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凋時,酶的活性從升高到降低
殺青時,酶的活性驟然消失
酶的活性決定了發酵的類型
酶促氧化?益生菌代謝?非酶促氧化?
目前,我國有六大茶類:綠茶、白茶、黃茶、烏龍茶、黑茶和紅茶。萎凋或殺青,是所有茶必經的初制工藝,紅茶、白茶、烏龍茶需要萎凋,而綠茶、黑茶、黃茶卻要殺青,這決定了後續發酵的類型和程度。
什麼是萎凋?什麼是殺青?兩者又有何區別呢?
─ 工藝 ─
萎凋和殺青
解析兩者異同之前,先要了解萎凋和殺青的定義。
萎凋:在一定的溫度、溼度條件下均勻攤放,使適度促進鮮葉酶的活性,內物質發生適度物理、化學變化,散失部分水分,使莖、葉萎蔫,色澤暗綠,青草氣散失。
殺青:是通過高溫破壞和鈍化鮮葉中的氧氣酶活性,抑制鮮葉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氧化,蒸發鮮葉部分水分,使茶葉變軟,便於揉捻成形,同時散發青臭味,促進良好香氣的形成。
通過對比定義,可得出萎凋和殺青的異同點。
相同點:
蒸發鮮葉部分水分,使莖葉萎蔫,茶葉變軟,便於後續揉捻;散發青草味,促進良好香氣形成。
因此,萎凋和殺青工藝不當,將導致茶葉有一股青臭味,這是後續工藝無法彌補挽救的過失。
不同點:
殺青溫度遠高於萎凋,因為兩者目的不同,殺青要高溫破壞酶活性,停止酶促氧化反應;而萎凋是在溫度、適度適宜的條件下,促進酶活性,加速酶促氧化反應。
萎凋是將鮮葉攤放於日光或空氣流通處,各類茶的萎凋溫度一般在50℃以下;殺青有炒青、蒸青等方式,溫度在短時間內要高於85℃。
─ 工藝 ─
生茶自然轉化
萎凋時,茶葉中的糖類物質降解成有機酸,酯型兒茶素酯解生成沒食子酸,原果膠生成果膠酸,葉綠素水解,茶葉逐漸從中性降低到PH為5.1—6.0,成為酸性,是酶的最適PH,這是酶活性增加的關鍵。
以紅茶的萎凋工藝為例,其酶活性的變化是從升高到降低。
在紅茶萎凋期間,過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隨時間延長而逐漸增大,直至16個小時增至最大,如繼續延長萎凋時間,兩種酶的活性均隨之下降。
酶活性增大之後,在發酵工藝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萎凋後的紅茶、白茶、烏龍茶,發酵時產生的是酶促氧化反應。
與萎凋工藝促進酶活性相反,殺青力求迅速提升葉溫,殺死或抑制酶活性,以儘量減少多酚氧化酶等氧化酶在最適溫度時,對茶葉品質造成不良反應。
綠茶是不發酵茶,鮮葉採摘後殺青,酶活性消失,再揉捻定型,充分乾燥使茶葉含水率降低到7%以下,以防止非酶促氧化和益生菌代謝反應。
黃茶在殺青後還需悶黃,普洱熟茶和黑茶則進行渥堆發酵,使茶葉發生益生菌代謝反應,使之有不同程度的發酵。
普洱茶成茶之後,無論生熟,都能在自然狀態下,發生非酶促氧化反應,提升茶葉品質,越陳越香。
萎凋和殺青工藝,前者促進酶活性,後者殺滅酶活性。從萎凋或殺青開始,茶葉向不同茶種轉化,而後續發酵種類和程度的差異,是各類茶葉品質、風味不同的根本原因。
圖文:吉益堂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