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不斷的更新與進步。處在21世紀的我們大多數都是通過學校教材了解「那些為了我們幸福生活付出生命的英雄」。
每個時代都有傑出的英雄,在中國歷史長河裡英雄才子輩出
董存瑞,黃繼光,王二小,劉胡蘭等,這些人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英雄代表。他們在那個特殊的年間拋頭顱灑熱血、犧牲小我,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讓國家不再受人欺凌,任人宰割」。
孩子家長竟然說英雄事跡文章太過血腥、暴力
孩子家長認為:「不應該在孩子們的心裡埋下血腥、殘暴和仇恨的種子。如果在小學和初中這個年齡段就告訴他們戰爭的殘酷,必然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嚴重的影響」。
那些英雄不能像我們一樣,在溫室裡體驗生活帶來的樂趣,他們無法規避現實帶來的血雨腥風,只能用他們的勇氣來抵禦那現實的殘酷。
當下則是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曲直,不只是為了緬懷逝去的英靈,更是為了傳承他們敢於擔當的精神,讓孩子們知道溫室外邊還有電閃雷鳴。作為中國人更不能忘記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盛世。
《誰是最可愛的人》《劉胡蘭》《黃繼光》已經淡出課本
《誰是最可愛的人》這是現代作家(魏巍)從抗美援朝戰場上回來之後,依據真實的歷史創作的一部作品,這篇文章最開始發布在《人民日報》上,隨後又選入我們的中學課本中,成為了幾代人難以忘記的歷史文獻。該作品主要要描寫了在抗美援朝戰爭最艱辛的時期,「志願軍」戰士們保家衛國作出的壯舉。
可是從2001年開始,《誰是最可愛的人》便陸續從中學語文課本中刪除。隨著時間的推移,《劉胡蘭》《黃繼光》《狼牙山五壯士》等諸多的英雄事跡文章慢慢淡出了語文課本。
「專家」認為這些革命戰爭題材為主的文章,與當下社會新的思想產生脫節。而文章中關於戰爭殘酷的描繪,會給青少年帶來負面影響。
「專家」認為當下社會應該以多元化為主,學生們需要更多更新穎的知識。在新的時代裡,「應該採用貼近生活,與孩子們所處環境相適宜的文章」。
其實很多經典文章都在從當下學生課本中淡出,比如(魯迅)的部分作品已經在新課本中看不到了,還有老教材的《牛郎織女》《白楊》等都已經悉數刪除了。
這些作品其實並沒有消失,在圖書館還可以進行閱讀。但是在這個「手機時代」的背景下,又有多少人會去圖書館翻書呢,大多數年輕人早已沒了看書閱讀的習慣,圖書館最常見的也就是80後和70後的人。
如不把這些英雄人物事跡加入課本,那麼現在的孩子又有幾個會去閱讀,那些英雄事跡呢?
孩子們不去閱讀那些文章,怎又會知道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
語文教材太過於西化,難道不會引起孩子們崇洋媚外?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