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的時候,我和其他男孩子一樣,喜歡看武俠小說。
不管有多少人、有多少種理由指責武俠小說,但我始終相信,只要中國人存在一天,武俠小說便要存在一日。因為中國人在性情上需要它,它是人們的心在現實與理想中的調和產物,在日益繁忙的社會中,武俠小說可以暫時緩解周身的壓力。我認為武俠小說經久不衰的另一個在原因是人們的內心深處或許曾經存在過的浪跡獨行的古道熱腸、鐵膽豪情的快意恩仇,三尺清風在手的俠骨柔腸,嘶嘯西風的白馬上奔騰著的俠義自我的情緒。
是武俠小說讓我最初認識了武術,然後從歷史書上,我才知道,「武術」二字,重於泰山,因為它是和精忠報國,揚我國威緊緊聯繫在一起的。
到了今天,武術更是老百姓最喜歡、最易於接受的強身健體的方式,它在全民健身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我是個文藝工作者,其實仔細想想,武術和文藝也有著不解之緣。我記得上學時語文老師講《詩經》的時候說過,《詩經》裡邊有不少篇幅是歌頌人體美的,中國古代以高大、健碩、力量和健康為審美標準,武術便是中國古代富有民族審美文化特色的一項活動。而武術表演中的踢、打、摔、拿,以及它所表現出的形神兼備、內外合一,都充分體現了中國古老文化的美。所以中國的傳統文藝也就留下了深刻的武術烙印,武術逐漸成為中國古典音樂、舞蹈、詩歌、戲曲、小說、雜技的主要題材。在中國就出現了其他地方沒有的武樂、武戲以及武俠小說。
我雖然很少唱以武術作為題材的歌曲,但是我一直希望我的歌聲中能夠體現出來一種練武之人擁有的陽剛之氣。但是這種陽剛之氣絕不僅僅只有男人才可以擁有,就像武林高手不一定非要男人一樣,遠至家喻戶曉的花木蘭,近到巾幗英雄秋瑾,這些女中豪傑哪個比男人差?
電影《少林寺》上映的時候,我正好上中學,雖然一晃已經過去了這麼多年,但是那些年少往事至今還歷歷在目、印象深刻。當時,我一口氣連看了11場,對武術徹底著了迷。我開始偷著蹲馬步,並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努力練功,有一天成為行俠仗義的英雄好漢。結果蹲了兩天,出早操的時候就站不住了,不光腿酸,渾身上下沒有一處不疼,這才打消了練武的念頭。
我很崇拜少林武術,當時還看了很多關於少林武術的資料。我現在還記得,少林拳追求的是拳禪一體的境界,是一種講究實戰的拳法。
少林寺,我以前只在電視裡看過,直到今年才有機會身臨其境。去之前我還一直在跟自己說對嚮往已久的武林聖地別抱太大希望,因為一切東西都一樣,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但是當我置身少林寺中,我才發現先前自己的這些想法都是錯的,少林古剎決不僅僅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景點,確實擁有著久遠的歷史感和濃厚的文化積澱,它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經歷風雨和動蕩後依然屹立如往旨,笑看蒼生浮塵。在我心中,這是一方聖土,這片土地曾經孕育出多少武林高手,有誰能夠數得清?
看完《少林寺》電影後,我就落下了一個毛病:只要一看到武打電影電視劇激動。直到現在,我還堅持著一個愛好,就是買武打片,不僅喜歡看,還喜歡收藏。我經常高高興興地捧著一堆剛買回來的武俠片VCD回到家,一進門就按捺不住,立刻坐在電視機前津津有味地看起來。每當這時,我們家人就會說,你怎麼像個孩子似的,永遠長不大呀!
授權轉載自《中華武術》雜誌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責任編輯:出河蛟
作者: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