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
70年前為志願軍炒麵的吳保敏等老人,近日在「央視軍事」等媒體展示了「炒麵」的製作——不是今天加油、鹽、青菜的炒麵條,而是炒熟的糧食麵粉。
70年前,志願軍戰士的野戰口糧就是「一口炒麵一口雪」,而今天的年輕人知道這個細節,則是因為作家魏巍的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
1951年4月,魏巍從朝鮮的戰場上歸來,寫出了戰地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全文在《人民日報》1951年4月11日的頭版發表。
「最可愛的人」,從此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光榮稱號。
《誰是最可愛的人》曾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影響了幾代中國人。魏巍的外孫李唯同自然也學過這篇課文,當時,他14歲。
「我早就知道那個學期要學這篇課文了,而且後三段是要求背誦的。拿到課本之後,我早早就把後三段背下來了。我知道這是自己姥爺寫的,不能學不好這篇。」
樸實的戰士感動了魏巍
魏巍的書寫感動了無數人
和很多出生於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同齡人一樣,李唯同依然能說得出《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的那些細節——
在戰場上,魏巍在防空洞裡遇到一位戰士,吃一口炒麵,就一口雪:「我問他,你不覺得苦嗎?他把正送往嘴裡的一勺雪收回來,笑了笑說:怎麼能不覺得!咱們革命軍隊又不是個怪物!不過我們的光榮也就在這裡。」
魏巍與朝鮮兒童
同時,他也記得這篇文章中描寫的殘酷。
李唯同曾經問過姥爺,為什麼《誰是最可愛的人》寫得這麼殘酷,這麼細緻?姥爺只回答了他一句:「真正的戰爭場面,比這個殘酷得多。」
在學習這篇課文的過程中,他跟語文老師、跟同學討論這個話題——只有認識到戰爭的殘酷,我們才能更加珍惜生活,感受到自己的幸福——這是大家達成的共識。
李唯同與姥姥、姥爺
在前線的奔走中,「最可愛的人」這樣一個稱呼一下子從魏巍心底跳了出來,他們感動了魏巍。魏巍又用筆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誰最可愛的人》發表後,感動了後方的民眾,軍民一心更加團結;它也跨越70年的時間感動著今天的年輕人。
正如李唯同所說,這篇文章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同樣具有積極的意義。
「從《誰是最可愛的人》裡,我們可以知道多少可愛的戰士為了和平而付出生命。我們今天所謂的歲月靜好是多麼來之不易!還有,我們的戰士,作戰是多麼英勇頑強。在和平時期依然需要這樣的奮鬥精神。」
1952年,魏巍在朝鮮三登野戰醫院採訪志願軍護士
在李唯同看來,如果有人面對困難「喪」了,或者由於過上好的生活就驕奢淫逸了,依然可以把這篇文章找出來讀一讀——「瞬間就會充滿積極的正能量,就會對美好的生活倍加珍惜。」
由這篇文章和魏巍的其他作品結集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書,在近70年中,出版了無數版本,2020年魏巍誕辰百年,這個8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了《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書。
他與一位抗美援朝的軍人
一次很用力的握手
1951年到1958年,魏巍前後三次奔赴抗美援朝前線,從《誰是最可愛的人》到《依依惜別的深情》,寫下了大量通訊。
「那時候他太忙了,特別忙。」魏巍的小女兒魏平出生於1950年,她的回憶中,童年要麼住在姥姥家,要麼住校,很少跟父親在一塊。那時候,她對父親的事業並不太懂。「父親總是在忙碌,各地跑。」這種忙碌,魏巍幾乎一直持續到晚年。
魏巍了記錄「最可愛的人」,感動無數讀者,包括很多戰士。在之後的幾十年裡,很多認識或不認識的軍人曾去拜訪魏巍。「幾乎天天有人來,」魏平說,父親晚年,訪客幾乎每天都有,請他題字、作序、採訪的,也有老朋友、老戰友。
李唯同曾見過幾次老戰友來訪。曾經有一位抗美援朝的戰鬥英雄——「那是我在家裡見到的衣著最『簡樸』的客人,但是姥爺卻與他談話長達兩個多小時,並不是所有的客人都有這樣的『待遇』的。」李唯同說,「臨走時,我看見姥爺與他握手,很用力。」
魏巍的家附近有一條小路,魏巍二十年每天都會去散步。有一次,李唯同陪他一起走,魏巍看到路上有一塊拳頭大小的煤塊。他停下腳步,彎下腰撿起來,走到不遠處的煤堆,把手裡的煤塊扔進去。
李唯同不理解姥爺這一舉動,魏巍對李唯同說:「那是工人在地底下挖出來的,他們挖煤很辛苦,我們要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不要浪費。」
還有一次,李唯同推著輪椅跟姥爺在醫院裡散步。魏巍看著遠處正在建設中的一座樓,用拐棍指著說:「看,那個樓多高!」李唯同說,確實很高、很漂亮,現在北京很多這樣的高樓。魏巍說:「你沒懂,我不是讓你看樓,我是讓你看塔吊上工作的工人,他們很辛苦、工作很危險。」
「在姥爺看來,自己是他們中的一員。他從未把自己從工農群眾的隊伍中剝離出去。」李唯同說。姥爺撿過煤核兒,賣過菸捲兒,知道勞動者的辛苦。
只聽過他唱過三首歌
其中一首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
魏巍出生於1920年的河南,17歲隻身去往山西,參加八路軍隨營學校。後來學校併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魏巍是抗大第三期學員。在李唯同的記憶裡,魏巍只唱過三首歌,第一首是《抗大校歌》。
為小孫女魏林晚唱「志願軍軍歌」
第二首就是哄孫女睡覺時唱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當時李唯同的妹妹才1歲。第三首是陝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豔豔》,這首歌曾作為央視一套電視劇《長徵》片尾曲。當年看《長徵》的時候,魏巍每次都跟著電視劇唱起來。
「姥姥說他唱的跑調,別唱了,他卻當沒聽見,像年輕人在ktv一樣興奮,眼睛裡閃著光。」李唯同有一次把魏巍唱的《山丹丹開花紅豔豔》錄了下來,外公去世後,李唯同每次聽都淚流滿面。既來自對親人的懷念,又出於對一個有信仰的老黨員的感佩。
「姥爺和姥姥都是過過苦日子的人,深知好日子來得不容易,所以在生活上十分簡樸。」老人的襯衫、布鞋、襪子、背心,被李唯同笑稱為「四舊」。老人的衣物洗得薄了、穿破了,也縫縫補補不肯換,「他們說舊衣服穿著舒服。」
魏巍的書房裡,牆上常年掛著一幅魯迅像。65歲那年,魏巍還作了一首自壽詩:「魯師遺訓銘心底,痴牛永俯孺子前。胸中自有青鬆氣,盡粹不唱夕陽殘。」表明自己以魯迅為師,要為勞動人民鼓與呼,老而益堅,始終不渝。直到晚年,他也一直在為人民發聲,晚年寫的《教育應向弱勢群體傾斜》《也談農民工問題》等文章,收錄在他2008年1月出版的《新語絲》中。
「他是一個有信仰的人,他一生都是為人民、為共產主義(奮鬥)。」李唯同長大之後和姥爺魏巍一樣,成為一名記者。當時,魏巍告訴他:一個好的記者,是有人民性的記者。
如今,李唯同依然記得小時候跟姥爺的對話:
「姥爺,什麼是作家呀?」
「作家就是為人民寫文章的人。」
「那什麼是人民呀?」
「人民就是勞動的人,就是那些讓大家幸福的人。」
(文中老照片均由家人提供,特此鳴謝。)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