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12月29日報導:路透社報導稱,在強勁的外部需求助推下,中國製造業迅速復甦,勢頭超出預期。相關工廠正急於填補用工缺口以完成出口訂單。
新加坡《聯合早報》稱,中國出口激增,貨櫃供不應求。中國最新的出口貨櫃運輸指數創下歷史新高,這主要歸功於中國出口的快速增長。
美國《財富》雜誌網站報導稱,今年第二季度,當大多數國家仍處於新冠肺炎疫情高峰時,中國的工廠已經逐步復工復產,城市也逐步恢復正常運作,中國經濟得以迅速恢復。
在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國內復工復產以後,中國的出口增長超出預期。
在工業生產基礎方面,中國的優勢之一是供應鏈完整,對外部零配件、原材料的依賴程度相對較小。
在供給側與消費側的關係方面,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影響,最重要的特點是對供給側的影響大於消費側,這在發達國家表現得尤為顯著。疫情對人員流動的限制和運輸的管控,導致多國的生產無法恢復。但由於各國政府都積極推出消費刺激計劃,疫情對消費側的影響相對較小,因此出現了供給和消費的缺口。而中國由於生產迅速恢復,正在為全世界提供物資,把世界工廠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
同時,中國企業適應市場能力強,能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做出調整。民營企業表現得更加突出。民營企業的生產是自主式而非訂單式的。而加工外貿類的企業,其生產往往是訂單化的,進口商要求什麼就生產什麼,也只能生產什麼。但中國的民營企業擅長控制自己的生產線和生產方向,所以一旦外部市場出現變化,就能靈活調整。
未來中國出口能否持續增長,既面臨挑戰,也有廣闊機遇。外部市場還會存在波動,但外部生產能力同樣可能下降,對中國製造的需求依然存在。在企業角度上,企業要通過創新提高自身競爭力。企業創新有多重含義。一般意義的創新指高端技術創新,但真正能做到的企業屬於少數。對大多數企業來說,最實際的創新是結合市場的創新,有時簡單的產品設計或功能創新,往往能夠適應當地市場的需求。
當前,中國堅定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同其他國家商籤貿易協定、投資協定,不斷幫助企業開拓新市場。例如剛剛籤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在生效後將進一步帶動貿易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