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保羅·魯本斯,瑪麗·德·美第奇在馬賽港上岸,1622-1625,巴黎羅浮宮
這是一套宏大的系列作品,一共有24幅,全系列被稱為「瑪麗·德·美第奇的生涯」,是17世紀巴洛克大師魯本斯接受瑪麗委託所作的作品。
能夠請得動魯本斯親自為其畫像,並且一畫就是24件成套的巨幅,委託人就不是一般的背景了。
當然,只看美第奇的姓氏,就知道背景不凡。
美第奇家族自13世紀至17世紀都是佛羅倫斯的獨裁者,而影響歐洲的文藝復興正是在美第奇家族的贊助和推動中誕生的。這個家族還接連出了兩位教皇,對整個義大利甚至歐洲都影響巨大。
瑪麗就是這個家族的成員。
因為政治的關係,瑪麗於1600年嫁給法王亨利四世,成為其第二任妻子。
1601年,她生下了路易十三。1610年亨利四世遇刺後,瑪麗·德·美第奇成為路易十三的攝政,達到了權勢的頂峰。
1621年,魯本斯受王后委託,創作了這一套隆重而宏大的作品,記錄了她的一生,包括她的出生、成長、婚姻以及此後與兒子的決裂。
魯本斯本來就最擅長煊染氣氛,製造豪華誇張的場景,這個題材為他的才華提供了極佳的舞臺。
為了最大限度地美化主人公,他直接把這個歷史人物的生平,變成了充滿神話色彩的故事。
所謂「君權神授」,差不多就是這個情形了。
這是皇后本尊,像是
24幅作品中,肖像佔了3幅,剩下的21幅,便是關於瑪麗一生的故事,按時間順序展開。
第1幅,《瑪麗·德·梅迪奇的命運》。
天神宙斯和赫拉高居天空,下方的命運三女神早已決定了還未出生的瑪麗,她的命運和定數。
第1幅,命運就此開啟
第2幅,《公主的誕生》。
歷來重要人物誕生,上天必降異兆,中外莫不如此,所以瑪麗也被作了同樣的處理。
天神為她的母親已戴上花冠,似在為她「加冕」。
上天還賦予這個新生的嬰孩一切最美好的東西,比如聚寶盆象徵的財富,獅子象徵的力量和權勢。
注意那個盾牌上的百合花,那正是法國王室的徽章。
瑪麗與法國王室的淵源,早已天定!
第2幅,帶著光環出生
第3幅,《公主的教育》。
瑪麗的老師是真正的「天團」,阿波羅教她音樂,雅典娜教她識字,赫耳墨斯教她機辯。美惠三女神賜給她美麗。
有了才華還有顏值!這才是妥妥的女神!
第3幅,諸神排著隊送給小公主禮物
第4幅,《介紹給亨利四世》。
瑪麗的姻緣也有諸神牽線。
阿芙洛狄忒和丘比特拿著瑪麗的畫像給亨利四世,法蘭西的擬人化女神瑪麗安娜極力促成。
宙斯和赫拉在雲端,像是在做著婚姻的示範。
第4幅,請搞清楚,聯姻並不是畫像好看,而是政治需要
第5幅,《代行婚禮》。
按照皇室婚禮的傳統,在公主正式與國王舉行婚禮前,需要有一個代理人來舉行婚禮儀式,這位代理人是公主的叔叔,託斯卡納大公斐迪南。
婚禮於1600年10月5日在佛羅倫斯大教堂舉行,參加儀式的都是確有其人的公主親屬。
第5幅,那尊雕塑上的基督像是快要從聖母懷中滾落了
第6幅,《馬賽港上岸》。
這是整個系列作品中最著名最輝煌的一幅,當然也是瑪麗本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
瑪麗本人從義大利出發到達馬賽與法王成婚,亨利四世為她舉行了盛大隆重的迎接儀式,正式認可了她法國王后的地位。
天使吹起了雙管笛,海皇波塞冬左手持三叉戟,右手扶著船著,他和海怪、海仙女們一路護送著王后所乘的寶船抵達法國。
法國的象徵瑪麗安娜迎在最前,她態度殷勤恭謹,她的態度就是法國王室的態度,法國對瑪麗的熱情接納給足了瑪麗面子。
這一刻,瑪麗是天地之間絕對的主角,榮耀已極。
瑪麗邁出了上岸的第一步,也是她邁向法國政權的第一步。她的一生,從此深陷其中,是福是禍,是悲是喜,我們實在難以評說。
護送瑪麗的船頂有一個巨大的徽章,上面六顆圓珠,這正是美第奇家族的族徽。
這也是美第奇家族的榮耀時刻。
第6幅,人神同慶
第7幅,《裡昂會面》。
前面的諸般經歷其實都是鋪墊,到了裡昂,國王和王后才第一次面對面。
宙斯和赫拉的形象再一次出現,這一次,他們的臉是國王和王后的臉。
二人右手相握,代表著聯姻。下方獅子拉著的車上坐著一位女神,她的頭冠正是裡昂城堡的樣子。這是擬人化的裡昂城。
第7幅,遠處就是裡昂城
第8幅,《楓丹白露誕育皇太子》。
瑪麗所生的孩子便是後來的法皇路易十三,他的身邊有一條蛇,這是健康的象徵。
第8幅,誕育皇子
第9幅,《攝政的託付》。
畫面表現的是國王把象徵權力的球遞到瑪麗手中,意味著將國家託付於她。
這其實是在暗示1610年,亨利四世被刺殺身亡,只不過畫面並沒有表現。
據傳聞,瑪麗與國王被刺有脫不開的干係,當然,由於畫家魯本斯受僱於王后,所以不得不小心翼翼,絲毫不能冒犯瑪麗或現任國王路易十三。
在這裡,畫家表達了瑪麗的權力是國王的託付,因此來得堂皇正大。
第9幅,皇后接過政權
第10幅,《聖德尼的加冕》。
這是這套作品中尺寸最大的三幅之一,長達7米。
聖德尼教堂是法國的皇家教堂,在這裡舉行了路易十三的加冕禮。
已故的國王在畫面中再次出現,見證這一時刻,也同樣是為了強化政權的合法性。
第10幅,大權在握,皇后走上的人生巔峰
第11幅,《亨利四世的死亡和攝政的宣告》。
畫面只在左上角隱晦地表達了國王的駕崩,亨利四世被披紅袍的宙斯和披藍袍的薩圖恩接到天上。
王后身著黑裙,這代表著她正在守寡,法蘭西女神交給她國家權力,全副武裝的雅典娜守護著她。
一眾王公貴胄簇擁在寶座下方,那個披紅袍的背影是年幼的小國王路易十三,他似乎被擠到了一旁,雙手伸開,顯得有些侷促。
此時的小國王,還遠沒有獨立執政的力量。
就這樣,瑪麗達到了權力的頂峰。
所以,畫面重要的篇幅都用來表現皇后攝政的威儀。
第11幅,有了權力,連神都擁戴
第12幅,《神的會議》。
這幅畫像是奧林匹斯神的大聚會,主要的大神都出現在畫中。
諸神注視著一個巨大的球,象徵著地球,他們希望瑪麗的攝政令歐洲結束分裂,走向和平和富裕。
第12幅,諸神終於當了一次畫面的主角
第13幅,《朱利埃的勝利》。
朱利埃取得的勝利是王后攝政期間參與的唯一一次軍事活動。
騎著白馬凱旋而歸的瑪麗充滿了英雄主義光輝和勝利者的榮耀。
勝利女神尼基為她戴上了月桂冠,遠處的天空中,皇家的雄鷹正在翱翔,下方便正是硝煙未散的戰場。
第13幅,贏得了宮鬥,上得了戰場
第14幅,《公主們在西班牙邊境的交流》。
西班牙邊境上,路易十三迎娶了奧地利的安娜公主,路易十三的妹妹伊莉莎白公主與西班牙未來的國王菲利普四世聯姻。
這兩樁政治聯姻確保了法國和西班牙的和平,所以豐饒女神撒下玫瑰和金雨,海怪們吹起號角,氣氛歡騰。
第14幅,下一代的政治婚姻還在繼續
第15幅,《攝政的魅力》。
畫面上看,瑪麗把權力抓得穩穩的,天平象徵著她使歐洲的力量達到了制平,不過,盛極而衰是天道常理,所以這種穩定已經搖搖欲墜。
雅典娜賦予她智慧和勝利,裸體男性所象徵的邪惡、野蠻和無知,則被踩在腳下。
第15幅,河晏海清
第16幅,《路易十三時代的來臨》。
攝政時代已過,路易十三獨立掌權,王后又一次乘了船,而這一次,比起上一次馬賽登陸,備顯悽涼。
船邊有四個盾牌,上面分別畫著獅子、盤著蛇的祭壇、天平和兩隻握在一起的手,無不暗示政權的更迭。
畫面看來波瀾不驚,實際情況卻驚心動魄,瑪麗因為政變失敗被路易十三放逐到布盧瓦。
說實話,再往下看,後面的作品即使魯本斯再揭力美化,也難掩王后晚景悽涼。
第16幅,被放逐
第17幅,《從布盧瓦的逃脫》。
瑪麗逃離布盧瓦,並重新召集了擁護者。
王后還保持著慣有的威嚴,法蘭西女神仍然護衛著她,這是為了顯現她行為的正當性。
嘗過權力的滋味,人們便不願再放手。
第17幅,權力讓人如何捨得放手?
可想而知,王后與兒子矛盾進一步激化,瑪麗的軍隊最後被擊敗,她不得不停戰。
後來,紅衣宰相黎塞留從中斡旋,最終母子和解。
從17幅至20幅,表現的正是這個彆扭的過程。
只不過畫家發揮了充分的想像力,讓母親和兒子的兵戎相見,不那麼殘忍血腥,而他們的決裂也被解釋為有小人從中作梗。
畫家也真是不容易!
第18幅,昂古萊姆的談判,神使伸出了橄欖枝
第19幅,王后選擇安全。這也是迫不得已
第20幅,王后與兒子和解,這些魑魅魍魎紛紛退下吧
最後一幅故事畫是第21幅,《真理的勝利》。
瑪麗皇后的一生,似乎至此迎來了輝煌的大結局。
畫面中,瑪麗和路易十三在天上相逢,橄欖枝和蠟燭烘託的氛圍多麼平和溫馨。
這樣一幅母慈子孝歲月安好的畫面,讓人從步步驚心的宮鬥中松下一口氣來。
那個被半禿的農神薩圖恩拖至天空的,就是象徵真理的女神。
第21幅,兩人只有到天上才能和解吧?
畫面結束了,但故事還沒有結束。
黎塞留進入了政治核心成為了宰相,這是瑪麗新的敵人。
到了1630年,瑪麗對兒子路易十三下了最後通牒,讓他在母親和宰相黎塞留之間作出抉擇,結果路易十三選擇了黎世留。
我難以想像,作為母親的瑪麗王后,此時的心該有多麼涼。
宮廷已無容身之地,瑪麗不得不流亡比利時,1642年客死於德國科隆。
政治鬥爭成王敗寇,連母子之間都可以無情至此,令人唏噓。
不過,歷史上這樣的故事並不少見,藝術史也記錄了不少。
相比於列賓所繪的《伊凡雷帝殺子》中,沙皇父親親手擊殺了兒子的恐怖,瑪麗和路易十三的爭權,還算是溫和的了。
王后到底還是留下了這樣輝煌榮耀的形象!
陳列這個大系列,羅浮宮用了一個大廳
羅米,北京大學文學碩士、藝術學博士,希望與你一起走到博物館裡,走進藝術史裡,體味藝術的妙處!
點閱讀原文,看更多相關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