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匡:現代中國武俠小說,只剩溫瑞安一人在獨撐大局

2021-02-19 溫瑞安巨俠

江湖夜雨寂寥,一直以來以影視改編劇,佔領著幾代人童年武俠夢。而"金古梁溫黃",如今僅剩溫瑞安一人。不少人喜歡將其和金庸、古龍、梁羽生一起並列為新武俠的"四大宗師",不過,他本人卻表示自己能排到第38位已經不錯了,排第四真的不敢當。

司馬遷曾經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事實上,天下芸芸眾生都在為了自己的利益奔波。

幾乎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武俠夢

武俠小說作為小說中獨有的文本類型,本質上屬於充滿無限想像的奇幻架空文學。

武俠世界以"江湖世界"獨立、交叉或平行於現實世界,一個優秀的武俠小說家必須擅長構造自己的武俠江湖及幫派系譜。

這就要求武俠小說家必須具備一定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在小說裡,有著無限可能:可以是天涯,也可以是人間,可以是充滿愛恨情仇、野心與爭奪的地獄,也可以是無欲無求的天堂。而無論是怎樣的武俠江湖,我們都可以看到其背後放大的人性。

武俠小說一直以來不變的就是描寫俠客或義士身懷絕技、闖蕩江湖的一生。可以說,武俠小說、武俠影視劇、武俠遊戲中的俠義思想,一直以來都受到中國人的追捧,幾乎每個中國人心中一直都有著自己的武俠夢。

成功跳出金古二人在武俠文學中樹立的框架

隨著1985年古龍早逝、金庸封筆以及2009年新派武俠小說開山鼻祖梁羽生先生的逝世,溫瑞安才開始逐漸邁入大家的視線,成了武俠小說界內熱點中的熱點。有人對他極力稱讚也有人對他不斷貶斥,他的作品也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期待和重視。

20世紀90年代後,無論是在哪,無論武俠小說市場是否熱銷亦或者並不景氣,溫瑞安的書都一直保持暢銷於市。

正如著名小說家倪匡評價現今中國武俠小說的局面所言:"只剩下溫瑞安在獨撐大局"。

縱觀武俠小說各大家,金庸在他的武俠小說世界發揚了"門派"模式,即丐幫、武當、少林、崑崙、峨眉.而後"門派模式"也成了武俠小說及各改編影視劇的主流模式。

古龍的武俠江湖中則沒有"門派"一談。古龍小說中的大俠,多是形影單只,往往我們無從得知也無需得知主角們的師承。而像少林、武山等諸類門派,則只是作為背景板出現。

受金庸及古龍二人的影響,溫瑞安的小說作品在早期中"個人"與"門派"都佔有一定的比重。不過,他在後期的小說中開拓了新的模式——世家模式,同時進一步地衍生出迷天七聖、六分半堂等幫會。

其實,這種世家模式已經極大地增加了小說的可讀性,但為了實現劇情上的突破,溫瑞安又進一步引入了各種勢力及權力的鬥爭,成功地跳出了一直以來金古二人在武俠文學中樹立的框架。

風格和情節上與其他武俠大家有很大的差距

事實上,作為新派武俠小說的代表人物,他的武俠小說一直以來都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在風格和情節上都與其他武俠大家有很大的差距。

近年來,他的武俠作品愈來愈受到重視。在風格上面,常常多見以詩詞曲賦加以散文筆法,用這樣有著"詩情畫意"的風格打造自己的通篇小說。

大多數武俠小說的文字特點是會比較通俗易懂,而這種充滿"柔情"的武俠小說確實有別於我們印象中武俠小說粗獷隨意的特點。

許多武俠小說家的小說作品中武功招式往往剛硬有餘,給人粗獷血腥的感覺。然而,一些詩情意象的添加的確能給小說更多的畫面感。

用詩意風格將傳統的武俠小說文學化,其實大大改變了眾人心中"武俠小說難登大雅之堂"的普遍想法。

詩能保證小說情節兼顧跳躍性和完整性,有別於金庸創作節奏慢,溫瑞安的武俠創作,更多的實踐了其快節奏的電影感,用詩意的方法實現自己情節和境界的跳躍。

用心創作、用生命在創作武俠小說的作家

溫老如今已經六十六歲了,儘管如此他還是沒有停止創作的步伐,仍然每日筆耕不輟,讓自己的大腦始終保持思考和活躍,一天要寫幾千多字。

可以說,這是一位用心創作、用生命在創作武俠小說的作家。他對武俠小說的熱愛,已經不單單是為了創作,還上升到繼承和發展的境界。

武俠小說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其頑強的生命力歸根於武俠小說繼承著傳統的中國古典文化,夾帶著現代意識和現代手法。而往往這種現代元素的添加,離不開作者本人的與時俱進和不斷創新。

而溫瑞安本人特別喜歡看電影,也從中發掘出了不少的創新與想法。

從電影中,可以研究人性、可以借鑑各種藝術手法,這樣寫出來的小說就不會是千篇一律的風格,也不會是爛大街的套路。

無論是中國的文藝片還是瑞典、西班牙等歐洲小國的電影他都看,對他來說看電影是為了開闊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創作能力,融入在自己作品的元素中。

這大概也是為何一直到現在,他的小說仍然能夠實現不斷創新和解構的原因吧。

弘揚武俠小說中的俠義精神

自他開始創作算起,滿打滿算也有五十多年了,筆下小說出版品已經超過了兩千種,是華語文壇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最多的時期,有時候一天能完成十八個專欄。他所寫的故事已經傳遍多年,深深影響了好幾代有著武俠夢的年輕人。

"文如其人",和其他武俠大家一樣,他的筆下也有許多俠義英雄。不同的是,這些俠義英雄們更加貼近我們每個普通人,正所謂"俠之小者為鄰為友"。

溫瑞安十分提倡"俠義精神",為了踐行自己的"俠義精神",4年前他將自己名下的三部小說原創作品的版權授予霍爾果斯奇俠影業,試圖成立"俠義基金",希望能通過此舉幫助有志向的年輕人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實現自己的夢想。藉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弘揚武俠小說中的俠義精神。

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合伙人卻打著他的名義壓榨合作方、謀取私利,此後,又多處兜售IP授權,"一權多售"。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溫瑞安和他的版權部門都被矇騙在其中,他的名譽及作品的IP價值都同時受到了很大的損失。

這種假借俠義之名來騙取信任,自稱其"入室弟子"到處招搖撞騙的行為,已經對他構成誹謗和侮辱了,這也嚴重傷害和欺騙了書迷們,讓一直以來性格溫和的溫瑞安無法熟視無睹。

為了撥亂反正、聲張正義,同時為了合乎我國維護版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1年前溫老正式向江、王兩人提出訴訟,最終經過法院審判,認定兩人已經構成侵權,並受到相應的懲罰。

總的來說,作為"新武俠四大宗師"唯一在世且持續高產的武俠宗師大家,溫老的確一直不忘初心,以一顆始終熱忱的心和自己的一腔武俠熱血,一直以來不斷鼓舞著他的書迷。

他的"俠義精神"也不斷影響著無數赤子走在追求公理和正義的道路上。

*原文發布於2020年9月27日今日頭條

相關焦點

  • 溫瑞安十大武俠小說
    喜歡看武俠小說的朋友對溫瑞安這個名字都不會陌生,他是港臺武俠小說作家,也是新武俠四大宗師之一,你喜歡溫瑞安的作品麼?覺得溫瑞安小說哪部最好看?
  • 溫瑞安武俠世界(南宋江湖)十大高手
    港臺武俠小說作家,也是新武俠四大宗師(金、古、梁、溫)之一,超新派武俠始創者。馬來西亞華僑,香港戶籍。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金、梁及臥龍生等作家均已封筆,古龍等優秀作家逝世,溫瑞安成了「古龍之後,獨撐大局」(香港作家倪匡語)的作家。20世紀90年代以後,溫瑞安更是成了熱點中的熱點。有人說他可以與古龍相比,也有人說他甚至可以與金庸相比。
  • 溫瑞安:若想「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必先「俠之小者,為友為鄰」
    小有名氣之後,便開始在新馬文壇重要文學刊物《蕉風》及《學報》頻密發表作品,專攻現代詩、純散文及新批評,並開始為外間刊物執編《詩專號》、《評論專號》,在臺灣《中國時報》、《現代文學雜誌》、《純文學月刊》和各詩刊發表作品,並在香港《武俠春秋》發表武俠小說。也是在這個時期,溫瑞安與《綠林分社》怡保區負責人方娥真相識,從此相知聯袂十六年。
  • 《布衣神相》開機 溫瑞安否認武俠小說式微
    網易娛樂1月2日報導日前,根據溫瑞安小說改編的影視化作品《布衣神相:殺人的心跳》在橫店開機,原作溫瑞安,總製片人蔣翊,主演李思陽、夏寧駿等人出席。現場,溫瑞安表示:「過去我的作品拍了28部,我都不在場,也沒有參與主控。
  • 胸懷天下真英雄,詩化武林巧書生——武俠大家奇才溫瑞安
    溫瑞安以「武俠小說的文學化」為己任,是繼金庸、古龍之後最具影響力的武俠小說大家,其代表作有《神州奇俠》系列、《四大名捕》系列及《說英雄誰是英雄》系列等。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金庸、梁羽生及臥龍生等作家的相繼封筆,古龍等優秀作家的猝然離世,使溫瑞安成為「古龍之後,獨撐大局」(香港作家倪匡語)的武俠小說作家。
  • 《四大名捕》作者溫瑞安:武俠小說的黃金時代過去,但鑽石時代已來 | 36氪專訪
    關注並標星36氪每天3次,打卡閱讀更快更深刻洞察網際網路商業━━━━━━文 |  高歌「金古梁溫黃」,一度以影視改編劇佔領幾代人童年回憶的五大家,如今只剩下溫瑞安一人明知不可為而義所當為者為之,是溫瑞安心中的武俠。
  • 倪匡心目中金庸14部武俠小說排名
    倪匡卻說,我就是個寫小說的,我的話你可別信。▼以下內容選自《倪匡看金庸小說》系列 從小就喜歡看小說,各種各類的小說都愛看。一直到看了金庸的小說之後,才知道:原來小說可以寫成這樣子!才知道:原來小說可以到達這樣的境界!才知道:原來小說中的人物可以如此活靈活現。
  • 四大名捕、說英雄還是神州奇俠,溫瑞安武俠小說你最喜歡哪一部?
    武俠小說,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文化,在某些方面也代表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在臥龍生大師名震江湖的時候,寫武俠小說的作者有數百人。  這些人中,絕大多數都被潮流淹沒,默默無聞,成為一個二三流武俠小說名家的也是寥寥無幾。
  • 溫瑞安的武俠小說你最喜歡哪一部,說英雄四大名捕還是神州奇俠?
    武俠小說,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文化,在某些方面也代表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臥龍生大師名震江湖的時候,寫武俠小說的作者有數百人。這些人中,絕大多數都被潮流淹沒,默默無聞,成為一個二三流武俠小說名家的也是寥寥無幾。
  • 溫瑞安巨俠的武俠小說,你最喜歡哪一部,說英雄、四大名捕還是神州奇俠?
    武俠小說,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文化,在某些方面也代表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臥龍生大師名震江湖的時候,寫武俠小說的作者有數百人。
  • 【蕭逸】《甘十九妹》的作者是菏澤人,憑武俠小說在美國獨開一局
    在中國新派武俠小說流派中,曾有「南金北蕭」之說。「金」是金庸,浙江海寧人;而「蕭」,說的是蕭逸,山東菏澤人。蕭逸曾經這樣介紹過自己是怎麼選擇了寫武俠小說的:其父有一個老副官,從軍前說山東快書。小時候,他們兄妹一放學,就聽他講小五義、羅通掃北等故事,聽得如醉如痴。等到念小學時,他就開始看武俠小說。再到進入青年時期,他先後讀過海軍軍官學校、中央理工大學,甚至還考過空軍軍官學校,但一直困惑於個人的前途。
  • 收藏級武俠小說匯總
    15部》全作者:高庸├─《公孫夢武俠小說全集14本》全作者:公孫夢├─《公孫千羽武俠小說集 29部》全 作者:公孫千羽├─《古龍全集 76部》全 作者:古龍├─《鬼谷子武俠全集 9部》全作者:鬼谷子├─《還珠樓主全集 37部》全作者:還珠樓主├─《黃易作品集 39部》全作者:黃易├─《黃鷹武俠小說合集
  • 【中國作家】武俠小說的突破與回歸
    在豪俠小說中,「仗義」「報恩」「比武」成為了三大故事主題,後世的武俠小說也大多如此。宋人在傳奇創作方面,基本沿襲唐制且稍有發展。元代,關於武俠的創作缺少突破,俠客形象也沒有亮點。明清是中國武俠小說的繁榮階段,盛行的類型有俠義公案小說、兒女英雄小說、忠義俠盜小說、幻想仙俠小說等。在此之前,有一本英雄傳奇堪稱古代武俠小說中的裡程碑,它就是《水滸傳》。
  • 溫瑞安否認武俠已死:金庸他在,武俠在
    溫瑞安如是說。金庸在,武俠在溫瑞安,1954年1月1日出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臺灣大學中文系肄業。港臺武俠小說作家,與金庸、古龍、梁羽生並列為新武俠四大宗師,代表作有《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俠》系列、《說英雄誰是英雄》系列等。溫瑞安的文學道路是從寫詩開始的。談及詩歌,溫瑞安感觸頗深。他稱「詩是文學裡面最珍貴的學藝,是最直接,觸摸人類心靈的文字。」
  • 牛皮明明:武俠小說為什麼沒落了?
    《火燒紅蓮寺》原著叫《江湖奇俠傳》,被稱為中國第一部正宗武俠小說。作者平江不肖生,祖父革命黨,六歲習武,留學過日本,回國後迫於生計,寫武俠小說。 連載到《天龍八部》,金庸有一陣抽不開身,請好友倪匡代筆。倪匡笑呵呵答應,金庸回來,才知道他擅自把阿紫眼睛寫瞎了,一張方臉拉得比馬臉還長。 倪匡自稱「漢字寫作速度,世界第一」,傳說手寫時速八千字。他每天寫幾小時,同時為12家報紙寫連載,如此三十年,以寫稿致富。他不光能寫武俠小說,也能寫武俠劇本,生平有兩件事最驕傲: 曾代金庸寫小說,屢替張徹寫劇本。
  • 武俠小說作家34個不為人知的典故
    林青霞曾出演《蜀山》,是迄今最符合原著,呈現蜀山特色的角色之一《蜀山劍俠傳》被倪匡稱為「天下第一奇書」,其想像力從何而來?還珠樓主的豐富想像力,不是憑空而來的,大都是從中國的古籍之中得到的靈感,是作者博覽群書的結果。
  • 溫瑞安:頓失所寄——致古龍
    也許是我語意含糊,或許編採人員認為此句無關宏旨,所以,在次日香港《明報》世界新聞頭版刊出金庸、倪匡和我對古龍粹然去世的看法時,訪談內容完整無缺,但並沒有記錄這一句話。  但這是實話。  由衷的話。不錯,當時現代文學予我極大的吸引力,但不似古龍作品來得更致命。現代文學那種自憐、自負、自卑、自大而有自命不凡、自掘瘡疤、自以為是、自尋煩惱的特色。但,古龍作品裡都有,但卻寫得平易近人,深入人心,而且更沒有故弄玄虛、固步自封。在這之前,在這之後,我讀過無數、無算的武俠小說,但能使我不致待(呆)在純文學裡執迷不悟、飲鳩自盡,而又保持以文學的精粹跟廣大讀者群眾同心相契的本色,古龍對我,確有育功。
  • 武俠宗師之奇才溫瑞安
    ,武俠小說作家。開始在臺灣《中國時報》、《現代文學雜誌》、《純文學月刊》、各詩刊發表作品,並在香港《武俠春秋》發表武俠小說。  10.1980年神州詩社組織發展迅速,會員數百,遍布臺灣、香港、新馬等地,教唱中國歌曲,傳看金庸的武俠小說(當時仍未被臺灣解禁),與金庸通信,引起臺灣當局注意,遭檢舉該社團「涉嫌叛亂」、「為匪宣傳」。
  • 冒充金庸溫瑞安的2本武俠小說,一看文筆就不像,當年卻曾痴迷過
    武俠小說現在沒落了,日常生活中很少人談論武俠小說,網上也不再有當年武俠迷「談金論古」的熱鬧景象了。不過,懷有武俠夢的武俠迷,相信不止我一個。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看武俠小說21年的武俠迷。今天我和大家聊聊冒充金庸溫瑞安的2本武俠小說,一看文筆就不像,當年卻曾痴迷過。那些年,滿大街都是武俠小說,其中許多小說都是假冒偽劣作品。
  • 一個王朝的背影和一個時代的先驅——從黃易說起(近現代武俠小說的脈絡梳理之一)
    一個王朝的背影和一個時代的先驅——從黃易說起(近現代武俠小說的脈絡梳理之一)        清明剛過,驚聞兩個噩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