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音樂廣播
我愛閱讀之我讀經典
我是源源
我 愛 閱 讀
我 讀 經 典
今天與你分享
羅曼·羅蘭的《約翰·克裡斯朵夫》
聆聽經典
《約翰·克裡斯朵夫》
二十世紀的世界文學名著中,最能引起一代人共鳴的,可能是羅曼·羅蘭的《約翰·克裡斯朵夫》。早在五十年代,這本書在大學圖書館的出借率就居高不下。
羅曼·羅蘭創造約翰·克裡斯朵夫時,是以音樂家貝多芬為藍本。貝多芬通過痛苦,爭取歡樂的一生,對後來人具有典型的意義。貝多芬的名言:「為了更美,沒有一條清規戒律是不可以打破的。」更鼓舞了年輕一代爭取完美幸福的鬥志。
羅曼·羅蘭寫這本書,還加進了自己的生活經驗;讀者閱讀時,再用切身體會來印證。
羅曼·羅蘭(1866~1944),法國作家、音樂評論家,生於法國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鎮克拉姆西。15歲時,隨父母遷居巴黎。《約翰·克裡斯朵夫》不但是以貝多芬為藍本,而且還有羅曼·羅蘭自己生活的蹤跡。
《約翰·克利斯朵夫》從構思到創作完成經歷了20多年的時間。根據作者本人在《青年時代的回憶錄》中的記述,作者從1890年左右就開始醞釀、構思這部著作。他自稱創作這部小說的目的是為了向「充滿虛榮心的市場」報仇,完成他早期希望在「人民戲劇」中實現的醒世願望。
20世紀初,他的創作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他連續寫了幾部名人傳記:《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1906)和《託爾斯泰傳》(1911)等,同時發表了他的長篇小說傑作《約翰·克利斯朵夫》。該小說於1913年獲法蘭西學院文學獎金,並使他於1915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由此,羅曼·羅蘭被認為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在創作《約翰·克利斯朵夫》之前,羅曼·羅蘭已經完成了好幾部有關英雄人物的傳記。而羅蘭對傳記的興趣也可以充分體現在他的這部代表性作品《約翰·克利斯朵夫》之中。這部循環式小說為20世紀力求捕獲整個生命經歷的偉大傳記小說開闢了道路。《約翰·克利斯朵夫》追溯了一個德國音樂家在眾多藝術鬥爭中演變的歷程。
讀者們可以從主人翁的經歷依稀辨認出像音樂大師貝多芬、莫扎特以及華格納等人的影子。羅曼·羅蘭否認這部作品是小說,作品鬆散的結構和文體也向我們說明這不是一部以故事情節見長的作品。不過,在羅蘭眼裡,一個人的生活不能被關閉進文學形式的狹隘領地之中。
《約翰·克利斯朵夫》寫的是關於一位音樂天才與自身、與藝術以及與社會之間的鬥爭。從約翰·克利斯朵夫的激情、反抗、憤怒到他的灰心、順從、寧靜的心路歷程,羅蘭刻畫了一個充滿矛盾和不協調的性格,一位滿懷生命熱情卻又遭到敵對世界的誤解的極其誠懇的藝術家。這個典型的人物形象顯然已經具有了一個普遍性的意義。
從藝術上看,這部小說也有非常獨特的藝術風格。作者在小說中把心理描寫放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並且把心理描寫與自然描寫同作者的哲理思考結合起來,使這部著作具有一定的「深度」。此外,這部小說也被稱作「音樂小說」,如果讀者對音樂感興趣,那麼在閱讀這部史詩般的巨著時便會更加充分地領略其中的藝術魅力。
廈門音樂廣播《我愛閱讀之我讀經典》
播出時間
7:30 9:30 11:30
14:30 17:42 21:30
廈門廣電集團廣播中心i聽廈門
廈門音樂廣播 編輯:邊璐 責編:洪巖
i聽廈門編輯:謝文靜
責編:林軍、陳國勝
編審:王亞男
廈門廣電微信矩陣
i聽廈門版權所有,轉載請聯繫我們!
點個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