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這是六根2018春節前推送的最後一篇文章,2月23日(正月初八)恢復更新。祝六根朋友們春節快樂!闔家幸福!
我的武俠小說閱讀小史(上篇)
文 | 潘採夫
過年從北京回到濮陽老家,又住進我的地下室,非常安靜,自成一統。窗外是一所職業學校的操場,學生們放假了。地下室裡有個書架,上面有兩三百本書,站在書架前,一眼看過去滿滿都是我青春期的影子。
書大多是中學、大學時買的,倒也能看出當時的讀書口味,《劉文典傳》《清史講義》《一代報人王芸生》《民國教授》《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邵飄萍與京報》《痛別魯迅》《民國生活史》《李卓吾傳》,《甘地的武器》,《文學的力量》,《中國近代幫會》《孔子、蔡元培、西南聯大》《中國娼妓史》,我這閱讀趣味可夠雜的。
金庸的《神鵰俠侶》,只剩下第一部。
給我帶來最多歡樂的還是書架上的武俠小說,在灰塵與書蠹中間,我找到了無數殘卷。金庸的《神鵰俠侶》,只剩下第一部,《射鵰英雄傳》剩下一部字如米粒大小的盜版,《笑傲江湖》剩下第一部,古龍的《歡樂英雄》只剩下上部。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倒是齊了,梁羽生的《萍蹤俠影錄》是齊的,這說明我臨幸它們比較少。那些只剩殘卷的,往往是我急衝衝抄起一本去蹲坑,或奔赴個什麼飯局,就遺留給了茅房或計程車。
武俠小說是我整個中學時代最重要的讀物,大量的上課時間都造在讀武俠上。上面列的那幾位小說家,構成了我的武俠閱讀史的主力陣容。趁著過年閒適,我就分上下兩篇,回憶一下我讀過的武俠小說。
讀第一本武俠的時候我九歲,就是《射鵰英雄傳》。
讀第一本武俠的時候我九歲,就是《射鵰英雄傳》,我二爺是村裡會計,他從鄉裡買了全村第一套武俠小說。我當時正迷戀李連杰和少林和尚,整天把腦袋剃光點上九個墨點,於是施展楊香武三盜九龍杯的功夫,把二爺的《射鵰》給盜走了。
那真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一個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華山論劍的奇異世界,大漠射鵰、江南煙雨、荒村野店,老頑童用一根棍子撐住鯊魚的嘴巴,在大海中騎鯊遨遊,我的天哪,這是誰想出來的故事啊!
1983年黃日華版《射鵰英雄傳》郭靖與黃蓉。
郭靖是個很憨厚的傢伙,沒有引起我太大興趣,我最崇拜的是黃藥師、周伯通,那才是一個孩子心馳神往的人物。
當時其實不明白黃藥師的魅力在哪兒,但他一葉小舟,大海中踏浪而來,搭上玉簫奏起碧海潮生曲,他背負雙手身軀修長,用眼角餘光覷著江湖群小,從袖子裡手指一彈,小石子就能擊中敵人穴道。
1983版《射鵰英雄傳》曾江飾演的黃藥師是史上最好的。
這還不是最厲害的,這位黃老邪天文地理,奇門遁甲,五行八卦,西醫中藥,無所不通。而且弟子們對他那個忠誠,當黑風雙煞陳玄風梅超風偷了九陰真經逃往大漠,黃藥師將怒火發洩在其他徒弟身上,打斷他們的雙腿逐出師門,讓陸乘風曲靈風馮默風對他卻毫無怨恨,一直到死都盼著重歸師門,可見黃老師的魅力有多大。
老頑童瘋瘋癲癲,異想天開,不管你打得如何血肉橫飛,他都自顧開心如同兒戲,而且能夠自創武功雙手互博,這絕對是小朋友最喜歡的人物。
小時候讀《射鵰》能看出熱鬧,後來再讀,就發現它的文學性也很高,讀現代文學史的時候,我們看傅雷翻譯的《約翰·克裡斯朵夫》,評論家們為它翻譯的開篇第一句擊節讚賞,說「江聲浩蕩」四字極具音韻的雄壯之美。
金庸最帥的照片。
《射鵰》開篇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風雪驚變》第一句:「錢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無窮無休的從兩浙西路臨安府牛家村邊繞過東流入海」,既有《約翰·克裡斯朵夫》之雄,又兼具中國古詩逝者如斯的宿命感,還直接引出了牛家村這個重要的故事場景。
還是開頭,金庸先生安排了一個說書人,一棵大松樹下圍著一堆村民,男男女女和十幾個小孩,正聚精會神聽著一個瘦削的老者說話,那說話人物五十來歲年紀,一件青布長袍早洗得褪成了蘭灰帶白,只聽他兩片梨花木板碰了幾下,左手中竹棒在一面小羯鼓上敲起得得連聲,唱道:「小桃無主自開花,菸草茫茫帶晚鴉,幾處敗垣圍古井,向來一一是人家,」那說話人將木板敲了幾下,說道,這首七言詩說的是兵火過後,原來的家家戶戶都變成了斷牆殘瓦的破敗之地……這位落拓書生樣的說書人,從中原逃往江南,講述在淪陷之地大宋百姓的悲劇,聽得牛家村人無不淚下嘆息。金庸用中國傳統的說書人開場,給射鵰增加了章回演義的傳統文學溯源。
《笑傲江湖》已臻化境的白描功力是中國的。
這是金庸早期武俠小說的寫法,章回演義的文學傳統加進西方式的人物描摹,而在他的後期小說裡,比如《笑傲江湖》,除了已臻化境的白描功力是中國的,琴棋書畫和道統是中國的,話劇舞臺的文學手法、天人交戰的性格衝突、悲愴的人物命運,胡斐哈姆雷特式的糾結,謝遜李爾王式的癲狂,任我行那麥克白式的野心與殘暴,都有莎翁戲劇和古希臘悲劇的文學母體,顯示了金庸才如大海的筆力,卓然於其他新派武俠小說家之上。
《鹿鼎記》不見文學的痕跡,不見正邪的分野。
直到最後《鹿鼎記》,已經如金庸獨創的無招勝有招,不見文學的痕跡,不見正邪的分野,直如張三丰在《倚天屠龍記》最後閉關出關之後的境界。
在我的金庸閱讀中,《射鵰第一》,《天龍八部》次之,《天龍八部》用倪匡先生的話說,那是大海怒濤般的結構,一波不平一波又起,全書結構有嚴謹闊大,人物命運深沉厚重,是金庸武俠裡文學性最好的一部。
《笑傲江湖》排第三,因為它是天才的政治隱喻之書,令狐衝這個人物尤其令我心折,他在我心中的武俠人物中排名第一,令狐衝這個人放浪曠達,胸無大志,但又有嚴格的底線,不與正道同流合汙,也不與邪教邪道同仇敵愾,不管誰勢力有多強大,你只要勉強他那就是不行。為了和令狐衝喝上一場酒,我情願當一回千裡獨行田伯光。
《笑傲江湖》裡有個配角,是我深深佩服又喜歡的,那就是拉胡琴的莫大先生。來無影去無蹤,經常在人屋子外邊拉上一曲助興,該出手時胡琴中抽出長劍,取人性命毫不拖泥帶水,符合我對真實的武俠江湖的想像。
而向問天屬於大遺憾的人物,逃出地牢和令狐衝並肩禦敵那一章,寫得精彩絕倫,向問天老師光焰萬丈,神機百變,讓令狐衝和我老人家都佩服得不得了。但是我行一出,任我行,這個大魔頭一出,向問天竟然如同露珠般消隱,唯唯諾諾,仰人鼻息,再無一句神採飛揚的話出來。這不能說是金庸的敗筆,但足夠讓人埋怨他為何對這個人物毫不愛惜。
梁羽生著《萍蹤俠影錄》。
下面該說另一位武俠宗師梁羽生了。《萍蹤俠影錄》也是我很早看到的武俠小說。張丹楓和雲蕾的故事,是傳統中國的才子佳人故事。梁羽生先生以《龍虎鬥京華》開啟中國新派武俠先河,江湖地位自不待言;《七劍下天山》是中國罕見的西部英雄故事,以回疆人民的視角,反抗中原王朝的暴政,在文學故事中也非常獨特;七劍聯手保衛百姓脫胎自黑澤明《七武士》,在武俠小說中並不多見;飛紅巾、凌未風、金世遺這些人物自有凌厲的氣勢。
但我對梁羽生的評價要比金庸低上不少,他是新派武俠裡最像傳統武俠的,他一招一式均是傳統小說的寫法。男女主角毫無瑕疵性格一成不變,大量的詩詞歌賦穿插其中。幾年前,我曾試著把《萍蹤俠影錄》和《七劍下天山》重讀一遍,意外地發現梁羽生先生的文筆不夠好,讀了半本悻悻地放下了。
梁羽生最帥的照片。
梁羽生對金庸一直有瑜亮情結,在他的訪談裡自信詩詞至少在金庸之上,還認為金庸不會寫詩。嗯,除此之外,也沒有其他的了吧。梁羽生先生逝世時,金庸送了輓聯一幅:「悼梁羽生兄逝世: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輩,亦狂亦俠亦文好朋友。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輓。」自愧如不四個字,隱隱說中了梁羽生先生的心事。
古龍小說《多情劍客無情劍》。
古龍的小說我也基本讀完,他一共寫了80多部,大約一半是他自己寫的,資深讀者都能區分出來的,比如《多情劍客無情劍》《白玉老虎》《歡樂英雄》《武林外史》《楚留香系列》《陸小鳳》《天涯明月刀》,應該都出自他的手筆。但有的書讀著讀著味道就變了,馬上想到是古龍寫了一小半兒,就去喝人頭馬泡大美女了,剩下的交給他的助手弟子完成。有的書根本只署了古龍的名字,全由他人代筆來寫。
這是古龍對待文字和金庸的差距之處,把它作為謀生的手段,對自己的文學地位缺少歷史的自覺。古龍小說語言自成一派,我覺得這就跟武林一樣,金庸走的是少林和武當的路,名門正派天下正宗,古龍知道自己再用同樣寫法,萬萬無法與之抗衡,招式描寫也非古龍所長,所以古龍另闢新徑,開宗立派創立魔教,運用大量西方式心理描寫環境描寫,氣氛烘託製造懸念,最後一招致命。
古龍最帥的照片。
古龍的人物往往少年人喜歡,因為角色是完美的,比如花滿樓、西門吹雪、葉開、楚留香、陸小鳳、小魚兒。他們永遠不會被擊敗,永遠是美酒滿杯美人滿懷,卻坐懷不亂。比較病態的李尋歡沒有那麼完美,反倒比其他的人物更勝一籌。
我最喜歡的古龍的小說是《歡樂英雄》,曾把書中主角郭大路作為我的筆名,它是在武俠小說史上被嚴重低估的小說,好在近年來,喜歡《歡樂英雄》並將其列為古龍小說第一的越來越多。郭大路、王動、燕七這些年輕人之間的友誼,是一曲友誼的頌歌,寫得輕鬆幽默,真情流露,顯示了古龍對朋友的態度。讀小說我更喜歡金庸,但交朋友我更喜歡古龍。
《歡樂英雄》不怎麼打鬥,主要寫幾個人的日常生活。
《歡樂英雄》不怎麼打鬥,主要寫幾個人的日常生活,如何的窮困潦倒,苦中作樂,如何在窘迫中化解尷尬,拿自己的劍去換一點換幾個饅頭和幾斤酒。這種俠客世界的日常生活,很可惜沒有成為新派武俠小說中的新領域,如果誰在這方面著力,應該能寫出大成就來。
好了,三位大師就先寫到這兒。下回說我會聊聊王度廬、平江不肖生和徐皓峰老師。
這是六根推送的第1264篇文章。
-END-
六根者誰?
李輝 葉匡政 綠茶 韓浩月 潘採夫 武雲溥
——
六根開通於2015年6月6日
不僅是我們六個人的平臺
更是一個開放的公眾平臺
2018年1月18日,六根作者隊伍擴容
張新穎 畢飛宇 張翎 梁鴻 曹可凡 鮑爾吉·原野
趙麗宏 何冀平 王堯 盛可以 陳河 馬未都 周吉敏 汪凌 鄭培凱
……
更多大咖作者陸續亮相
微信號:liugenren
長按二維碼關注六根
點擊閱讀原文,七五折購買《尋找中國》系列圖書第一批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