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地處閩西中部,客家母親河汀江中遊,是世界聞名的客家民系、客家文化發源地之一。中國的祭孔活動至今已延續了二千多年,成為世界祭祀史和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蹟。上杭是「客家祖地」,傳承了客家人尊師重教、耕讀傳家的優秀風尚。早在上杭建縣後,於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就建成了孔廟,後多次修繕擴建,成為福建保存最好的孔廟之一。
上杭民眾很早就開始祭孔,但都是零星自發的。大型正規的祭孔活動始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由當時的知縣周樹森,發動邑中士紳籌捐倡購文廟樂器、祭器,聘請城內生員郭燮為教導師,招樂舞生60人,教習祭孔的《大成樂舞》,就是祭孔儀式中的舞蹈。分「寧平」「安平」「昇平」三節,舞蹈動作有衡、落、拱、呈、開、合、相、垂、交等。
祭祀由縣長(知縣)任正獻官主祭,其它官員如教育科長等任分獻官陪祭。由主祭宣讀《祝文》:「大哉孔子,先覺先知,與天地參,萬世之師……」樂隊齊奏「中和」韶樂,為金、石、土、木、革、絲、竹、匏共八類樂器奏的八音古樂,是古代宮廷雅樂的標誌和代表。祭祀儀式與全國各地大致相同,有初獻、亞獻、終獻三次獻禮,都要跳佾舞,佾舞有文、武之分,文、武舞均講究造型。每次獻禮均有32種舞姿,全場共96種舞姿。手勢有起手、垂手、出手、拱手、挽手,步子有進步、退步、停步等,全套《大成樂舞》體現了中華古典禮儀之隆重、端莊、祥和、安泰。
《杭川風物誌》唐鑑榮先生《上杭孔廟》一文中記載:上杭孔廟自建廟立殿以來,歲春秋祀孔。據《精誠報》載,上杭最後一次祀孔是在1947年8月27日,正值孔子誕辰日和民國期間之教師節。是日上午零時舉行祀孔大典。縣長齊登萊主祭任正獻官,林志光幹事長、陳奮飛副參議長、羅師昌教育科長任分獻官。2017年 9月24日,在城區孔廟舉行「上杭縣丁酉年祭孔大典」,是我縣建國以來的首次祭孔大典。
祭孔的風俗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是孔子死亡後第二年開始的。魯哀公是「祭孔第一人」。隨著歷代帝王對孔子的褒揚與追封,祭典儀式日臻隆重恢宏,禮器、樂器、樂章、舞譜等也多由皇帝欽定頒行。明代有《大明會典》,清代有《大清會典》,祭孔大典被稱為「國之大典」。
上杭祭孔據稱是按《大清會典》制定之儀式。由知縣任正獻官,一些軍政要人,教育界名人任分獻官,由主祭念《祝文》,樂隊齊奏「中和」韶樂大成樂,「謙遜禮讓,立德立容」。祭典分有初獻、亞獻、終獻三次獻禮,跳佾舞,舞有文武之分,跳文舞者手持龠翟,跳羽舞,跳武舞者手持幹戈跳「幹舞」,代表「垂衣裳行拱手禮平治天下及放棄武攻求得平和之意」,舞蹈講究造型,一個造型代表一個字,從初獻、亞獻到終獻,每次獻禮均有32種舞姿,有起手、垂手、出手、拱手、挽手,步子有進步、退步、停步等,整個舞蹈分「寧平」「安平」「昇平」三節,樂舞生86人(最多達118人)全套「大成樂舞」體現了中華古典禮儀之隆重、端莊、祥和、安泰。
祭孔大典是古典音樂、古典舞蹈和祭祀文化的巧妙結合,整個程式完整、有序,體現出中華藝術的典雅、端莊,祭祀過程隆重、祥和、安泰,是集樂、歌、舞、禮為一體的綜合藝術表演。上杭祭孔大典是研究中國古典音樂舞蹈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上杭文廟歷史悠久。宋乾道四年(1168年),縣治從鍾寮場遷至郭坊村時,即建有儒學。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徙建現址。後因毀於水或壞於蟻,幾次遷徙修建。至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仍移回原址重建。從始建至今已有800多年了。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幾次撥款修繕,熱心人士還捐鑄孔子及其四弟子銅像。2001年,上杭文廟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上杭尊崇儒學的見證。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晴空萬裡,祥雲悠悠。盛裝的上杭文廟彩旗飄飄,鑼鼓喧天。2019年9月28日,孔子誕辰二千五百七十年,一場祭孔盛典在上杭縣瓦子街文廟隆重舉行。
身穿漢服的佾生、執事和身披綬帶的主祭、陪祭、從祭以及觀禮嘉賓在文廟大門中前就位,肅靜。
十點整,祭孔大典開始。
鳴贊
鳴贊後,贊禮官介紹大典籌備情況。此次活動由上杭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上杭縣客家聯誼會主辦;上杭縣文化館、龍巖市漢服文化研究會承辦;上杭縣融媒體中心、龍巖市漢禮坊文化傳播公司、上杭縣國學經典學校、上杭縣養正幼兒園、上杭縣義工協會協辦。上杭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鍾育發同志致開幕詞。上杭縣人民政府副縣長藍玉華擔任主祭;上杭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鍾育發,上杭縣政協秘書長、縣客家聯誼會副長黃其華等擔任從祭。
沃盥禮
「奉匜(音同儀)沃盥」是華夏民族在祭祀典禮之前的重要禮儀。兩執事配合,一人執水勺,一人捧巾,主祭、陪祭、從祭由佾生2引導,依次走到桌前,盥洗、拭手、薰香。盥洗後在大門依序站成單列。沃盥,是在舉行重大禮儀活動之前的潔淨儀式,潔淨身心,端正儀容,以示對先賢的恭敬、對儀式的鄭重。沃盥畢——全體肅立,面向孔廟大殿。
啟戶
佾生2人就位、開門。擂鼓三通,鳴金三點。贊禮官率領兩執事、主祭、陪祭、從祭,踏著鼓點依序沿石拱橋右側、中門右廊至大殿前,面向大門於香爐前肅立,列一橫排,主祭在中,主持人在右後側站立。佾生14人、啟戶口佾生2人尾隨至坪中列隊、就位。嘉賓尾隨入場。奏古琴曲《神人暢》。《神人暢》是中國著名古琴曲,此曲表達了昔日部落領袖「堯」祭祀之時彈琴,奇妙琴聲感動上天,使神降臨,與人們歡樂歌舞,共慶盛典。它的音調古樸粗獷,節奏鏗鏘,其淳樸自然的原始祭神舞蹈節奏使得曲風蒼古雄健,如江河行地;音節清瑩透亮,似日月經天。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天人合一」觀念在此曲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迎聖
全體祭官面向大門,行三鞠躬禮,迎接聖賢!進行第一次佾舞。古代樂舞的行列稱為「佾」,「八佾舞」即每行八人,共八行六十四人;還有「六佾」「四佾」和「二佾」。佾舞規模視被祭祀者的地位和級別而定,如天子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士大夫用四佾。跳文舞時右手執羽,常用雉尾,左手執籥。中國明清以來,佾舞成為祭孔時專用樂舞。
祭祀環節
全體祭官轉身入殿,面向聖人,肅立。依次進行燃燭--獻花--獻餚--獻爵--誦祭文。獻花。(執事抬上花籃,主祭整理花籃綬帶後,倆執事將花供上。獻花畢,主祭領陪祭、從祭向聖像一拜)。獻餚。獻爵。奉祭文。(執事呈祭文,主祭宣讀祭文。祭文抄寫於捲軸上,卷好,閱讀時展開,讀完對摺合上,執事奉回祭文。)請主祭誦祭文。主祭誦祭文後,執事接過祭文至大殿前香爐中焚化或放置於香爐中。全體轉身向外,面向大門肅立。望燎!奏樂!進行第二次佾舞。行拜禮。全體轉身,面向先師以及各位聖賢行三次大揖禮!
辭聖
贊禮官率祭祀人員、執事轉身出大殿,站於前廊,辭聖。行一鞠躬禮,恭送聖人。奏樂,進行第三次佾舞。祀事既成,先賢嘉饗,伏願某親,備膺五福,保國宜族。
祭孔儀式結束後,祭祀人員及觀禮嘉賓共同觀賞「禮樂相和」文藝演出。主要節目有漢舞《子衿》、射禮《君子之爭》、漢舞《幽蘭操》,還有民樂演奏《懷古》、《琵琶詞》,幼兒《千字文武術操》、武術表演《臥虎藏龍》等。孔子希望他所倡導的禮樂教化能夠通行天下,使人修身養性,體悟天道,謙和有禮,威儀有序。《禮記·樂記》中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在孔子的教育體系中,六藝綱舉目張,「禮樂書數射御」在今天的教育體系中,仍然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古邑上杭,人傑地靈,尊師重教蔚然成風,歷朝歷代文韜武略、人才輩出。從元至清獲取功名者有900多人,其中有進士50人、武狀元1人,現代有高考狀元、奧運冠軍獨領風騷。文人墨客知名畫家更是佳作碩繁、代不乏人。上杭「詩畫之鄉」、「山歌之鄉」、「木偶之鄉」、「將軍之鄉」,四海聞名。
2018年7月,上杭祭孔文化被列入龍巖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9年7月,林祝齡被評定為龍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
祭孔大典對於宣傳儒家思想,增強上杭活力具有重要意義,將為上杭旅遊資源的合理利用起到示範引領作用。新的歷史時期的祭孔大典,將成為中華民族集體緬懷先聖、加強民族凝聚、激勵後輩奮進、促進世界和諧的有效途徑和方式。孔子離去了兩千多年,其倡導的儒家文化所代表的價值、精神、智慧,亦將不斷弘揚光大,造福中國千秋萬代,澤被人類世界。
來源:上杭網 圖文:張慶明
End
編 輯:鍾淑琪(實習)
編 審:賴麗瓊
監 制:陳盛華
總監製:張鋒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