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在中國近現代蔚為大觀,而當時的文人學者大多對此不以為然,只是冷嘲一下小市民的低級趣味罷了。但也有一些人把武俠熱當做一種大眾文化現象加以考察,進而探究這一現象的成因及其社會功能。
有人說崇尚武俠小說是因為俠客形象滿足了每一個懷有英雄夢的人對英雄的想像。
在文人的世界裡,武俠體現著文人的英雄夢,其中的俠客形象,更是作家與讀者「英雄夢」的投射。俠客形象之得以形成及發展,與讀者大眾的心理需求大有關係。
也有人說,武俠小說受推崇,是因為中國人的尚武與嗜血情緒。
顯然這是不成立的。用梁羽生的話來說,『俠』是靈魂,『武』是軀殼。『俠』是目的,『武』是達成『俠』的手段」。至於「嗜血欲望」,這更不是國人獨有的,任何一部武俠小說在這一點上的表現顯然都遠遠不及《電鋸驚魂》這樣的系列電影和《生化危機》這樣的系列遊戲,甚至相形之下,武俠小說純潔得有如童話。
也有人說,武俠小說流行是因為讀者想要從武俠的世界裡獲得一種為所欲為的操縱能力。這顯然也是不成立的。
而另一種相當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崇尚武俠小說是因為喜歡武俠世界裡的正義凜然。我想這也許是最中肯的一種評價了。
自古至今,不論是現實社會,還是文學藝術,只要涉及天下蒼生,都離不開「正義」一詞。而將正義一詞演繹的淋漓盡致的不外乎古往今來的那些武俠小說了。
伸張正義是人類的一種本能的追求,並且現實社會必不可免的不公永遠刺激著人們對正義的渴望,所以「行俠」才會成為主人公的必修功課之一。
因為正義在現實世界裡屢屢得不到伸張,人們看到的永遠都是「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總是有心抗爭卻總是怯於抗爭,於是只有藉助武俠的白日夢來對沉伏已久的正義作出替代性的伸張。
但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藉助俠客來伸張正義,體現了國人法制意識的淡漠。其實,恰恰相反,武俠世界裡俠客對正義的踐行,正體現了國人對通過法制來伸張正義的呼籲。
稍受西學浸染的國人很自然地會推衍出這樣一個結論:武俠小說的興盛正說明了中國人法制意識的淡漠——我們總是冀望於俠客從天外飛來主持公道,卻不肯冀望於一個完善的法制世界,由法制來伸張正義。
這樣的意見被不斷地轉引和稱道,以至於成為當今中國文人對武俠小說的一種相當主流的認識。顯然這種認識是行不通的。
事實上,現當代美國的文藝作品裡也有許多可以稱之為俠的角色,譬如鋼鐵俠、閃電俠、蜘蛛俠、神奇四俠,當然,還有超人及其家族。雖然在上述稱謂之中,「俠」的字眼其實出自中譯者的手筆,但毋庸置疑的是,這些美國俠客完全符合中國的「武俠」標準:他們有著遠超常人的非凡本領,游離於常規世界之外,到處行俠仗義、鏟惡鋤奸、定人生死。值得留意的是,他們之斷定是非,憑的是各自的良知,而不是系統的法律知識和規範的法律程序。但是,要說現當代美國人「法制意識薄弱」,這恐怕是說不通的。
如果說沉迷於武俠小說意味著國人法制意識的淡漠,那麼我們同樣看到,對上帝的信仰並不曾昭示出基督教世界也存在著同樣的法制意識淡漠的情形。
修煉出一身驚人武功的俠客其實與神祇無異,我們完全可以把高手論劍的華山想像成古希臘人眼裡的奧林匹斯,把屠龍刀、倚天劍想像成宙斯收藏的雷電和波塞冬掌中的三叉戟。俠客的神功無異於法制的權威的另一種表達。
所以說,國人崇尚武俠,藉助俠客的形象來伸張正義,不僅不是法制意識的淡漠,反而是對通過法制來彰顯正義的呼籲。
國人崇尚武俠小說,一方面體現了文人思想世界裡對英雄夢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說明國人對俠客所代表的正義的追求,對社會的正義用法制來伸張的呼籲。
可見,國人如此熱愛武俠小說也就不足為奇了。
推薦閱讀《千古文人俠客夢》
關注iReader讀書(ID:iReader811)
關注官方微博(掌閱iReader電子書閱讀器)
▼在歷史消息裡查看更多▼
是文學成就了搖滾還是搖滾鑄就了文學 |下雨天,癱在床上聽雨也是極好的 | 抵抗寂寞的能力,只能靠閱讀培養 | 終身未嫁的他們是歲月帶不走的女神 | 有時候看書摘比看書更過癮 | 張愛玲:她比煙花寂寞 | 推薦你看看《金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