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西鄉老木匠

2020-12-22 西鄉志

程紅-淮劇雞毛蒜皮思前情.mp3

04:19來自西鄉志

西鄉老木匠

文/張宜友

提起老木匠,鹽城西鄉裡許多人都知道他。

老木匠姓徐,是一位遠近聞名、技術精湛、心地善良的粗細料木匠。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已經上小學了。記得放暑假期間,我和小夥伴們到生產隊農場去玩,當時就聽其他人說老木匠在造木船,我們就興高採烈地跑到造船的地方去玩。

到了那裡,我一眼就認出那個頭戴草帽、年齡大約在四五十歲樣子的師傅就是老木匠。我們聽到了叮咚叮咚的響聲,看到了老木匠和徒弟們在給船板縫打麻絲、上油灰。我就走上前去,好奇地問老木匠:木匠師傅你們為什麼要給船打麻絲、上油灰呢?老木匠停下手裡的活,耐心地告訴我們小朋友:這是造船的最後一道工序,打好麻絲、上好油灰、塗好桐油,桐油幹了船就能下水了。如果船縫不上麻絲,木船在河裡會漏水的,船也就不能發揮作用。聽了老木匠的話,我終於明白了許多道理。

還是在那個年代,農村水稻田灌溉是靠風車提水,風車很高大,佔地也很多,建造需要許多木材。當時的條件有限,農村沒有吊車和起重機,建造風車也只有靠人工抬、扛、搬、撬等方法,先把風車的軸芯、八根柱杆立起來,然後用四根邊柱用纜繩把風車穩定住。八根柱杆是用橫擔將軸芯連接,八根柱杆系上八個風帆,利用戧風或逆風的力量轉動風車,中心軸上配有木製齒輪,帶動臥式輪軸,臥式輪軸再帶動水槽裡面的木製鏈條(俗稱核子)和取水板(佛板),這樣取水板就能從河裡把水取到岸上來。

造風車是古人發明的,現在許多青年人不知道。造一部風車要花費老木匠許多心血,從設計、製造、安裝,樣樣都離不開他,就是舉行「竣工取水儀式」也要老木匠到場。當時農村有一個風俗,在風車造成後要祭「風神」,在取水口處擺放豬頭、饅頭等貢品敬「風神」。我小時候也親眼看到「竣工取水儀式」的全過程:老木匠一聲令下:「開始!」這時八個身強力壯的青年在八根柱子前將風帆升起,然後推動風車,幫助啟動,風帆在風力的作用下,使得風車迅速轉動起來,取水板在水槽裡由下向上運動,把水帶上了岸,進入水渠。這時老木匠高聲呼喚「好啊!好啊!」圍觀的老百姓也跟著喊「好啊!」預示著這個地方今後「風調雨順,年年豐收,村民幸福」。

農村建造房子,也離不開老木匠。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戶先開始是土牆草蓋,後來經濟條件好了是磚牆瓦蓋,無論怎樣的結構都少不了做木工活。農村的房子主屋用兩把木製大梁,大多數是五根杉木桁挑,條件好的人家要用七根或九根桁挑。老木匠帶領徒弟們精心加工,有的鋸,有的刨,有的鑿,有的鑽,忙得不亦樂乎,兩三天工夫就上梁了。

在農村建造房子,對於農家來說就是件大事、喜事,上梁的時間非常有講究。建房的農戶都要請風水先生看一下時間為好,一定要選個良辰吉時,圖個吉利。一般都是凌晨三四點鐘,當最後一根桁挑上到梁頂時,老木匠高聲喊好,圍觀的人群應聲叫好,祝賀這戶人家將來平安健康、生活幸福。然後放鞭炮、分饅頭。

在鹽城西鄉,誰家的兒子要結婚,之前都要請木匠做家具,有的要做床,有的要做柜子、梳妝檯,還有的要做「神櫃」、四仙大桌子、椅子、凳子等等,後來條件好了,還要做高低櫥、小櫥、大櫥等。做這些家具都是細料活,一般老木匠帶領徒弟們到一戶人家要做上二三十天,才能完成任務。

老木匠心地善良,他為農家做家具從不計較木工工錢,對條件差的人家他還減免工錢,對富裕的家庭,他也從不多收人家一分工錢。

老木匠對木工技術精益求精,所以他的技術在當地很有名,做的木工活很講究,打的家具很精緻。老木匠對徒弟要求很嚴,聽說有一次,老木匠的徒弟放錯了料,浪費了主家的木料,老木匠當時沒有直接批評徒弟,只是向他瞟了一眼,徒弟很怕他,當晚連晚飯也沒敢吃。老木匠對他的徒弟們嚴傳身教,後來徒弟們都出師了,個個出類拔萃、獨當一面。

老木匠的身體很棒,人也很精神。我年輕的時候,經常看到他背著工具箱,走村串戶,奔波在農家之間,一年到頭整天為農戶人家忙碌和服務,打家具、蓋房子做木匠活,給農村人家的生活帶來喜悅和幸福。

可惜老木匠已離開我們二三十年了,但他的精神,他對技術的追求,他的為人值得我們後代人學習。如今國家需要工匠精神,倡導工匠精神,弘揚工匠精神,我們更加懷念老木匠,因為他是創造幸福的匠人。

End

作者簡介

張宜友,曾任鹽城市鹽都區中興鄉副鄉長,葛武鎮副鎮長、黨委副書記,亭湖區步鳳鎮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等職,退休後仍不忘初心,發揮餘熱,積極參與社區志願服務及理論宣傳工作。現居上海寶山。

相關焦點

  • 鹽城西鄉鹹淡總相宜,總有那麼多養人的當家菜,吃了叫人想家
    本文間雜鹽城西鄉方言,請諸位看官留意體會~西鄉鹹淡總相宜來過鹽城西鄉的人都知道,西鄉人待客很是熱情,哪怕一頓簡單的飯也湯是湯、鹹是鹹。禮數有了,客人乘興而來,自然盡興而歸。西鄉水網密布,湖蕩溼地多,滋生了種類繁多的水產品和岸上蔬菜,也造就了淳樸的民風。
  • 鹽城西鄉的小村莊,你的名字我的姓氏……
    鹽城西鄉的每一座村莊,都有自己的故事, 從古至今,歷經滄桑無數,作為裡下河地區的西鄉究竟有多少村莊,我沒有細細數過,數也數不過來。一個小小的村名,竟然能引出這麼多的故事,既有恩恩怨怨,也有歷史滔滔……在西鄉這樣的村名還有很多,有用村裡大姓命名的,如陳王、樓王、周劉等等。
  • 貪心的老木匠|百家故事
    他知道疙瘩灣有一個不正經的老木匠,會做一種銷子,江湖人管它叫做「寂寞銷」,好多養了小的老闆都找過老木匠,也揪出過一些不守婦道的女人。 三哥對手下人說:「去,把疙瘩灣的老木匠叫來。」手下人開車到了唐樹灣,對老木匠說:「跟我走一趟,三哥叫你。」拉著老木匠就上了車。
  • 民間故事:木匠輕佻女主不成,在主梁做手腳,巧遇老木匠化解此難
    前兩天,偶然一次機會認識了一個老木匠的兒子。於是乎,便和他閒聊起過去木匠的手藝。據他說,過去的老木匠手藝都很高超,不藉助一釘一鉚便可搭建起主梁,而木與木之間連接全靠打出來的卡槽,非常結實!其實對於這種木工的卡槽,小田也是記憶猶新。
  • 樟樹老木匠的工具,你見過幾種?
    一個老木匠工具多,斧、鋸、刨、鑿、刀、鑽和錘等,林林總總加起來共有近百種,單是刨子就是幾十種。很多工具都是跟了木匠師傅幾十年甚至一輩子,把手處都泛著油光,仿佛是被歲月滋潤了一般。(手拉鑽,俗稱三簧鑽)我們習慣性把傳統手工木匠稱為老木匠,把使用現代電動工具的木匠稱為新木匠或「釘子木匠」。「釘子木匠」只需三個月便能上崗,一個幹了一年裝修的木匠就能當師傅帶徒弟。
  • 老木匠皮偉文:30年刨鑿鋸削 無法割捨的木匠情結
    從一名鄉鎮木工成長為名匠裝飾的優秀木匠,皮偉文走了30年。於他而言,最難捨棄的除了木工工具,更是無法割捨的木匠情結。   30年刨鑿鋸削   老木匠的手藝「有溫度」   上個世紀80年代,農村房屋、家具、車船、農具等都離不開木匠。
  • 老木匠——一個時代的印記
    老木匠生活的經驗固然會叫人忘記許多事情。但是有些記憶經過了多少時間的磨洗也不會消滅。記憶裡的木匠,老木屋……構成了童年的故鄉印記。有一年正月將盡,我的遠房姑丈帶著他的兩個憨厚樸實的徒弟挑了一堆的行囊來我家院子裡安營紮寨了。
  • 民間故事:老木匠做手腳,害苦王老漢,最終木匠遭了報應
    民間故事:老木匠做手腳,害苦王老漢,最終木匠食了惡果。本文為《民間故事》之第278期,如果您喜歡看不妨給個關注。01、老木匠做手腳,在院牆下埋了人形木鯰魚1989年的一個夏天,在秦皇島市的某個村子裡,王老漢正和兒子拿著鐵鎬在西北角院牆下面挖著東西。看那爺倆兒頂著烈日掄著膀子的拼命勁兒,似乎那地下埋藏著珍貴的寶藏。
  • 登瀛花開——水瀆鹽城我的家
    「鹽城,同時坐擁森林、溼地、海洋,582公里海岸線向陽生長。灘涂壯美、仙鶴起舞、群鹿奔騰……凝聚自然靈氣,恍若仙境,更被選入《世界遺產名錄》 作者|呂建發 編輯:市民哥 出品:沈文 本文已獲授權,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世界自然遺產——鹽城黃海溼地》形象片
  • 【夜讀】老木匠退休(小故事大道理)
    老木匠退休有個老木匠準備退休,他告訴老闆,說要離開建築行業,回家與妻子兒女享受天倫之樂。老闆捨不得他的好工人走,問他是否能幫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說可以。但是大家後來都看得出來,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軟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時候,老闆把大門的鑰匙遞給他。「這是你的房子」,他說,「我送給你的禮物。」
  • 寒衣節回老家 老木匠父親做菜板
    除了給母親上墳之外,爸爸還惦記著家裡有幾塊老木頭,做幾塊菜板子。爸爸跟新中國同歲,是個老木匠。耍手藝到60歲左右,以前農村蓋房子,爸爸在三裡五村的屬於名人,很多村子裡的房子大多都是爸爸做的木工。爸爸的手藝學自爺爺,俗話說幹什麼吃什麼,家裡的木頭有很多。自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開始,膠東農村就不讓蓋房子了,即使是蓋房子,也只能翻修。
  • 因為西鄉,我不願離開深圳!
    這些標籤,都是西鄉!下一站,西鄉!請做好準備!「為什麼選擇住在西鄉,這邊上下班地鐵很擠吧?」「因為這裡房租便宜啊...」附近還有西鄉汽車客運站,無論你是選擇坐飛機,還是客車出行,這裡都可以滿足。「西鄉雖然在關外,但是生活在這挺幸福的,家門口就能逛街逛公園。」
  • 西鄉隆盛之死①:西鄉的首次婚姻,為啥以失敗告終?
    西鄉家,就在河邊一木屋宅院住。門第所限,西鄉家不可能十分富有。事實上,從他爺爺那一輩開始,日子就過得相當辛勞而貧苦。史載,西鄉的父親,借錢買俸祿,借錢還債,從早到晚,終日為生計忙碌不休。終於,在1852年一個寒冷的冬天,46歲的他,因病離世了。
  • 老木匠臨終前給我爸一本魯班書,並告誡他絕不能學!
    他從小就跟一個老木匠學做木工活路。學習幾年後,有一天老木匠晚上把我三爸叫去他床頭,說自己活不長了。隨後他從枕頭下抽出一本書來——魯班書下部。老木匠非常嚴肅地告訴三爸:不可外傳、不可銷毀、不能學,但可以看。裡面都是一些陰損毀人的伎倆。之後的第二天,老木匠就駕鶴西遊了。
  • 西鄉隆盛,最後的武士
    》,主角是明治維新三傑之一——西鄉隆盛(1828—1877)。電視劇中,西鄉隆盛被描述成一個憨厚直率、人見人愛的糙漢。可在現實中,他的出場卻犀利許多:12歲時,在家鄉鹿兒島與人鬥毆,右手受傷從此不能拿刀,被人笑是廢物後發憤讀書,20歲不到從下級武士變成地方領主的心腹。這位領主便是大名鼎鼎的島津齊彬,控制著包括鹿兒島在內的整個薩摩藩(現日本九州西南)。他欣賞西鄉,因為西鄉脾氣大,說話直。
  • 老木匠做出榫卯結構汽車,全車沒用一點膠水,這才是匠人精神
    最近一位老木匠在網絡上面火了,這位老木匠幹了幾十年的木匠活,精通各種榫卯結構。但是後來隨著機械的使用及人們更加喜歡各種現代化的工具,所以老木匠的精湛的手藝就沒了用武之地。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見到了別人製造的汽車模型,於是他便也想動手做一個汽車模型。
  • 西鄉殿,前路漫漫,繼續奮鬥啊!
    像第一集的「西鄉殿,挺胸抬頭」。像第二集的「西鄉殿,前路漫漫,繼續奮鬥啊」。意思是讓梁啓超逃亡以圖將來,做「趙氏孤兒」裡的程嬰、明治維新前的西鄉隆盛。毛澤東少年時代曾寫詩《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給父親以言志。真實的西鄉隆盛,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 民族地區傳統手工技藝的現代轉型:一個土家族老木匠的心裡話
    平常的小節日可以不用備禮物,但正月初一那天一定要一條豬腿、五斤餈粑、八斤白酒這三種禮物,並向師父磕頭拜年,大聲地對師傅說:給您老拜年了!這就是傳統的拜年禮。我爹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老木匠,我是跟我爹學木匠手藝的。在我小時侯,跟我爹學木匠的人很多,都是我們家裡的親戚。
  • 鹽城師範學院和鹽城工學院,誰才是鹽城第一學府
    鹽城海陸空交通便捷,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鐵路、航空、海運、內河航運五位一體的立體化交通運輸網絡。城市快速公交(BRT)運行,鹽城成為全省第二個、江北首個擁有快速公交系統的城市。鹽城本科高校有鹽城師範學院和鹽城工學院,今天我們談一下誰才是鹽城第一學府呢?
  • 當老木匠像李子柒那樣「網紅」
    從山東聊城到廣西梧州帶孫子的老木匠王德文,不用釘子、膠水,一榫一卯做出魯班凳、木拱橋、會行走的小豬佩奇等木器,讓中國傳統木工技藝綻放出令中外人士驚嘆的光彩,他也成了走紅海內外網際網路的「阿木爺爺」。老手藝屬於「慢生活」,散落在不緊不慢的時光裡,講述著市井生活的美好。雖然與流水線上的效率無關,老手藝卻烙印著千物千面的獨特之美。「阿木爺爺」的微縮版世博會中國館模型,每一個凹槽、小孔都嚴絲合縫,既是一個匠心獨具的玩具,更是展示中國傳統木工文化的樣板。  百萬粉絲、上億流量,榫卯技藝精湛的王德文成為網紅,再次印證了「越民族、越世界」的老理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