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在加速,「每天都在增加病房,收治新病人」

2020-11-19 中國青年網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朱彩雲

  為確保「四類人員」應收盡收,應治盡治,近期,武漢市擴張多家醫院與定點醫療點,不少醫院及時開闢病房新增病床。來自全國各地的醫療隊也不斷向江城出發,馳援武漢。今天,最新的數據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已累計從全國調派11921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

  而對已經在武漢奮戰了十多天的邢正濤來說,他所經歷的是「每天都在增加病房,每天都在收治新的病人」。

  「今日治癒出院患者一人,見到了曙光,繼續加油。我們一切都好,親朋勿念。」自從抵達武漢,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以下簡稱宣武醫院)的護士邢正濤每天都會發一條朋友圈,「報平安也記錄疫情狀況」,他是此次宣武醫院赴武漢醫療隊中最年輕的隊員,32歲。

  一切都在加速

  略微緊張的氣氛從飛機落地武漢之後就開始了。1月27日晚11點多,由12家北京市屬醫院的136名醫務人員組成的北京醫療隊抵達武漢。「整個機場很空,看著只有我們醫療隊的人。」邢正濤回憶,馳援緊急,包括對口支援武漢市協和醫院西院在內的很多信息都是「到了之後才知道」。

  一切都在加速,幾乎一天多的時間,協和西院的12層就開闢出了一個隔離病區,緊接著宣武醫院的12名醫務人員開始工作。

  「我第一天接診,下班一稱,掉了兩公斤。」宣武醫院感染科主任李全瑞是此次該院赴武漢醫療隊中年齡最大的,55歲的他收到馳援通知時正在發熱門診一線,「我們沒有理由退縮,這是一個醫生的職責」。

  出入隔離病區10餘天,不少醫務人員都坦言「工作強度大」。隨著新病區的開闢,有的醫務組在幾天內經歷了三次更換病區,不停接收新患者,「大夫數量沒變,但每天病房在增加,病人在增加,秩序有些混亂,尤其是指揮系統的協調管理問題」。

  宣武醫院急診科護士王長亮最開始護理的病區負責接收疑似病例,「實際上大部分是確診患者」,相比於之前在急診科「走路帶風」「救人性命」的工作節奏,在隔離病區的工作更需要「小心謹慎」。

  「走路要輕,把腳微微抬起,走得快了會把病毒帶起來,把浮塵吹起來。像平時正常走路也會把鞋套磨破,因為咱們的隔離病房是改造過的,不小心被桌子或凳子蹭一下,防護服就有可能刮破。」王長亮用「薄薄一層」描述這個幾小時防護醫務人員的裝備,以他180cm的身高與200斤左右的重量,他不敢蹲也不敢轉動脖子,「蹲下就要開檔,轉脖子就可能導致面部防護移位」。

  比保證動作輕、動作幅度小更難的,是醫務人員要在此基礎上「高速運轉」。

  剛進入病區工作幾天,幾位同組護士出現心慌測心率,邢正濤也跟著一起測,「心率基本都是每分鐘100多次,就像跑完步那種,正常我是70多次」,邢正濤說,雖然穿著防護裝備要求動作輕,但活動依舊密集,「防護服捂得很不舒服,一開始不習慣」。

  「別說他們年輕的了,我第一次接診出一身汗。原來值完夜班沒事,現在不行,得恢復。」從醫30年,李全瑞仍和隊伍裡30多歲的同事一樣上夜班,「前夜班從下午5點上到夜裡1點,後夜班從夜裡1點上到早上9點,3名醫生來回倒。」

  疫情兇猛,這位大夫在臨下班的夜裡1點還收治進新病人。2月6號他當班的8小時裡共收治了5位患者,下班時又收治兩位。「疫情來了,衝鋒在前,我們感染科就是幹這個的」,17年前抗擊非典時,李全瑞就是第一批進入隔離病區的醫務人員,「現在也有當時的精氣神,但體力跟不上,你想做的事做不了了」。

「防護就像防守,能守得住才能進攻」

  宣武醫院的不少醫生都抗擊過非典,本次該院赴武漢的隊員中有一半參與過抗擊非典。

  防護意識是17年前非典一線記憶裡最牢固的經驗之一,也形成了不少定點醫院醫生的職業習慣並一直延續。不少本次馳援武漢的宣武醫院醫生與護士告訴記者,在防護、消毒隔離與對疾病認識等方面,武漢當地的醫務人員相對薄弱。

  「最早大家對這個疾病的認識都不夠清楚,國家也沒有發布相關的診療方案,後來陸續發布幾個版本,但我們對這個病還沒有認識得那麼透徹,防控起來困難一些。」李全瑞說,防控傳染病沒有好的辦法,只有集中隔離,方艙醫院的建立能起到作用,而對於醫務人員來說,最主要的就是首先做好自己的防護工作,「另外病區空間擁擠、雜亂,也會一定程度上增加交叉感染的風險」。

  王長亮和邢正濤常提醒同組護士注意防護細節,比如離開隔離病房要關門,要保證一個手相對乾淨,一個手相對被汙染。

  「有的護士幹活很麻利,很往前衝,因為她們是外科系統為主的護士,走路真帶風,從我面前『唰』的一下就過去了。」在王長亮眼裡,這些年輕護士就像自己醫院裡入職兩三年的同事,有一定經驗但對自己的保護不夠,「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都會這樣,一切以完成工作為主,但一些工作習慣需要長期培訓與養成,比如無菌觀念、消毒隔離等」。

  「病毒是無孔不入的,我55歲了,更屬於易感人群。」李全瑞會在下班時給一線醫務人員培訓防控、傳染病疾病診治等方面內容。在他看來,新冠肺炎疫情與非典疫情相比,波及面更廣,傳播速度快,傳播途徑多,「已經確定的是呼吸道傳播、氣溶膠傳播和密切接觸,不確定的有消化道傳播、母嬰垂直傳播等」。

  面對這樣的疫情,用王長亮的話來說,「沒有人有抵抗力」,防護是保障一線人員的最重要防線。

  和不少接診、護理病人的醫務人員一樣,在協和西院多個隔離病區工作的醫生和護士為了不浪費防護服,常常不吃不喝幾小時,「進到隔離病區就不出來,出來必須防護解除,出來就是下班」。

  「算上在路上的時間,我基本上保持10小時不吃不喝」,李全瑞說,脫一次防護服就得換一套,「很麻煩,更是浪費,物資本來就緊缺,口罩也是,一旦暴露就得換新的」。

  每件裝備都需要珍惜,每段上班時間也嚴格把控。對醫務們來說,交接的時間點意味著穿好一切防護裝備出現在隔離病房內。這需要他們提前半小時,依次戴上防護帽、N95口罩,穿防護服,戴第一層手套,穿鞋套,戴護目鏡,再加戴一層外科口罩,再穿上一層隔離衣,再戴第二層手套。

  相比於穿上時的「注意嚴密」,脫下這些層層覆蓋的裝備更要小心。「因為裝備外面都被汙染,都接觸過病毒」,邢正濤說,脫防護服的流程與穿的時候基本相反。

  「目前我們醫務人員的防護還是可以的,就是不能不在意,就像籃球、足球比賽,最終贏的可能不是進攻的一方,而是看防守有多好,能守得住才能進攻。如果一個職業醫護倒下,損失會很大。」王長亮說。

「人的生命力還是很頑強的」

  從北京急診科轉戰武漢一線隔離病區,邢正濤的不少家人在最開始「有些緊張」,「但實際上大家現在都比較平靜」。在到達後的第4天,邢正濤還在朋友圈寫下了這樣的話:不是生化危機,我們都很平靜,病人也是,醫護也是。

  確診和疑似病例的數據依舊每天更新,與邢正濤同為護士的妻子也在北京抗擊疫情的一線,他們的通話內容仍和平常一樣,「溝通今天收了幾個患者」,「我們一般不受數據的影響,也知道自己的工作是什麼」。

  從「著急救命」到「把護理工作做細」,邢正濤和王長亮都經歷了工作內容的變化,這其中,對病人關懷佔據了很大一部分,焦慮是這些確診患者普遍的情緒。

  李全瑞回憶,一開始患者恐懼、焦慮的情諸比較多,「總會問什麼時候能好,總說喘不上來氣,我們都理解,無論是身體病痛還是心理壓力,患者來到封閉的病房,也見不著家屬。」一位重症就因為擔心和焦慮,每5分鐘就測一次自己的血氧飽和度,而該指標每天至少測量3次即可。

  「穿上防護裝備,有時患者看不見我們的口型與微笑,我就給他比劃一個大拇指。」王長亮說,有時敲一下門、說一句「您好」、送一杯水都是一種尊重與鼓勵,與病患交流的關鍵在於不能讓他們覺得你在嫌棄他,不能讓他覺得被拋棄了。

  手勢、眼神,言語成為特殊環境下傳遞鼓勵、增加信心的方式。邢正濤這段時間最常說的就是「熬過這段時間咱們就好,加油」,遇到年紀大聽力不好的患者,他得靠喊,「喊他們一定戴好氧氣面罩」「再比劃出拳頭的手勢」。

  實際上,危險隨時可能發生在隔離病區。在李全瑞所在的病區,收治的重症及危重患者本身血氧飽和度偏低,只要離開氧氣面罩或無創呼吸機幾分鐘,就會呼吸困難甚至「撐不過去」。王長亮第一天上班「一個晚上就沒了兩個」,王長亮說,病毒會將一些患者原有的基礎疾病無限放大,「身體是整個系統,肺部出現感染會帶動破壞心、腎等其他身體機能」。

  「觸動比較多,真的生命寶貴,尤其是重症患者,也有惋惜,我們認識到這個病是這樣迅速,但怎麼說,人的生命力還是很堅強的。」李全瑞記得一位78歲的患者,被120送來時已經危重,「插管來的,我們都認為快不行了,後來氧氣面罩和無創呼吸機交替用,一直堅持,第二天問情況還可以」。

  李全瑞說,目前他所在病區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情緒「大部分都比較穩定」。

  「隔離病區其實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壓抑。」邢正濤說,醫務人員盡力挽救生命,也會偶爾聊天,只是防護十分小心,「武漢本地的護士會聊武漢有哪些美食,那次正好是飯點,大家也很餓,就聊,我們就說你們有熱乾麵我們有北京炸醬麵,也呼應。」

  也正是這次臨下班前的偶爾聊天,邢正濤和同組醫務約好,等疫情過去了一定吃武漢美食,「大家還約定,下次再來武漢,在沒有疫情的時候,要把好吃的找到,都吃了」。

  作者:朱彩雲

相關焦點

  • 緊急收治轉院的危重病人,先讓雪菜年糕和生日蛋糕「停擺」一天
    這時,一個指令打斷了輪休醫護人員品嘗美味的計劃:緊急收治從其他醫院轉來的一名病人,而且要安排進入危重病房。病人排在第一位,救治指令大於一切。輪休隊員們放棄休息,立即趕到他們負責的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投入工作,幫助值守的隊友做好患者的收治工作。
  • 印度驚現「屍體病房」,和病人共處一室!這時候解封是什麼操作?
    兩個病人擠在一張床上,頭對著腳緊挨著,共用一個氧氣瓶,甚至還有不少病人躺在地上。五月底,一段在孟買拍攝的視頻在印度的社交媒體上流傳,短短51秒的視頻中,出現了超過40名新冠疑似患者和家屬,侷促的空間裡陸續傳出咳嗽聲。據BBC報導,這段視頻拍攝自孟買Lokmanya Tilak市政綜合醫院(當地人也叫它Sion Hospital,錫安醫院)的急診病房。
  • 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累計收治1452例病人 八成以上是重症危重症
    【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累計收治1452例病人 八成以上是重症危重症】#全力以赴遏制疫情# 3月21日,在湖北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副院長,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抗疫重症定點醫院院長劉繼紅表示,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是武漢市新冠肺炎重症病人集中收治定點醫院之一,2月5日晚上開始改造病房,共計開放828張病床,2月9日晚開始收治病人
  • 美醫生在地下停車場病房拍工作照 從沒想過會在這裡醫治病人
    美醫生在地下停車場病房拍工作照 從沒想過會在這裡醫治病人時間:2020-12-05 18:2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美醫生在地下停車場病房拍工作照 從沒想過會在這裡醫治病人 近日,美國內華達州沃肖縣治療新冠肺炎急救醫生雅各布基伯曼的一張自拍照引起了美國網友的注意。
  • 英國護士頭套垃圾袋絕望求救,醫院不堪重負或只收治60歲以下病人
    ▲醫護人員頭戴自製的垃圾袋防護設備 3月20日,該醫院因為急救病房再沒有任何空閒病床,所以宣布醫院進入緊急狀態,將患者轉往其他醫院,24小時候才恢復正常運轉。該醫院目前有6例死亡病例,幾十位重症患者。
  • 火神山醫院今日接診收治病人,10天1000床醫院是如何落成的
    而另一座雷神山醫院的總建築面積75000平米,將有1500張病床,預計將在2月5日晚交付投用,將在2月6日能夠正式收治病人。改造後的樣板間為負壓病房,這是WHO(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搶救非典病人時強調的必備條件。所謂負壓病房是指在特殊的裝置之下,病房內的氣壓低於病房外的氣壓,外面的新鮮空氣可以流進病房,病房內被患者汙染過的空氣卻不會洩露出去,而是通過專門的通道及時排放到固定的地方,從而減少醫務人員被感染的機率,這種病房最適合搶救類似非典這樣的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病人。
  • 火神山醫院今日接診收治病人,10天1000床醫院是如何落成的?
    而另一座雷神山醫院的總建築面積75000平米,將有1500張病床,預計將在2月5日晚交付投用,將在2月6日能夠正式收治病人。改造後的樣板間為負壓病房,這是WHO(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搶救非典病人時強調的必備條件。
  • 印度疫情狂飈:火葬場超負荷運轉、病人已經無法收治……
    6月15日,印度首都新德裡的一個酒店宴會廳,被改造成臨時醫院,以作隔離區,或收治輕症新冠肺炎患者。/AP德裡中央直轄區(以下簡稱德裡)是印度第三大疫區。截至目前,當地累計報告確診病例44688例,累計死亡1837人。15日,德裡衛生部長薩蒂延德拉·賈殷(Satyendra Jain)出現新冠肺炎症狀,併入院治療。《印度時報》稱,這為德裡抗疫的努力,蒙上陰影。
  • 4名醫護人員講述——堅守在重症病房的日日夜夜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場上,重症病房是火力最密集的主陣地。重症病房收治的患者都是病情最嚴重的,也是最難治療的,生與死的搏鬥每天都在上演。這裡的醫護人員也最辛苦,但他們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危險,用行動踐行「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精神。
  • 探訪北京發熱門診:隔離病房增加,坐診大夫戴眼罩
    1月27日(正月初三),記者在北京市朝陽區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一家新型冠狀病毒定點醫院探訪發現,醫療機構針對疫情採取了嚴密的防控措施,定點醫院發熱門診每天接到大量諮詢電話,有的居民因為害怕感染而來醫院做檢查。有醫生介紹,有的患者僅僅因為嗓子疼,或者因為接觸到武漢郵來的包裹,就要求篩查新冠病毒。
  • 破解武漢新冠肺炎疫情收治危局[組圖]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小兒麻痺症在北歐和北美大肆流行,當地醫院曾嘗試將因小兒麻痺症患上呼吸衰竭的病人裝上「鐵肺」,集中收治到一間病房內,「一間往往堆滿幾十臺(鐵肺)。」在王辰看來,武漢前期雖採取了擴大定點醫院的策略,但容量有限,方艙就像在諾亞方舟上面加了一個艙位,在截斷傳染源頭的同時解決床位和醫護人手不足。
  • 「我在重症病房,你在普通病房」,蘇州醫生夫妻同一醫院難相見
    作為蘇州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定點收治醫院之一,近日,蘇州市第五人民醫院(以下簡稱五院)眾多醫務人員堅持站在請戰一線。 據了解,早在1月10日,張華就已經進入五院重症負壓病房,加入了防疫一線,是抗擊疫情最早的一批醫生之一。「剛開始因為收入的病人較多,所以也是挺忙的,後來慢慢出現了確診病例,病人很快就多了起來。」據張華介紹,一般正常的夜班之後他便會休息。但後期出現確診病例後,他曾在一天之內連軸轉把10個病人轉入或者轉出重症負壓病房,最忙碌的時候幾乎24小時沒有休息過。
  • 搶救重症病人:36個患者走了17個,給病人插管的醫護被叫「敢死隊」
    國家衛健委重症巡查組的專家分成12個組,搭配武漢本地專家,每天從各家定點醫院的ICU病房「撈人」:對輕症病人進行評估,篩查出重症病人,將其轉至救治重症和危重症的定點醫院。 楊芳的生命掌握在一根軟管能否順利插入喉嚨。
  • 他是餘杭駐守隔離病房時間最長的人!今天解除隔離!你認識他嗎?
    從留觀病房到感染科短短一兩百米的路上,他接了3、4個電話,不是請他敲定病人診治建議就是詢問患者檢查事項。前兩天,記者電話採訪隔離中的他時,中間也曾被打斷4次,都是科室、醫院的工作電話。感染科護士長章建蘭說:「我每天要打十多個電話騷擾他,微信就更多了。徐夢雨/攝截至今天,因為疫情,他已經有55天沒有回家了。他也成了駐守在隔離病房裡時間最長的人。
  • 沈要求新入院患者單間收治 排除新冠感染後入普通病房
    對新入住院患者及陪護進行核酸檢測,設置緩衝病房,對新入院的患者進行單間收治,待排除新冠病毒感染後方收入普通病房。急救中心轉運疑似、確診病例採取一病患一車,嚴格落實一車一患一消毒。疫情轉運負壓急救車輛,相關急救物資與日常急救完全分開使用。
  • 網傳東南醫院有病人挖洞出逃?系精神疾病患者破壞病房
    楚天都市報2月16日訊(記者陳詠)2月16日,一張微信聊天截圖在網上瘋傳:病房的夾板牆壁被挖了一個洞。有人配文稱:「某醫院有確診病人出逃。」還有人傳「跑了8個」。楚天都市報記者從孝感某醫院求證得知,「病人出逃」系謠言,病房隔離板上的洞是一名精神疾病患者破壞所致。
  • 全國最小新冠病人的病房故事,每個孩子都是生命的奇蹟
    1這幾天,浙大兒院感染科樓的負壓感染病房裡,住了個三個月大的小病人,這是目前全國報導的年齡最小的新冠肺炎感染者。「小姑娘胖乎乎,挺可愛的。」護士姜婷接受媒體採訪時這樣描述。三個月大的嬰兒,住在隔離病房裡,父母無法守在身邊,全靠醫生、護士的照顧。小寶寶的病房是玻璃牆面,接受一天 24 小時的密切監護,護士們每個小時都會進病房一次,穿著隔離服,戴著護目鏡,全副武裝地給小病人餵奶、換尿布,再抱著哄一會兒,等她不哭了、安靜了,再放回小床。
  • 呼吸科醫生:每一次檢測都是「冒險」
    安徽省阜陽市第二人民醫院作為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醫院,將所有的疑似患者和確診患者分樓層收治。時靖峰在收治疑似病人的隔離病房裡直面病毒,用愛心幫助病人勇敢面對。  疑似病區與確診病區不同,為了避免交叉感染,這裡收治的病人都是單人單間,患者的情緒更為波動。他們焦急地等待著檢測結果,這種焦慮和煎熬讓身邊沒有親人陪伴的他們顯得更加六神無主。
  • 三位專家都提到一個詞——炎症風暴
    有的早期發病並不非常兇險但後期突然會一個加速隨時都會去世1月24日,上海市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鐘鳴進駐武漢金銀潭醫院開展工作。金銀潭是武漢第一批定點收治醫院,也是武漢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主要選擇之一。前兩天,他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採訪時說,救治初期,曾面臨很多的困難。首先,新冠肺炎和SARS或禽流感都不太一樣。
  • 等待判定的疑似病例:哪怕1%的概率都不能漏掉
    醫護人員進行面對面插管、纖支鏡等操作,即使面對的是疑似病人,都必須採用最高級別的防護。」省醫ICU副主任醫師溫妙雲說,目前感染科重症病房收治的都是疑似危重症病人。在新冠肺炎診治鏈條中,疑難病例的救治和確診,對醫生同樣是很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