產品,它可以控制人們分享、挖掘夢境。這可以比諾蘭《盜夢空間》中的陳舊機器漂亮多了。
《紅辣椒》中分享夢境的數碼產品
系統:不只是智慧型手機,還有完整的生態!
iPhone不只顛覆了傳統手機,還打造了移動媒介的一整套生態環境,帶給人們全新的生活方式——社交網絡、個性化智能服務、大數據、語音助手等等。在科幻電影中,不只有單純的數碼產品,同樣有相應的「全套服務」。「軟科幻」電影《她》就由此展開幻想——女主人公是一個作業系統。
不同於其他科幻電影,男主和「HER」的互動方式基本是語音,也就是聊天。斯嘉麗·詹森飾演(只用聲音表演)的HER作業系統非常人性化,能聊天、開玩笑、寫歌,還將男主人公多年寫作的信件編輯成了一本書。除了沒有實體,HER能做任何事,還能談戀愛以及……你懂的。影片十分深刻地討論了人的存在,但沒有什麼高端大氣的數碼產品出現。HER大部分時間是在一個普通的手機裡,男主人公帶著HER旅行,HER通過攝像頭觀看外面的世界。
《她》
2012年的日本動畫《心理測量者》也是描繪近未來的作品,其中有全息投影的智能手錶……但這不是重點。《心理測量者》對未來的生態環境做了非常靠譜的描繪:早上一起床,個人助手會介紹天氣、日程的情況,更新家庭環境布置,並建議早飯的熱量、類別,安排機器做飯。出門前,個人助手還會建議衣服搭配,並提供多種方案選擇。當科技足夠智能時,這種積極主動的「推薦」並不難實現,這會使生活變得無比舒適。
《心理測量者》:人工智慧已高度發達
2008年飽含溫情《機器人總動員》(WALL-E)中,同樣有類似的設定。影片中的地球已經成了垃圾場,人類乘坐太空船,在宇宙中過著幸福的生活。他們享受著人工智慧帶來的好處,卻退化成了機器的奴隸,一個個都變成了小胖子。
《WALL-E》裡的胖子人類
加分項:既為電影增色 又是營銷利器
既然數碼產品在科幻電影中十分重要,自然也吸引了手機品牌的參與營銷。這個昔日的手機巨人,如今被微軟收購的諾基亞,對電影的品牌植入非常積極。
早在1999年的《黑客帝國》中,諾基亞的老款手機8110就高調出鏡,並且隨著影片大紅特紅。在電影《變形金剛》中,諾基亞的植入就更明顯了。它的熱門機型N93i還客串了一把機器人Frenzy,還硬生生地加了一句「芬蘭的」。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蝙蝠俠:黑暗騎士》裡,諾基亞同樣有植入,不過總算有了點技術含量。弗裡曼大叔把手機改造成了聲吶系統,可以掃描整座建築。後來,這個概念被蝙蝠俠發揚光大,用來監聽整座城市。
《黑客帝國》裡的諾基亞8110
前面提到過的奇葩電影《富春山居圖》中,諾基亞同樣很有技術含量。張靜初(微博)掏出手機,和同伴們碰一碰,就可以監控國寶的安全了——當然,這個功能沒用上,因為導演確實太忙。
《富春山居圖》……
想像力的邊界
回顧科幻電影中的智慧型手機、數碼產品,我們不得不承認,想像力是有邊界的——它永遠都是現實的反射。而且,隨著科技發展,人們想像力的空間似乎在縮小——也許科技發展的速度,正在超越普通人的想像力。
《七龍珠》裡令人出戲的Game Boy
在鳥山明的漫畫大作《七龍珠》中,有大量關於未來媒介的描寫,可是當撒旦先生給魔人布歐遊戲機時,拿出的卻是一個老舊的Game Boy。同樣的,科幻電影對未來的想像,在多年以後看來,總會有些幼稚,但這不妨礙科幻電影的魅力。
結語
科幻電影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這些充滿想像力的數碼產品。它們有的依託於現實科技,終將成為現實;有的則是驚豔的狂想——這些想法也許不合時宜,但卻能給人啟發。也許多年以後,我們會發現,這些科幻電影中的未來,早已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