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第奇府邸成為佛羅倫斯大量府邸建築的原型,包括15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間設計的魯切萊府邸、皮蒂府邸、貢蒂府邸和斯特羅齊府邸等。
王南
在美第奇府邸建成之前,義大利佛羅倫斯的住宅建築外觀往往較為平庸。而繼布魯乃列斯基之後,佛羅倫斯的第二位建築「新星」米開羅佐·迪·巴多羅米歐,創造了貴族府邸的新形象,使得私人住宅具有了華麗的外觀和強烈的紀念性。
米開羅佐為科西莫·德·美第奇建造的官邸帶有40多個房間,一個柱廊環繞的中庭,一座花園及一個帶有祭壇並飾有壁畫的禮拜堂,一個側天井,其壯麗程度堪與市政廳官邸相媲美,足以彰顯科西莫的權勢和財富。
美第奇府邸代表了一種典型的佛羅倫斯府邸外觀:三層,帶古風樣式的挑簷,全部由石頭砌築,由下而上每層的石材質感不同,由底層的粗面石工,逐漸向上部越來越細膩光滑的石板過渡。厚實的底層僅開小型高側方窗,二、三層則通過連續的拱窗,形成優美的韻律。
美第奇府邸的中心是底層一圈柱廊環繞的四方形中庭。柱廊每面3間,共有12根立柱,支撐著上部優雅的半圓拱。建築群的主軸線從府邸的主入口經過中庭、主體雕塑一直延伸到帶有涼廊的花園,形成強烈的縱深感——這一設計可能受了維特魯威描述的帶有主軸線、中庭和柱廊環繞的花園的羅馬宅邸的影響。
帶有雕像壁龕的豪華大樓梯引導人們從庭院上到二層,這裡是由一系列套間組成的主要起居空間。三層是兒童室、服務用房等。
美第奇府邸成為佛羅倫斯大量府邸建築的原型,包括15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間設計的魯切萊府邸、皮蒂府邸、貢蒂府邸和斯特羅齊府邸等。
由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大師兼人文主義學者阿爾伯蒂設計建造的魯切萊府邸不是對美第奇府邸簡單的繼承,而是進行了巨大革新。其外立面設計成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
這座府邸的外立面一方面將美第奇府邸的粗面石磨平滑,一方面在各層窗洞之間創造性地使用了古羅馬大鬥獸場的立面母題,即將疊柱式運用於建築的三個樓層,首層使用多立克壁柱,二、三層則使用兩種不同的科林斯壁柱。各層柱式的柱頂線盤則成為劃分立面的強烈水平元素,頂樓則同樣施以深深挑出的簷口。
皮蒂府邸的業主是盧卡·皮蒂,科西莫的主要競爭對手。這座建築由多位建築師設計,包括盧卡·法內利,可能還有偉大的布魯乃列斯基。最初主體為七開間,其厚重的粗面石工和規則布置的門窗引人注目,每層都退在連續的欄杆之後。府邸位於阿諾河南岸,面前有一大片私家廣場。美第奇家族於1549年將其買下,並由阿曼納蒂於1558~1570年進行了擴建,加建了庭院,採用由朱利奧·羅馬諾和塞裡奧倡導流行的粗石柱式。
朱利奧·帕裡吉和阿方索·帕裡吉於1620~1640年再次添建;東西兩翼由費迪南多·魯傑裡1764~1783年擴建。美第奇家族對皮蒂府邸南面的波波裡花園進行了精心設計,建造了噴泉、雕像和帶草坪的圓形露天劇場,以及由布翁塔蘭蒂設計的洞室。
斯特羅齊府邸是15世紀佛羅倫斯最輝煌的府邸建築之一,建築師朱利亞諾·達·桑迦洛為建築製作的木模型至今仍保存在府邸之中。建築平面完全對稱,兩部分分別為兄弟兩家人設計。建築在石匠建築師克羅納卡監督下完成,以羅馬圖拉真廣場的實例為基礎,設計了壯麗的庭院和簷口。外牆粗面石上安置的由卡帕拉製作的精美鐵飾(可用於安放火把等),形成強烈的表現力。
來源:2020年3月4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5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