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採夫|我的武俠小說閱讀小史(上篇)

2021-02-19 六根

編者按:


這是六根2018春節前推送的最後一篇文章,2月23日(正月初八)恢復更新。祝六根朋友們春節快樂!闔家幸福!


我的武俠小說閱讀小史(上篇)

文 |  潘採夫

過年從北京回到濮陽老家,又住進我的地下室,非常安靜,自成一統。窗外是一所職業學校的操場,學生們放假了。地下室裡有個書架,上面有兩三百本書,站在書架前,一眼看過去滿滿都是我青春期的影子。

書大多是中學、大學時買的,倒也能看出當時的讀書口味,《劉文典傳》《清史講義》《一代報人王芸生》《民國教授》《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邵飄萍與京報》《痛別魯迅》《民國生活史》《李卓吾傳》,《甘地的武器》,《文學的力量》,《中國近代幫會》《孔子、蔡元培、西南聯大》《中國娼妓史》,我這閱讀趣味可夠雜的。

金庸的《神鵰俠侶》,只剩下第一部。

給我帶來最多歡樂的還是書架上的武俠小說,在灰塵與書蠹中間,我找到了無數殘卷。金庸的《神鵰俠侶》,只剩下第一部,《射鵰英雄傳》剩下一部字如米粒大小的盜版,《笑傲江湖》剩下第一部,古龍的《歡樂英雄》只剩下上部。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倒是齊了,梁羽生的《萍蹤俠影錄》是齊的,這說明我臨幸它們比較少。那些只剩殘卷的,往往是我急衝衝抄起一本去蹲坑,或奔赴個什麼飯局,就遺留給了茅房或計程車。

武俠小說是我整個中學時代最重要的讀物,大量的上課時間都造在讀武俠上。上面列的那幾位小說家,構成了我的武俠閱讀史的主力陣容。趁著過年閒適,我就分上下兩篇,回憶一下我讀過的武俠小說。

讀第一本武俠的時候我九歲,就是《射鵰英雄傳》。

讀第一本武俠的時候我九歲,就是《射鵰英雄傳》,我二爺是村裡會計,他從鄉裡買了全村第一套武俠小說。我當時正迷戀李連杰和少林和尚,整天把腦袋剃光點上九個墨點,於是施展楊香武三盜九龍杯的功夫,把二爺的《射鵰》給盜走了。

那真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一個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華山論劍的奇異世界,大漠射鵰、江南煙雨、荒村野店,老頑童用一根棍子撐住鯊魚的嘴巴,在大海中騎鯊遨遊,我的天哪,這是誰想出來的故事啊!

1983年黃日華版《射鵰英雄傳》郭靖與黃蓉。

郭靖是個很憨厚的傢伙,沒有引起我太大興趣,我最崇拜的是黃藥師、周伯通,那才是一個孩子心馳神往的人物。

當時其實不明白黃藥師的魅力在哪兒,但他一葉小舟,大海中踏浪而來,搭上玉簫奏起碧海潮生曲,他背負雙手身軀修長,用眼角餘光覷著江湖群小,從袖子裡手指一彈,小石子就能擊中敵人穴道。

1983版《射鵰英雄傳》曾江飾演的黃藥師是史上最好的。

這還不是最厲害的,這位黃老邪天文地理,奇門遁甲,五行八卦,西醫中藥,無所不通。而且弟子們對他那個忠誠,當黑風雙煞陳玄風梅超風偷了九陰真經逃往大漠,黃藥師將怒火發洩在其他徒弟身上,打斷他們的雙腿逐出師門,讓陸乘風曲靈風馮默風對他卻毫無怨恨,一直到死都盼著重歸師門,可見黃老師的魅力有多大。

老頑童瘋瘋癲癲,異想天開,不管你打得如何血肉橫飛,他都自顧開心如同兒戲,而且能夠自創武功雙手互博,這絕對是小朋友最喜歡的人物。

小時候讀《射鵰》能看出熱鬧,後來再讀,就發現它的文學性也很高,讀現代文學史的時候,我們看傅雷翻譯的《約翰·克裡斯朵夫》,評論家們為它翻譯的開篇第一句擊節讚賞,說「江聲浩蕩」四字極具音韻的雄壯之美。

金庸最帥的照片。

《射鵰》開篇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風雪驚變》第一句:「錢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無窮無休的從兩浙西路臨安府牛家村邊繞過東流入海」,既有《約翰·克裡斯朵夫》之雄,又兼具中國古詩逝者如斯的宿命感,還直接引出了牛家村這個重要的故事場景。

還是開頭,金庸先生安排了一個說書人,一棵大松樹下圍著一堆村民,男男女女和十幾個小孩,正聚精會神聽著一個瘦削的老者說話,那說話人物五十來歲年紀,一件青布長袍早洗得褪成了蘭灰帶白,只聽他兩片梨花木板碰了幾下,左手中竹棒在一面小羯鼓上敲起得得連聲,唱道:「小桃無主自開花,菸草茫茫帶晚鴉,幾處敗垣圍古井,向來一一是人家,」那說話人將木板敲了幾下,說道,這首七言詩說的是兵火過後,原來的家家戶戶都變成了斷牆殘瓦的破敗之地……這位落拓書生樣的說書人,從中原逃往江南,講述在淪陷之地大宋百姓的悲劇,聽得牛家村人無不淚下嘆息。金庸用中國傳統的說書人開場,給射鵰增加了章回演義的傳統文學溯源。

《笑傲江湖》已臻化境的白描功力是中國的。

這是金庸早期武俠小說的寫法,章回演義的文學傳統加進西方式的人物描摹,而在他的後期小說裡,比如《笑傲江湖》,除了已臻化境的白描功力是中國的,琴棋書畫和道統是中國的,話劇舞臺的文學手法、天人交戰的性格衝突、悲愴的人物命運,胡斐哈姆雷特式的糾結,謝遜李爾王式的癲狂,任我行那麥克白式的野心與殘暴,都有莎翁戲劇和古希臘悲劇的文學母體,顯示了金庸才如大海的筆力,卓然於其他新派武俠小說家之上。

《鹿鼎記》不見文學的痕跡,不見正邪的分野。

直到最後《鹿鼎記》,已經如金庸獨創的無招勝有招,不見文學的痕跡,不見正邪的分野,直如張三丰在《倚天屠龍記》最後閉關出關之後的境界。

在我的金庸閱讀中,《射鵰第一》,《天龍八部》次之,《天龍八部》用倪匡先生的話說,那是大海怒濤般的結構,一波不平一波又起,全書結構有嚴謹闊大,人物命運深沉厚重,是金庸武俠裡文學性最好的一部。

《笑傲江湖》排第三,因為它是天才的政治隱喻之書,令狐衝這個人物尤其令我心折,他在我心中的武俠人物中排名第一,令狐衝這個人放浪曠達,胸無大志,但又有嚴格的底線,不與正道同流合汙,也不與邪教邪道同仇敵愾,不管誰勢力有多強大,你只要勉強他那就是不行。為了和令狐衝喝上一場酒,我情願當一回千裡獨行田伯光。

《笑傲江湖》裡有個配角,是我深深佩服又喜歡的,那就是拉胡琴的莫大先生。來無影去無蹤,經常在人屋子外邊拉上一曲助興,該出手時胡琴中抽出長劍,取人性命毫不拖泥帶水,符合我對真實的武俠江湖的想像。

而向問天屬於大遺憾的人物,逃出地牢和令狐衝並肩禦敵那一章,寫得精彩絕倫,向問天老師光焰萬丈,神機百變,讓令狐衝和我老人家都佩服得不得了。但是我行一出,任我行,這個大魔頭一出,向問天竟然如同露珠般消隱,唯唯諾諾,仰人鼻息,再無一句神採飛揚的話出來。這不能說是金庸的敗筆,但足夠讓人埋怨他為何對這個人物毫不愛惜。

梁羽生著《萍蹤俠影錄》。

下面該說另一位武俠宗師梁羽生了。《萍蹤俠影錄》也是我很早看到的武俠小說。張丹楓和雲蕾的故事,是傳統中國的才子佳人故事。梁羽生先生以《龍虎鬥京華》開啟中國新派武俠先河,江湖地位自不待言;《七劍下天山》是中國罕見的西部英雄故事,以回疆人民的視角,反抗中原王朝的暴政,在文學故事中也非常獨特;七劍聯手保衛百姓脫胎自黑澤明《七武士》,在武俠小說中並不多見;飛紅巾、凌未風、金世遺這些人物自有凌厲的氣勢。

但我對梁羽生的評價要比金庸低上不少,他是新派武俠裡最像傳統武俠的,他一招一式均是傳統小說的寫法。男女主角毫無瑕疵性格一成不變,大量的詩詞歌賦穿插其中。幾年前,我曾試著把《萍蹤俠影錄》和《七劍下天山》重讀一遍,意外地發現梁羽生先生的文筆不夠好,讀了半本悻悻地放下了。

梁羽生最帥的照片。

梁羽生對金庸一直有瑜亮情結,在他的訪談裡自信詩詞至少在金庸之上,還認為金庸不會寫詩。嗯,除此之外,也沒有其他的了吧。梁羽生先生逝世時,金庸送了輓聯一幅:「悼梁羽生兄逝世: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輩,亦狂亦俠亦文好朋友。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輓。」自愧如不四個字,隱隱說中了梁羽生先生的心事。

古龍小說《多情劍客無情劍》。

古龍的小說我也基本讀完,他一共寫了80多部,大約一半是他自己寫的,資深讀者都能區分出來的,比如《多情劍客無情劍》《白玉老虎》《歡樂英雄》《武林外史》《楚留香系列》《陸小鳳》《天涯明月刀》,應該都出自他的手筆。但有的書讀著讀著味道就變了,馬上想到是古龍寫了一小半兒,就去喝人頭馬泡大美女了,剩下的交給他的助手弟子完成。有的書根本只署了古龍的名字,全由他人代筆來寫。

這是古龍對待文字和金庸的差距之處,把它作為謀生的手段,對自己的文學地位缺少歷史的自覺。古龍小說語言自成一派,我覺得這就跟武林一樣,金庸走的是少林和武當的路,名門正派天下正宗,古龍知道自己再用同樣寫法,萬萬無法與之抗衡,招式描寫也非古龍所長,所以古龍另闢新徑,開宗立派創立魔教,運用大量西方式心理描寫環境描寫,氣氛烘託製造懸念,最後一招致命。

古龍最帥的照片。

古龍的人物往往少年人喜歡,因為角色是完美的,比如花滿樓、西門吹雪、葉開、楚留香、陸小鳳、小魚兒。他們永遠不會被擊敗,永遠是美酒滿杯美人滿懷,卻坐懷不亂。比較病態的李尋歡沒有那麼完美,反倒比其他的人物更勝一籌。

我最喜歡的古龍的小說是《歡樂英雄》,曾把書中主角郭大路作為我的筆名,它是在武俠小說史上被嚴重低估的小說,好在近年來,喜歡《歡樂英雄》並將其列為古龍小說第一的越來越多。郭大路、王動、燕七這些年輕人之間的友誼,是一曲友誼的頌歌,寫得輕鬆幽默,真情流露,顯示了古龍對朋友的態度。讀小說我更喜歡金庸,但交朋友我更喜歡古龍。

《歡樂英雄》不怎麼打鬥,主要寫幾個人的日常生活。

《歡樂英雄》不怎麼打鬥,主要寫幾個人的日常生活,如何的窮困潦倒,苦中作樂,如何在窘迫中化解尷尬,拿自己的劍去換一點換幾個饅頭和幾斤酒。這種俠客世界的日常生活,很可惜沒有成為新派武俠小說中的新領域,如果誰在這方面著力,應該能寫出大成就來。

 好了,三位大師就先寫到這兒。下回說我會聊聊王度廬、平江不肖生和徐皓峰老師。

這是六根推送的第1264篇文章。

-END-


六根者誰?

李輝 葉匡政  綠茶 韓浩月 潘採夫 武雲溥

——

六根開通於2015年6月6日

不僅是我們六個人的平臺

更是一個開放的公眾平臺

2018年1月18日,六根作者隊伍擴容 

張新穎 畢飛宇 張翎 梁鴻 曹可凡 鮑爾吉·原野 

趙麗宏 何冀平 王堯 盛可以 陳河 馬未都 周吉敏 汪凌 鄭培凱

……

更多大咖作者陸續亮相


微信號:liugenren

長按二維碼關注六根

點擊閱讀原文七五折購買《尋找中國》系列圖書第一批三種。

 

相關焦點

  • 潘採夫:加盟國米是最大的錯誤,我本可以去皇薩聯
    4月26日消息,前歐洲金靴得主達科-潘採夫接受採訪時表示,當年選擇加盟國米是一個巨大的錯誤。潘採夫1991年,潘採夫幫助貝爾格勒紅星隊贏得歐冠冠軍,自己也收穫歐洲金靴獎,在那一年歐洲金球獎的評選中排名第二。1992年,27歲的潘採夫加盟國際米蘭,他在這裡沒能取得成功,潘採夫在紅星隊留下了91場打進85球的超高效紀錄,來到國米之後,他第一個賽季僅出場12次,打進1球。
  • 潘採夫:最大錯誤是加盟國米,我本可以去皇馬、巴薩、曼聯
    潘採夫1991年曾經在貝爾格勒紅星拿到了歐洲金靴獎,在當年的金球獎評選中他排名第二次,僅次於法國名宿帕潘。1992年在自己27歲的時候潘採夫加盟了國米,但他在梅阿查球場的經歷並不成功,一個半賽季之後他被外租到了萊比錫,並最終在1995年夏天轉會到了杜塞道夫。「我最大的錯誤就是加盟國米,因為當年我加盟的那支球隊氛圍很糟糕,那是一支以防守為主的球隊,作為一名外援我被區別對待,我認為當時國米並沒有給予我足夠的幫助,沒能讓我能夠更容易地適應新環境。」潘採夫說道。
  • 潘採夫 | 七劍版《警察與讚美詩》
    潘採夫按:各位看官注意了,從下周開始,俺也要仿那六神磊磊
  • 潘採夫 臺灣你懂不懂,基隆港的風
    姐姐為了弟弟棄學養蠶,弟弟是天才的小畫家,老師去家裡勸姐姐上學,弟弟病死了,他的畫得了國際金獎。那麼好的老師,那麼好的姐姐,那麼天才的一個兒童,就這麼死了。這次體驗讓我發現,我對天才小孩遭到摧殘格外敏感。那個影片裡有競選鎮長的情節,讓我很驚奇,好像第一次看到競選。當時就認為這電影比超級哭片《媽媽再愛我一次》好一百倍。
  • 全套金庸武俠小說,在線免費閱讀
    前幾天跟大家討論投資和市場分析,閱讀量那是,黃鼠狼下崽,一窩不如一窩好吧,今天換個話題,給大家獻上全套金庸武俠小說
  • 《鬥蟋小史》致敬「老玩家」王世襄
    《鬥蟋小史》作者白峰(右)當年在王世襄先生(左)家中拜訪。資料圖片《詩經》就有「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句子。而據白峰考證,真正的鬥蟋活動興盛於南宋。    《鬥蟋小史》通過文本比較的方法,大致釐清宋代蟋蟀譜的面目;對於早期史料匱乏期,採用以詩證史的方法,基本上釐定了鬥蟋活動的起始上限,對明清以來的鬥蟋情況則運用大量史料梳理出流布和脈絡,並解讀其背後所蘊含的社會生活史情狀,為中國歷代氣候變遷提供佐證,可謂「一部微觀的農業文明博物志」。
  • 梁羽生武俠小說按照故事情節發生的年代,應該以什麼樣的順序來閱讀
    梁羽生是武俠小說三大家之一。他一共寫了36部武俠小說,其中廣泛流傳的是34部。和金庸小說類似,梁羽生的有些小說之間情節會相互貫通,形成一個系列。所以我們讀梁羽生小說最好是按照內容情節的年代時序去讀。我推薦的閱讀順序是:一、大唐系列1.
  • 叢治辰專輯之一:現代性與主體性的探求、錯位與混雜 ——作為一代知識分子心史的《文明小史》
    而他的主要助手歐陽鉅源,則是為「尋找謀生之方」而同樣來到了上海投身報業,成為一定程度上被動選擇的新型知識分子。【3】 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國門之後,此類不同於傳統士子的新興知識分子大量湧現,其實才真正成為梁啓超所謂「新小說」的接受者,構成梁啓超欲以小說塑造的「新民」。因此,閱讀這一時期的小說,最有價值的地方恰在於考察這些新型的小知識分子如何想像和描述自己的時代,以及在此想像和描述當中所袒露的主體心態。
  • 高雷雷:這是我唯一認識的新冠患者 小史很努力的
    前國安球員高雷雷在社交媒體上表示,自己認識這位史姓球員,他寫到:「這應該是我認識的唯一一位新冠患者了,去年在有空的時候帶他訓練過一段時間,小史很努力,祝早日康復!」作者:中山
  • 我喜歡的100部武俠小說作品排行及賞析
    那時候的我對武俠小說幾乎是來者不拒,只要是租得到的都要看上一遍,記錄是一天不吃不喝,看完14部小說。武俠作家,我所喜歡的大致有30餘位;武俠作品,比較喜歡的大致有100餘部。這裡我利用夜間值班時間,列出了我喜歡的100部(系列)武俠小說及賞析,以自娛自樂。
  • 芭蕾小史 早期芭蕾:貴族遊戲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品味這場芭蕾盛宴,劇院君將以5期「芭蕾小史」向大家介紹芭蕾舞從15世紀末發展至今的五大時期,包括每個時期的創作風格、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不要誇我太貼心,人家會害羞滴~)事不宜遲,「芭蕾小史」第一期,劇院君打算從芭蕾的「幼年」時期——早期芭蕾(約1489-1832)講起。有專家說:「一部芭蕾史,上下五百年」。
  • 閒說金庸與新派武俠小說
    我讀金古梁諸家的武俠小說,始於10歲,終於18歲,基本貫穿了我的小學、中學、高中這三個求學階段。這8年中,我閱讀的形形色色的武俠小說(包括新武俠小說和舊武俠小說),沒有1000本也有500本,還購買收藏過幾十部武俠小說。如今,每當我追憶自己當年對武俠小說的那股痴迷勁,都難免有些自我感動。那時,我只要逮著一本武俠小說,非一口氣看完不可。
  • 飲茶風尚與紫砂品鑑——讀陳傳席《紫砂小史》
    陳傳席先生所撰《紫砂小史》便是這樣一部著作。書中對魏晉、隋唐、兩宋以及明清以降不同時期飲茶風尚的變化進行了翔實考證,將紫砂壺的「濫觴」「興起」「成熟」「發達」「衰落」「復興」「新生」與「鼎盛」置於宏觀歷史條件下加以闡釋。
  • 潘採夫 一座英雄冢,廣渠門尋袁崇煥墓祠
    一座英雄冢,廣渠門尋袁崇煥墓祠文 | 潘採夫千古江山 ,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 蕭逸的尷尬與武俠小說的文化內涵
    更為尷尬的是,作為一位創作了50多部武俠小說、作品發行量超過千萬冊的作家,在中國知網上甚至找不到一篇專門談論其武俠小說的學術論文。同為武俠小說名家,蕭逸的身後遭遇及其在中國文學界的地位落差令人感慨。  蕭逸自幼熟讀《水滸傳》《三俠五義》《七劍十三俠》等作品,早在大學時便創作發表了處女座《鐵雁霜翎》,香港電影公司將其搬上了銀幕,從此一舉成名。
  • 《金庸武俠小說全集》電子版橫空出世!
    隨著電腦的普及和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電子圖書熱潮正在國內圖書界和軟體業掀起。近日,青蘋果數據中心推出獲得著作權許可的《金庸武俠小說全集》電子版。電子版全套兩張CD-ROM,收集金庸1955年以來創作的全部武俠小說作品。這是自金庸作品問世以來,首次經許可出版的金庸作品電子版。
  • 為什麼中國人如此崇尚武俠小說?
    至於「嗜血欲望」,這更不是國人獨有的,任何一部武俠小說在這一點上的表現顯然都遠遠不及《電鋸驚魂》這樣的系列電影和《生化危機》這樣的系列遊戲,甚至相形之下,武俠小說純潔得有如童話。也有人說,武俠小說流行是因為讀者想要從武俠的世界裡獲得一種為所欲為的操縱能力。這顯然也是不成立的。而另一種相當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崇尚武俠小說是因為喜歡武俠世界裡的正義凜然。
  • 【紀念金庸】武俠小說的前世今生
    1997版《天龍八部》劇照「『千古文人俠客夢』,既有入夢時的香甜,也就有夢醒處的苦澀,這點很好理解;我更想指出的是,
  • 【中國作家】武俠小說的突破與回歸
    箇中原因,除了梁羽生、金庸的封筆,古龍的逝世之外,也與武俠文學創作的社會環境、讀者閱讀偏好和作者創作水平有著莫大的關係。「後金庸」時代的港臺地區,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消費社會。影視、電字傳媒的發達,對小說等文字傳媒造成極大擠壓;大量武俠及動作漫畫的興起,取代了武俠小說文字的功能。網絡在為武俠文學創作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消極影響。
  • 歷代小史
    【書名】歷代小史【作者】明.李栻輯【年代】明刊本【格式】卷01至59,總一百零五卷.一百零六種,PDF高清 【大小】2.16GB此《歷代小史》為明代萬曆間李栻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