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根鄉政府出發,沿著329省道驅車近半小時,進入上杉坑村,村子路邊的老宅古色古香,中間零散地摻著幾棟磚木房,在略帶寒意的山風中彼此守望,小村的愜意舒張不經意間將人環繞。
「這是正在建設的杉巖油茶古法榨油體驗坊,村裡計劃把它打造成一個集體驗、展示、銷售於一體的平臺。」上杉坑村黨支部書記胡光海指著已顯雛形的榨油坊說,2019年,行政村規模調整中,杉坑村與上店村合併為上杉坑村,兩村在原杉坑村油茶產業基礎上共同謀劃發展。
故事要從28年前說起。早年前,杉坑村落後閉塞,公路、水電、通訊、電視都未接通。1992年3月,在江西當了3年武警的胡光海退伍回村,見到此番景象,改變村莊的落後面貌就成了他的目標。
偌大的改變需集全村之力。1999年6月,經過村民選舉,胡光海擔任原杉坑村村委會主任。在當年7月至年底的半年時間裡,他便集全村之力開通了上店至杉坑村5公裡的機耕路。2000年農網改造通電,2001年開通電視網絡,2002年電話通訊進村,此時的村莊改變了閉塞的面貌。2004年他被推選為原杉坑村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
但近年來,由於杉坑村地處偏遠,村裡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據統計,截至2014年,這個偏遠的小村莊還有16戶41人的收入低於4600元。同時,村內5000多畝山林拋荒、2000多畝良田無人耕種……如何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胡光海看在眼裡,憂在心裡。
2019年,在外打拼多年的鄉賢周家道、鄭惟平與胡光海聊起衢州常山等地油茶產業情況。胡光海了解到,油茶生長要陽光充足,保障水分,恰好杉坑村有大片山林符合條件,若是發展油茶,前景可期。三人一拍即合,當即決定由村裡統一流轉土地,給兩位鄉賢承包建立油茶基地,並創立杉巖油茶專業合作社。自此,「致富種子」油茶便撒在了上杉坑村2700多畝的基地上,這不僅解決了村民土地閒置的問題,又給村民帶來了一份穩定的收入。
「現在每天都有30多位村民在油茶基地幹活,最忙時多達上百個工人,其中固定農戶每年收入基本在5萬元以上。」胡光海說,油茶綜合利用價值高,是名副其實的綠色產業,而且產果時間長,是持續穩定的長效產業。
走進油茶基地,放眼過去,連綿起伏的山巒鬱鬱蔥蔥,一株株油茶樹在陽光的照應下綠意盎然,雖產果期剛剛結束,但油茶花依舊燦爛,成為山間一道獨特豔麗的風景。
「自從油茶基地建好後,我們都有了一份收入。」75歲的村民吳存清一邊拿著鋤頭除草,一邊告訴記者,如今他每個月有三四千元的收入。
「我今年已經有2萬多元的收入啦。」80多歲的村民周惟福高興地告訴記者,他從來沒有見過那麼多現金,一年下來,他和他老伴有近7萬元的收入。
胡光海介紹,今年為了儘快完成施肥工作,除了之前固定僱傭的村民,基地還另外僱了3名困難群眾,截至目前,基地給村民發放的工資已有100多萬元。
「這幾年油茶產業步入正軌,正常發展下去,種植規模還會再突破,能給村裡增加不少收入。」對於上杉坑村油茶產業的未來前景胡光海信心滿滿。
如今,在上杉坑村,微風吹來,油茶花隨風搖曳,村民們捧著致富的果子,開啟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