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潭一般的寧靜與從容——2018年散文創作概觀

2021-01-08 光明日報

如一條江河,散文一直沒有停止流動。它有時是小溪潺潺,有時是激流奔湧,有時還會化為飛瀑。2018年的散文創作比以往更為平淡一些,但卻自然而然、靜水流深,有著深潭一般的寧靜、從容和幽深。

思與理的深刻探尋

20世紀90年代,有人提出「作家學者化」。其本意是希望作家有學問,不要流於無知無識的感覺寫作,尤其是要有思想。然而,這一倡導很難奏效。一是思想的獲得並非易事,二是所謂的思想散文多陷入片面追求知識的誤區。

不斷探索世界與人生的過程,會產生很多的智慧。2018年的散文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新的思考。這在政治與文學、時代與風尚、時間與生命、美德與惡習等方面都有體現。李書磊在《宦讀人生》(《美文》雜誌第12期)中寫道,我所嚮往的乃是向學的人不墜其閱歷實踐之志,實踐的人不失其向學求道之心,眾生都能在塵世修煉中達到人的圓滿與完善。官員與學術、政治與文學的關係可謂老生常談,但作者以禪意將「宦」與「讀」貫通並獲得新解。蔣子龍《故事裡的事故》(《人民文學》雜誌第9期)將更多社會人生經驗提純,從「故事」中看到「事故」,以機趣參透智慧。穆蕾蕾《天才之惡》(《美文》雜誌第12期)對「惡之花」進行反思:「頃刻就知道什麼虛妄就能放下虛妄,在內心獲得由神而來的平靜安寧與相信。剩下的只是默默克服自己,一步一步走向愛的最高境界。」毛子《我家三嬸》(《人民文學》雜誌第3期)將婚禮與葬儀視為一體兩面,因為「從八人抬進喧鬧的洞房,到八人抬進死寂的墓穴,三嬸的生命仿佛只做了一個短暫的停頓」。這就突破將生與死二分的局限。

在世界、人生中更多的是無邊無際的「未知」,這仿佛是冰山一角下的更大部分,那些神秘莫測的角落、暗影、盲點。這在王劍冰的《草木時光》(《人民文學》雜誌第7期)、南帆的《生命在別處》(《文匯報》4月19日)、熊育群的《雙族之城》(《人民文學》雜誌第2期)等作品中多有表現。《草木時光》中的鄉村暗夜與地氣,被細細體味和打撈,但更多則隨風而逝。《生命在別處》中寫道:「手機屏幕是一個魔幻之域,那裡收藏了無數遙遠的良辰美景。」這是難得的體驗,大大超出經驗的疆域。《雙族之城》聚焦赤坎小鎮,它的歷史、現實、未來都充滿神秘,在難解的困惑中令人失語。如有的村高樓林立,但人去樓空,留下一片荒涼。作者說:「突然就有了舞臺的感覺,一百年就是一臺戲,演的是一場時光遊戲。」世界、人生在「知」中求進,在「未知」中探索,儘管不時被迷茫甚至虛妄包裹。

以絕緣方式探求世界、人生的謎底,是2018年散文的新動向。許多事物無論怎麼神秘難解,都可通過努力達成。但在超時空,有些共識就可能大為不同。魚禾的《界限》(《人民文學》雜誌第5期)寫一隻奇特灰鯨,其音頻高達五十二赫茲,發出的音信不能被十五到二十五赫茲的其他鯨魚感知,這是永遠難以逾越之「隔」。天宇的星星光芒閃爍,但可能是人類未出現前的模樣,至今恐怕早已寂滅。因為我們和它們並不在同一時空,能看到的不過是其消亡前投射的光。這是永恆之隔,充滿龐大的不可思議的詭異。於是作者說:「所謂時間,正和一切在視野之內的存在一樣,只不過是虛擬中的又一道圍牆罷了。」這種時空觀充滿更多未知,但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清醒?當人類發現特殊灰鯨和流星的秘密,難道不是一種新知?

突破既有的觀念與疆域,進入不斷深化的時空,探索世界、人生謎底和人性、生命的密碼,這在2018年散文中有明顯推進,也顯示無限延展的可能。尤其是一些思考突破簡單的知識框架,進行的是形而上的思考,讀來頗為受益。

情與愛的博大世界

清代文學家張潮有言:「情之一字,所以維持世界。」可見情感的重要性。真情實感且有深度則變為「愛」,有境界之「愛」則成為「大愛」。

2018年有不少散文屬於宏大敘事,它們以高亢之聲謳歌歷史、時代、社會、人民和祖國。王堯的《「我將他們視為道德英雄」》(《收穫》雜誌第3期)通過外國知識分子費正清審視中國知識分子,闡釋「道德英雄」;韓小蕙的《百年不倒的協和》(《光明日報》9月14日)、綦國瑞《千年之碑》(《天津文學》雜誌第2期)和徐可的《鄭和的海上和平之旅》(《西安晚報》6月9日)都是寫中國優秀文化精魂的,有助於確立文化自信。協和可謂「百年不倒」,而「千年之碑」塑造的是一心為民的蘇東坡,鄭和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英雄代表成為世界文化與文明的紐帶。這些作品視野闊大,歷史感和文化感強,有高尚的審美境界和品位,對於許多歷史虛無主義和碎片化寫作無疑具有糾偏作用。還有吳周文《大樹不倒》(《青春》雜誌第4期)、張清華《尋燈五四,舉火人間》(《南方周末》8月4日)、徐兆壽《山高水長》(《散文海外版》第5期)分寫著名學者範伯群、朱德發、雷達的學問人品高標。這些散文讓人想到梁啓超《少年中國說》和李大釗《青春》,充盈著天地情懷和浩然正氣,就如李書磊《宦讀人生》所說:「我們今天還在延續祖國的歷史,我們就是古人預言和期待中的人物,在履踐並修正著從前的因果,我們要在今天的四海風雲中把祖國引向光明。」

透過凡人瑣事進行博大敘事,是2018年散文的另一特點。一般而言,人情世態易被理解,也更感人。但從親情、友情、愛情、鄉情中超越,進入大愛境地,是較困難也是最珍貴的。葛全璋《安詳》(《人民文學》雜誌第7期)寫奶奶心態平和、樂觀從容,但斷氣前竟問仇人死了沒?當聽說已死就閉了眼睛。作品筆鋒一轉,寫奶奶又睜開眼:「給他們也燒炷香吧。」這一筆將老奶奶的以德報怨寫活了。還有朱鴻的《母親的意象》(《北京文學》雜誌第9期)、蔣新的《娘心高處》(《散文百家》雜誌第5期)、劉瓊的《姨媽》(《雨花》雜誌第1期)等,都寫出了女性的堅毅與母性的溫暖。

從天地萬物中生情並發現天地情懷,是2018年散文的一大亮點。馬步升《國之槐》(《新湘評論》雜誌第8期)以「槐」寫「魂」,寫「國之魂」,表現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穆濤《中國人的大局觀》(《美文》雜誌第6期)從「二十四節氣」入手探討天地之道,認為「二十四節氣裡,不僅有敬畏心,還有警惕心」,並且明確「二十四節氣裡的警惕心,是對人妄為妄行的警惕,戒欺天,戒逆天。謝天謝地這句話,也是有初心的」。這對現代人的「逆天」行為有糾偏作用。莊偉傑《一棵移植的樹》(《紅豆》雜誌第6期)由被移栽到城裡的樹生發出禪意,不少句子都是天心光照:「一棵移植的樹,以沉靜的姿態立於岸上,自然,從容,滿懷渴望,近乎決絕。或清晰或朦朧,儼若一道風景。不願蕭瑟,不僅守望,只為自由地生長和呼吸。」「一棵生命樹,從一個空間移居到另一個空間。樹影像它的名字,令我充滿綠色的幻想。」簡默《路上的它們》(《雨花》雜誌第2期)從羊皮做的渡河筏子,演繹出對羊的悲憫和仁慈。綠窗《擊壤歌》(《美文》雜誌第2期)主要寫農事。「根是隱遁的智者。」「根是大地的心靈。」「像根深植於泥土,必然開花結果,發揚光大。」這些句子都是有天地情懷的。還有鮑爾吉·原野《秋分》(《文匯報》9月30日)、肖達《生活樹》(《關東文學》雜誌第3期)、高維生《黃河灘上的植物》(《散文》雜誌第9期)、林之雲《孔林中的橡樹》(《青島文學》雜誌第3期)等,都有天地情懷在。

散文寫作只有由「小我」進入「大我」,由現實人事進入天地大道,由世俗世界進入神聖境界,才能獲得大格局與真正的徹悟。沒有大光照臨,散文寫作只能在暗夜中摸索,甚至陷入世俗化理解和迷失方向。

善與美的心靈敘事

曾風靡一時的「大文化散文」並不缺乏知識、文化甚至思想與智慧,但最大的不足是被知識堵了氣孔,忽略了文學性、藝術性和審美性。近些年,這一狀況有所好轉,尤其是2018年散文通過心靈敘事將善與美升華了。

以往,不少散文對書寫對象並不熟知,有硬寫和不及物之弊,許多歷史文化散文和知性散文都是如此。另外,很多作品無「我」,即使有也外在化。2018年散文源於熟悉的生活。蘇童《水缸裡的文學》(《山花》雜誌第1期)從小時候家中儲水之缸寫起,於是連接著文學、夢和人生;潘向黎《最愛西湖行不足》(《人民文學》雜誌第1期)由父母當年的杭州旅行日記引發開去,寫自己的心解;馬陳兵《潮汕浪話》(《人民文學》雜誌第5期)寫沉迷誦讀詩詞,作者是從黃老先生那裡傳其衣缽;任茂谷《牽著心海的湖岸線》(《人民文學》雜誌第2期)寫自己在各地江海遊泳,才能與水為親;麥家《茨威格和〈陌生女人的來信〉》(《人民文學》雜誌第7期)寫他幾乎看過所有譯成中文的茨威格的作品;陳晨《行腳》(《美文》雜誌第2期)寫「我」就是修行和行腳的實踐者,她跟隨法師一起「行腳」。

許多作者與書寫對象水乳交融,處於物我兩忘狀態。只熟悉書寫對象遠遠不夠,更需要融通和進入化境。有時作家是主體,書寫對象是客體,有時作家為客體,書寫對象則成為主體,且人與人、人與物、人與心、理與情等都不能隔。彭程《心的方向,無窮無盡》(《光明日報》8月24日)、陳祖芬《搖碎一湖金》(《中國文化報》2月27日)、辛茜《風馬,風馬》(《散文》雜誌第7期)、梁曉陽《從彤紅的傍晚到沾滿露珠的清晨》(《當代人》雜誌第2期)等都是如此。這些作品心手相應、心靈對語、聲氣相通,有靈魂相通和知音之感。陳晨寫行腳的弘遠法師一行人,「在跨越整個春天的行走中,他們會收穫春風的問候,收穫春雨的洗滌,收穫春花的獻禮,收穫草木的萌發,收穫群山的迎送,收穫流水的告白,收穫心靈的甦醒,收穫升騰的禪悅,也會收穫意料之中的白眼、侮慢、挫折和磨礪」。這樣的散文是走心的,是以善心和美感將人與天地萬物等量齊觀,是一種靈魂的貼近與心靈對白。

美、善與詩性進行的心靈對語,使散文有升騰、蝶化之感。好散文最後還要落在文學性、美感與詩意的飛揚上,是在靜水流深的一平如鏡中,聆聽天空、大地的心靈密語。2018年散文在沉澱後綻放,有溫潤之感。寫紫砂壺、宣紙、老墨、茶問、誦讀的作品都是如此。北喬《堅硬裡的柔軟》(《人民文學》雜誌第11期)寫道:「河流以流動的方式儲存時光,深藏眾生的生死悲歡,從不會主動向世人講述歲月的故事。河水越深,之於我們的神秘和敬畏越多。河底的淤泥裡,是一部動靜合一的歷史。我們只有打開自己的靈魂,從浪花中讀懂河流的秘語,才有可能進入它記憶的內部。河流,是生命莫測、人世無常的象徵。面對河流,從詩人到不識字的農夫,都能頓生許多感慨和體悟。湧動的河流,如此。一旦水面平靜如鏡,更會增加神秘感。尤其是我們面對一條陌生的河流,它越安靜,我們的恐懼感會越強烈。」這既是詩更是鏡子,它照出歷史、現實、生命、人生和人性的光影。

(作者:王兆勝,系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文學部主任)

相關焦點

  • 散文創作的總體構思
    散文創作總體構思,實際上,就是一篇作品在產生前所有準各工作的集合。總體構思的重點在思字上,而恩字則屬心理和意識的範疇。若想有所思,必先有所引,這個引便是由頭。由頭可以是事,可以是物,亦可以是人。理雖這般講,但並非任意的人,事、物都可充尚山頭。
  • 中國散文創作與研究中心落戶臨沂大學
    12月13日上午,中國散文創作與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在我校校友中心會議室舉行。會上,高振宣讀成立中國散文創作與研究中心的批示和賀信。葉梅、崔曉紅、周振華、陳文東共同為中國散文創作與研究中心揭牌;崔曉紅為中國散文創作與研究中心顧問頒發聘書;葉梅為中國散文創作與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主任、副主任頒發聘書。崔曉紅在致辭中介紹了沂蒙文學的發展歷程。
  • 文如其人:楊絳散文的和諧淡然之美
    楊絳先生是文學理論家,是劇作家,是翻譯家,也是被譽為"大陸近幾十年來出色的女散文家"。雖留學英倫,終身從事外國文學的研究和翻譯工作,楊絳的散文卻表現出一種淡然的和諧之美,在中國現代散文中獨樹一幟,真誠而從容地打動著讀者。從其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有苦不輕言的堅韌,看到命運顛覆時的從容,看到一位令人讚嘆欽佩的女性作家。
  • 古文運動與韓愈的理論主張、散文創作之間的關係
    柳宗元、韓愈的詩歌創作與散文創作也受到過新樂府運動的影響。韓愈的文學主張韓愈有一套系統完整的文學主張,這些主張影響了他的創作。首先,在文道關係上,韓愈認為文以明道。就是說文章其實是說明仁義道德內涵的工具與載體。他也倡導古文,更多的是倡導古道。
  • 深潭裡的女屍,一直在找替身?
    「據我猜測,那深潭裡面可能有著什麼東西,被我們無意觸犯了。」李楠也認同的點點頭,可是回頭一想,不對呀,當時跟他一起碰到水的同事一個兩個都沒有事,為什麼自己卻落得這幅田地。想起最近的精神狀態,李楠也是一陣煩躁,當天請了假跟衛東一起驅車前往。衛東拉著李楠的手,憑著腦海裡的記憶,一直前往深水潭的位置走去。「就是這裡了。」衛東終於止住了腳步,而距離他們不遠的地方就是深水潭的位置。「這?」
  • 彭程:真實是散文最基本的遵循
    我的看法是,既然散文屬於文學樣式之一種,當然要遵循文學創作的基本規律,有虛構的權利。關鍵是如何理解散文的「虛構」二字。在此不妨套用一個熟悉的句式:當我們說起散文的虛構時,我們是在說什麼?  事物總是在比較中更能夠凸顯自身。散文的最為本質的屬性,和小說相比更容易看清楚。虛構是小說創作的核心,是通過描繪並不存在的人和故事,達到對於生活本質的揭示,是「無中生有」,是虛幻中的真實。
  • 散文怎麼寫?
    在散文理論中有一句最經典的話,叫「形散而神不散」,有的人依此為據,就一廂情願地認為散文是最好寫的。如果真這樣認為,其實也就大錯而特錯了。俗話說「文無定法學必有法」,任何一種文體都有自己獨特的體式要求,散文也不例外。
  • 臺灣女性散文的審美創造
    [11]濫觴於張秀亞散文的這一類抒情散文,唯美、感傷,主觀性很強,女性作家最擅長。如瓊瑤的《在深山中》,就把女性在她們的浪漫花季的心事寫得微妙逼真。艾雯《青春篇》集裡的散文,如《門裡門外》、《青春篇》、《虹一般的憶念》和《漁港書簡》等,書寫她生活的時代,書寫一個女性對大海的深情,也是情文並茂之作。它如蕭傳文、張秀亞、胡品清、羅蘭和三毛,都寫了不少這類浪漫抒情散文。
  • 新老會員同切磋共進步 煙臺散文學會座談創作心得
    12月13日上午,煙臺市散文學會新老會員座談會在老市府禮堂第五會議室舉行,50多位煙臺散學學會會員參與座談,部分乳山、萊陽、海陽、棲霞、蓬萊等市區的新會員頂風冒雪前來,熱情可見一斑。座談會由中國散文學會理事、山東省散文學會名譽副會長、煙臺市散文學會名譽會長、《煙臺散文》刊物、微刊主編綦國瑞同志主持,現場氣氛熱烈,大家積極踴躍發言,熱情交流、相互切磋、共同提高,通過自身的寫作感悟,講出寫作中的困惑和不足。
  • 朗誦:素年從容,溫暖留香
    靜坐一紙光陰,瞭望心海寂寂,品流年的冷暖交織,寫人生的美如初見,悟紅塵的風雪從容;提筆風輕,落筆雲淡,描一處幽幽雲水間,溪上雪飄,覓一處心靈桃花源,朵朵生香。 一世一剎那,一水映煙霞。歲月流轉,季節更替,許心一份暖,淡看冬日日漸幽深,歲月的埂上奼紫嫣紅雖早已不再,卻有梅雪越上眉梢,盡顯妖嬈、展盡嫵媚。
  • 《北京文學》2017年優秀散文推薦語
    作家梁衡開創了當代「政論散文」先河之風,用作家自己的話說就是「用文學翻譯政治」,他創作出了系列精彩獨特的政論散文,具有相當的代表性,並引發廣大讀者對這一題材的持續關注和熱情。本文《沈公榕,眺望大海150年》,秉承作家「政論散文」一貫的創作風格,通俗,敏銳,犀利,敘事與抒情相得,感悟與思想融匯,歷史與現實交割,激情澎湃,凝重而深厚,引發我們長久的思考!——葛一敏 梁衡的散文,立意高遠,落筆不凡。他行萬裡江山,讀天下奇書,敢從人所不能見、不能思、不能得處有新見、新思、新得。
  • 散文|鬼才賈平凹小說藝術/尹燕忠
    細品作家賈平凹先生小說作品藝術/尹燕忠細品作家賈平凹先生小說作品藝術作 者: 尹 燕 忠賈平凹先生1978年創作的短篇小說《滿月兒》在全國獲獎,在這四十年中,他出版了近二百餘部小說、散文、文論、詩歌、書法、美術著作,數十次獲全國文學大獎,其中包括茅盾文學獎,散文大獎,長篇小說《浮躁》和《廢都》獲美國美孚馬大獎和法國獎,其中十幾本作品被翻譯成英
  • 「散文」不一般的茶季
    「散文」不一般的茶季※劉冰今年庚子年,諸事不利。這不,連一年一度的採茶也受到了影響。往年的二月半,農村一般走的開的勤快婦女們,都收拾行李到外邊去採茶,一天能掙二百塊。家裡看老人帶孩子的走不開,約摸一星期左右,也開始在當地附近零星小戶那採,一天也能掙個百兒八十,貼補家用。而今年快到清明了,外出的還沒動靜。本地的茶主在清明前六七天才通知,但採一天歇兩天。天氣不好,溫度忽高忽低。
  • 畫家林旺:30年走遍草原,匠心創作多幅鄂爾多斯風情畫作
    畫家林旺:30年走遍草原,匠心創作多幅鄂爾多斯風情畫作 【視頻】林旺作品集 林旺 一位畫家 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鄂爾多斯服飾 並以此為題材 專心創作
  • 泰州作家陳社散文集《走過》榮獲第八屆冰心散文獎
    旨在彰顯我國散文創作的成就,不斷評選出題材廣泛、思想敏銳、著力表現現實生活,創作形式風格多樣的優秀散文,是我國文學獎中最重要的獎項之一,也是全國散文專項評選的最高獎。該獎設立以來,先後有賈平凹、肖復興、閻綱、鐵凝、遲子建、從維熙、陳祖芬、張抗抗等著名作家和眾多業餘作者獲此殊榮。   第八屆冰心散文獎評選活動於2017年12月9日在北京啟動,2018年6月23日在四川眉山揭曉。
  • 【西部散文選刊】高彩梅 | 蓮一樣的女子
    與阿蓮再次相見是二十年後的某一天。記得當時有一位友人告訴我,她有阿蓮的電話時,我用激動而顫抖的手,撥通她的電話。電話裡傳來她甜美的聲音。我倆迫不及待找個地方見面。那個含笑的阿蓮,是一位特別精緻的女人,身姿優美,由內到外散發著讓人無法抗拒的魅力,歲月沒有在她的臉上留下多少痕跡。我們敘舊,我們相約去故鄉的杏花灘看杏花;相約看故鄉最大的淡水湖——紅鹼淖;或者她和同學相約跑到內蒙古來看我。
  • 《兩江文苑》總161期|渝北作協2019散文創作分享會|劉燕:天亮了
    編前語:2019年12月21日下午,渝北區作家協會在渝北區巴渝民俗博物館舉辦了迎新年散文創作分享會,渝北區的部分散文作家三十餘人參加了會議。分享會以「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為思想統領,以「讓文字帶著體溫跳動」為分享話題,由主持人進行話題帶動和串接,各位作家介紹了自己印象中最深的一篇散文作品,分享了自己的點滴創作心得。
  • 鄭麗霞 | 京派散文與「魏晉風度」
    「魏晉風度」深深影響和滋養著京派散文創作。一、京派散文接續了魏晉「酒神」精神,塑造出醉酒的「陶淵明」與「放誕者」形象。二、京派散文引入六朝志怪「求仙」題材,表達了對現實的諷喻以及生命的焦慮。三、如同魏晉人士對人間萬物的情深以及追求萬物的「美」,京派散文家亦具有「深情」和「唯美」的生命追求。四、受魏晉禪宗「頓悟說」的影響,京派散文多書寫「瞬刻永恆」的場景畫面和哲思感悟。
  • 香港《文匯報》發:文化散文大家黃裳
    早在抗戰期間,他奉國民政府之命,出任美軍翻譯,奔波於成都、重慶、昆明、印度等地;抗戰勝利後,擔任文匯報社特派員,常駐重慶、南京;解放後,任《文匯報》記者、編輯、編委等職。1950年奉調北京,擔任軍委總政越劇團編劇。1951年又調中央電影局上海劇本創作所任編劇。1956年重回《文匯報》任編委……這樣跌宕豐厚的閱歷,又有一支生花妙筆伴隨,黃裳先生的文字怎能不引人入勝?
  • 上海 ||桂興華散文詩精選 [2020年第25期]
    桂興華,1948年生於上海,上海文廣影視集團國家一級編劇。上海世博會志願者標誌、口號評選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外散文詩學會副主席,中國散文詩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師範大學、上海電影藝術學院、上海電視大學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