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古詩詞
它像一張素雅的古畫,像一曲蘊藉的琴瑟
像一副華美的錦緞,像一闕精妙的絕唱
隔著歷史的煙塵,泛著璀璨的光芒
溢著幽幽的芳香
大家好,歡迎收聽廈門音樂廣播《我愛古詩詞》,我是宋穎。古詩中有不少兒童詩,比如詩人袁枚的《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還有白居易的《池上》:「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一個個天真、活潑、快樂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讀起來也充滿了趣味。今天我們一起來讀的是唐代詩人施肩吾寫六歲小女兒的一首詩——《幼女詞》:
幼女詞 施肩吾
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
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
我家的小女兒才六歲,還分不清楚什麼是巧,什麼是拙。日暮時分她站在堂前,學著大人拜起了新月。
這首詩作於七夕當日,古代女子有七夕拜月乞巧的風俗,而詩人的小女兒當時才六歲,就學著大人的模樣拜月,讓人忍俊不禁。詩人眼中的女兒是天真、浪漫的,帶著些許頑皮,整首詩雖無一字寫憐愛,但我們透過詩句就仿佛能看到詩人滿眼的疼惜。詩人還有一首《效古詞》也是寫小女兒的,「姊妹無多兄弟少,舉家鍾愛年最小。有時繞樹山鵲飛,貪看不待畫眉了。」足以見得他對這個小女兒的喜愛之情。
每個人都曾有這樣的時光,我們的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小大人」,詩人把這一切描繪得妙趣橫生:那個小女兒也許不知「巧與拙」,甚至還常常弄巧成拙,但在詩人看來都是那麼可愛,這大概也是大部分父親眼中女兒的樣子吧。
您現在收聽到的是廈門音樂廣播《我愛古詩詞》,本期節目播音宋穎,撰稿盧蘭。古詩中父親寫女兒的作品雖然寥若晨星,但每一首都有著說不盡的憐愛,這大概便是亙古不變的情感吧。
播音:宋穎 撰稿:盧蘭 製作:阿毅
廈門音樂廣播《我愛古詩詞》
播出時間
7:30/9:30/11:30/14:30/17:42/21:30
廈門廣電集團廣播中心i聽廈門
《我愛古詩詞》 編輯:邊璐 責編:洪巖
微信編輯:謝文靜
責編:張帆、陳國勝
編審:王亞男
廈門廣電微信矩陣
i聽廈門版權所有,轉載請聯繫我們!
點個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