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時任施秉縣交通局局長呂德軍撰寫的施秉縣白垛至黑衝公路項目建設回憶,內容詳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農村公路建設的各種困難和各級政府部門、建設者對於建好公路為人民的堅強決心。
作者文筆樸實,字裡行間充滿了一位老交通人對交通事業的熱愛、對職責的堅守、對人民的深情。
——編者
2002年初,我任施秉縣交通局局長,在之後五年裡所負責修建的八十個通村公路項目中,感慨最多、印象最深的公路是白垛至黑衝項目。
它保持著五個「最」:七次徒步踏勘,為踏勘之最;督查施工達十七次,為檢查之最;協調工作五次,為協調之最;省、州、縣領導先後十次到工地指導工作,為指導之最;長8公裡的項目投入130餘萬元,為那期間的投資之最。
那些日子裡,有著一波三折、好事多磨的經歷,現仍歷歷在目。
初探深山識明珠
2002年3月中旬的一天,縣風景管理處副處長潘昌元帶著白垛鄉大慶村(現已併入白垛村)龍玉仲主任到辦公室找我,請求資助村裡幾噸水泥修龍灘河人行橋,利村民出行。
潘處說大慶村包含著大慶、黑衝、平頭、火麻山、克麻塘幾個村民組,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雲臺山的一部分。他想若能修條路,既能方便村民出行,又能開發黑衝旅遊景區資源?
龍主任插話:「白垛一帶流傳著順口溜『有女不嫁大慶人,大慶活路累死人,早上三挑黃毛草,夜晚還要舂礅神』。多年來村民吃盡沒公路的苦頭,平日裡運送物資得肩挑背馱,嚴重影響村民的生產生活,尤其苦了娃娃們上學。龍灘河遇上漲水更是不得過。」
以前我只是聽說那裡山高路遠風景秀美,這次談話讓我萌生了去大慶走一走、看一看的念頭。
施秉縣黑衝喀斯特風光(錢仕豪 攝)
4月11日上午,我帶著副局長歐仕惠、技術員馬澤民同潘昌元乘車到了白垛鄉芹菜塘之後,便沿著若隱若現的毛毛路,經穿洞—窄巷口—大慶線路行走。
此時,草木已舒展新葉,綠了山坡,花兒吐蕊,漫了山崖。
踏青賞景的愜意還沒過去,毛毛路就讓我們吃盡苦頭,一路上,開路人必須用鐮刀披荊斬棘才能前行。
龍灘河更是壯觀,河谷寬在50—400米間,深在50—100米間,這道天嶄把白垛與大慶分割兩端,兩岸由白雲巖堆積的一座座山峰。
我們一邊察看地形地貌,一邊對照地圖選線。經過三個多小時艱難跋涉,終於走到黑衝寨子西南端頭。
幾十平方公裡的黑衝景區呈現在眼前,峽谷、峰叢、衝坑、懸崖、絕壁、深潭等奇景應接不暇。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白雲巖喀斯特,被申遺專家譽為「世界最美的白雲巖喀斯特」。
大慶、黑衝、平頭三個自然寨相距幾百米,有近百戶人家,房屋大都是老式木房,沒有一棟磚房。
寨子邊竹影搖曳、桃李花爭相綻放,遠處的山上,青松蒼翠,平坦田壩裡,農民在辛勤的耕種。松濤陣陣、雞鳴狗吠、鳥語花香,世外桃源,不過如此。
龍主任帶我們走到寨旁一處壕溝介紹說,紅六軍團長徵經過黑衝時,與白匪打了一仗,很慘烈,一些紅軍戰士負傷後,從這裡最高處跳崖捐軀,這裡還有紅軍遺骨紀念地!
下午3點,來到龍主任家。他家裡只有簡單的木製家具和一臺黑白電視機,他說:「村裡好多家庭都沒見過彩電,冰箱,洗衣機這類洋玩意。」這話說得我們大家都沉默起來,不忍心向他開口。通過一路踏勘,以及地形圖選線來看,在這條初步估算4.5公裡的路中,最大縱坡超15%,不能滿足技術規範,另得建一座主跨50餘米長的橋。估算得花上數百萬資金,就眼下在我縣所能籌資而言,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最終大家抱憾而歸。
艱難反覆定線路
2003年3月10日,我接到縣委辦通知,近日準備陪省委領導及省交通廳領導去大慶勘查線路,有消息說此次省領導來的目的是:有望出資修建白垛至黑衝的公路。
這個消息讓我十分激動,自去年黑衝一別,它便如深山裡無法摘取的寶石,一直讓我魂牽夢縈,也有不能為當地百姓改變閉塞交通狀況做點什麼而深感遺憾!
為了爭取支持,我們提前與鄉、村領導詳細商討後,放棄了上次的線路,按村民千百年來外出行走的線路,供省領導參考定奪。
3月12日早晨,我們陪著省領導一行近30人從白垛—張家山—龍灘河—大慶線路行走,行程共十餘華裡。
來到龍灘河路段時,省廳專家停了下來,凝重的望著兩旁幾百米較陡的彎彎曲曲的小道,以及一處高近百米,寬約200米需修橋的路段。
我小心地詢問專家修橋需多少資金,他思索了一下說,估計得超過千萬吧!這在當時就是個天文數字,現場的人都緘默了。
白垛村平頭——大慶通組公路(呂德軍 供圖)
我們在黑衝開了一個短會,省委領導表態:路一定得修通,但用那麼多資金太不切合實際,我請省發改、扶貧部門安排上百萬資金,你們大家集思廣益,重新選一條切實可行的線路。
一聽說有上百萬資金能用來修路,大慶村民熱血沸騰,自發組織了群眾先期從芹菜塘一窄巷口一大慶投入施工,計劃修好簡易路段再等專家勘查。
3月25號,黔東南州交通局局長粟周瑜到施秉檢查工作,我們將村民先期修路的情況向他匯報後,他明確表示,這條線路含有必修的大中橋,只有上百萬資金不夠修建,而且縱坡也大大超標,方案不可行。粟局的話無疑在眾人頭上潑了盆冷水。
儘管於心不忍,我們也只得讓村民停止施工,建議鄉、村另提供線路方案。
6月中旬,我們跟著村裡新提供:黑衝—大慶—火麻山—白垛線路踏勘,發現這條線路既沒有寬的河溝,也無大方量的堅石,縱坡、彎道還能滿足建設標準,最關鍵的是,上百萬資金能修出這條道路,應是最佳方案了!
我們敲定線路時,已是夕陽西下,晚霞紅滿天,美極了。
線路方案上報,經上級領導研究同意後,僅一個月時間,發改國債項目資金80萬、扶貧資金50萬先後到帳。
排阻撓波瀾不驚
7月3日,局裡安排楊德興副局長帶10餘人去測量線路。本以為這是件皆大歡喜的事,然而測量工作剛進入第三天,測量人員突然被村民團團圍住,他們情緒激動,要求立即停止測量,改走窄巷口的最初線路,否則寧願不修。
原來村民們覺得我們的選線不但比原計劃要多出三四公裡的路程,還要佔用他們的田地,他們不接受。
儘管向村民代表介紹了選線的前因後果,可依舊不同意,測量工作被迫暫停。
僵持到了10月,其間,村民把問題反映到縣裡,甚至寫信給媒體,我們又一一去作解釋工作、講清原委。
白垛村下火麻山新貌(呂德軍 供圖)
10月初,我同鄉領導商量,決定去大慶村召開村民大會,進一步做通群眾工作。
大會上,我們介紹了選線路定線路的前因後果:從窄巷口走主要技術指標不能滿足建設規範要求,上級部門不同意;從龍灘河走修特大橋無法解決資金也行不通;從火麻山走技術指標能滿足建設規範,且資金能保障。
經過兩個多小時反覆耐心解釋、動員,大部分村民接受了我們的方案。
2004年5月初,施工已進入平頭組村頭,被佔有一畝多田的楊某某出現了,他撤掉我們的路標,不準動他的田,幾經協調未果,施工受阻。
我們多方打聽到楊某是縣政協主席張祖安侄女婿,就請張主席夫婦專門去做工作。十餘天后終於做通楊家的工作,施工才繼續向前推進。
在此後的施工中,諸如此類的小摩擦依然不絕,我們也只能咬著牙,用我們的堅韌與耐心,一步步化解著矛盾。
10月28日,路基已修通至終點。
明珠初綻放異彩
在2004年2月開工時,為保證工程質量與工期,局裡安排了骨幹力量去管理該項目,我也先後十多次下到工地一線督促、檢查,把不少精力花在該項目上。
工地上,挖掘機、裝載機、運輸車都在不停運轉。每天都會吸引一些老人、小孩在看熱鬧,從他們眼裡流露出幾多期盼。
2004年12月23日,白垛—黑衝公路正式竣工。
這條路是按路面寬6.5米省標來修建的四級公路,是全縣首條最高標準的村級公路,被評定為優良工程。
初驗那天,我們的車在黑衝終點剛停下來,一陣喜慶的鞭炮聲把我們包圍,村民們在得知我們來初驗後,特地準備了鞭炮,端著茶水熱情地敬每個人。
村民們紛紛表示:「感謝黨和政府!」「感謝你們給我們修了一條好路!」「我們多年的夢想成真了!」
其中一個村民,就是當初阻撓我們修路的龍某,便打趣他道:「當初修路過你家田地,你吼得兇來阻工,現在想通了沒?」
龍某不好意思地說:「當初的確是我見識短淺。路修好後,我在山上種植的果子和中藥材,已有老闆主動來和我聯繫了,他們自己開車上門收貨。」一番話,說得在場人都會心地笑了起來。
2009年,這條路又穿了新衣——鋪裝了油麵層。2018年大慶、火麻山又硬化了兩條通組公路,使其成為路網。
現在乘車出入黑衝是又快又舒適。公路沿線田土裡已改種了不少烤菸與藥材,還有大片葡萄、梨子、獼猴桃。
田地間村民使用旋耕機、打穀機在勞作。公路上客運車、小轎車、農用車、摩託車來往穿梭。
村裡新建有二十多棟磚房,大部份木房又上了漆,熠熠生輝。
施秉縣交通運輸局黨支部
在「紅六軍團黑衝戰鬥遺址」
進行主題日活動(呂德軍 供圖)
寬闊的村寨廣場一側建有「紅六軍團黑衝戰鬥遺址」紀念碑,已成為施秉縣「傳承紅色基因」革命教育基地。
現在這裡成了遊客探秘的絕佳景點,十多戶人家開了「農家樂」。年近古稀的村民肖慈高興奮說道:「我家新修了兩棟磚房,在夏秋季經常接待遊客,收入多的時候一天有三四千元,這是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大家趕上好日子了,全靠黨的政策好」。
一句新的順口溜也流傳開來,「有女要嫁大慶寨,水果烤菸藥材賣,接待遊客掙外快,火紅日子樂開懷」。
2014年,施秉雲臺山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而黑衝這顆深山明珠作為雲臺山家庭成員中重要一員,定會煥發新的勃勃生機,閃閃發光。
我衷心的祝福她變得越來越亮、越來越美!
(呂德軍:2002年—2007年,任施秉縣交通局局長;2009年—2017年,為黔東南州交通運輸局農村公路建設督察員;2017年7月於施秉縣交通運輸局退休。)
呂德軍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錢仕豪
編審 沈安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