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皇帝」朱由校,木工水平如何?他的這些作品,才是工匠精神

2020-12-21 睿歷史

在很多古裝劇裡,皇帝給觀眾的印象除了每天上一次早朝外,其他的事件無不都是在享受人生。尤其是清朝的乾隆皇帝,有事沒事就下江南,日子過得相當快活愜意。

然而事實上,古代的皇帝真的如此輕鬆嗎?其實不然,對於任何一個心懷天下的皇帝,都不可能讓自己如此逍遙。最典型的代表也來自清朝,是雍正皇帝,其一生都沒有出過紫禁城,平日裡除了吃飯睡覺,幾乎都在批閱奏章。

毫不誇張地說,享樂是留給昏君的,明君基本上都不閒著。不過,也有一些相當奇葩的存在。比如明朝的明熹宗朱由校,既稱不上昏君,也稱不上明君。因為一個愛好,荒廢了朝政,堪稱歷史上最不務正業的皇帝。

那麼,讓朱由校醉心到不理朝政的愛好究竟是什麼呢?其實是木工,他一生都在苦苦鑽研木工和建築技巧,生生將一個皇帝,當成了木匠。其也被後人稱之為「木匠皇帝」。

說到為何朱由校沉迷木工,還得從他的童年說起。他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孫子,朱翊鈞生前也不是個好皇帝,每天只顧自己貪圖享樂,對子女的教育問題根本不聞不問。因此,朱由校從小就沒受過什麼教育,16歲登基那會,由於沒有什麼文化,他甚至還被稱為「文盲皇帝」。

也是因為朱由校沒受過什麼教育,從小他便處在沒人管的狀態,經常有事沒事就往工部跑。一來二去,他便對木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不得不說,雖然朱由校沒什麼文化,但在木匠這一塊還是相當有造詣的。當年他製作的不少東西,放到現在看起來都驚為天人,甚至讓今人都五體投地。那麼,他具體做了一些什麼呢?

史書上記載,明朝時宮中木匠做的床都極其笨重,通常需要十幾個人才能抬得動。由於用的木料多,樣式看起來也極為普通,一點都不美觀。倘若趕上搬家,下人們經常累個半死。針對該現狀,朱由校親自設計了一種極為輕便的摺疊床,攜帶移動都十分方便。而且,由於用的木料少,還可以在上面雕鏤各種花紋造型,看起來十分雅致。

另外,朱由校還曾做過一個類似噴泉的景觀。他拿來一個銅缸,並在缸下鑽了一個小孔。缸裡設置好各種機關後,將缸裡裝滿水。通過機關的運作,缸裡的水便會噴射而出,水柱還會變換各種形狀。同時,缸外還有很多小木球,水流在四濺同時,這些小木球也會隨之跳動,看起來趣味極了。

除了對製造這些機巧之物上心外,朱由校還鍾情於建築。他特別喜歡自己親手建造房屋,而且造完之後,又會將其馬上毀掉,接著又重新設計一個樣式。雖然鋪張浪費,朱由校依然樂此不疲。

在明朝學者吳寶崖的《曠院雜誌》裡,曾提到朱由校在庭院裡修建了一所小型宮殿,其內飾裝潢和乾清宮幾乎別無二致,但大小不過三四尺而已。可謂小巧玲瓏,巧奪天工,從中也能看出朱由校手藝的高超和工匠精神。

雖然在木匠和建築方面相當了得,但朱由校在治理國家這方面的短板也是不爭的事實。他厭惡朝政,沉迷了木工一輩子,導致在他執政期間,宦官魏忠賢當道,明朝上下一片怨聲載道,民不聊生。甚至在他死後,還吩咐崇禎重用魏忠賢。不過,崇禎不是瞎子,最終還是除掉了魏忠賢。

也是因為朱由校疏於朝政的惡果,在他下位後,崇禎皇帝也是無力回天,最終明朝走向了覆滅,而朱由校也因此成了歷史上「不務正業」皇帝的典型。

其實,單純的喜歡木工並不是什麼值得詬病的事,無奈朱由校是一國之君,過度沉迷確實會誤國誤民。由此可見,古代的皇帝很多時候其實也是身不由己,反倒還是一介草民逍遙自在。

相關焦點

  • 「木匠皇帝」朱由校,木工水平如何?你看他的作品,讓現代人汗顏
    現如今的中國盛行著一句話:明朝16個皇帝,各個都是奇葩,有的封自己為大將軍,有的連換十幾個首輔,有的繼位一個月就開始吃仙丹結果暴斃。而今天要講的是明朝一位非常不務正業的皇帝,不同於其他昏君的貪圖享受,他喜歡的竟然是木工。
  • 木匠皇帝——朱由校
    朱由校是明朝的第十五位皇帝,因不理朝政卻獨愛做木匠,因而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木匠皇帝。是明光宗朱常洛的兒子、明神宗朱翊鈞的孫子,年號「天啟」,在位8年。       為什麼稱朱由校是木匠皇帝呢?原因很簡單,是因為他非常喜歡做木匠的工作,不是一般的興趣愛好,而是已經到了荒廢朝政的地步。
  • 木匠皇帝 : 朱由校
    他,是皇帝裡做木工活做的最好的;他,是木匠裡做官做的最大的;他,上演了從一幕從皇帝到一個木匠的勵志故事
  • 講述明代皇帝:明熹宗朱由校
    朱由校一生在位7年,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最善於木工,曾製成過一座小巧玲瓏的乾清宮模型和五間圓堂模型,被譽為「天才木匠」,然而他所受到的教育極少,幾可以說乎可以說是文盲,根本不喜歡處忠緊等歡處理朝政,他寵幸太監魏人,致使他統治期間成為明朝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個階段。移宮登皇位明熹宗朱由校出生於萬曆二十三年(160年)十一月,母親王氏原為明光宗朱常洛的選因生了朱由校,在選侍中名分最高。
  • 明熹宗朱由校:歷史上皇帝群裡最有名的「木匠」師傅
    明光宗起初還比較謹慎,試用一粒,立刻有了精神,連連誇獎獻藥者是「忠臣」。興致來了,當晚,又用一粒,次日清晨,內侍發現,皇帝手腳冰涼,已經歸天。九月六日,朱由校御奉天門,即皇帝位,改明年為天啟元年。李選侍「移宮」後沒幾天,噦鸞宮失火,經奮力搶救,才將李選侍母女救出。反對移宮的官員散發謠言:選侍投繯,其女投井,並說「皇八妹入井誰憐,未亡人雉經莫訴」,指責朱由校違背孝悌之道。朱由校則在楊漣等人的支持下批駁了這些謠傳:「朕令停選侍封號,以慰聖母在天之靈。厚養選侍及皇八妹,以遵皇考之意。
  • 趣說古代木匠皇帝
    ,用具體的按比例製作的立體模型來指導施工,遠遠比抽象的,平面的圖紙要科學,即使在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也沒有達到這個水平。他親自設計圖紙,命令內宮供奉少監塔恩不花監工。這條龍船首尾長120尺,寬20尺,設計有瓦廉棚、暖閣、殿樓等,龍身和殿宇均用五彩金妝。船需要水手24人同時操作。龍船行走時,它的龍首、眼、口、爪、尾都能動彈,仿佛是真龍在水上嬉戲,奇妙無比。元順帝常乘此船,遊戲於從後宮至前宮山下的海子內。他曾不無驕傲地對妃嬪們說道:「即使隋煬帝再生,也設計不出來這樣的作品。」其得意之色溢於言表。
  • 朱由校,一個被皇位耽誤的好木匠
    朱由校,畢竟是皇帝,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在喜愛木匠活,也只能當做業餘愛好,畢竟身在皇家身不由己。明光宗朱常洛了,他因為是「都人子」(宮女所生之子)的緣故,被其父萬曆皇帝所不喜。所以萬曆皇帝遲遲不願立他為太子,而且他對朱常洛的這種態度,也株連到孫子朱由校,也不立他為皇太孫。
  • 有皇帝畫畫,也有皇帝愛詩詞,那你知道有位愛木頭活兒的皇帝嗎?
    眾所周知,中華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淵遠歷史,數千年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王朝更迭,出現過的皇帝就有好幾百位。這些皇帝的愛好也各不相同,有愛好音樂戲曲的李存勖,有愛好詩詞的李煜,也有愛好畫畫的趙佶,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位喜歡做木工的皇帝,他就是明熹宗朱由校。
  • 木匠皇帝朱由校傳位給弟弟,而不是自己兒子,背後有什麼隱情?
    我們經常說皇帝是最誘人的一個位置了,很多人為此擠破了頭,不惜造反和政變也要做皇帝。皇帝一般情況下是傳位給自己兒子的,這樣也讓子孫後代享受無盡的榮華富貴。不過傳位給弟弟也不稀奇。歷史上皇位傳給自己的弟弟而沒有傳給兒子,這種事並不少見。
  • 大明王朝之明熹宗朱由校(大明史上有名的木匠皇帝)
    實現「君民同治」,開創「仁宣之治」的明宣宗朱瞻基,可惜的是大明朝一代一代傳下去,卻一代不如一代,有喜歡花天酒地最後死於豹房的明武宗朱厚照,有三十年不上朝「坐山觀虎鬥」懈政到了極點的萬曆皇帝,有想追尋長生不老,以道君皇帝著稱的世宗皇帝,真是愛一行不愛江山,而我們今天談的這位主角就更奇葩了,他不愛江山更愛木匠活。
  • 史上最牛的木匠大集合
    諸葛亮畫像史書上記載:明代天啟年間,匠人所造的床,極其笨重,十幾個人才能移動,用料多,樣式也極普通。朱由校便自己琢磨,設計圖樣,親自鋸木釘板,一年多工夫便造出一張床來,床板可以摺疊,攜帶移動都很方便,床架上還雕鏤有各種花紋,美觀大方,為當時的工匠所嘆服。朱由校還善用木材做小玩具,他做的小木人,男女老少,俱有神態,五官四肢,無不備具,動作亦很惟妙惟肖。
  • 秋山利輝的工匠精神
    27歲創立秋山木工的時候他就確信這一點,但他所秉持的理念,當時卻引起了輿論譁然,「都覺得我是個怪人」。他和我想像中的「布道」者大不一樣。幾年前「匠人」概念剛剛開始流行,我曾看過秋山利輝的《匠人精神》。在一系列涉及美學、禪宗和哲學的日本文化書籍中,匠人精神30條守則加起來不過百來字,說明書文字一樣的「木匠守則書」顯得很另類。
  • 他16歲登基前只讀了1個月書 幹了7年皇帝忙了7年的木匠活
    這些位皇帝真是各樣各色,有要過飯當過和尚的洪武皇帝,有天天想著喝飛天茅臺當神仙的嘉靖皇帝,還有開酒樓賣豬肉的正德皇帝,然而我覺得他們的傳奇都不如那個一生鍾情於做木匠的天啟皇帝。天啟皇帝就是朱由校,大明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的哥哥。如果說朱由校是一個可憐的孩子,不知道多少人吐著口水甩著鼻涕照著我的臉上就來了。然而,實際上朱由校的童年真的不算是幸福。
  • 這幾個明朝皇帝的愛好真是奇葩,越看越搞笑,你知道的有哪些?
    第二個說的皇帝,就是明嘉靖皇帝,他統治明朝長達45年,是明朝實際掌權時間最長的皇帝。他的奇葩愛好是什麼呢?痴迷修道!現在我們很多人喜歡看修真玄幻小說,沒想到吧,人家嘉靖提前幾百年就幹這個事情了,而且是身體力行的去做。
  • 魯班不僅是一個木匠,2000多年後,他的另一個身份才被揭開
    在對中國的歷史文化進行了解之後,就可以發現,古代社會中曾經出現過許多優秀的工匠,雖然說在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年代當中,他們並沒有先進的技術和工具作為依託,但是,憑藉其獨特的智慧和技巧,他們也創造了許多聞名於世的世界奇蹟。
  • 老木匠皮偉文:30年刨鑿鋸削 無法割捨的木匠情結
    2017年,紅網傳媒、紅網家居策劃推出「致敬工匠精神·匠人的堅守」系列報導,走近家裝行業的匠人,真實呈現他們的工作、生活狀態,詮釋專注堅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第二十期《匠人的堅守》,我們走近名匠裝飾的金牌木工皮偉文。
  • 中國傳承千年的木匠文化
    木工,是一門工藝,一門獨有的技術,也是建築常用的技術,是中國傳統三行(即木工、木頭、木匠)之一。鋸木頭人物雕塑,公園雕塑,人物銅雕像古代木匠雕塑,工匠精神鵰塑,鑄銅雕塑當今社會「木工」職業應用領域廣泛。
  • 始於木刨 成於「智造」 木匠謝德友用雙手留住老手藝
    16歲學習木匠手藝,從事木刨生產25年,始終專注於木工工具製造。他用一顆精益求精的心,積極踐行著工匠精神,用雙手留住傳統老手藝。目前,謝德友已擁有「用於加工手工刨床及手柄的標準裝配的多功能專業設備」和「一種用於加工安裝槽的加工設備」兩項實用新型專利,產品遠銷海內外,年產量近5萬個。一把鋸、一支尺、一條線、一塊木……在古代,一般擁有這些簡單工具的人,都會被稱為木工。
  • 鹽城西鄉老木匠
    這時老木匠高聲呼喚「好啊!好啊!」圍觀的老百姓也跟著喊「好啊!」預示著這個地方今後「風調雨順,年年豐收,村民幸福」。農村建造房子,也離不開老木匠。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戶先開始是土牆草蓋,後來經濟條件好了是磚牆瓦蓋,無論怎樣的結構都少不了做木工活。農村的房子主屋用兩把木製大梁,大多數是五根杉木桁挑,條件好的人家要用七根或九根桁挑。
  • 別再黑明熹宗朱由校了,看看他這幾個媽
    明朝第十五任皇帝為明熹宗朱由校,明光宗朱常洛之子。朱常洛的「媽媽」真的是不少,嫡母為郭皇后,生母為王才人,養母李選侍,乳母客氏。和尚多了沒水吃,木匠多了房子歪。明熹宗朱由校的媽媽多,卻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他自幼滿眼看到的都是爭風吃醋,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互相傷害。下面一一來說說這幾個奇葩「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