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如此崇尚武俠小說?

2021-02-09 iReader書單

武俠小說在中國近現代蔚為大觀,而當時的文人學者大多對此不以為然,只是冷嘲一下小市民的低級趣味罷了。但也有一些人把武俠熱當做一種大眾文化現象加以考察,進而探究這一現象的成因及其社會功能。

有人說崇尚武俠小說是因為俠客形象滿足了每一個懷有英雄夢的人對英雄的想像。

在文人的世界裡,武俠體現著文人的英雄夢,其中的俠客形象,更是作家與讀者「英雄夢」的投射。俠客形象之得以形成及發展,與讀者大眾的心理需求大有關係。

也有人說,武俠小說受推崇,是因為中國人的尚武與嗜血情緒。

顯然這是不成立的。用梁羽生的話來說,『俠』是靈魂,『武』是軀殼。『俠』是目的,『武』是達成『俠』的手段」。至於「嗜血欲望」,這更不是國人獨有的,任何一部武俠小說在這一點上的表現顯然都遠遠不及《電鋸驚魂》這樣的系列電影和《生化危機》這樣的系列遊戲,甚至相形之下,武俠小說純潔得有如童話。

也有人說,武俠小說流行是因為讀者想要從武俠的世界裡獲得一種為所欲為的操縱能力。這顯然也是不成立的。

而另一種相當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崇尚武俠小說是因為喜歡武俠世界裡的正義凜然。我想這也許是最中肯的一種評價了。

自古至今,不論是現實社會,還是文學藝術,只要涉及天下蒼生,都離不開「正義」一詞。而將正義一詞演繹的淋漓盡致的不外乎古往今來的那些武俠小說了。

伸張正義是人類的一種本能的追求,並且現實社會必不可免的不公永遠刺激著人們對正義的渴望,所以「行俠」才會成為主人公的必修功課之一。

因為正義在現實世界裡屢屢得不到伸張,人們看到的永遠都是「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總是有心抗爭卻總是怯於抗爭,於是只有藉助武俠的白日夢來對沉伏已久的正義作出替代性的伸張。

但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藉助俠客來伸張正義,體現了國人法制意識的淡漠。其實,恰恰相反,武俠世界裡俠客對正義的踐行,正體現了國人對通過法制來伸張正義的呼籲。

稍受西學浸染的國人很自然地會推衍出這樣一個結論:武俠小說的興盛正說明了中國人法制意識的淡漠——我們總是冀望於俠客從天外飛來主持公道,卻不肯冀望於一個完善的法制世界,由法制來伸張正義。

這樣的意見被不斷地轉引和稱道,以至於成為當今中國文人對武俠小說的一種相當主流的認識。顯然這種認識是行不通的。

事實上,現當代美國的文藝作品裡也有許多可以稱之為俠的角色,譬如鋼鐵俠、閃電俠、蜘蛛俠、神奇四俠,當然,還有超人及其家族。雖然在上述稱謂之中,「俠」的字眼其實出自中譯者的手筆,但毋庸置疑的是,這些美國俠客完全符合中國的「武俠」標準:他們有著遠超常人的非凡本領,游離於常規世界之外,到處行俠仗義、鏟惡鋤奸、定人生死。值得留意的是,他們之斷定是非,憑的是各自的良知,而不是系統的法律知識和規範的法律程序。但是,要說現當代美國人「法制意識薄弱」,這恐怕是說不通的。

如果說沉迷於武俠小說意味著國人法制意識的淡漠,那麼我們同樣看到,對上帝的信仰並不曾昭示出基督教世界也存在著同樣的法制意識淡漠的情形。

修煉出一身驚人武功的俠客其實與神祇無異,我們完全可以把高手論劍的華山想像成古希臘人眼裡的奧林匹斯,把屠龍刀、倚天劍想像成宙斯收藏的雷電和波塞冬掌中的三叉戟。俠客的神功無異於法制的權威的另一種表達。

所以說,國人崇尚武俠,藉助俠客的形象來伸張正義,不僅不是法制意識的淡漠,反而是對通過法制來彰顯正義的呼籲。

國人崇尚武俠小說,一方面體現了文人思想世界裡對英雄夢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說明國人對俠客所代表的正義的追求,對社會的正義用法制來伸張的呼籲。

可見,國人如此熱愛武俠小說也就不足為奇了。

推薦閱讀《千古文人俠客夢》

關注iReader讀書(ID:iReader811)

關注官方微博(掌閱iReader電子書閱讀器)

▼在歷史消息裡查看更多▼

是文學成就了搖滾還是搖滾鑄就了文學 |下雨天,癱在床上聽雨也是極好的 | 抵抗寂寞的能力,只能靠閱讀培養 | 終身未嫁的他們是歲月帶不走的女神 | 有時候看書摘比看書更過癮 |  張愛玲:她比煙花寂寞 | 推薦你看看《金瓶梅》 

相關焦點

  • 叔本華:中國人為什麼如此講禮貌?
    叔本華:中國人為什麼如此講禮貌?德國偉大作家、思想家、哲學家認為:「中國人把禮貌奉為首要的優良品質。」確實如此,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把「禮」提高到了和「法」相同的地位,甚至「禮」的地位要高於「法」,即「禮法」,把「法」實際上排在了「禮」之後。「禮法」的這一先後秩序,不僅在現實的官方交往和百姓生活當中適用,而且在司法實踐當中也經常被適用。我國漢朝時期的法律就明確規定,在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的時候,可以適用「禮」對司法案件作出判決。
  • 牛皮明明:武俠小說為什麼沒落了?
    《火燒紅蓮寺》原著叫《江湖奇俠傳》,被稱為中國第一部正宗武俠小說。作者平江不肖生,祖父革命黨,六歲習武,留學過日本,回國後迫於生計,寫武俠小說。 他每天寫幾小時,同時為12家報紙寫連載,如此三十年,以寫稿致富。他不光能寫武俠小說,也能寫武俠劇本,生平有兩件事最驕傲: 曾代金庸寫小說,屢替張徹寫劇本。 張徹出生杭州,其父是浙系軍閥,曾在國民政府從政,與蔣經國交好。五十年後,中國電影中心由上海轉移到香港,邵氏電影公司風頭最勁。 六五年開始,邵氏老闆邵逸夫,決心拍新類型武俠片,請張徹執導《獨臂刀》。
  • 為什麼中國盛行武俠小說,而西方盛行推理小說?
    武俠小說是中國通俗小說的一種重要類型,多以俠客和義士為主人公,描寫他們身懷絕技,見義勇為和叛逆造反行為。從最早的春秋戰國時期韓非說過「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墨家學派中的墨者無私的幫助一些國家反抗外來侵略,具有俠義行為。後來的文學一些作品中也描述了一些俠客的事跡,如司馬遷史記中的《刺客列傳》與《遊俠列傳》寫的都是俠肝義膽、急人所難、為知己者死的俠義之士。
  • 聽金庸談武俠小說
    《四大名著名家點評:水滸傳》,施耐庵  羅貫中 著  金聖歎  李卓吾 點評,中華書局出版為什麼現在的武俠小說相當受歡迎,這裡很多同學老師都看武俠小說。很多年輕女讀者不見得對武打感興趣。我想,武俠小說比較能受人歡喜,不因為打鬥、情節曲折離奇,而主要是因為中國傳統形式。同時也表達了中國文化、中國社會、中國人的思想情感、人情風俗、道德與是非觀念。我們在小說形式上是否可作探討,在歐化的小說形式作為目前的主流以外,另一個分支,除武俠小說外,也可以用傳統方式寫愛情故事、寫現實的故事。
  • 明明秦始皇崇尚黑色,為何紅色卻到最後,成為中國人的最愛?
    不同朝代崇尚的顏色,主要遵循一個學輪?對於顏色,古人主要是圍繞「五德終始說」,這是中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所推崇的的歷史觀念。(歐陽修畫像)中國人,從何時起就追崇紅色呢?既然每個朝代都有專屬的顏色,那從何時起中國人卻追崇紅色呢?中國結、喜服、對聯,就連最親愛的毛爺爺都是紅色呢?
  • 中國人為什麼自古就尊崇黃色、嗜愛紅色
    那麼,中華民族為什麼歷來會以黃色為尊呢?1、膚色與取中之說有人認為中國人之所以崇尚黃色,跟人種膚色有關。劉師培《古代以黃色為重》一文說:「古代人民悉為黃種,黃帝者猶言黃民所奉之帝王耳」。當然有人提議就有人質疑,反對的學者則認為在上古時代,人們的意識中原地區極為天下,對外界是相對閉塞的,不可能意識到除了本身是黃皮膚人種之外,還有白種人、黑種人的存在。
  • 【紀念金庸】武俠小說的前世今生
    1997版《天龍八部》劇照「『千古文人俠客夢』,既有入夢時的香甜,也就有夢醒處的苦澀,這點很好理解;我更想指出的是,此夢並非『來無影,去無蹤』,而是深深植根於中國人的歷史記憶
  • 崇尚自然——武功步入化境的不二法門
    崇尚自然,是武功步入化境的不二法門。武功修煉的過程一般要經過三步:第一步,學習套路,練習散手。現在人們進步了,一般都知道死招死式不高級,不追求死式絕招了。看過武俠小說的,也都知道「無招勝有招」,然而多數拳種都是將套路和散手作為入門階梯,給武功打基礎。
  • 中國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三俠五義》
    《三俠五義》作者(清)石玉昆,是古典長篇俠義公案小說經典之作;是中國第一部具有真正意義的武俠小說,堪稱中國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是俠義派小說的代表之作。《三俠五義》作為中國最早出現的具有真正意義的武俠作品,對中國近代評書曲藝、武俠小說乃至文學藝術影響深遠,稱得上是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由此掀起了各類武俠題材文學作品的高潮。
  • 鬼首天龍 | 閒聊港臺的武俠小說-----金庸篇
    我知道有很多人對武俠小說沒有興趣,甚至對武俠小說的作者都心懷鄙夷不屑一顧,這情景讓古龍先生都曾經感到難堪了一下。有一次,古龍在一列火車上與一個美女搭訕,他告訴美女自己是個小說家,美女驚喜且仰視著問他有過什麼大做?古龍說自己是寫武俠小說的。然後美女眼中熱情的光芒消失了,一路上不再與古龍言語。這讓古龍很是傷心了一陣子,並且記憶深刻這人生的片段。
  • 復旦管院EMBA汪湧豪:俠是中國人人格的另一面鏡子
    武俠≠遊俠遊俠是中國歷史上特殊的人物,武俠小說則是按照這些特殊人群鋪展開來的。大家不要一聽到俠就以為是打報不平、兩肋插刀、仗義疏財,俠是很廣義的,武俠文學與俠文化不是一回事。遊俠用自己特殊的行為方式、道德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
  • 為什麼武俠小說中女主角經常是胸部等隱秘部位受傷?
    中國人有濃厚的武俠情結,但仔細看各種武俠小說和電影,發現武俠電影是有規律的,下面是網友總結出來的武俠小說經典情節。
  • 倪匡心目中金庸14部武俠小說排名
    才知道:原來小說中的人物可以如此活靈活現。二十年來,一直在看金庸的小說。在金庸停筆不再寫小說之後,重複地看,一直到如今。看金庸小說的「段數」只怕已到了「金段」,可以自封「金庸小說專家」了。既然已是專家,豈可不將自己看金庸小說的心得公諸同好?於是發而為文——文曰:「我看金庸小說」。將「我」放在「金庸小說」之上,當然不免有標榜自我之嫌,然而卻不可避免。在這裡先將「我」介紹一番。
  • 【中國作家】武俠小說的突破與回歸
    千古文人俠客夢,既有入夢時的香甜,也就有夢醒處的苦澀,這點很好理解;我更想指出的是,此夢並非來無影,去無蹤,而是深深植根於中國人的歷史記憶。               早在先秦,「武俠」便已有端倪。「俠」這一概念,最早見於《韓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 歌星韓磊,痴迷武俠小說,看電影落下毛病
    上學的時候,我和其他男孩子一樣,喜歡看武俠小說。歌星韓磊不管有多少人、有多少種理由指責武俠小說,但我始終相信,只要中國人存在一天,武俠小說便要存在一日。因為中國人在性情上需要它,它是人們的心在現實與理想中的調和產物,在日益繁忙的社會中,武俠小說可以暫時緩解周身的壓力。我認為武俠小說經久不衰的另一個在原因是人們的內心深處或許曾經存在過的浪跡獨行的古道熱腸、鐵膽豪情的快意恩仇,三尺清風在手的俠骨柔腸,嘶嘯西風的白馬上奔騰著的俠義自我的情緒。
  • 倪匡:現代中國武俠小說,只剩溫瑞安一人在獨撐大局
    幾乎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武俠夢武俠小說作為小說中獨有的文本類型,本質上屬於充滿無限想像的奇幻架空文學。武俠小說一直以來不變的就是描寫俠客或義士身懷絕技、闖蕩江湖的一生。可以說,武俠小說、武俠影視劇、武俠遊戲中的俠義思想,一直以來都受到中國人的追捧,幾乎每個中國人心中一直都有著自己的武俠夢。
  • 武俠小說界,金庸成就如此之高,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說到金庸,相信很多人不陌生,對於武俠小說,金庸重新定義了他。對於很多人來說,一定讀過金庸的武俠作品,當然根據他的武俠小說改編的影視劇數不勝數。從《天龍八部》到《倚天屠龍記》,金庸的筆下創造了一個武俠的世界。毫不誇張的說,在武俠小說界,金庸是一個大師級的人物,不管是影響力還是他的讀者群體都是一場龐大的。
  • 老外竟然如此狂追這些中國武俠小說,莫名的喜感,原諒我...
    萬萬沒想到,當我正在閱讀某部中國網絡武俠小說的時候,會有某個外國人也在跟我看著同一部小說,不是中文,而是英文.當我正在瘋狂追美劇的時候,歐美人卻在追中國武俠!這感覺,有點奇妙啊。這得益於一個上線才兩年的武俠小說翻譯網站(Wuxiaworld.com),該網站最近在國外火的一塌糊塗。Wuxiawoorld專門翻譯中國武俠小說,目前是在國外規模最大、訪問量最多、且最火的武俠小說網站。已完成的7部網絡武俠小說:
  • 英國美女到中國後驚訝:黑髮才最高貴,為什麼中國人還喜歡染髮?
    很多中國人都羨慕歐美人有一頭好看的天然金髮,都想有這樣的一頭秀髮。但是,對外國人來說,他們又是怎麼看待發色的呢?一位英國美女來到中國後就感到驚訝,因為她看到大街上有很多中國人都選擇將頭髮染成各種顏色。這讓她感覺有些不可思議,並說:黑髮才最高貴,為什麼中國人還喜歡染髮?這位英國美女的說法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 孫曉《英雄志》為什麼還未能完結?武俠小說迷總結了三個原因
    一提起《英雄志》這部武俠小說,就會想起這句廣告文案。但是如今卻是「金庸古龍皆已逝,江湖還盼英雄志」!這部構局宏大的武俠小說讓武俠世界的色彩更加繽紛,帶有一種深紅近血的悲色,灑落在金庸的圓滿與古龍的簡白之外,為讀者們帶來一種完全不同的新體觸——古典的性格,後現代的結構,充滿盪氣迴腸的悲涼,堪稱一部「男人的武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