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報導稱,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內德·普賴斯(Ned Price)在表述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時,使用了「臺灣民選代表」 (Taiwan's democratically elected representatives),一改所謂「總統」稱呼,讓綠營支持者心驚不已。
中時新聞網截圖
有臺灣網友質問:臺當局被拜登政府從「蔡英文政府」降格為「代表們」,這是臺灣吃「萊豬」的代價嗎?所謂的臺北駐美代表蕭美琴首次獲邀出席拜登就職典禮,就換來了「臺灣民選代表」的稱呼?
能達到如此諷刺場面,臺當局「功不可沒」。在拜登上任以來的8天中,臺當局拼命吹噓「外交成果」。蔡英文更是將蕭美琴遠觀拜登就職典禮視作「充分彰顯了臺美關係的提升」。
然而,蕭美琴到底是不是「受邀」至今還是個迷,除了在圍欄外一日遊式「打卡拍照」外,她至今拿不出邀請函,被嘲蹭票蹭得理所當然。
「臺北駐美代表」蕭美琴在國會大廈外
臺媒分析,過去,在美國國務院與臺灣交往的內部指引中,早就有對臺灣官員稱呼為「代表」(representatives)的用法。其中明確規定:美國可稱臺灣為「地區」或「經濟體」,而不能稱「國家」;稱「臺灣當局」而不能稱「臺灣政府」;稱「臺灣代表」而不能稱「臺灣官員」;雙方的關係是「非官方關係」而非「外交關係」等等。
二十多年前,李登輝首次竄訪美國時,經過運作,獲得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同意,以「校友」身份到紐約康乃爾大學發表演講,公開鼓吹「中華民國在臺灣」等,當時美國國務院發布消息中稱其為「臺灣總統」,直接引發了臺海飛彈危機。
2004年陳水扁連任後聲望大跌,打算老調重彈,借過境「訪美」提高支持率,結果美方令其在阿拉斯加過境,陳水扁惱羞成怒取消原計劃。當時美國務院發言人宣告,取消過境是「他」自己的決定等,一連10個「他」,既無「陳總統」,也無「臺灣領導人」,以此表達美方的不屑。
可以說,美國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臺當局敏感又脆弱的神經。臺媒評價稱,臺當局動輒把美國官員的某次對臺言行,吹噓為「外交成就」,未免過於小題大作。這種做法將來也一定會碰到美國官員改口的時候。就像在臺灣內部搞所謂「正名」活動一樣,只能騙騙自己,別人僅僅當作笑話看。
臺媒稱,臺當局對川普政府末期「力抬」美臺關係的做法,存在不切實際的幻想,難免在拜登政府回歸正途後失望不已。
日前,拜登籤署備忘錄,指示聯邦機構禁止將新冠病毒與特定地理位置相關聯,禁止在病毒加上「中國」與「武漢」等地標性字眼。
拜登不點名指出,某些政治領袖通過種種行動助長仇外情緒,包括以起源的地理位置提到新冠疫情大流行,此類言論點燃民眾對亞裔毫無根據的恐懼與汙名化,導致他們蒙受欺凌、騷擾。
到了臺灣這邊,臺網友在社交媒體上自發@天天喊、到處喊「武漢肺炎」的臺「行政院長」蘇貞昌。臺媒稱,拜登此舉無疑狠打蘇貞昌和臺當局衛生部門負責人陳時中一巴掌。
臺灣聯合新聞網稱,拜登就職之後,蔡英文馬上發推特道賀。而僅僅過了一個星期,就被拜登劃清界線。
蔡英文 資料圖
《中國時報》評論,民進黨當局過去搭川普的順風車,自願站上「反中」最前線,然而川普列車再怎麼狂飆,總是會有到站的一天。
針對民進黨當局至今仍使用「武漢肺炎」這一汙名化名稱,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明確表示,病毒是不能帶有地域、動物、個人或某一個群體的名稱。民進黨當局無視世衛組織的正式命名,以及關於疾病、病毒的命名規範,蓄意使用汙名化稱謂,其用心卑劣。我們一直堅決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