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陽書院圖
■廖大海
吉安自隋唐開科舉以來,舉進士近3000名,狀元17位,歐陽修、楊萬裡、文天祥、解縉、周忱、胡銓等一批歷史文化名人先後誕生在這裡。由是文風昌盛,書院林立,最有名的當屬南宋吉州知軍江萬裡開創的與白鹿洞書院、鵝湖書院並稱為江西三大書院的白鷺洲書院。但有一所與白鷺洲書院毗鄰、開辦280年來至今幾無間斷、曾被清朝江西巡撫程含章讚譽其「規模宏遠,可與鷺洲書院並峙」的石陽書院現在卻鮮為人知。
1742年,海鹽貢生錢界來吉安任知縣,第二年在鐘鼓樓南邊的舊縣學宮即現在的市保育院開辦「石陽書院」。這是一所「初級書院」,對象為啟蒙生童。可惜後遭遇火災,書院只好遷至附近未被大火波及的明倫堂。
1823年,江西巡撫程含章發文要求「各郡縣書院繕茸墉舍,擴充修火,延師講學」。程巡撫的下屬職員蕭魁斌帶頭捐了萬貫緡錢,並由其孫蕭炳章親自監理重建石陽書院。據程含章《石陽書院記》所載:「前建門樓,中建春風亭,左右廩局仍其舊。進為立心堂,再進為講堂,再進為又新堂。又建七忠祠於又新堂後。於書院西偏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書齋五。東為土地祠,並於西邊隙地以桃李。歷歲餘而落成,又請捐錢四千緡以助肄業生童膏火」。
1856年,太平天國軍攻入城內,石陽書院被拆毀過半。兩年後太平軍敗退,一眾鄉紳籌資將書院修復。
1869年,李寅清任知縣時,油田彭伯桂、彭實庵、彭香九三人共同捐資,將書院移建原址。據李寅清《移建石陽書院記》所載:闢院門東南向,以迎生氣,豎坊額曰「入道之門」,入為半壁池,上跨石橋,中建明道堂,後建講堂,左仍為七忠祠,其前仍為立心堂,因舊貫而新之。其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齋分建左右,並建經理公所、井灶庖湢,凡百具備。繞以周恆百數十丈,棟宇高閎,規模寬廣,計廈七十三間,費緡錢萬數千貫。
1903年,石陽書院改名為廬陵高等小學堂。在民國期間,相繼易名為石陽一小,吉安縣第一中心小學,吉安縣第一小學,吉安縣石陽鎮第一中心小學。1949年7月改名為吉安市第一小學。
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吉安市第一小學有學生700餘人,教師35人,學制六年,按國編統一教材授課。除本市外,還有吉安縣吉水縣等地的就讀者,師生均在書院膳宿,系當時全市規模最大,師資最好,設備最全,質量最高的小學。
1951年4月,市政府將一小校址改為幹部培訓基地,學校遷至500餘米外的吉安師範西側的一座祠堂內,共有四個教室,六個年級五個班(四、五年級為複式班)。1955年一小將祠堂以7000元賣給吉安師範,在旁邊另闢校址,先後建起三排共10間教室,教師辦公室設在校園西側的一棟民房內,並修建了圍牆。學校設8個班,有教師16人,學生約400人。1961年吉安市第一小學校改名為吉安市北門街小學,設12個班,教師約20人,學生約600人。
1966年,學校改名為吉安市人民小學。1983年,又恢復吉安市北門街小學校名。這期間,學校新建了一棟兩層教學樓有8間教室。至1989年有15個教學班,41名教師,750餘名學生。
1993年7月,為了使學校悠久的辦學歷史得以延續,加強和海內外知名人士和校友的聯繫,促進學校加速發展,經吉安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吉安市北門街小學恢復吉安市石陽小學校名。同時,加大了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先後建了養心樓、養志樓和養正樓三所教學樓,設有辦公室、音樂室、實驗儀器室、心理諮詢室、圖書室、計算機房、美術室、舞蹈室、隊室、黨史室。廣播、影視、網際網路信息,均可傳達到每間教室。至2019年9月,學校有教學班35個,教職工110餘人,學生2110餘人。
2016年,政府又撥款在吉州區大校場新建設了石陽小學分校,佔地面積達1萬3千餘平方米。
近代,這所學校培養了不少名人志士,具代表性的如鄒鵠,1901年中進士,1911年曾任知縣,1914年返回母校擔任校長;1919年畢業於該校的曾炳春,1931年任紅軍二十軍軍長。近幾十年來,石陽小學更是為上一級學校輸送了大批品學兼優的學生,成為吉安市聲名鵲起的名牌小學,大批學生慕名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