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今日《皖北晨刊》
國內疫情終於緩了下來,向好消息不斷。宅家的心情,漸漸好起來了許多,也有了心思,琢磨著給自已和家人做些好吃的。
終於蒸好了山東戧面大饅頭,出了一身臭汗。自己心裡一個勁兒地在笑自己,為了吃,我也真是夠拚的了!
何為戧面?有兩層意思,一是發好的面,邊揉邊加進乾麵粉,這個過程叫戧面;二是揉進了乾麵粉的發麵,叫戧面。
發麵是第一步。超市買來的酵母抖撒在麵粉中,溫水和面,加少許白糖,助力發酵。學了山東好媳婦的樣,和面,揉成麵團,做到三淨: 手淨、身淨、盆淨;封好面盆,靜待其發酵。
在一定溫度條件下,麵團中的蔗糖、葡萄糖、果糖以及由麵團本身的澱粉酶轉化而成的麥芽糖,經酵母作用,一部分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使麵團膨脹發起,並形成大量空泡。隨之要進行的,是製作戧面大饅頭的關鍵環節一一揉面。
揉面需用力,使發起來的面中空泡爆至無。先在面板上鋪一層乾麵粉,將發好的麵團置其上,擀成餅狀,撒上乾麵粉,用手掌將粉撫勻;摺疊,使乾麵粉不致露出,用力揉;再擀平,再撒,再疊,再揉;反覆進行,直至自己覺得揉起來吃力,麵團比較緊實了,將麵團封好,再發酵10至20分鐘,即可上屜蒸了。
揉面這個過程很重要。它不是麵粉量的簡單累積,而是乾麵粉吸收了發麵中部分水分,改變了其間的結構。透過透明的鍋蓋,瞧著麵團在蒸汽的作用下,慢慢地喧騰起來,成了白白胖胖喜煞人的戧面大饅頭。
戧面大饅頭好吃,但做起來挺費勁,一般人不敢挑戰。做戧面大饅頭需要技術加力氣,技術我不咋樣,處於學徒階段,力氣咱有,最重要的,是咱膽大,不怕失敗,大不了饅頭蒸不成,改成烙餅就是嘍!
好在我的運氣不錯,每次做的都還行。再熬上一小鍋稀溜溜的小米粥,配上兩個小菜,咀嚼著嚼勁十足的戧面大饅頭,很享受;更為享受的,是製作戧面大饅頭的過程。雖說每回做戧面大饅頭,每次揉面至少在18遍以上,很累,但能心無旁鶩地做事,專心致志地幹話,出一身透汗,令人神清氣爽,簡單而純粹,真的很快樂!更何況,等待我與家人大快朵頤的,是自己親手做出來的山東戧面大饅頭,那個好吃啊,沒法說!
吃著自己動手做的戧面大饅頭,心中還有著另一番深深的感動:在全球新冠病毒日益嚴峻,一片恐怖之下,中國疫情得以控制,且日益向好,我們應知足,應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