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清歌嫋嫋,流水泠泠。陽光微暖的午後,音箱裡播放著纏綿悱惻的《月滿西樓》,訴說著一場久遠的風花雪月與悲歡離合。襯著小院閒窗,春色深深,恍若回到了幾千年前那古香古色,文採風流的時空。
一直以來對古詩詞歌曲非常偏愛,透過一首首韻味十足的歌曲,感受到的是中國古詩詞文化那種深刻雋永,雅致蘊籍的美。這種美是中國獨有的,值得我們世世代代傳承下去。下面和大家簡單的來聊聊我所喜愛的古詩詞歌曲。
一、古詩詞歌曲的起源和演變
01、詩的起源。
詩的起源有兩種:一種起源於宗教。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對風、電、雷、雨等種種自然現象無法理解,於是把這一切歸於神明,出於敬畏之心,他們在唱歌跳舞時候對神明唱出頌歌,表達出祈盼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等的願望。
另外一種起源於勞動。原始人一邊勞動,一邊發出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用來忘卻勞動暫時帶來的痛苦,以振奮精神,協調動作。後來慢慢發展成為勞動本身的聲音和表達勞動者本身感情的詩歌。
所以說,詩,又稱為詩歌,它本身就是一種歌唱的形式。
02、唐詩 宋詞 元曲
唐詩中有一部分是可以用來唱的,絕句是最常見的用來入樂的詩體。像李白《清平調三首》,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等都可以用來演唱。尤其著名的是《集異記》所記的旗亭畫壁故事:
故事說的是開元中,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人齊名,交際的圈子大都相同。在一個下雪天三人一起到旗亭小飲,當時有梨園伶官登樓會宴,三個人就在旁觀看她們表演。三人在私下約定誰的詩入樂多,誰就勝出。
一位歌女首先唱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就用手指在牆壁上畫一道:「我的一首絕句。」隨後一歌女唱道:「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臺何寂寞,猶是子云居。」高適伸手畫壁:「我的一首絕句。」又一歌女出場:「奉帚平明金殿開,強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又伸手畫壁,說道:「兩首絕句。」
王之渙自以為出名很久,但沒有聽到他的詩作,面子上下不來,對王、高二位說那幾個唱曲的都是不出名的,所唱不過「下裡巴人」之類不入流的歌曲,那「陽春白雪」之類高雅的歌曲她們唱不了。他指著其中最漂亮最出色的女子說到她唱的時候,如果她唱的不是我的詩,這輩子我就不和你們爭高下了,如果是唱我的詩,二位就尊我為師。等到那個女子唱的時候,她唱到:「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得意至極,揶揄王昌齡和高適說:「怎麼樣,我說的沒錯吧!」三位詩人開懷大笑。歌女們不知道他們笑什麼,一問才知唱的就是三個人的詩,於是請他們赴宴,三位詩人應邀歡宴一天。
宋詞是一種音樂文學,由兩部分組成,包括詞譜和樂譜。始於南朝梁代,形成於唐代而極盛於宋代。句子有長有短,便於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餘、琴趣等。
宋詞的演唱方式分為教坊合樂、貴族宴樂、小唱。其中柳永的詞傳唱度非常高,「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可見柳永的詞受歡迎的程度。如果放在當代,肯定是火遍大江南北的流行歌曲。
由於戰爭,朝代更迭,造成了樂譜的失傳,詞慢慢的就不能唱了,但在明清時期,出現了詞學復興的現象,史稱[清詞中興]。時有流傳[家家爭唱飲水詞]之說,《飲水詞》為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所做。可見在當時,詞牌仍舊是可唱的。隨著時代的變遷,詩詞文化也有所缺失,宋詞樂譜也慢慢的無人傳承了。
元曲包括散曲和元雜劇:「散曲」和「劇曲」相對存在。劇曲是用於表演的劇本,寫各種角色的唱詞、道白、動作等;散曲則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詞。
雜劇與散曲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前者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故事裡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節,後者只是單純的抒情詩歌。元代四位雜劇作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分別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被稱為「元曲四大家」。
元曲和宋詞一樣,都是可以傳唱的,但宋詞可以朗誦,有詞牌可以流傳下來,而元曲卻必須要傳唱才能體現其韻味,且對樂器和人都有比較高的要求,所以很難流傳下來,可謂是中國古典文化的損失。
二、古詩詞歌曲的分類
01、古曲
我們來說說現代意義的古曲。現在挖掘和保留下來的古詩詞歌曲主要有,大舜的《南風歌》、高適的《別董大》、李清照的《鳳凰臺上憶吹簫》、馮延巳《長相思》、於鵠《巴女謠》、馮延巳《長相思》、屈原的《湘君》、高適的《別董大》、李白的《秋浦歌》、歐陽炯《春光好》、姜夔的《杏花天影》、柳宗元的《楊白花》等。這些古詩詞歌曲都是中華民族音樂的瑰寶,值得我們好好的去聆聽和珍藏。
02、原詞補曲
原詞補曲是根據古詩詞寫出樂譜。其中《紅樓夢》中的《葬花吟》、《秋窗風雨夕》、《紅豆曲》等所有歌曲全部是由王立平所譜曲,和陳曉旭版的《紅樓夢 》一起成為絕唱。著名的甜歌皇后鄧麗君也唱了很多古詩詞歌曲。如李白的《清平調》、蘇軾的《 水調歌頭》 、李之儀的《卜算子》、李煜的《虞美人》、《相見歡 》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王菲唱的《幽蘭操》、安雯唱的《月滿西樓》、少司命唱的《九歌》等數之不盡的古詩詞歌曲無不盪氣迴腸,把我們帶進千百年前的古典國度,體會著詩詞文化的藝術魅力。
03、古風與中國風
古風歌曲和中國風歌曲與古詩詞也有很大聯繫,它們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點是它們都很有詩詞的古典韻味,讓人一聽就想到中國傳統文化,這是一種根植於中國人血液裡面的古典情懷。不同點個人覺得有兩個方面比較明顯。第一是曲調,中國風的曲調帶有濃厚的中國韻味,而古風的曲調好些基於流行音樂而來,甚至會有動漫,電音元素。第二是歌詞,中國風的歌詞更多的是取象,採用了很多古詩詞裡面常出現的意象,著重出渲染出一種古香古色的韻味。而古風的歌詞很多是從古詩詞添添減減化用而來。簡而言之,古風取形,中國風取意。
當代古風與中國風代表性的人物和歌曲有不少。古風裡有墨明棋妙、河圖、小曲、少司命、音頻怪物、不才、奇然等人。而李玉剛、雷佳、周杰倫、晏菲、霍尊、申霏霏、林俊傑、張碧晨、許嵩、李袁傑這十位藝術家、歌唱家被公認為是國風音樂的代表人物。這些人的歌都非常好聽,喜歡這類風格的可以去找來聽聽,好詞好曲,聽起來是一種特別的享受。
三、古詩詞歌曲的影響
01、有利於孩子記憶,引起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由谷建芬表演的《古詩文少兒古詩詞歌曲演唱會》將古詩詞,古代文化用簡單明快的歌唱形式表現出來,容易讓孩子朗朗上口,在唱歌中感受到古詩詞中的文採和蘊含其中的詩意以及道理。裡面收錄了很多適合少兒學習背誦的詩詞,給少兒學詩詞開啟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課程。像這種歌唱形式教授古詩詞的還有很多,孩子們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喜歡的詩詞加以學習。
02、獨特的民族藝術特色,用音樂的形式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音樂和文學的聯繫很緊密,古詩詞歌曲以其古典浪漫,飄逸空靈的氣韻受到人們的喜愛。興趣和愛好往往需要一個合適的煤介就能觸發。有的人不喜歡看書,但可能喜歡聽歌。有人因為《紅樓夢》愛上寫作,也有人會因為一首歌愛上古詩詞。由歌星演唱的古詩詞歌曲也將把中國的古典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國。
綜上所述,是我個人對古詩詞歌曲的一些淺顯的理解,如果有所偏頗,有所疏漏,希望大家予以諒解,周全。也希望大家都能聽到自己心儀的歌曲,讓古詩詞以音樂的形式在我們這個時代得以更好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