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書院

2021-02-19 江西人民出版社

  立於早春二月的山門外,聽「風聲、雨聲、讀書聲」,滿耳滿盈的卻是「風聲、雨聲、松濤聲」。

  讀書聲已隨風而去,讀書人也不見蹤影。只有山間的野雀當童子,看見人來,嘰嘰喳喳,殷勤探問。庭院深深。五個院門勾連成五座院落,一進又一進,樓臺迴廊,謎一般,讓人深陷其中。

  先賢祠和報功祠,祭祀的古聖先賢果然不少,除了愛菊的陶淵明,愛蓮的周敦頤,記住的只有愛桂的朱子。

  記下朱子,不只因為朱子是終日儼然的學問家,也不只因為朱子是繼孔子以來的儒家集大成者,只因朱子力排眾議修復的這座千年學府——白鹿洞書院。

  書院的山脈自五老峰而來,懸天絕壁,一峰南下。自從太史公司馬遷年輕時領父命「南登廬山」,廬山的山水便疊印著歷代文人騷客的屐痕,也有風雅的官吏劈山開洞,用了思賢的名義建讀書臺。

  白鹿洞本有名無洞,只因有一「洞」字,忙得幾任知府「鑽山打洞」。

  明嘉靖年間,南康太守王溱便望文生義,在五老峰的餘脈後屏山,生生開出一個洞來。更有知府何巖,明知神鹿已仙駕,硬要把一塊頑石鑿成半蹲半臥的鹿,將石鹿置放洞中。過了數十年,又冒出個參議葛寅亮,認為此舉不妥,不該開洞置鹿,復把石鹿從洞中取出,又朝地下鑽個洞,將鹿埋於底下。

  本該四方神遊的白鹿,卻被好事者們拘於陽光不到的洞中,怪不得胡適博士要笑罵:「這兩人真是大笨伯」!這白鹿顛顛倒倒,一朝上天,一朝入地,不知白鹿的主人作何感想?

  白鹿先生李渤、洛陽人,聰穎通脫,與兄李涉同隱廬山。優遊山林的李渤,蓄了一頭白鹿自娛。那白鹿溫良馴善,十分靈異,常隨李渤左右,還能替主人辦事,只須在鹿的梅花叉上懸上錢糧布袋,就能上市沽酒,採回紙墨筆硯。那分靈異,讓山民覺出它的不尋常,奉為神鹿,李渤被人稱作「白鹿先生」,他居住的山谷名為「白鹿洞」。

  久隱山中的李渤,似閒雲野鶴,過得逍遙自在。一紙詔書,打破了他的仙人夢。出山還是隱洞?處於兩難的李渤猶豫不定,這時,洛陽令韓愈一篇激揚的文字《遺李渤書》,勸其出山,書稱:「朝廷士引頸東望,若景星、鳳鳥始見,爭先睹之為快……」,「韓潮蘇海」,誰人能抵擋韓文的汪洋恣肆?

  李渤只得出山。

  李渤出山那天,據說那白鹿也四蹄踏雲,騰空飛天……

  出山後的李渤,不改書生本色,立馬上書,主張博引海內名儒,大開學館。他念念不忘舊居,任江州刺史時,對白鹿洞加以修葺,植木、引流,建造臺榭。從此,白鹿洞四鄉文人往來不絕。

  長慶二年,曾經「潯陽江頭夜送客」的白居易,赴杭州刺史任,途經江州,登廬山,重臨他的遺愛草堂,與李渤相會。此時距白居易離開江州司馬貶所,恰好五年。

  一個當年被貶的江州司馬,一個現今的江州刺史,兩名唐才子,草堂晤對,仰觀山,俯聽泉,家事國家,從何說起?「曾住爐峰下,書堂對藥臺……

  五年方暫至,一夜又須回……君家白鹿洞,聞道亦生苔。」本想「左手牽妻子,右手抱琴書」終老書堂的白居易,終因「冗員所羈」,未能如願。帶著遺憾,白居易離開了他「戀戀不能去」的草堂。這一別就是永遠。只留下了他的《草堂記》,他的心情,給廬山那一輪千年月。

  李渤之後,唐末兵亂。多事之秋,一些淡泊的文人為避戰事,紛紛來白鹿洞讀書、講義。南唐昇元四年,白鹿洞正式闢為書院,國子監李善道為洞主,稱「廬山國學」。

  白鹿洞書院號為「天下四大書院」,與徂徠、石鼓、嶽麓齊名,則是朱熹興復以後的事。

  淳熙六年,朱子知南康軍。幾經兵亂,白鹿洞書院已經廢棄了125 年。

  北宋的遺址上,荒煙蔓草,屋宇不存。朱子見了痛心不已,然而他發現,這裡「四面山水,清邃環合,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環境幽謐,正適合著書講學。重興書院。擔此大任,朱子極看重這件事。他接二連三張榜、行牒、書狀、給尚書、丞相上札子,給孝宗書奏。

  南宋的月光為朱子撐燈,照見他夜以繼日,濡墨寫字,「榜、牒、狀、札、學規、書奏」,「凡二十九」篇。再讀這些有月光味的文章,讓人生出很深的感慨:一代理學大師,勤勉如此,實在是個做事極投入的人。然而,世間無情。朱子的高蹈遠舉,他要復興書院的大業,不被世人理解,上報朝廷的謀劃、設想也石沉大海。當朝權貴非但不支持,反而被「朝野喧傳以為怪事」,遭到肆意的嘲笑和諷刺。

  莊子有言:「舉世非之而不加沮。」朱子毫不動搖擔當的使命,在一份「奏札」中,重申了重興書院,培養學子的重要,痛斥了那些責難。

  白鹿洞的草枯了又綠,一年多過去了。修葺一新的書院,飛簷鬥拱,氣勢宏大,亭臺書閣,錯落有致。淳熙七年(1180)春三月,書院落成。

  朱子百感交集,率領軍、縣官吏、師生共赴書院,祭先師先聖,以隆重的儀禮昭告四方。儼然的朱子,這回率性舉杯酣飲,賦詩唱和:「重營舊館喜初成,要共群賢聽鹿鳴。」

  朱子親自主持書院,白鹿洞一時名聲大噪,閩、贛、浙三省輻集,廬山道上擠滿了行色匆匆的莘莘學子……

  倘沒有朱子,白鹿洞會是個什麼樣子?(當然,歷史沒有假如)。若沒有白鹿洞,失去這個巨大的講臺,朱子還叫朱子嗎?恐怕會黯然失色吧,千載之下,除了書院,除了《四書集注》,誰還記得朱子知南康軍或別的什麼軍的政聲呢?

  翌年,白鹿洞書院桂子飄香時,陸九淵赴朱子之約來書院講學。朱子雖與象山學術意見不合,但佩服象山為人高潔。發生在淳熙二年的「鵝湖之會」,兩人激烈的舌戰,成了愉快的記憶。

  象山極富口才,很能鼓動人心。一章原本枯燥的「君子小人喻義利」,被他講得精闢生動,讓座中學子感動得流淚,朱子也擊節稱快,以為「義利」章切中了當時「學者隱微深痼之處」。朱子十分謙遜,當即表示:「熹當與諸生共守,以無忘陸先生之訓。」隨後又將象山的講義刻上碑石,立於院門。

  博大、恢宏,這就是朱子。這才是真正的大師。朱子學術上的氣度,首開了書院「講會」制的先河,為不同學派在同一書院講學作出了懿範。一時講學之風興起,一些學派主張,一些思想交鋒在書院碰撞。師徒間辯詰問難,大師與學子相互切磋砥礪,酷似先秦時的諸子爭鳴。

  大師產生於書院,大師們的學術思想孕育於書院,又通過書院得以傳播、弘揚。

  朱子每天黎明即起,端坐一室,通貫古今,講經論道常至夜深。晚年,朱子疾病纏身,但只要一回答弟子的提問,「則脫然沉痾之體」,連重病都會脫身。終生講學的朱子,倘若一日不講學,便悵然若有所失。

  朱子告誡弟子:「讀書須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萬不可浮飄。「血」與「痕」,實在是朱子自己的真切感受。

  《論語》是朱子的經典,朱子一輩子捧讀,自幼到老,從不間斷。他先用硃筆劃線,再以墨筆圈點。等到有了新的領悟,就交替使用青色和黃色筆批註。憑著這枝五色筆,朱子寫下了千古不磨的道德文章。朱子過於博大,書院的學問也過於精深。你無法言說,只能默然感悟,稍稍靠近……出山門,過流芳澗,見石壁上有朱子手書的「洗心」「枕流」,心有所觸。

  轉回枕流橋,橋下流水淙淙潺潺。流水汩汩流過千年百年,想那清流曾經濯過一個清癯的面影,於是攀上枕流石,含一莖草,臥聽流水……

相關焦點

  • 書院志丨胡敬齋《續白鹿洞學規》
    此《續白鹿洞學規》,乃先生主白鹿洞事時所撰,履朱子之跡,畜天下之賢。餘讀之,讚嘆不已,與顧端文公所擬《東林會約》、馬一浮先生《復性書院學規》,有理一分殊之妙,皆是貫道之坦途也。學人若能反覆涵泳,必自有所歸,是為記。辛丑年正月十四日初九學舍恆德於順寧軒。人求多聞,時惟建事。學於古訓乃有獲。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伊尹、顏淵,大賢也。
  • 薌溪鄉餘聲揚村:餘秀泰與白鹿洞書院重修(上)
    南宋寧宗嘉定年間,余杰一求學於著名的白鹿洞書院,從理學大師朱熹講學,後舉為本院校正。時紅襖軍楊安兒起義,直下江南,貧困百姓響應者眾。傑一公父母卒於江洲丁夏,不敢貿然歸葬,遂寓居於都昌十一都都田畈(一說龍灣),即今中館鎮港西村轄地。後見地僻畈窄,再遷十都薌溪創基。
  • 書院的進取 - 經濟觀察報
    (杭州萬松書院)【文化的江山】劉剛/文書院,是開放社會的標誌,是思想者的家園。統治者有王朝,思想者有書院,從書院裡可以聽到思想的述說。在《中國書院史》裡,作者鄧洪波描述了有宋一代書院分布的情況,宋有書院720所,分布在今日中國19個省區,南到海南、香港,北到河北。其時,書院可以分作三個人文地理帶,一是黃河流域書院帶,約有30餘所,以河南為中心,著名者有嵩陽書院、應天書院;二是長江流域書院帶,約有500餘所,尤以江南為盛,以廬山為中心,形成東西向與南北向相交的書院十字架地帶。
  •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墨香襲人
    珴縔雨贉壄様縈鋕奬簫賝喚侅脌鏃碥瞐晃罝鴊剄噛懦泂躼榵醆蜸蕎蜓臔榱苭饁瓴豺痽嚖螼謂襦郻焁櫮嗕糗鎷豜皞耵我國「四大書院」為「應天書院(今河南商丘睢陽區南湖畔)、嶽麓書院(今湖南長沙嶽麓山)、白鹿洞書院(今江西九江廬山)、嵩陽書院
  • 藝術欣賞: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墨香襲人
    稈売鱳頎齎猲唨詁峱諌蕥婧腏眤腳蕛演橫殄絰譲翧鴰箙皌韉坳歠娬餖嗸豩鋥忢潅韾稊繡寄侍郒開戵昈瑾脰睟蚼煥樏我國「四大書院」為「應天書院(今河南商丘睢陽區南湖畔)、嶽麓書院(今湖南長沙嶽麓山)、白鹿洞書院(今江西九江廬山)、嵩陽書院
  • 美學欣賞: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墨香襲人
    七聝鳩株妤呝垀靟勒瓽篳瞻挧哀恍鷹炙戮嶈悘魚瀏鬄課鰺英癳揉碇姦貝簫抐鞟浂舘腐鎩螡庹鈷噴荷酁檌萖肸埻捬錗我國「四大書院」為「應天書院(今河南商丘睢陽區南湖畔)、嶽麓書院(今湖南長沙嶽麓山)、白鹿洞書院(今江西九江廬山)、嵩陽書院
  • 從縣學到書院——淺談樂清古代教育的師德傳承
    朱熹和《白鹿洞教條》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剛剛出任南康軍(今江西九江星子縣)郡守不久的大教育家朱熹,決定在廬山東麓的白鹿洞創辦書院。在這裡,他親手制訂了著名的《白鹿洞教條》:「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 石陽書院的變遷
    由是文風昌盛,書院林立,最有名的當屬南宋吉州知軍江萬裡開創的與白鹿洞書院、鵝湖書院並稱為江西三大書院的白鷺洲書院。但有一所與白鷺洲書院毗鄰、開辦280年來至今幾無間斷、曾被清朝江西巡撫程含章讚譽其「規模宏遠,可與鷺洲書院並峙」的石陽書院現在卻鮮為人知。1742年,海鹽貢生錢界來吉安任知縣,第二年在鐘鼓樓南邊的舊縣學宮即現在的市保育院開辦「石陽書院」。
  • 地理學視域下的程朱理學及其書院文化
    書院文化的播撒及其教育價值理學與書院的關係極為密切。程朱辦學講學,最突出的一個特徵就是書院的創辦,由此播下綿延千年的書院文化並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據《中國歷代書院志》載:「書院始於唐而盛於宋。」從時代先後和地理學視域看,與二程相關的書院較早出現在北宋和北方,即如嘉祐元年(1056)「二程講經於(開封)繁塔之左」和程顥於治平四年(1067)任晉城縣令建晉城書院(又稱「程顥書院」「古書院」),其後二程主要創建和講學於洛陽周邊的程氏書院、伊皋書院、大程書院、春風書院、嵩陽書院、龍門書院等。
  • 【海峽兩岸文化名人相聚新洲問津書院暨《手機·臺北——七人攝影展開幕》】
    15日上午,臺灣著名攝影家、策展人林添福帶著海峽兩岸7位攝影家的作品,在武漢新洲區問津書院開啟 「手機·臺北——七人攝影聯展」。據悉,臺灣攝影家詩人一行8人已於昨日結束本次黃鶴樓採風活動返回臺灣。問津書院,又名孔子廟,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新洲區舊街孔子河畔。因《論語》中孔子周遊列國至楚國孔子使「子路問津」的典故而得名。
  • 依葫蘆畫瓢·古詩詞新寫《白鹿洞二首》(其一)
    ★依葫蘆畫瓢·古詩詞新寫★(本活動由石家莊普林斯培訓學校有限公司贊助)白鹿洞二首(其一)唐·王貞白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飲醉書海劉義坤五老峰  白鹿洞那裡迴蕩著呦呦鹿鳴苦讀的心沉靜在時間流裡忘卻了匆匆也忽略了不遠處道觀裡的晨鐘風清月明未倦的神思追尋著青牛的足跡在函谷關外把聖言諦聽玉璧青燈飽食墨香的毫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