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收到山西吳老弟寄來的一個包裹,不用打開我就知道是什麼東西。我知道又是老弟家的大娘做的石子餅,每次看到石子餅想起了和老弟認識的過程。
還是幾年以前吧,我在靈山島上的漁家宴剛開業沒多久,接到顯示山西太原的電話,預定房間,當時很是興奮,過了幾天迎來了吳老弟的一行人。他們單位獎勵業績好的員工出遊,不經意選擇了靈山島,又不經意選擇了我的小店。接到他們之後,在介紹島上的風俗民情過程中, 我和大家相談甚歡,聊得比較投機。吳老弟是隊伍中年齡比較大的,中午午休之後,還沒到晚飯之時,我們聊著聊著,吳老弟拿出一個袋子,打開一個大的袋子,原來是吃的,是一包一包的麵餅,這餅,餅身金黃,還一個坑一個坑,長得很奇怪。
看到這好吃的,饞蟲上來了,看到這長得奇怪的餅,我好奇心上來了,因為我比較喜歡美食、每到一個地方,我首先尋找的是這個地方特色小吃,這次看到這坑坑窪窪的餅,更是感到奇怪,這樣的餅我還是第一次見到。
吳老弟打開袋子,給了我一個,原來這餅是他媽給他做的,他在出來玩之前回了一趟老家,每次走的時候老人都會給他做很多石子餅,這是他們老家的特產。其方法是將石塊燒熱,穀物直接放在石上而制熟。這主要是利用石塊傳熱慢,散熱也慢,布熱比較均勻的特點,以達到控制火候的目的。這種方法一直為後人所沿用,唐朝時有「石鏊餅」之制,明清謂之「天然餅」。而這種古老的烹調法,仍在廣泛流行。
把一張張擀好的餅,放在加熱好的石子裡,餅上再蓋上一層石子、鏊子繼續加熱、八九分鐘、扒開石子拿出餅,餅身就會烙滿一個個的石子印痕,遊子出門,閨女出嫁,孩子上學、過年過節,幾乎每家每戶都會烙石子餅,讓親人們捎帶著。石子餅易保存,吃上一年都不會壞。所以石子餅成了一張張帶著家人溫暖、祝福的餅、愛之悠長。
我拿起一個餅,還沒吃就聞到一股面香,淡淡的麥香,就像小時候在火裡燒麥穗的香味,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酥脆,香甜可口,入口即化的感覺。而且麥香味十足,作為一個山東人對面時的熱愛,幾乎不亞於山西人、我幾口就把一個餅吃完了、酥酥的,脆脆的。
原來石子餅的做法從饒舜年間就開始流傳下來的,這種做法標準的是古傳呀。饒舜年間發大水,把糧食都泡了,就放在烤熱的石頭上烘乾,誰知道烘乾的糧食很香,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一直到今天,石子餅的主要原料,白面、麻油,酵母,一直沒變,只是增加了各種石子餅的種類,以前就是原味和鹹味,現在增加了帶餡的,各種餡。吃起來更是讓人慾罷不能。而且石子餅已經是列入非遺產品了。每個人到山西旅遊,石子餅作為特色小吃,是每一個遊客必帶的禮物。
吳老弟玩了二天,他們離開的時候我們已經成了好朋友,互相留了電話和微信,最重要的是老弟看我喜歡吃石子餅,剩餘的全都留給了我。也從此以後,過年過節,閒著的時候,聊聊天,每次老弟回老家回到太原後就會給我寄來一包老娘親手做的石子餅。每次吃到石子餅,我仿佛看到大娘和面,揉面,烙餅時那充滿著對兒子的愛的身影。一張張的石子餅,是母親對兒子期盼,思念,和愛。
現在我已經離開了靈山島,幾年過去了,每當想起在島上的一點一滴,在我記憶裡最深刻的是吳老弟給我講山西石子餅的原古的故事。恍惚中我好像聞到了石子麥香,口水都要流下來了……想品嘗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圖片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