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向上滑動查看內容)
石樓縣委書記油曉峰的邀請函
石樓縣位於山西省西部,國土總面積1808平方公裡,耕地面積49.5萬畝;總人口11.9萬,農業人口9.8萬。
石樓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繁衍生息,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訴說著遠古文明;夏為鬼方,商叫沚國,春秋稱屈邑,西漢名土軍,北魏置冷西,隋初改石樓,並沿用至今。
石樓人文厚重。是全國最大的三個殷商青銅器出土方國之一,青銅器綻放著殷商文化的燦爛,山西博物院的鎮館之寶「龍形觥」等便在石樓出土。有元代古戲臺、古村落等歷史古蹟;蘆葦編織技藝、石樓道情、麥稈畫技藝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留下了源遠流長的人文底蘊。
石樓紅色相承。1936年紅軍東徵首戰於石樓,毛澤東主席曾三次率部轉戰於此,在石樓的7個村莊戰鬥和生活過19天,指揮了關上和蓬門戰役,在石樓寫下了氣貫長虹的千古絕唱——《沁園春·雪》;召開了黨在山西歷史上規格最高的會議——晉西會議,第一次把統一戰線作為核心內容和重要議程進行了討論,「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紅軍東徵紀念館坐落於此,留下了永久的紅色記憶。
石樓生態優美。黃河第一灣奇特而壯美,是「萬裡黃河上最美麗的灣」;棋盤山、團圓山等森林茂密,全省退耕還林面積最大縣和人均乾果經濟林面積最大縣,沒有霧霾、沒有汙染,綠水青山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千年永由古槐為主題的一批沿黃特色旅遊村鎮、品牌農家樂、健康養生基地等鄉村文化旅遊產品,有著純樸的鄉土風情。湛藍的天空、燦爛的陽光、綠色的底色、美麗的鄉愁,展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畫卷。
石樓充滿希望。這裡全境都被確定為綠色食品產業基地,綠色有機的農產品、營養豐富的核桃、甘甜的紅棗、香醇的蜂蜜等都讓人回味無窮;以天然氣開發、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為重點的「一氣雙電」清潔能源項目快推進,構建起具有石樓特色的工業經濟體系。特別是脫貧攻堅吹響集結號,全縣上下擼袖實幹、創業創新、砥礪前行,正朝著早日脫貧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穩步推進!
今天的石樓,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全縣各級各部門以及廣大幹部群眾從脫貧攻堅中汲取的尊嚴自信、從青山綠水中累積的文明涵養、從創業發展中凸顯的後發優勢,正在轉化成建設美麗石樓、人文石樓、創業石樓、小康石樓、勤廉石樓的強大力量!石樓人民誠邀各方賓朋到石樓休閒度假、訪友做客,參觀考察、投資興業,共享石樓發展的累累碩果!
黃河奇灣是黃河上彎度最大的一道彎。山西晚報記者 馬立明 攝
黃河石樓段
黃河從石樓縣曹家垣鄉許家山村入境,自石樓縣西山鄉後北頭村出境,流經石樓縣共59公裡,歷4個鄉鎮15個村。
全縣有屈產河、義牒河、坪泉河、和合河、小蒜河、韓家山河六條支流,由東向西注入黃河。屈產河是本縣的最大河流。水源主要是大氣降水,受降水量和季節的影響很明顯,因而水源不穩定。
黃河沿岸有轉角渡和辛關渡兩處渡口。轉角渡位於韓家山鄉轉角村,可常年擺渡,主要是運送貨物和親友往來,歷來為陝北和晉西的要渡。辛關渡位於韋家灣鄉辛關村,亦稱東辛關,與清澗縣高家山鄉西辛關隔黃河對峙,可常年擺渡。
石樓紅軍東徵紀念館
義牒鎮問雪詞
毛主席揮毫妙寫沁園春
前山鄉觀奇灣
大黃河潑墨巧繪金葫蘆
(向下滑動查看內容)
10月的最後一周,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採訪團開啟了對第七站石樓縣的採訪。29日下午,採訪團先和當地有關部門以及一些地方文化學者進行了座談。以往的座談會基本一個多小時就結束了,石樓縣的座談會開了整整三個小時,七嘴八舌,都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填充進更多的採訪點。剛有設想,便有行動;定好路線,便立刻聯繫有關人員,工作效率之高令人驚嘆。
石樓縣文物旅遊局局長曹哲源因為堵車,繞了大半個石樓縣趕回來,馬上又要趕著上省城,他用一句話概括石樓縣的文旅資源:一銅一木一奇人,一樹一灣一首詞。這句話中蘊含了石樓黃河文化、青銅文化、古建文化、紅色文化。接下來的三天半時間裡,採訪團進行了一一探訪。
黃河奇灣,黃河在這裡擺了一個「歐姆」(Ω)的Pose。
黃河在這裡拐出了一個奇灣
九曲黃河十八彎,石樓的這一彎有什麼特別?這個位於石樓縣前山鄉馬家畔村的黃河灣被發現的時間並不長,前往這一灣的路正在修建。
從前山鄉郝家山村到任家崖,逐漸駛入盤山段,這段路正是在修的通往馬家畔黃河奇灣的旅遊公路,路基特厚,尚未鋪設路面,總長大約3.8公裡。再有兩三個月,將徹底完工。
縣文物旅遊局的工作人員介紹,以前來這裡都是翻山走小路,黃河奇灣被發現後,想要親眼目睹這一奇灣的人越來越多,就算是一張照片都是稀罕物,這才有了勉強通一輛車的小路。趕上省裡決心打造黃河、太行、長城文化旅遊板塊的好時候,修一條通往黃河奇灣的路便迫在眉睫。
10月30日,黃河奇灣上匯聚了近200人的表演隊伍,村裡人說,熱鬧得就像過年。
黃土路上顛簸將近20分鐘,眼前驟然開闊,停車場、觀景臺、演出廣場都已完善,一灣黃河水正在前方。
要想領略這一灣的奇,除了在馬家畔村這一豁口地帶,其他地方皆無法看到。
黃河在晉陝峽谷總體流向為由北向南,自辛關黃河大橋以南6公裡處,陡然向東,衝刷出一個弧形大彎。從入灣處至出灣處,黃河繞了8公裡長,幾乎像是一個圓,是萬裡黃河彎度最大的灣。若是從高處俯視,該灣西窄東寬、尾部圓滿,兩面基本對稱,宛如一個金色閃耀的大葫蘆。「葫蘆把」的地方是這道灣最窄的地方,僅為700米,從馬家畔看到的是「葫蘆肚」,也就是這個灣最寬的地方,為1700米,最高處與水面垂直距離為196米。這就讓視覺上產生了水道渾圓,山體如神龜浮遊水上的景色。站在觀景臺,兩邊懸崖峻石,氣勢非凡,水灣內河面寬闊,水流平穩,最窄處170米,最寬處430米,人稱「黃河奇灣」「天下黃河第一灣」。
與臨縣相比,石樓的傘頭秧歌是另一番風格。
黃河奇灣獨有的風景最先迷住的就是攝影愛好者,像鄭慧民一年有8個月在拍攝黃河奇灣,今年是第九個年頭。他手中拿著不同季節裡拍攝出黃河奇灣的獨特景色,或白雪覆蓋、或霧氣蒸騰、或山清水秀、或紅日蓬勃、或山枯水瘦……鄭慧民說,枯山瘦水不受遊客喜歡,卻是寫生者最愛;北方人見慣了白雪,卻讓南方客驚喜讚嘆,不同的景色都有不同的人群喜歡。
鄭慧民還常愛拿出一本包著書皮,翻得松垮了的清雍正版縣誌,給遊客講這段黃河奇灣的歷史故事。
黃河邊的搖滾三弦帶來了強勁炫酷的民族風。
同樣也在這裡拍照的高虎應則喜歡為大家免費唱曲山間小調,讓遊客們玩得更盡興。高虎應和鄭慧民都說,等到兩三個月後路修好了,來黃河奇灣的遊客肯定會特別多,他們都很期待。
作為石樓縣文化旅遊重點打造的一處景區,上上下下都很重視,縣裡一些群眾演出團體,聽說採訪團要走訪黃河奇灣,紛紛加入了義務演出的隊伍。上午10點半左右,一場熱熱鬧鬧的演出在觀景臺上展開。鑼鼓、秧歌、走秀、獨唱,更有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搖滾版三弦表演,引爆全場。太陽當空、熱汗滿頭,每個人都那麼投入。這場演出的總指揮鄭燕燕說:「為了宣傳好我們石樓,都是應該的。」
留村,毛澤東路居地,據黨史資料記載,這裡是《沁園春·雪》的創作地。
毛澤東在留村寫下《沁園春·雪》
在黃河奇灣的採訪中,鄭慧民曾拿著一本清雍正版的《石樓縣誌》,一字一句地告訴採訪團,黃河奇灣是古渡口,明末時李自成的起義軍曾從這裡渡河。
作為重要的軍事要地,閻錫山也在這裡修建了許多軍事堡壘。
1936年2月20日,毛澤東主席率領紅軍東徵,順利東渡黃河,踏雪沿官道山行進30餘裡,到達了位於石樓縣城20公裡的義牒鎮留村。之後,共在石樓7個村莊居住生活過19天。據說,《沁園春·雪》就在留村寫就。
石樓紅軍東徵紀念館。1936年紅軍東徵期間,毛澤東曾3次來到石樓,在7個村莊居住過19天。
對於《沁園春·雪》創作地,晉陝有爭議。
10月30日下午,採訪團來到了留村。一處曾經為當時貨棧的院落,黃泥抹牆,修繕齊整,用作了《沁園春·雪》創作地的展覽館。館中,有一些圖片文字展示,還有一尊仿真毛澤東像,坐在桌旁,手持毛筆,紙上文字正是《沁園春·雪》。
石樓文物旅遊局的任玉潔指著展板,告訴山西晚報記者,上面摘錄的是曾思玉將軍以及童小鵬(當時在紅一軍團司令部工作)當年寫的日記。童小鵬在1936年2月20日的日記中寫道:「說也奇怪,在河西時每天總是穿不住大衣,行軍時竟汗流浹背,可是到了山西卻變起天來了,整天沒有太陽,昨天下午竟下起雪來了。」1936年2月25日又寫道:「休息,又下起雪來,寒風凜冽,雪花飄飄,煞是像陝北的三九天氣。」——和主席詞作中描寫雪景而待天晴的背景十分吻合。
採訪團在紅軍東徵紀念館的直播。紀念館目前正在維修,只開放了序廳。
除了這些私人日記的記錄,展覽室裡還有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長徵紀實》、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的《向毛澤東學習》、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走進山西》等作品,均提到《沁園春·雪》創作於山西石樓留村。
石樓縣文物旅遊局已經在留村開啟打造沁園春文化園。據初步估算,建設總投資約1.5億元人民幣。
桃花者訪古
玉米地裡挖出殷商青銅器
張家河探秘
聖母廟中藏有元代小戲臺
(向下滑動查看內容)
這裡出土的青銅器
有不少是國寶
如果問,什麼最能代表石樓的文化?
這便不得不說石樓的「一銅」和「一奇人」。「一銅」便是青銅器;「一奇人」便是姜子牙。
10月31日上午11時,從龍交鄉採訪出來,省道、縣道、鄉道交錯前行,最終沿著盤山土路,一路爬坡而上,兩側黃土崖越來越矮。正午的日頭直射時,採訪團來到了一片已經枯黃的玉米地旁,這兒是羅村鎮桃花者村的最高點。
桃花者村是國寶龍紋觥的出土地,也是傳說中姜子牙妻子桃花女的家鄉。採訪團在這裡遇到了收玉米的夫妻倆,他們種著幾十畝地,連當年出土文物的凹地都種滿了莊稼。
這是一處黃土塬經侵蝕分割而成的黃土梁,梁上種著玉米,遠處的地裡有一輛農用三輪車,三兩人正在忙著掰玉米。
石樓縣文管所的李大勇所長埋頭向著一處凹陷下去的地方走去,又跟三輪車旁的村民確認了一番,然後指著這塊長著玉米的凹陷處說:就是這裡。
這個沒有風景、沒有建築,只有些乾枯待收的玉米稈「披頭散髮」地鋪散著,但是這個地方曾經轟動世界。這裡出土了百餘件青銅器,其中不少是國寶,山西博物院的鎮館之寶——龍形觥,便從這裡出土。除了青銅器,這裡還出土了一些金飾。當時出土的金飾中有一件頭箍狀飾品,還有一對串著綠松石的、造型如蛇形扭曲著的耳飾。學者劉敦願在《山西石樓出土龍形觥的裝飾藝術與族屬問題》一文中提出「以龍蛇紋樣為主裝飾青銅器,應是夏族餘民」的觀點,亦即商代山西地區的戎狄族的製作。
桃花者村的直播現場。儘管路難行,也擔心信號不穩定,但採訪團還是決定一定要在國寶龍紋觥出土地直播一場,我們可能也是首個這樣堅持的媒體。
石樓,夏為鬼方,商為沚國,春秋稱屈邑,西漢名土軍,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名石樓至今。
自1956年至1993年,從石樓縣城二郎坡、義牒鎮、桃花者等17個遺址,分9批8次,出土殷商青銅器300餘件,以酒器居多,兵器次之。由於大量商周時代青銅器的頻頻出土,石樓縣被稱為「全國三個殷商出土方國之一」。不過這些青銅器都不在石樓縣,分別被國家級、省級以及市級部門的文物部門保存。這個黃河岸邊溝壑縱橫的縣城,屬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可其豐富的青銅器文物卻昭示著曾經的輝煌。
桃花者村除了出土這些大量的青銅器,還有人說這裡是姜子牙的老丈人家。姜子牙是石樓縣義牒鎮人,其夫人桃花女便生活在這裡。這讓石樓的歷史更增添了幾分神秘。
興東垣的東嶽廟。
無人居住的山巔
有一座元代戲臺
來到石樓的第一天,便聽說了這裡有一座無根樓——四照樓。四照樓是一座沒有地基,只有16個石礎,上面有16根精壯木柱撐起來了二層四角飛簷的木製閣樓建築。最早的建築年代沒有詳盡記載,只有清代兩次修繕記錄,有人推測其為明代建築。
四照樓,就在石樓城內。此樓建築年代無考,以結構推測應該為明代修建,清代兩次重修。無根基的木結構兩層樓,用16根木柱支撐著整體。
石樓的古建築也引起採訪團的關注,座談會上得知,石樓縣有兩處寺廟建築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一為興東垣的東嶽廟,另一為殿山聖母廟。
10月31日上午,採訪團驅車前往龍交鄉興東垣東嶽廟,在龍交鄉的文化園中得知,在其行政區劃內的黃雲山已經找到了207種中藥材,在中藥陳列室內,有160多種中藥材被製成了高品質標本,懸掛在牆上,供人參觀。如此豐富的植物資源也暗示著,這裡曾經物種豐富,適宜居住。
龍交文化園內,展出著精美的中藥材標本。文化園是用一所廢棄學校改建成的,是難為一見的鄉鎮文化傳承基地。
從龍交鄉文化園到興東垣村大約10公裡,東嶽廟位於村裡北垣上。中軸線上有山門、影壁、戲臺、大殿。前院東西兩側對稱建有廊房,後院有窯洞五間。大殿兩側有東西配殿各三間,大殿為金代建築,其餘均為明清所建。據廟內石碑記載:「大元國至元四年重修。」大殿中檁記載:「大明崇禎十四年重修。」
興東垣東嶽廟成為國保的價值不僅是其大殿為金代建築,還在於大殿東西兩壁有清同治五年(1866年)彩繪壁畫36平方米,完整清晰。
細看這兩廂壁畫,甚為有趣,壁畫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分繪廡廊,廡廊下人物著明代官員服飾,或紅袍、或紫袍、或綠袍、或藍袍,線條簡練,表情傳神。細看廡廊下有題記,題記上書:「成州楊判官管天下貧窮。荊州郝判官管天下司狀。」每個穿官服的人物旁邊都有這麼一條說明。壁畫的下半部分則是堂下審案的情形。原來這兩廂壁畫畫的是天下各州府的判官們如何審案,看來壁畫展示的是閻王殿裡的辦公場景。
國保興東垣東嶽廟。金代建築,廟內石碑記載大元國至元四年重修。村人說正殿前兩根大柱一為蒿一為艾。
更讓人驚喜的是,居然在廟裡找到一件雙耳三足的青銅鼎,無鼎蓋,三足有獸頭,鼎身有饕餮紋,甚為古樸,被文管所按章收管。
11月1日,採訪團探尋了石樓縣的第二處國保單位,前山鄉張家河村南2公裡處的殿山聖母廟。這裡藏著一座全國最小的元代戲臺,臺上面積僅27平方米。
殿山聖母廟孤零零地立在山上,盤山而上,幾乎不見人家,鳥鳴聲分外清脆。路上偶見兩口子一前一後弓著腰背著大袋高粱下山。雖然這裡幾乎沒有人家,但李大勇說,每年農曆三月十八廟會,這裡卻是人山人海。
國保殿山后土聖母廟。這裡有全國最小的元代戲臺,正殿裡的明代懸塑和鄰縣隰縣小西天屬於同一風格。
跟著李大勇所長的腳步進入山門,便可看到戲臺的後牆,經過修繕的石基讓戲臺能得以更好保存。廟內石燈刻文記載:「元至正七年重修」。有關教授、專家也多次考察,認為戲臺臺基下裙牆舊磚接近宋磚尺碼。除元代戲臺,聖母廟裡還保存有色澤豔麗的懸塑。懸塑第一層為相互連接的樓閣,樓閣的勾欄內和敞開的窗戶裡站著30個3寸高的小人。第二層是由四座樓閣組成,樓閣內分別雕塑著神態各異的小人。最上面一層由六個亭臺組成,雕塑著39個人物,有不同程度損壞。
大殿坐北朝南,主神供奉著后土娘娘,兩側塑有送子娘娘和豆生娘娘。東西兩側的神臺上還分別塑有兩尊娘娘像,一懷抱嬰兒,另一手裡拿著筆和書。李大勇介紹,這兩尊塑像中有一尊為包骨真身塑像。
廟裡還擺著四副木製樓轎,每年農曆三月十八,娘娘的塑像會被信眾抬出去巡遊,熱鬧異常。
永由村4000年樹齡的古槐,樹圍12米,8人合抱。
造型獨特的大槐樹
和一座廢棄的小廟
看了一道灣,聽了一首詞,講了青銅史,觀了古廟宇,還有石樓的「一木」未睹真容。
10月31日下午3時30分,驅車趕往裴溝鄉永由村,一株古槐就在村口,虯枝老乾在瓦藍的天幕下,別有一番古畫韻味。據村中老支書介紹,古槐處原有古井一口,今已不存。古槐造型獨特,似花瓶、如龍頭、若人臉,位置不同造型不同,全看各人想像能力。繞老槐樹一周,邁著大步整整15步,樹圍至少應該在12米以上。
三弦書藝人任玉明在永由古槐下彈唱《山西晚報到石樓》,為了把石樓唱好,老人連夜寫詞到凌晨三點。
村中溫姓人家居多,相傳居住歷史甚早,為商之後裔,然而也不可考。倒是李大勇所長說,村中曾有五代溫侍郎之墓,甬道、石人石馬曾經皆存,可惜也於幾十年前盡數不見。村外兩三裡路存有古廟一座,名為普濟寺。
隨著李大勇一同前往,枯草沒膝,荊棘橫生,對於經年累月尋訪文物的李大勇,這些雜草荊棘不過是小兒科。寺門石獅兩尊,相對而視,皆有小石獅或嬉於肩,或嬉於腰,活潑憨稚,甚為喜人。小廟始建年月不知,不過梁上有「重修於乾隆十八年」字樣。正殿神像皆不存,東壁尚有壁畫殘存,真人大小的人物數人。畫風細膩,神態逼真,線條流暢,色彩鮮豔,栩栩如生。更為意外的是,此壁畫下還有壁畫所藏。李大勇說,希望有文保方面的高手參與,可保兩通壁畫皆完好。
永由古槐的採訪吸引了村裡留守老人的圍觀,我們拍樹,老人拍我們。
座小廟整體還算完整,修繕也花不了多少錢,如今國家也有認養文物的政策支持,若有人能把這小廟請專業人士修繕完好,也是好事一樁。古村、古樹、古廟、古意還有古老的傳說,也是一處不錯的景觀。
官造民宅郝氏府邸的帳房院。
在石樓縣義牒鎮,採訪團還探訪了一處曾經由皇帝賜銀修建的住宅——郝氏府邸。住宅的主人叫郝昇榮,道光年間任陝西華州知州,為官清廉,卓有政聲,因而被皇帝嘉獎,為之建宅,還賜「大夫第」匾額。郝氏的後人帶著採訪團進行了走訪,宅院規模不小,基本框架都完好,磚雕木雕精緻,只是同樣年久失修,荒草沒徑,一些精美構建已丟失。郝氏府邸雖說是縣裡的文保單位,但要等著縣裡微薄的財政收入維修,也是一時難以恢復的,大家對此感到惋惜不已。
因隋文帝讚嘆「石疊如樓」而得名的石樓縣匆匆三日走過。於其歷史文化的豐富厚重,只能略窺一斑。
在留村義務演出《沁園春·雪》的表演團隊。
記者觀察
一銅一木一奇人 一樹一灣一首詞
石樓旅遊業能否迎來赤橙黃綠青藍紫?
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採訪團走到石樓是第七站。一路行來,石樓縣發展旅遊的殷切之情深深地感染著我們。
一條通往黃河奇灣的道路正在緊張施工,塵土飛揚間,讓人暢想崎嶇變通途的景象;一百八十多人在奇灣載歌載舞,想趁採訪團到來之際,把石樓最熱情的一面展示給人看;幾處古剎、一棵古槐,隱藏在深山遠村,當地的同志不辭勞苦,帶我們越過道道山梁、穿過荊棘荒草,向我們解說著它的不凡……
一路行來,石樓縣文旅資源之獨特、珍貴和稀缺,更是隨處可以體會。
黃河奇灣,彎度為萬裡黃河九百九十九道彎中最大,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灣」;留村,毛澤東主席寫千古一詞《沁園春·雪》的所在;桃花者、二郎坡,發掘出山西省博物院青銅器十大鎮館之寶中的三個,其中鴞卣更成為文物界的「網紅」;還有一個古老神秘的方國鬼方,以及曾被尊為「武聖」、在民間廣為人知的姜子牙……這些,都讓石樓的歷史文化在呂梁市諸縣市中卓爾不群。
的確,石樓擁有「一銅一木一奇人,一樹一灣一首詞」的獨特文旅資源。
只不過,和之前的沿黃縣市類似,石樓發展文旅產業,也有著交通不便、旅遊設施不完善、旅遊內容不豐富的阻滯。這一切,當然會逐漸改善,不但石樓人充滿信心,就是採訪團也很篤定。但更重要的問題是,即使這一切都得到改善,石樓是否能夠確定遊客一定會來?
在以前,我們有種似乎不言自明的印象,「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有精彩的文旅資源,就不愁遊客不來,且對當地的風光、名勝有著過於樂觀的自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世所罕見,他處難逢,只想全部捧出給人看,並不承想,大部分的遊客,見慣了山山水水,有著「黃山歸來不看嶽」「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想法,憑什麼讓他產生「不得不來」的想法呢?
就說石樓,即或上文曾羅列了許多勝景,但籠統看去,石樓縣的文旅形象仍然十分模糊。石樓紅色(革命歷史)文化、黃河文化、綠色(生態)文化的表述與其他縣也難以區分,甚至讓人一聽,還會有大同小異的感覺。
要想讓遊客前來,石樓必須確立自己鮮明的形象,在全國旅遊的版圖中,找到自己獨一無二的定位。
採訪團在石樓考察三天,引起我們讚嘆和好奇的,除了「天下第一奇灣」黃河奇灣外,便是毛澤東主席《沁園春·雪》在此創作、上古武聖姜子牙和石樓頗有淵源以及神秘的古國鬼方了,巧合的是,或者說不幸的是,《沁園春·雪》創作地,還有陝西清澗一說;姜子牙故裡,河南新鄉、山東日照和安徽臨泉也都在爭論,「山西石樓說」算是晚出的觀點,而古國鬼方更是飄渺久遠,除了史籍中的隻言片語和無法確定歸屬的青銅器外,我們對它竟然一無所知。
當然,採訪團並沒有足夠的學養來為這些筆墨官司當裁判,或者說,作為山西人,任何推斷和結論都會被外省的朋友視作袒護。但偏激地說,站在文旅產業的角度上看,歷史的真相到底如何並不重要。做得好,就是自己的;搶不來,自認倒黴。
我們可以想一想,上古那些著名的傳說人物,誰沒有三個以上的故裡、陵寢?炎帝故裡有陝西寶雞、河南商丘、湖北隨州、湖南炎陵縣以及我省的高平;黃帝陵,陝西黃陵、河北涿鹿、北京平谷三地皆有;就算是史籍中明確記載「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我見外省也沒客氣,該打堯舜禹文化牌的時候,打得照樣理直氣壯。河北唐縣說是堯帝故裡,湖南寧遠說有舜帝陵,浙江紹興說它是禹王召集諸侯並斬防風氏之地,會稽山下大禹陵還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呢。即使以身邊而論,介休綿山如今以介子推知名,但我想,沁源人和翼城人恐怕不太高興,明明介子推背母隱居地在沁源或翼城也有理有據嘛,可是說一千道一萬,綿山打著介子推的旗號,已經發展成5A景區了!還有郭子儀再造唐室,功勞很大,被封為汾陽王。汾陽的「汾陽王」酒賣了多少年,然而陽曲縣的學者早就論證了,唐朝的汾陽,實際在陽曲。
曾經有一個時期,也許現在還是:全國各地瘋搶「名人」資源,不僅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虛構的也不嫌棄。比如,我就對某地宣揚「西門慶故裡」,某地考證「孫悟空故裡」十分難以理解,罔顧眾議風評,單圖奪人眼球,最終只能是灰頭土臉收場。但是,如果滑向另一個極端,因為存在爭議、沒有確論便縮手縮腳,畏首畏尾,不敢大聲表明態度,現成的資源不好好利用,不好好開發,更是暴殄天物。
石樓縣的文旅產業,現在正處在一個起步階段,修橋鋪路、建設景區,還沒來得及談旅遊的文化基礎。但這也是一個最重要的階段,近期的遠期的規劃一旦制定,要向全國遊客展現什麼形象,亮出什麼名片,便不能隨便改弦易張,否則不僅前期的投入打了水漂,再要重起爐灶,不知要費多少工夫。
還有一點,搞旅遊,是有後發優勢,比如說景區能建設得更先進,吸引遊客的手段能更豐富,別人的經驗教訓也有許多能參考。然而,發展旅遊的文化主題必須想在前面,做在前面,宣傳在前面,尤其是如石樓這樣獨特、稀缺、珍貴的文旅資源,真有一天,河南、山東、安徽無論哪個地方的姜子牙故裡成為遊客公認,或者某個地方又打造出一個夏商古方國來,那真叫「悔之晚矣」。
早起的鳥兒才有蟲吃啊,擁有豐厚紅色文化、黃河文化和綠色文化資源的石樓,能否迎來萬紫千紅的旅遊業春天,我們拭目以待。
石樓縣保留著古漢語風韻的食物——碨。
尋味黃河
石樓這種叫「碨」的食物,古漢語風韻十足
這是第一次聽說這種食物,讓人覺得好奇的是它叫「碨」。碨,一種加工麵粉的工具,如今的詞典解釋這個字:方言,石磨。其實,方言是曾經的古語。在不少唐詩中,碨出現的頻率還很高,那時不是方言,就是官話。
石樓新聞辦的王主任說,「碨」,逢年過節,走親訪友時,石樓人都會蒸。還說,過年時把「碨」在旺火上烤了吃,特別幸福。「碨」,也叫棗碨,因為兩層面中間會夾著紅棗。只是這種名字特別的食物,並不是流行的街頭小吃,可隨意買來嘗嘗。不過「晚上蒸一個,不費事。」果然,晚上一個八寸蛋糕大小的「碨」就出現了。
上下兩層發麵餅,中間夾著立著的紅棗,上面麵餅上以中間為原點輻射出一條一條細痕,還裝飾了簡單的六瓣花葉,葉子中間點綴了一顆棗。這種造型跟花饃比起來,一點都不複雜,就是仿造石磨而製作的一種蒸製的麵食。只是它的名字很特別,被賦予的意義也很特別。
碨磨,是雁北及內蒙古西部的通常說法,意思是磨麵。石磨的磨扇分上扇、下扇。下扇工作面朝上,其工作面中心鑲嵌一個短軸,俗名「磨臍兒」;上扇的工作面朝下,中心有軸孔,與下扇的磨臍兒配合,形成軸承,用以支持磨的穩定運轉。上扇以中心點為軸心,相隔180度分別有一個磨眼兒,這是下糧食的通道。根據需要,兩個磨眼兒可同時開啟,也可堵住一個,以調節糧食下漏的速度。下扇為母,全圈凹下約一釐米的溝;上扇為公,全圈突起約一釐米的稜。上稜下溝的相互摩擦擠壓,使得兩盤中間的穀物被剪力粉碎成粉末狀。
碨磨是件辛苦事,需要一遍一遍羅面,一遍一遍碾磨,而且越往後磨越沉,出面率越低。上世紀70年代,農村糧食加工普遍電氣化,碨磨就漸漸消失了,很多的磨盤成了景區的裝飾。
石磨雖然消失了,但它留在人們心靈上的印記,卻難以消除。直到現在,晉西北如果一個孩子不安生睡覺,躺在炕上打轉,大人就會罵他:「你不好好睡覺,碨磨呢!」還有碨磨的童謠:碨磨,碨磨;推豆子,磨豆腐;我兒要吃燴豆腐;打碗米來熬,暫且熬不熟,我兒抱著罐罐哭。碨磨的謎語:上石山、下石山;一圈一圈碨不完,雷聲隆隆不下雨,雪花飄飄不覺寒。
沒有想到,在石樓卻尋到了這樣一種保留著古漢語風韻的食物。
黃河在這裡畫了一個圈
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採訪團到黃河奇灣的那一天,村裡的人說就像過年。
壁仞千尺的觀景臺上,好多年沒有這麼熱鬧過了。
近200人的表演團隊,前一天接到演出任務,一大早就到了縣裡集中。採訪團7點到的時候,已經熙熙攘攘一群人了。
聽說有借調的大巴因為塌方來不了,縣裡連夜修路,在清晨5點恢復了交通。
石樓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高寄洲4點半在微信群裡說,興奮得睡不著,期待著一次對石樓不同態度、角度、深度和力度的報導。
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對山西晚報千裡走黃河採訪團的到來,給予了厚望,火辣辣的,灼熱著我的心。
黃河奇灣現場是我們此行遇到的最大規模亦是最大難度的直播,考驗的不僅是航拍的鏡頭抓取,直播的聲音畫面信號,前期介紹和後面各節目之間的協調,還要保證不論人員多複雜,時間多緊張,山路多難行,必須在直播前全部上了山!
石樓,見證了我們的極限挑戰。
這場直播網上觀眾人數達到22萬,也讓我們的總觀眾人數直接衝破百萬大關。
石樓的火熱浸透3天的採訪。
但它更讓我著迷的是有那麼多神秘傳說,有巢氏、姜子牙、桃花女……為什麼它在夏時叫鬼方?為什麼這樣一方土地上東西南北中都出土過青銅器,而且品位極高,被史學界公認為「石樓類型的殷商青銅器」,周邊縣份卻沒有這種情況?
以至於文管所所長李大勇陪著我們去了趟興東垣東嶽廟,就意外發現了一個疑似西周的青銅香爐鼎,文管所按章接管後,我們一路捧著,走在黃土漫過鞋面的路上、玉米地邊,去姜子牙的老丈人家桃花者村聽李大勇講龍紋觥、「憤怒的小鳥」鴞卣的發掘故事。
是不是很奇幻?
就連黃河到了這裡,也表現得非常神奇,居然繞出一個物理學符號來——圓圓的歐姆!
太想為大家儘可能地呈現黃河邊的這塊神秘土地!所以3天裡記者們馬不停蹄採訪了11個地方。在離開的那天,採訪團又一早出發趕往殿山后土聖母廟,這裡有全國最小的元代戲臺,只能容三五個演員。
它遙遠得好像永遠也到不了,單車道的山路顛顛搖搖,十八彎越爬越高,群山寂靜,看不到一戶人家。讓人心生焦躁,這廟為啥會修在這種地方?
但當你看到它,只一眼,心就安靜了下來。
它安之若素地立在群山之巔,山風浩蕩而過,只有殿角鐵馬叮噹作響。
太陽照得人發燙,湛藍的天空如鏡,歲月仿佛靜止,從未曾流逝。
我們拼盡全力展現的,不過爾爾。
這是我們的第七站,石樓。
我想,有一天,我們會回來的。
採寫: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謝燕 李遇 李雅麗
攝影: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馬立明 王晉飛
航拍: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晉飛 馬立明
拍攝: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趙亮
視頻製作: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李永江 趙亮
編輯: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