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玩宋錢的朋友,對宋版銅錢中一些常見的術語不甚了解,看到諸如「進、退、俯、仰」之類的描述一頭霧水,加之國內泉譜在製作時沒有給出相應版別的特徵描述,使很多想學習宋版的泉友望而卻步。為了使初學宋版或者想了解宋版的泉友大致明白這些術語的含義,因此我將一些常見的在這裡做一個簡單而粗淺的介紹。
要了解宋版中的那些術語的含義,首先要知道正樣。什麼是正樣,其實也很難說清楚。不同的版的正樣也常常各有各的特點。粗淺的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四個文字的位置端正,穿孔大小適中,穿郭和外緣均適中。例如,我們把下面這個樣子的叫正樣:
所謂「進」,就是指某個文字比正樣的文字位置更偏左,一般用於上、下的兩個文字,左右的兩個文字很少會用到。在日本的泉譜中也叫「右」。例如,可以把下面的這個叫「進元」
所謂「退」,就是指某個文字比正樣的文字位置更偏右,同樣地,一般用於上、下的兩個文字,左右的兩個文字很少會用到。在日本的泉譜中也叫「左」,例如《符合泉志》裡嘉祐的「左元」,就是《銅錢譜》中的「退元」。例如,可以把下面的這個叫「退元」
所謂「仰」,顧名思義,就是指某個文字相對正樣的文字位置左側抬高,或者說左高右低,可用於上、下、左、右的四個文字。例如,可以把下面的這個叫「仰元」
所謂「俯」,顧名思義,就是指某個文字相對正樣的文字位置右側抬高,或者說左低右高,可用於上、下、左、右的四個文字。例如,可以把下面的這個叫「俯元」
所謂「昂」,顧名思義,就是指某個文字相對正樣的文字位置整體升高,或者說與其他文字的相對位置升高了,可用於上、下、左、右的四個文字。例如,可以把下面的這個叫「昂通」
所謂「降」,顧名思義,就是指某個文字相對正樣的文字位置整體降低,或者說與其他文字的相對位置降低了,可用於上、下、左、右的四個文字。例如,可以把下面的這個叫「降通」
上述的四種還可以組合,如「昂仰」,指「既昂又仰」;「進仰」,指「既進又仰」;「昂俯」,指「既昂又俯」,等等。
所謂「廣穿」,就是指穿口寬大,通孔的大小比正樣的明顯大,注意不同版的廣穿其穿口特徵並不能套用,有些版裡的廣穿可能對其他版來說一點兒都不「廣」。例如,可以把下面的這個叫「廣穿」
所謂「狹穿」,跟「廣穿」相反,就是指穿口窄小,通孔或穿郭的大小比正樣的明顯小,注意不同版的狹穿其穿口特徵也不能套用,有些版裡的狹穿可能對其他版來說一點兒都不「狹」。例如,可以把下面的這個叫「狹穿」
宋版中過去還有叫「中穿」的,崇寧分類譜中比較常見,銅錢譜中很少見了,所謂「中穿」,自然就是指穿口比正樣略大,但又小於「廣穿」。
「寄郭」這個名詞,不只是宋版裡用,開元版等中也很常見。不同的是宋版中分得更細一些,「寄郭」、「接郭」和「隔輪」嚴格上來說是不一樣的,為了不弄得太複雜,「寄郭」和「接郭」不再區分,而只是將「寄郭」和「隔輪」分開介紹。所謂「寄郭」,通俗上講就是指四個文字均緊貼內郭,尤其是最靠近內郭的筆畫與郭線相連。例如,可以把下面這種叫「寄郭」。
如果不是四個字都寄郭,而是某個字或者某兩個字寄郭,這時就叫「某寄郭」或「某某寄郭」,如「寶寄郭」、「元寶寄郭」,如果有三個字寄郭,而另外一個字不寄郭,這時可叫「三寄郭」,如政和中的「狹通三寄郭」。
所謂「隔輪」,是指四個字均離開外緣(輪),但並不一定寄郭,其特徵對不熟悉的泉友來說可能跟「寄郭」很像。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由於拓片和實物會一些不同,在泉譜上看著很明顯的隔輪,但實物可能並不那麼明顯,其實做出拓片來就清楚了。例如下面的這個,可以叫做隔輪:
所謂「連輪」,是跟「隔輪」相對,指四個字均與內郭分離,而與外緣(輪)相連,如果單獨某個字連輪,那就叫「某連輪」。
這個名詞大家應該都熟悉,所謂「闊緣」就是指外緣寬大,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闊緣同樣要看版別特徵,有些版本身外緣都較細,那麼如果發現一個文字特徵類似,但外緣明顯比一般的寬的,同樣可以叫闊緣,而此時的闊緣跟其他版相比,可能並不算闊。例如,相對於前面的正樣,這個可以叫闊緣:
這個名詞大家也都熟悉,與"闊緣"相對,所謂「細緣」就是指外緣窄小,這裡同樣需要說明的是,細緣同樣要看版別特徵,有些版本身外緣都較寬,而如果發現一個文字特徵類似,但外緣明顯略細的,同樣可以叫細緣,而此時的細緣跟其他版相比,可能並不一定細。例如,相對於前面的正樣,這個可以叫細緣:
有一種細緣其實並不是鑄造本身形成的,而是後來對正樣的錢幣進行剪邊或磨輪造成的,這種應該叫剪邊、磨郭、趣味,大家注意區分。
所謂「廣郭」,是指內郭的郭線較粗,且一般內郭尺寸較大。具體到每一個版同樣可能存在像闊緣、細緣那樣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裡不再贅述。還有一種叫「肥郭」,這是比較通俗的叫法。例如相對於前面的正樣,這個可以叫廣郭:
所謂「細郭」,跟廣郭相對,是指內郭的郭線較細,且一般內郭尺寸較大。還有一種叫「瘦郭」,這是比較通俗的叫法。例如相對於前面的正樣,這個可以叫細郭:
這個名詞在宋包括宋以前的錢幣中常見,最典型的就是五銖錢。但嚴格上說,五銖中的四出才是真正的四出,即從四個郭角延伸出四條線到外緣,而宋版中並沒有如此樣式的。宋版中也有叫「四出」的,其實我個人覺得並不恰當,但因為從日譜中已經沿用了很久,所以大家也就叫習慣了。不過,宋版中的四出和決紋其實還是有點區別的,不然就不必要弄出兩個詞了,但是對於初學者來說,大可認為是一樣的,就是四個郭角向外延伸了一點。正面帶決紋的就叫決紋,背面帶決紋的就叫」背決文「。例如,下面的可以叫決紋:
過去有習慣叫」陰郭「的,銅錢譜統一叫」隱郭「了,是指內郭低於四周文字,且郭線很細,甚至幾乎分辨不出來的現象。在這裡順便提一句」隱起」,隱起這種叫法我感覺還是引用自日本泉譜,宋版中有,其他朝代的錢也有這種,如著名的太平天國的隱起文,還是戰國半兩,那也是常見的隱起。所謂「隱起文」可以簡單理解就是文字有的筆畫高,有的筆畫低,甚至較模糊。書回正傳,例如下面的這種可以叫隱郭(為了表示郭線比文字低,我用淺色表示)
關於隱郭還可以囉嗦幾句,有一種內郭郭線看不到的,穿口基本緊挨文字的,我感覺應該叫「切郭」或「無郭」更合適,因為其實與隱郭的特徵並不一致。這種現象在一些手類、西北類或私鑄類中比較常見。
這個名詞很多初涉宋版的人很陌生,甚至我本人剛開始接觸宋版的時候也不明所以,後來在前輩的指點下才基本明白什麼意思。所謂反郭,通俗地理解就是四條郭線略向內凹。畫得誇張一些,反郭就是這個樣子:
這個名詞有些泉友就更陌生了。宋版中一共也沒有幾種叫這個名字的,典型的就是元豐含圓郭和聖宋含圓郭。其實銅錢譜的648號,皇宋面四決降寶,在銅錢譜出來之前我們也叫它含圓郭,這個版反而更形象,大家不妨看看。所謂「含圓郭」,通俗理解可以認為跟反郭相對,郭線稍稍向外凸,四個郭角圓,導致郭線整體有圓弧的感覺,這樣說應該很通俗了。誇張一點,下面這個可以叫含圓郭:
首先對「廣郭」我想再說幾句,銅錢譜上基本只有「廣郭」,而沒有「肥郭」之類的叫法了。前文說過,這些版別區分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下面借這個圖來補充一下:
例如中間的那種我們稱為「正樣」的話,那麼左右兩種都可以叫廣郭。左邊那種不但郭線粗一點,而且穿也大一些,而右邊那種就是郭線粗。所以這裡再次重申一下,分版一定要從文字特徵,而不能簡單的從某一個鑄造特徵來區別,首先看文字,然後再看其他區別!文字特徵類似的,才去劃分「仰、俯、進、退」等。
這一類我不想單獨一個一個來說了,這一類有很多,例如大字、小字、闊字、闊通、狹通、寬寧、小祐等等,總的來說,這一類皆以文字整體特徵或以某個文字的字形特徵來命名,大多一目了然。例如,以下圖為例,寶字明顯比其他四個字字體大,因此就可以叫他「大寶」
介紹這個名詞我有點糾結,因為我個人認為,這個版名起得並不好,很容易讓人迷惑。但是從日本泉譜這麼叫過來,大家都習慣了,銅錢譜中也未做改變,所以還得繼續這麼叫。宋版裡我印象中叫這個版名的也就是天聖長孔和宣和長孔兩種,銅錢譜中一些崇寧版別也這麼叫。所謂「長孔」,通俗上理解就是穿孔長方形,上下略長,左右略短。但之所以我覺得叫這個名字不好,是因為如果按這個特徵去看,很多宋錢都可以叫長孔,如果對宋版不熟悉的,肯定迷糊。宣和通寶的長孔版的文字特徵很明顯,還好認;而天聖長孔,對熟悉宋版的人來說很容易區別,但不熟悉的泉友往往搞錯。既然宋版中叫這個名字的沒幾個,我建議乾脆改了它,不知道宋版大家們是否願意採納。比如天聖長孔,可以改成「纖字」或「美制」,可能會好些。為了不讓大家迷糊,這個名詞我就不配圖了。
還是關於廣郭細郭的問題,但是對背郭來說,還有點不同,這裡配個圖直觀說明。
所謂背廣郭、背細郭,顯然是針對錢幣的背面來說的。由於中國古代鑄幣除清代錢幣背面帶有滿漢局錢文等,以及會昌開元、南宋紀年和明朝鑄幣帶有錢監(局)或紀年外,絕大部分均為光背,而北宋錢幣除背星月和少數幾種背字的以外,基本都為光背,因此對宋版來說,背面主要就是看兩個方面,一個是內郭,一個是外緣。以上圖為例,如果一個版的正樣背郭是中間那種,那麼左邊就可以叫背廣郭,而右邊就可以叫背細郭,而如果一個版的正樣背郭是左邊那種,那麼右邊的兩種就都可以叫背細郭。
同樣的道理,背緣也是比較而來的。以下圖為例,如果一個版的正樣是中間那種,那麼左右兩邊的就都可以叫背闊緣;而如果一個版的正樣是右邊那種,那麼中間的就可以叫背細緣,而左邊的就可以叫背闊緣。這裡舉一個實際的例子,大家可以看一下銅錢譜的3300和3302號,3302號叫背闊緣,就是相對於3300號來說它是背闊緣,而那種背緣放到其他版裡面,可能就不是背闊緣了,反而沒準叫背細緣了。因此我反覆強調,名稱只是一個大概,要比較才能清楚其真正意思。
「遒勁」和「容弱」在開元中是基本的兩個大類,在宋版中也有不少以此命名。這兩個名詞是日本泉屆最先給予的稱呼,應是從書法特點而來。新華詞典對於「遒勁」的解釋為「剛勁有力」,這樣大家就可以體會了,所謂遒勁版就是文字書寫剛勁有力。
而「容弱」在新華詞典中查不到,可能是日本語的一種詞彙,或者也可能是中國古語中有這個詞?但從字面其實也可以體會到那種感覺,因此這個版名也被中國泉屆沿用了。所謂「容弱」,可以理解為文字圓潤、筆畫輕柔。大家見過女生寫的字吧,大概就是那種感覺。不過這麼舉例可能不太恰當,誰也不知道容弱這類版的文字到底是誰寫的,除了著名的幾種版別,絕大部分版別的文字書從何人已經難以考證了。
比較著名的遒勁是皇宋遒勁和遒勁長寶,以及崇寧通寶裡的遒勁和遒勁長尾通(注意《銅錢譜》已改稱「闊通」和「闊通昂寧」了,而《銅錢譜》中的遒勁是以前大家俗稱的「三角通」)。而容弱比較著名的是崇寧通寶的容弱等。說到這裡還有個有趣的故事。由於《符合泉志》中的明道遒勁等幾個遒勁版別在《新訂符合泉志》中去掉了,已經是公認的非宋鑄,所以我曾經也以為皇宋遒勁也屬於外國鑄幣,不過後來從出土情況來看,皇宋遒勁應是宋鑄無疑。
有意思的是,我印象中宋版中很少有一個年號的錢同時存在遒勁和容弱版的,這也算是人為分版的一個小插曲吧。能夠想起來的就是元祐同時有遒勁和容弱,其實比較這兩個名詞用開元最合適,但既然是說宋版,下面就放元祐的圖大家比較一下吧。1為遒勁、2為容弱
宋版中有好幾個年號都有「異書」這個版,例如天聖、明道、元豐、崇寧通(崇寧通寶異書類以前也叫邊爐類)等。所謂「異書」,就是指其書法特點與其他錢文的常見書法風格明顯不同,所以可以理解為「異乎尋常的書法」或者「風格迥異的書法」。這類版文字我想大多數人看著都覺得挺難看,甚至歪歪扭扭。但是從級別來看,這類版往往鑄量還挺多,所以其錢文為何人所寫,其實是個挺有意思的研究問題。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異書類文字書法獨特,不少不懂宋版的泉友發現一枚後總覺得是很少見,尤其是天聖異書,常常見到有泉友發出來詢問。因此我就以天聖異書一對為例吧,其實這個版挺多的,大家知道了就不要再鬧笑話啦。
這兩個版名同樣是沿襲的日本泉譜的叫法。所謂厚肉本意是指錢體較厚,而薄肉就是指錢體較薄。但是從實際錢幣來看,我覺得這麼叫有時也不大貼切。例如宣和短寶厚肉和宣和短寶薄肉,這兩個版我很多時候將它們放在一起看,並沒感覺厚肉就厚,薄肉就薄。所以對於初學宋版的泉友來說,完全不必拘泥於到底是厚還是不厚,錢體比普通的厚的,都可以叫厚肉。而至於那些版名叫厚肉或薄肉的,其實最關鍵的還是正面的文字本身就跟其他的版不同,所以還是關注文字特徵就好了。
到這裡宋版的常見術語就基本介紹完了,最後送大家一句話:活學活用,舉一反三,文字為主,特徵輔之。
本文轉自古泉園地
作者corcol
想第一時間獲得錢幣資訊,請把我們設為星標!
如果你是蘋果手機
如果你不是蘋果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