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投稿: 939385950@qq.com
QQ群:中國歷史愛好者 518140362
作者:金滿樓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在太子胤礽二度被廢後,八阿哥胤禩也屢次遭到康熙的責罵,幾乎落到誠惶誠恐、名譽掃地的地步。這時,本屬於「八王黨」的某皇子卻突然受到康熙的極大重視,他就是十四阿哥胤禵。
胤禵另有一名叫胤禎,其生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生母德妃烏雅氏,和四阿哥胤禛系同母所生,但比胤禛小十歲。康熙四十七年「一廢太子」時,胤禵當時還不懂人事,他經常與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混在一起,當時還曾因幫老八說好話而差點被康熙拿刀砍了。
不過,胤禵也是誤打誤撞,反而走了狗屎運。那次事件過後,康熙反而對他另眼相看。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封爵時,原本無爵位的胤禵不但被封為貝子,而且還得到了大阿哥胤褆被削奪的一切。
康熙五十一年(1711年)「二廢太子」後,胤禵開始對皇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在八阿哥屢被打擊的情況下,胤禵逐漸脫離胤禩的影響而獨立門戶,並成為康熙末年一顆冉冉上升的政治明星。從康熙四十八年到五十二年的隨駕記錄來看,胤禵幾乎參與了康熙所有的出巡。由此可見,康熙晚年對他是很看重的。
機會說來就來。康熙五十六年,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喇布坦所部突然侵入西藏並殺死拉藏汗,這不但使西藏陷入一片混亂,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四川、雲南和青海等地的安全。次年,康熙令西安將軍額倫特領兵前往西藏平叛。但由於地形複雜,額倫特進軍途中戰敗身亡,所部幾乎全軍覆沒。
清軍戰敗的消息傳到京師後,康熙嘆息道:我老了,血氣漸衰,若是我少壯時,早已成功了。但光嘆息也沒有用,康熙考慮到當時蒙古各部都信仰喇嘛教,如果讓策妄阿喇布坦控制了西藏喇嘛教的話,後患無窮,於是決定派皇子親自出徵,當時就選定了十四阿哥胤禵。
胤禵當時三十一歲,正好是血氣方剛的年齡。八阿哥胤禩等人見胤禵受寵,都認為這是老皇帝看中了胤禵,要他歷練,以積累資歷和威望好繼承皇位。為維護集團的利益,胤禩暫且打消自己奪儲的念頭,轉而支持胤禵奪取儲位。
九阿哥胤禟也不甘落於人後,他不但對胤禵提供經濟上的協助,並熱心為胤禵試製軍備。據說,胤禟特意設計了一種戰車,命人依樣畫好圖紙,帶往西寧,可謂是不遺餘力。胤禟還說,胤禵「聰明絕世」,「才德雙全,我弟兄們皆不如」,「現今出兵,皇上看得也很重,將來之皇太子一定是他。」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月,胤禵被破格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用正黃旗纛,授予親王待遇,行文稱「大將軍王」。十二月十二日,在胤禵率兵啟程的日子,康熙親自在太和殿主持了頒敕印儀式。
當時的出師禮極為隆重,凡是出徵的王、貝勒、貝子、公等全部戎裝齊集於太和殿前,隨同出徵的還有弘曙、弘治和弘僖,時稱「內廷三阿哥」,都是康熙的孫子輩;另還有郡王、親王數人。其他不出徵的王、貝勒、貝子、公和二品以上官員,也全都集合於午門之外,為胤禵送行。
胤禵受印後,上馬出午門,隨後由天安門至德勝門,諸王、貝勒、貝子、公和二品以上官員俱送至德勝門列兵處。隨著胤禵的一聲令下,出發的號角齊鳴,旗幟迎風飄揚,十萬大軍在漫天風塵中,踏上了西徵的路程。
隨後,康熙又親諭前往助戰的青海厄魯特蒙古各部說:「大將軍是我皇子,確係良將,帶領大軍,深知有帶兵才能,故令掌生殺重任。爾等或軍務,或巨細事項均應謹遵大將軍王指示。如能誠意奮勉,即與我當面訓示無異。」
胤禵出徵後,雷厲風行,手段強硬,很快便將數名辦事不力的官員參奏罷職,軍心為之一振。康熙五十八年,西徵大軍兵分三路,圍逼侵入西藏的策妄阿喇布坦。後者見勢不妙,便慌忙率部眾逃回原準噶爾領地。結果,胤禵有徵無戰,很不過癮。
西藏平定後,胤禵仍厲兵秣馬,籌備糧餉,準備來年進剿準噶爾,徹底消滅策妄阿喇布坦勢力。康熙六十年十月,康熙將胤禵召回京師,面授用兵方略。胤禵到京城時,康熙特命三阿哥胤祉和四阿哥胤禛率領內大臣前往城外郊迎,儀式頗為隆重。
由於擔心康熙不再讓胤褆回軍中立功了,九阿哥胤禟還私下抱怨說:「皇父明是不讓十四阿哥成功,恐怕成功之後,難於安頓他。」然而,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康熙仍讓胤禵回到軍中。
早在康熙五十七年以前,胤禵已經表現出對儲位的興趣了。他曾接見李光地的門人翰林院編修陳萬策,「待以高坐,呼以先生」,和當年八阿哥胤禩「禮賢下士」頗有幾分相像。胤禵第一次離京時,曾對特意叮囑胤禟說:「皇父年高,好好歹歹,你須時常給我信息。」
怕胤禟聽不懂,胤禵又特意補充道:「若聖祖皇帝但有欠安,就早早帶一個信。」
醉翁之意不在酒,胤禵關心的不僅僅是老爸的健康,著重點其實是落在「皇父年高」這句話上,其中含義昭然若揭。胤禵在西北時,繼續招賢納士,很關心自己的前途。
當時有個叫張愷的算命人,故意奉承他說:「這命是元(玄)武當權,貴不可言,將來定有九五之尊,運氣到三十九歲就大貴了。」胤禵聽了十分開心,稱他「說的很是」,這人也由此騙得大把銀子。
但很奇怪的是,胤禵雖然表面風光,但在出徵已近四年的情況下,他始終沒有得到封王,依舊是貝子的身份。雖然他行文時都用「大將軍王」的字樣,但畢竟不是正式封王。很多人認為康熙之所以要讓胤禵出徵,目的就是要讓他立功,然後順理成章的接替皇位。
後來,雍正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在其欽定的《大義覺迷錄》中,雍正說:「逆黨乃雲聖意欲傳大位於胤禵,獨不思皇考春秋已高,豈有將欲傳大位之人,令其在邊遠數千裡外之理?雖天下至愚之人,亦必知無是事矣。只因西陲用兵,聖祖皇考之意,欲以皇子虛名坐鎮,知胤禵在京毫無用處,況秉性愚悍,素不安靜,實藉此驅遠之意也。」
這段話,前面說得還頗有道理,畢竟康熙已快七十歲的人,身體每況愈下,隨時可能倒下。按理說,要真想傳位胤禵,象徵性的立點功回來就可以了,為何要在康熙六十一年又將之派遣出去呢?這說明在康熙的眼中,胤禵似乎只是一個武將的定位。
當然,也不排除第二種可能性,那就是康熙在五十七年時確實有意培養鍛鍊胤禵並準備讓他接班。但經過後來幾年的觀察,發現胤禵也不是合適的人選,最終還是將他放棄,否則就不會再派他出徵了。
除此之外,還有第三種可能。康熙也許認為胤禵的功勞還不夠,想讓他徹底平定準噶爾部,一旦建此奇功,讓他接班,大家也就無話可說了。當然,前提得是康熙認為自己身體撐幾年完全沒問題。如果真是這樣,問題就大了。也就是說,後面關於雍正「謀殺父皇、篡改遺詔」的傳聞,也就具備了相當的可能性。
雍正說父親命胤禵遠徵西北,是因為胤禵在京毫無用處,而且秉性愚悍,素不安靜,所以要把他趕得遠遠的。這種說法站不住腳。當時西北軍情不容樂觀,勝敗未可逆料,康熙不可能派這樣一個「愚悍」之人去做大將軍,畢竟打仗不是兒戲。若真要將胤禵驅遠,又怎能讓他帶兵呢?雍正的說法顯然毫無說服力。
也許是雍正自己也覺得說不過去,之後他又引用了康熙對烏雅氏(雍正、胤禵的生母)說的一段閒話:「汝之小兒子,即與汝之大兒子當護衛使令,彼亦不要。」雍正說,這話宮裡人都知道,以此來證明康熙素來鄙賤胤禵,殊為可笑。
康熙和烏雅氏本是夫妻,夫妻間的閒談,焉能當真?《大義覺迷錄》將這種瑣屑的話也刊印進去,實在是有點猥瑣荒唐。
也有人說,康熙把胤禵派在外面,是為保護胤禵免受儲位鬥爭的傷害,就像春秋時期「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但是,後來的事實證明,在外也未必安全,譬如當年秦始皇的長子扶蘇,即使握有兵權也同樣被殺。
不管怎麼說,當時的十四阿哥胤禵正處於上升期,還是有機會繼承皇位,至少當時很多人這麼認為。也許,怪只能怪胤禵生晚了點,沒來得及在老頭子生前建功立業,又不曾料到後來會奇變突生。自己出徵在外,京師情況到底如何,已不是他所能夠了解掌控的了。
也正因為如此,康熙到底是傳位於四阿哥還是十四阿哥,這也成為清宮史的一段公案,至今眾說紛紜,未能平息。各位看官,您說皇位該是誰的呢?(節選自《奪位戰爭:康熙和他的兒子們》,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
▌來源:《奪位戰爭:康熙和他的兒子們》
版權歸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韓戰,究竟誰是挑事的一方?俄羅斯公布絕密檔案
毛主席去世時,韶山的「蹋天」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