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公安報
「他們才是貧困群眾真正的『福橋』!」
公安機關助力廣西三江脫貧攻堅系列報導之一
臘八剛過,記者來到位於湘、桂、黔三省(區)交界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相比於北方的寒冬大雪,這裡煙雨空濛。寨子與寨子之間的風雨橋,在群山中若隱若現。半邊磚瓦牆,半邊木質房,環山公路旁的吊腳樓裡,侗族、漢族、苗族、瑤族、壯族等多民族群眾在此錯落而居,和諧共處。
三江具有侗族特色的鼓樓
在國家移民管理局定點幫扶和公安部直屬機關有關單位以及三江侗族自治縣公安局的民警們的努力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三江侗族自治縣修好了致富路,亮起了新路燈,翻修了新瓦房。在這裡,絕對貧困問題正在得到根本性解決。從「陌生人」到「貼心人」,三江侗族自治縣的貧困群眾在言語間,對這群穿警服的幫扶人不勝感激。
1
剛開始聽不懂侗話
「『佔媽』(音譯)在侗話中是吃菜,『佔爸』(音譯)是吃魚,我以為是漢語中『爸媽』的意思。」三江侗族自治縣公安局派駐到獨峒鎮獨峒村的第一書記覃寶田,提及剛到獨峒村時鬧的笑話,仍忍俊不禁。
十裡不同音,在獨峒鎮體現得非常明顯,讓覃寶田最初開展工作時遇到了很多困難。「要想讓群眾信任你,首先就要與群眾說得上話、交得了心。」覃寶田說。
唐朝村,是公安部對口扶貧三江侗族自治縣63個貧困村之一。「語言不通,又急於找到工作突破口,剛開始我情緒上也有波動。」公安部禁毒局幹部朱振,2019年初被選派擔任唐朝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剛開始也遭遇過類似的「囧」事。
面對語言不通的難題,朱振的做法很簡單——「學」。串百家門,找百家人。朱振走訪貧困群眾時,找翻譯、打手勢、吃夜飯、打油茶,向年輕人學習簡單常用的侗話,在節日裡穿上侗族服裝,與當地群眾一起慶祝。
幾個月下來,村民開始願意主動找朱振聊天,朱振也搞清楚了貧困戶致貧原因和脫貧需求,找到了「貧根」,心裡也有了底氣。
1
他們讓寨子亮了起來
寨子與寨子之間象徵福氣的風雨橋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全力以赴推進脫貧攻堅再上新臺階!」
「消除貧困,同步奔小康!」
……
在三江縣獨峒鎮,隨處可見的宣傳標語,無不昭示著脫貧攻堅工作已進入關鍵時期。在獨峒鎮八協村公路兩旁,記者看到,太陽能路燈的白色燈杆上,「國家移民管理局援建項目」幾個藍字,格外醒目。
三江縣下轄村落大都是依山傍水,山路環繞,上坡下坡是常態。「沒路燈前,晚上出門都要帶燈」,八協村村支書梁永傑告訴記者,「『他們讓寨子亮了起來』,這是寨子裡群眾的原話。」
印有「國家移民管理局援建項目」藍字的燈杆
國家移民管理局推出的「亮燈工程」,截至去年底,共為三江安裝路燈1173盞。1173盞路燈照亮了群眾回家的路,也照亮了群眾奔小康的心。
路通了,燈亮了,旱廁改造了,蓄水池建起來了,衛生室與縣醫院醫保系統也聯網了。國家移民管理局還投入危房改造資金4509.85萬元,讓三江2533戶貧困家庭的房子也亮堂起來了。記者看到,臨近年關,獨峒鎮公路兩旁,到處都是建新房的村民,一派熱火朝天、歡天喜地的景象。
「寨子與寨子之間都有風雨橋相隔,風雨橋就是群眾心中的『福橋』。」站在八協村名為「鞏福橋」的風雨橋上,獨峒鎮鎮長吳道乾由衷感嘆,「現在的脫貧攻堅工作,才是真正為獨峒鎮的貧困群眾帶來福氣的『福橋』。」
1
過來家裡吃蜂蛹
覃寶田到已經脫貧的楊包海家回訪
1月3日早晨,霧氣瀰漫,公路旁的山竹,在溝壑與公路間形成了一條天然的隔離牆。
覃寶田帶著記者進村前,還不忘穿上一件印有「第一書記覃寶田」字樣的黃色馬甲。「必須這樣穿,讓貧困群眾第一眼認出你。」
今天要回訪的是已經脫貧的村民楊包海,他是覃寶田負責的8戶扶貧對象之一。提及楊包海,覃寶田有說不完的話。覃寶田任獨峒村第一書記之前,楊包海曾因建卡立檔時的信息偏差,無法領取危房改造資金。「我後來為他爭取到了3.5萬元的危房改造資金。」
繞過幾座山後,到了楊包海家。此時的楊包海頭髮有些亂,穿著格子圍裙,正在做木桶和板凳。屋子裡整齊有序地堆滿了很多板凳。「他用了一年多時間學會了木工手藝,現在十裡八鄉都知道他。」覃寶田說。
「覃書記。」略顯木訥的楊包海,用侗話向覃寶田打了聲招呼,並邀請他到樓上坐。
上樓後,楊包海望著記者,說了一句侗話,比劃個「四」。「他家裡有4個孩子,沒辦法出去打工,只能自己學手藝。」覃寶田為記者翻譯。2018年,覃寶田為楊包海爭取到2萬元的小額貸款,成為楊包海做木器生意的啟動資金。「現在我和他已經是朋友了,路上碰到,他還邀請我去家裡吃蜂蛹。」
從只能聽懂部分侗話,到現在與貧困群眾吃油茶、聊家常,這群穿警服的「陌生人」贏得了貧困群眾的信任,將幫扶工作做到了貧困群眾的心坎裡,成為貧困群眾眼中可以說心裡話的人。
解決了語言不通的問題後,還有更多的考驗等待著這群穿警服的人。土地貧瘠,交通不便,如何才能讓三江父老鄉親徹底擺脫困擾他們幾千年的「窮根」呢?請關注系列報導第二篇《喝一口扶貧茶,嘗一口螺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