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華語樂壇上有兩位巨星隕落,一位就是beyond——黃家駒,還有一位就是張雨生。
很多人都知道,張雨生有兩首歌最為出名,一個就是《我的未來不是夢》,還有一個就是《大海》。
可是,又有多少人知曉《大海》背後,有著張雨生無盡的辛酸史。
張雨生原本的理想是當一名「政客」,所以小時候報考的是臺灣政治大學。
奈何,因為妹妹在海邊的意外溺水身亡,張雨生很愛這個妹妹,所以他決定替妹妹完成歌星的夢想,從而走上了樂壇。
大三那年,張雨生被翁孝良發掘,隨後加盟他的「名聲傳播公司」。在這個公司中,張雨生因為一首《我的未來不是夢》走紅。
雖然這是一首「廣告音樂」,但是卻被張雨生唱出了靈魂,70後一代人不服輸、想要證明自己價值的精神。
這一年,張雨生的音樂生涯打開了,成為華語樂壇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1989年,張雨生服兵役,1991年宣布退伍。
此時的他不再是一名學生,而是一名完全的音樂人,他想要走「真正音樂人」的路子,而不是「偶像歌手」的道路。
彼時,他自創了專輯《張雨生創作專輯》,專輯中記錄了一些部隊服役的生活體會,還涉及了一些哲學、文學等。
可惜的是,這次轉型非常失敗,唱片沒有得到市場的認可,歌迷們也很不買帳
為了改變這個局面,張雨生被公司談話,隨後推出商業性較強的單曲《大海》:如果大海能夠喚回曾經的愛、就讓我用一生等待、如果深情往事 你已不再留戀、就讓它隨風飄遠......
這首歌發行之後,雖然遭到了市場的哄搶,成績非常優異,但卻不是張雨生想要的那種輝煌。
那些日子裡,張雨生在「理想和現實」中掙扎,最終他還是選擇了「理想」,不再向現實妥協,就像黃家駒義無反顧離開香港一樣。
1994年,繼《大海》之後,張雨生發行了專輯《卡拉OK·臺北·我》。這張專輯擺脫了市場的「商業性」,完全是張雨生對音樂的新理解,放到現在來看都具有前衛性:領先華語流行音樂整整20年的裡程碑。
不過,市場、觀眾並沒有為此而買單,《卡拉OK·臺北·我》銷量慘澹,張雨生因此背上了「音樂毒藥」。
從《大海》的反映來看,張雨生的聲音很悠長、尖利嘹亮,但是他卻不適合唱自己的歌,因為他的歌感情、寓意很深。
好在,後來他從一家酒吧發掘出了張H妹,爆炸性、穿透力的聲音,讓張雨生很看好這個女孩。
後期,張雨生為張H妹先後製作了專輯《姐妹》、專輯《Bad Boy》皆是銷量超過了100萬張,張雨生也成為了臺灣百萬音樂製作人之一。
後期,他還為劉愷威、伊能靜、動力火車等人製作過單曲,音樂理想之路才算是正式鋪開。
然而,就在這樣一個關口,張雨生因為一場車禍失去了生命,一代高音王子、百萬製作人逝世,讓人惋惜。
在音樂的世界裡,偶像歌手不少,這些人純粹是為了唱歌而唱歌,但真正的音樂人卻不多。
李宗盛、十一郎唱的是情、黃家駒唱的是理想、羅大佑唱的是人生、張雨生唱的是追求,這些人才是真正的音樂人。
他們創作出的音樂基於現實、有靈魂,一個時代過去都不會過時。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