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孩子:3月20日 18:28:35春分。春分是一年中最美的節氣。春分是寒暑平而晝夜均,是最舒適的氣候,安靜中蘊藏著生機,喜悅中孕育著希望。這個時節暖意演漾,陽氣氤氳,溶溶養花的天氣,但城中桃李怨風雨,而春在溪頭的薺菜花卻聯結著繁春與一個盛夏。早年閱讀汪曾祺的《五味》,書裡頭寫故鄉的野菜枸杞頭。「枸杞頭是春天的野菜。採摘枸杞的嫩頭,略焯過,切碎,與香乾丁同拌,澆醬油醋香油;或入油鍋爆炒,皆極清香,清香似尤甚於薺菜。」先生的文字極其清新,像是有意無意地往裡撒了細沙,風就順勢吹進了字與詞間的縫隙。但吾鄉寶雞很少有枸杞頭,薺菜卻是春天最多見得野菜,薺菜有十字花科特有的辛辣味,在我印象中,薺菜總是能粗服亂頭地長一大蓬。但掐下來的嫩尖尖,都像是少女的嘴,粉粉嘟嘟的。薺菜的果實是三角形的,像個微型的錢包,所以在中世紀拉丁語中叫「牧羊人錢包」。
薺菜吃起來的那種清瘦甘苦,有種寒門書生式的風骨。春分節氣伴隨著縷縷東來的溫潤和風,故鄉的原野裡春色漸濃了,薺菜在這時也跟著一起冒芽兒了。薺菜初萌於嚴冬,繁茂於早春,是春的使者,長在鄉野質樸卻鮮美,引得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留下眾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最早有《詩經·谷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晉代夏侯諶的《薺賦》稱得上是詠薺詩的上乘之作:「鑽重冰而挺茂,蒙嚴霜以發鮮。舍盛陽而弗萌,在太陰而斯育。永安性於猛寒,差無寧乎暖燠。」其意為一般草木只有天暖了才出土生長,而薺菜則是破凌而出。「齊精氣於款冬,均貞固乎松竹。」把薺菜與松竹擺在一起,喻其品節。在詩人眼裡,薺菜還是頑強向上的象徵。齊人卞伯玉在他的《薺賦》中也不乏對薺菜的讚美之詞:「終風掃於暮節,霜露交於杪秋。有萋萋之綠薺,方滋繁於中丘。」他們都對薺菜「迎寒薺葉稠」的耐寒品質大為讚頌。《明皇雜錄》記載,唐肅宗上元二年七月,長期伴隨在唐玄宗身邊的太監高力士被貶途經夜郎南邊的巫州時,看到漫山遍野的薺菜沒人採摘,不由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吟出一首小詩:「兩京做斤賣,五溪無人採。夷夏雖有殊,氣味都不改。」說明此菜貧富皆吃,且唐代長安集市已有售賣了。
南宋詞人辛棄疾《鷓鴣天·代人賦》中的「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可以說是流傳甚廣,成為詠薺的名句和代表作。說薺菜在早春季節就從泥土裡萌出,給人們帶來了春天的信息。在城中的桃花和李花害怕風吹雨打而凋落的時候,野外小溪邊的薺菜花卻不畏風雨,正在喜氣盈盈、朝氣勃勃地迎春盛開,讓人不由脫口而出:「春天在這裡!」
南宋詩人陸遊最愛食薺菜,在《食薺》一詩中寫道:「日日思歸飽蕨薇,春來薺美忽忘歸。」詩人對食薺頗得其法:「小著鹽醯和滋味,微加薑桂助精神。」這種涼拌薺菜的吃法,是值得仿效的。他還在《買魚》詩中將薺菜與鱸魚相比,說用它摻肉做菜餚香氣滿屋,下酒使人一醉方休。特別是他在四川吃了東坡羹後留下了「薺糝芳甘妙絕倫,啜來恍若在峨岷。蓴羹下豉知難敵,牛乳抨酥亦未珍」的詠薺佳句。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也有詠薺的名句「時繞麥田求野薺」,這是一幅惟妙惟肖的醉春圖。初春季節,在散淡的陽光下和料峭的風裡,返青的麥田裡會長出許多野薺菜,一片片、一簇簇,給乍暖還寒的初春帶來無限生機。村姑、兒童挎著小籃,拿著小鏟來到麥田,因薺菜鮮肥嫩綠,與麥苗綠成一色,村姑和兒童在躬身細細辨找著,採挖著,他們的樂趣與薺菜一樣多。明代陳繼儒作詩曰:「十畝之郊,菜葉薺花。抱甕灌之,樂哉農家。」這是一首美妙的田園詩,讓我們看到了明人種植薺菜的情景:在一塊田裡,薺菜已經開花了,農夫正在抱甕澆灌。看著一片旺盛的菜葉薺花,農家該是何等的歡樂! 清代鄭板橋也有詩云:「三春薺菜饒有味,九熟櫻桃最有名。清興不辜諸酒伴,令人忘卻異鄉情。」有薺菜的清鮮、櫻桃的美豔、佳釀的醇香,詩人竟可忘卻漂泊異鄉的寂苦了。由此可見薺菜之美味非同一般。
近日,寶雞的池塘、窪地、田間多有薺菜。一場透徹的春雪過後,空氣中還散發著泥土味兒,鮮嫩的薺菜從土壤裡探出頭來,迎著春風生長。相信不出幾天,薺菜葉便長成了翠綠的一片,煞是惹人的眼,春日平原薺菜花,新耕雨後落群鴉。春分時節,春風浩蕩,暖日融融,呼朋引伴,三五成群,提籃拎鋤,奔向廣闊的田野,滿身輕鬆,彎腰於土壟田間,塘邊窪地,伴隨著孩子們的歡笑聲,還有發現新的薺菜聚集生長的驚喜歡叫,心中滿滿地都是收穫薺菜時的幸福感覺。挖薺菜的時候是令人無比欣喜的,碧綠的薺菜葉在風中伸展著,仿佛招呼著人們快來採食,一鋤下去,還帶著泥土的薺菜便捏在了手裡,抖落去泥,滿手的泥土味道和青青的薺菜味道直入鼻中,這才是純正質樸的春天氣息。質樸自然的薺菜,喚醒人的內心的天真,讓人心無旁念。
薺菜的吃法很多。可以洗淨蘸大醬清吃;也可以加味精麻油香醋卷煎餅或者大餅吃;還可以花生油爆鍋,薺菜切碎,起鍋時打入雞蛋,像小豆腐似的,入口清鬱。薺菜用肉末磨碎摻入適量韭菜,做出的春卷,香味撲鼻。薺菜做的疙瘩湯,喝入口中,盪氣迴腸。但春天裡,最好吃莫過於吃用薺菜包的餃子。薺菜採回後,將薺菜根部的泥土去除,捋去幹葉,然後放在水盆裡來回的淘洗,原本蔫巴的薺菜立刻恢復了水靈翠綠。用鐵鍋燒開水,放入洗淨的薺菜一淖,春天裡,新鮮的薺菜切碎,與韭菜、瘦肉拌在一起,加鹽、油攪拌勻,白麵皮包好,下滾開的水裡煮熟或上籠屜蒸,端上桌,熱氣騰騰的餃子讓人饞涎欲滴。輕輕咬破餃子皮,頓時一股淡淡的薺菜清香隨著熱氣發散開來,叫人忍不住大快朵頤。
薺菜的營養價值很高,不僅食用方法多種多樣,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故非常受家鄉人們的喜愛。蘇軾就感慨過「雖不甘於五味,而有味外之美」來讚美薺菜是少有的「天然之珍」。
鶯鶯燕燕,薺菜花搖蕩著醉人花氣,孕育著睏人天氣,塑造出春光懶。在奔波忙碌的世界裡,停下疲憊的腳步,慢慢地走向田野,擁抱陽光。清風、白雲、鄉村、房子、小草,還有這種寧靜的歌唱,習慣獨行,一個人在田野裡,期盼麥浪的翻動,貪賞泥土和落日。所有的煩惱化為一縷炊煙,飄散在春風中。薺菜,是我童年裡的一首詩。童年的田野裡很靜,遠處幾個鋤麥子的人,依稀看到黃的藍的上衣。溝沿上一種叫「蛤蟆皮」的小草綠了,一簇簇的,惹人喜愛。一隻狗在散步,見到我狂吠了兩聲,一會就聞到我身上熟悉的土地味道,安靜下來,在我身邊轉來轉去,搖著尾巴,是只個頭很小的黃狗。每次我挖薺菜,剛開始,我找不到薺菜,可能幹旱的緣故,薺菜還是土黃色,不仔細根本看不到,只看到一片片的麥蒿。等我低下頭,薺菜偎在土地的懷抱裡,緊靠著,依戀著。向陽的麥壟上,一棵棵,就那麼黃著,泛著綠邊。如果把這土黃的薺菜浸到水裡,霎時活起來,水瑩瑩的綠,舔上舌尖。奶奶說,三月三,神仙節,用薺菜花炒雞蛋吃,可以明目。
土地龜裂,麥苗剛剛返青。前段時間的一場小雪,只一點滋潤,薺菜生命的齒輪就堅強而充滿力量地在田野裡轉動著。幾隻灰喜鵲鳴叫著,有一隻落在田壟上,抖抖翅膀,仿佛一朵黑色的大花開放在田野的胸膛上。陽光烘得我的後背熱熱的,風纏結在我飛亂的頭髮上。土地給我的感覺是如此寧靜,寧靜到我淡忘了塵世的一切,家鄉給我的感覺是如此平和,平和到我無論走過多少荒蕪,都堅信生命是一種綠色的召喚。春分時節的薺菜是最好吃的時候,泥香味沁人心脾。如果薺菜返青了,倒有一種草的味道,野菜的味覺會減色不少。小時候,薺菜挖回家有很大一部分用來餵兔子。奶奶會擇出嫩的,做薺菜餅子給我們吃,金黃帶噶扎的薺菜餅子比菠菜餅子好吃。薺菜花十字形,花瓣白色。薺菜根白色到淺黃色。莖直立,多單生或是下部基處分枝。挖薺菜,要用力把它的根挖出,根比葉子好吃,越嚼越有泥香味。不一會,我就挖了很多薺菜。鼻孔裡鑽進溼溼的氣流,依稀可見秦嶺影影綽綽的偉岸山體,遠處鋤地的人影越來越小。老房子房頂上蕩起一縷縷炊煙,祖母在忙著為我做好吃的。麥田裡又出現一隻小狗,兩隻小狗嬉鬧著,在田野裡跑來跑去。我還發現野兔的足跡,雖然乾旱,這片土地仍然在心裡執著地釀造著雪,釀造著雨,釀造著希望。
親愛的孩子:家鄉薺菜的清香,不是簡單的散發出氣味,而是從根葉裡長出來的,就像一個人根植於血脈的善意,是發自靈魂,於是很容易和環境相調和。至於說個人最喜歡的薺菜吃法,是將薺菜切段,在有肉絲的湯裡加入豆腐丁,不失為一道高湯,薺菜頓時就會被壓出一點羞怯清新的意味。要知道,不管是人還是野菜,害羞,可都是金子般的氣質啊。我覺得它就像在故鄉眉縣隨處可見的那種溫柔敦厚的好人,不管命運賦予自己的個性如何使命如何,情緒上都是質樸積極奔著和美團圓去的。質樸就是不平庸、不內向、不時尚,但很自信、自強。質樸就是那種經濟窘迫的美麗,就是那種小家庭出身的堅韌,喝著薺菜湯我突然體會到質樸本質是一種堅韌,質樸的背後凸顯的是一種東方女性對自我要求極高的內心隱忍。於我看來是佩服的。可是,有的時候,我們很多普通人一生時也、命也、勢也,會錯過了無數大成功卻得到了很多小確幸,但質樸的我們因為愛為家庭為事業忍辱負重、犧牲小我。 質樸 ,樸實淳厚。歐陽修 《為君難論下》:「巧辯縱橫而可喜,忠言質樸而多訥。」 魯迅 在《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讀到這些句子時,我怦然心動,突然覺得質樸是普通人活在這世間的全部觀感、體驗,存在的意義。有很多時候很多人無法理解閱讀文學書籍的功用,我卻覺得,有時恰就是為了這種依稀美好剎那。這種生活中一個瞬間、一句話就讓你感動的時刻,這種毫無功利、無目標、無艱險的時刻,這種一個人的時刻,其實才是人生最高之升華。陽光是宇宙給我最美好的賜予。我們的麵包或許有點小,可是我們的陽光不會暗淡,我們或許會在黑夜裡哭泣,可當我們面對陽光,我們禁不住嘴角上揚。用鏡頭把陽光抓住了,一起抓住的還有陽光下最樸實的美好。 我想最美好的照片,內容一定是最普通最質樸的 ,不普通的,是照片裡的愛。
親愛的孩子:質樸是美的,受到現代知識教育的影響,女性裝扮的時尚,已由過去的塗紅抹綠轉為樸素淡雅的自然之風。唐朝的張祜在《集靈臺》中云:「卻嫌脂粉汙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真正漂亮的人是「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因此女性並不一定要濃妝豔抹,質樸也是一種美。質樸者,精誠之至也。莊子云:質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不樸不素,不能動人。以前,我常把這句經典化為作文之道,實際上也是做人之道,會做人,就會作文,其精髓在於「質樸」兩字。質樸是一切修為的成果,屬於萬法歸宗。吃透並踐行這兩個字,就可以打通所有智慧之間的關係,從而實現人格結構的日臻完善。質樸,是雙軌的:一是淳厚,二是樸素。質樸之道是「樸素」,首先是「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下不欺弱」,其起點也是難點是「不欺己」。比如學生為什麼學不好,就一個原因,是因為不質樸,老師問「這道題會了嗎?」不加思索就說「會了」,其實沒有真會,騙自己,也騙老師,而質樸是什麼?質樸就是下笨功夫,真想學好,很簡單,一篇文章,別人讀了一遍,你讀100遍,做題時,把一道題做到極致、做透它。多少人每天都在騙自己,而不自知。一般來說,沒有人願意點醒你,點醒你了,萬一你胸襟不夠大,你回頭還怨恨人家,那是一個痛點或者死穴啊。質樸之處,在於走心,在於「至誠無息」,在於「日日不斷之功」。道理非常簡單,都是顯而易見的,但我們總是把事情搞得很複雜,因為我們不願意在平凡處下足功夫,總是想著走捷徑、想著彎道超車、想著出絕招,而心也被帶走了,無質樸則無精一。歸納言之,所謂質樸,就是老老實實地、充滿敬意地做好手頭上的每一件最平凡的事情,步步做到紮實、極致,做到最徹底,質樸所至,金石為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