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朋友圈突然被一檔綜藝節目刷了屏。
《乘風破浪的姐姐》,大家習慣稱之為「浪姐」。
原來,8月28日是「浪姐」的總決賽,儘管哪幾位姐姐最終能夠「成團出道」,要幾天之後才揭曉答案,但是大家似乎並不在意最後的結果,反而聊的更多的是對這檔綜藝節目的反思。
一時間,前浪後浪們都變成了娛評人。
扒姐自然不甘落後,我也發了一個動態:《乘風破浪的姐姐》:無論是乘風的,還是破浪的,最後都歸於平靜!
你以為的乘風破浪,只不過是新瓶裝舊酒
6月12日,《浪姐》第一期開播。
一個又一個的熱搜,再加上一個又一個破紀錄的收視率,很容易給人一種創新型明星真人秀的感覺。
可是當我們冷靜分析之後,發現:《乘風破浪的姐姐》也是當下最流行的養成型團綜節目,只不過參賽的選手變成了娛樂圈30+的成名女明星。
它其實並沒有在模式上進行創新,就好像很多觀眾看了第一期之後,覺得浪姐們懟評委、無視規則,呈現出了霸氣和不羈的狀態,像極了「美式真人秀」,哪知看到後來就會發現這只不過是一個假象:姐姐們一開始對杜華的標準特別不感冒,後來她們不還是按照杜華的標準在比賽嗎?
說到底,這檔節目只是把團綜選秀的選手替換成了姐姐們。
新瓶裝舊酒這種模式在綜藝市場頗為流行,比如《中國好聲音》、《歌手》、《樂隊的夏天》等節目都是此類。也就是說,在這種模式下,誰來參加,誰晉級了、誰淘汰了,萬變不離其宗。
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類似的節目大都會出現「高開低走」的狀態。比如我們通過「藝恩數據」來觀察,雖然《浪姐》的播放量有波動和起伏,但總體上是呈下降趨勢的。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了《中國好聲音》、《歌手》、《樂隊的夏天》等同模式節目身上。
相反的情況像《超級女神》開啟了中國素人選秀時代,《爸爸去哪兒》掀起了明星親子綜藝浪潮,《跑男》將中國明星遊戲類綜藝推向巔峰......這類創新型綜藝節目的熱度維持和生命周期,遠遠要比《浪姐》要做的好。
但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浪姐》在立意上特別討巧:它迎合了觀眾「苦流量不配咖久矣」的痛處,讓一批成熟的女明星搶走原本屬於年輕藝人成名方式的流量,讓資本重新做出選擇。我們對比一下同一時期《浪姐》和《青春有你2》、《創造營2020》、《少年之名》的熱度和影響力,兩者能同日而語嗎?
在同一個流量池(娛樂圈)之中,浪姐們搶走的流量越多,年輕藝人們能夠獲得的流量就會減少。那麼我們可以預見的是,在短期內,浪姐們還會持續霸榜,常常出現在大眾視線之內。
無論是乘風的,還是破浪的,浪姐們都有人設
養成類綜藝節目的最大特點就是,誰能快速地立起一個一以貫之並被觀眾接受的人設,誰就能笑到最後。
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青春有你2》中虞書欣的人設最為清晰,抓馬呆萌的性格深受觀眾們喜愛。她不僅將這個人設從頭到尾立在了《青春有你2》中,而且還延續到了《聲臨其境》等其它節目之中,結果觀眾們不斷地加深了對她的印象,所以虞書欣成功了。
《浪姐》也是如此,我們試想如果寧靜和張雨綺突然變得不霸氣和彪悍了,觀眾們還會接受嗎?
其他姐姐們也是如此,人設立起來了,偶有風吹草動就極容易產生討論。參加節目時的姐姐,和淘汰掉的姐姐,兩者哪個關注度和討論度更高?
可能有小夥伴們要反駁了:感覺寧靜和張雨綺平時也這樣啊,她們大多數的時候也這樣啊,——你只需把她們第一期的表現和後幾期的表現對比一下即可。
同時,像姐姐們這個段位,綜藝的劇本都會根據她們所立的人設進行適當調整。這個時候,節目組再會根據姐姐們的表現,持續放出一些爭議鏡頭,相關的話題素材。於是,熱搜就出來了。
通過這樣來看,節目組和姐姐們是「一榮俱榮」的關係,姐姐們有熱度,自然會為節目帶來熱度;節目有熱度,自然會為姐姐們帶來熱度。
那麼昨天已經總決賽了,比賽之後,特別是最後不成團的姐姐們,她們還會像在參加節目期間一樣「乘風破浪」嗎?
姐姐們並沒有重塑價值觀,額外的意義只是觀眾們的自我理解
姐姐們都是縱橫娛樂圈多年的明星,她們參加節目是為了追求自己的演藝夢、女團夢嗎?很明顯不是!
如果按照這個價值導向,那麼直接請一些同年齡段的素人們來參加,不是更適合嗎?
她們在節目中的狀態和表現,其實跟現實生活中並無兩樣。練習生們渴望成名、渴望出道是逐夢,而對於大多數的姐姐們來說,《浪姐》只是她們的一個通告之一。
趙兆說「是為了重新定義女團」,這種說法也是不靠譜的,這幾位姐姐個個「能打能扛」,即使成團,那麼她們按女團的模式「抱團」發展現實是不現實的。至少目前看來,在定義上還是按照杜華的標準在走——虛擬的臨時團體!
也就是說,《浪姐》一直在按照自己的劇本和劇情去推進,它並沒有改變賽道。觀眾從節目中看到的女性獨立、女性勇敢逐夢等價值,只是觀眾們的自我感動而已。
但是浪姐們最大的價值是通過節目的方式,讓流量重新回到她們手中。這是一次努力和嘗試,等到節目全部結束之後,大家回頭再去看:是不是有種看女團版《歌手》的感覺?
既然姐姐們沒有重塑價值觀,那麼她們演出結束之後,無論是乘風的,還是破浪的,最後都將歸於平靜。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去探討《浪姐》背後的邏輯,只需記得在這77天中,張雨綺曾把我們逗笑過,孟佳曾讓我們心疼過,黃齡曾讓我們感動過......姐姐們陪我們度過了燥熱的夏天,為我們迎來了涼爽的秋天,看完她們精彩的表演之後,我們能有乘風破浪的勇氣,來積極面對我們接下來的生活。
如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