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記者 殷 茵
幾天前,許慎出現在上海交響樂團後臺,帶著兩張用報紙包裹的舊唱片。泛黃的報紙上,用紅筆寫著「FOA唱片」(Arrigo Foa阿里戈·富華,上海工部局交響樂隊首席)。
這套由他父親許步曾在上世紀40年代偶然淘到的唱片,錄製了西班牙作曲家瑪努埃爾·德·法利亞所作芭蕾舞曲《魔法師之戀》,梅百器指揮,富華擔綱小提琴獨奏,上海工部局樂隊(上海交響樂團前身)演奏。
輕輕打開,許慎小心翼翼地向記者展示著唱片上小小的「密碼」——唱片A面一點鐘的方向,一道淡淡的「劃痕」。
這些只有內行才能讀懂的「神秘暗號」,為這套看似不起眼的唱片「驗名正身」——它由德國高亭唱片公司錄製發行於1929年,成為目前已知上海交響樂團(當時的上海工部局樂隊)最早錄製的唱片,或許也是中國交響樂歷史上錄製最早的唱片。
此前,紀錄的保持者被認為是現今保存於上交博物館由工部局樂隊錄製於1935年的唱片。
(一)
今晚,許慎就將正式把這套唱片捐獻給上海交響樂團。
十歲那年,許慎曾聽父親提起過這套唱片,當時他並沒有放在心上,甚至並不太理解學物理的父親,為何如此痴迷音樂。
他只記得,父親許步曾總帶著他一起曬「寶貝」。兩塊十毫米厚的玻璃,上下夾住五張黑膠唱片,放到太陽底下曬二三十分鐘,把上層玻璃抬起來,把唱片翻個面再曬。曬完後,父親拿起一把絲絨刷子,輕輕拂去表面的灰塵。那時候的許慎就已牢牢記住——唱片的密紋凹槽,不能隨便碰。
「聽伯伯說,從十幾歲開始,父親就把我奶奶給他的零花錢都用來買舊唱片和音樂會的門票。那時,他自學了德文。後來我又總見他捧著本義大利書愛不釋手,他說,『學好義大利語,才能真正聽懂歌劇』。」
(二)
上海解放伊始,許步曾就職於人民廣播電臺,從事音樂編輯工作。上世紀80-90年代,許步曾總愛拿著一臺普通卡式機,用最原始的方式,錄下許多電臺廣播的古典音樂節目,並整理成系列的錄音磁帶。
到了晚年,許步曾的身體每況愈下,眼底病變導致失明,又因為腦梗失去了語言能力,耳朵成為他唯一和外界溝通的媒介,「那時候,他的身邊永遠開著電臺947頻道。」
這時,許慎才知道音樂對於父親的重要性。於是,父親過世後,他決定找出這兩張唱片,讓它回到更合適的地方,並開啟了一趟「解碼之旅」。
他一邊通過父親的老友陳慧爾的兒子,上海四重奏的李宏剛、李偉綱兄弟,找到了上海交響樂團;另一邊,又輾轉聯絡到德國唱片研究專家、高亭唱片編目研究學者克裡斯蒂安·澤沃格,他想知道這張唱片錄製的確切年份。
一封附有唱片清晰照的郵件發到德國後,僅僅兩個小時就收到了回信。克裡斯蒂安的欣喜,溢滿文字,他沒有想到,中國居然在那麼早就錄製了西方古典音樂唱片,「我幾乎可以肯定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完整錄製的《魔法師之戀》。」
隨後,在克裡斯蒂安的指點下,許慎找到了這套唱片獨有的密碼——A面「一點鐘」、BC面「兩點鐘」以及D面「11點鐘」的位置上,細不可見的幾道劃痕。
(三)
特寫照片發送過去後,克裡斯蒂安很快確認,這些劃痕屬於德國工程師古斯塔夫·貝爾斯的「獨家印記」。這位出生於1902年的德國工程師,於1928年11月從德國啟程來遠東,1929年曾出現在上海,並於1930年返回德國。據考證,這套唱片應有三張,採用電子拾音方式錄製,而許步曾購得的是前兩張,第三張下落不明。
與此同時,一段記錄在案的文字也佐證了克裡斯蒂安的推論。上交方面翻閱史料找到了上海音樂學院湯亞丁教授關於這張唱片的記錄:「1929年是工部局樂隊進入新媒介——唱片和廣播業——的起點。這支樂隊的高水準得到了世界著名產品公司——德國柏林高亭·帕羅風公司的青睞,為其1929年8月的演出錄音,曲目中尤以西班牙作曲家法利亞的《魔法師之戀》組曲最為成功。這些唱片在全世界發行,上海工部局樂隊也因此列於世界著名交響樂隊之列。」
這套唱片的生辰年份終於被敲定——1929年。
(四)
值得一提的是,法利亞的這套《魔法師之戀》創作於1915年,隨後修改版於1927年在巴黎首演,僅僅兩年後就漂洋過海來到上海,並由工部局樂隊首演,可見,當時這支中國最早的交響樂團已然不滿足於僅僅演繹古典作品,而是緊跟時代步伐,成為敢於試水當代作品的「弄潮兒」。
「這份捐贈不但對上交的歷史是一種補充,同時也為中國交響樂唱片研究提供了珍貴史料。」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說。
而對許慎而言,將這段歷史碎片拼湊完整是一段有趣的經歷。如今他將唱片捐獻給上交,也是為父親圓夢,「我只是做了一番搬運工作,把唱片重新擺了一下位置,讓它的價值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來源:新聞晨報 作者: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