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傳統手工技藝的現代轉型:一個土家族老木匠的心裡話

2020-11-21 笑語千年

我是一名土家族木匠,住在鄂西南的山區。我的家鄉屬於高山地區,氣候為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溼潤型山 地氣候。境內山巒起伏,雨量充沛,溪流潺潺,土地肥沃,植被豐富,是我們土家人世代生活的風水寶地。

我姓田,你們叫我老田吧!在我們土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木匠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

我們土家族木匠有著祖上留下來的特殊的收徒方式 、傳藝方式,我們做木工的工具、技藝、工作方式都和你們漢人有一定的區別,我們生產出來的產品,帶著我們自己獨有的信仰和禁忌。雖然在現代社會,我們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顯著的變遷,但還是有我們獨有的特色。下面我就和你們這些木家人中的新木匠們嘮一嘮。

一、收徒方式

在土家族裡,木匠師傅收徒的條件有兩個:一是學徒與師傅要有親屬關係。直系血親最好,旁系血親關係也可以,姻親基本上不多,但也不是沒有。二是要學藝的徒弟人品一定要好,要忠誠 、有耐心、 能吃苦 。

以前我們收徒弟,有一套繁瑣的手續。當然現在是改革年代,我們今天的木匠師傅招收徒弟時,不再舉行繁瑣的收徒儀式,只是在徒弟藝成出師時,才會去舉辦一場"出師酒 "。所謂的"出師酒 ",就是由師傅出面,召集自己的所有徒弟來到師傅家裡,大家圍坐在一起,一邊喝酒吃飯,一邊由師傅向弟子介紹即將出師的師弟, 並請大家今後多多關照。這時徒弟要向師父敬一碗酒,表明從今天開始正式藝成出師 ,可以單獨出去承攬木匠活了。

徒弟出師後,每到逢年過節都要去拜訪師傅,到師父家坐一坐。平常的小節日可以不用備禮物,但正月初一那天一定要一條豬腿、五斤餈粑、八斤白酒這三種禮物,並向師父磕頭拜年,大聲地對師傅說:給您老拜年了!這就是傳統的拜年禮。

我爹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老木匠,我是跟我爹學木匠手藝的。在我小時侯,跟我爹學木匠的人很多,都是我們家裡的親戚。學木匠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是機靈的小夥子,也要學三年甚至三年以上,所以有"三年不出師"之說。現 代社會中,有些徒弟學藝時間很短,甚至學習半年就出師,這樣的木匠在我眼裡,根本不能稱為"木匠",最多只能叫做"木工"。當然,現代木匠有了機械化工具,做起活路來非常方便,但是半年的時間仍不足以讓一個門外漢精通木匠行當的技術,我對這點是有看法的。不過現在的社會是個快節奏的社會,這不是我能改變的。

二、傳統木匠的從業方式

社會的變化引起人們的需求變化,進而導致我們土家族地區木匠行業領域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在傳統的土家族地區,房子是幹欄式的,人們嫁閨女、置壽材都需要我們這樣的老木匠。但是在今天這個社會,大部分木匠並不精通這些傳統手藝,很多木匠只熱衷從事裝飾房屋工作,成了"裝飾木匠",還有一些木匠變成了以銷售現代新式家具為主的假木匠。

我們年輕的時候,木匠還是很吃香的,都是別人來我家請我去做工。但是今天這樣可就不行了,現在的年輕人喜歡買那些好看的家具,我們木匠的活路也越來越少,要是像從前一樣坐在家裡,是接不到活的。所以我們也要順應形勢,變被動攬活為主動攬活,要麼主動出擊,通過各種途徑尋找相關的木工活做,要麼通過親戚、朋友介紹去做相關的木匠活。

從前的木匠工具很多,分類也很細。我的木匠傢伙什就有40餘種 ,包括尺類 、刨類 、銼類、鑽類 、鋸類、砍削類 、打壓類等幾大類工具。像我們這樣的老木匠,必須藉助傳統工具才能進行一些精細木工活路的操作,而且我們手工製作出來的活計,絕對比現代機器製作的要堅固耐用。但是傳統木匠的工具也有缺點,用起來比較費體力,效率也不如機械。現代年輕的木工,工具比我們少多了,幹活時以電力驅動的複合化工具為主,效率是比我們高,但傳統技藝的傳承成了個大問題。

我給你們舉個例子。傳統的木匠技藝中,最複雜和典型的"榫卯"技術 、 雕花技術以及把多片木板連接成一整片的串帶技術,現在很多年輕木匠都不會了,都慢慢消失了;傳統的木匠技術也發生了大變化 ,我們當年的"倒邊走線為主 , 穿邊對角為輔"技術,年輕木匠們沒幾個會的了。

還有,現在的木匠是用直尺與軟尺來操作 ,在畫角的時候藉助修邊機去畫,傳統的六方尺 、規尺 、夾尺、靠尺、搬角尺 、墨斗等尺類工具都不再使用了。現在推平木料都是用磨光機與砂邊打磨機操作 ,傳統的鑽類與砍削類工具都逐漸消失了。現在木匠使用的工具都是複合工具 , 木工機就是鉸鑽、推刨、夾口刨、鋸子、墨斗等工具的綜合 ,同時兼有尺類、刨類 、銼類 、鑽類、鋸類 等傳統工具的功能,借用電力操作。現代的木匠有了機械,都不願意去學習、鑽研了,因為機械讓木匠術則變簡單了。

三、土家人的木匠文化

傳統的土家族地區。手藝人中有這樣一種說法:"學藝先學法"。"法"是指木匠在學藝前、學藝過程中以及在他們出師後都要尊崇的行業規矩, 包括對魯班師傅的尊崇 、掌握一定的 "安啟"知識以及做工中的一些禁忌習俗。

各行各業的民間手藝人 ,對自己的祖師爺都十分崇敬 。我們土家族木匠把魯班當作祖師爺去崇拜,祈求在做活的時候,能得到祖師爺的保佑。過去我們土家族人在建造木結構房子的時候,必須要舉行"上梁 "儀式。在舉行 "上梁"儀式的那一天,掌墨師傅拿著自己的斧頭,站在房屋的中柱旁邊,在中柱上一邊畫 "井 "字符號,一邊念口訣,表示新房落成,主家大吉大利 。

過去我們土家木匠在開工前,要舉行一種"安啟"儀式,這是一種信仰,是以程式化的方式與超自然力量進行聯繫、溝通。 "安"是指木匠為了防止自己在做工過程中對周圍的動物 、人等造成不必要的驚嚇;而施用的一種只有木匠本人才懂得的儀式。能把動物、人安定到一個安全的地方。以免他們受到傷害。具體做法是在踏入主人家房屋的時候。用斧頭在馬幫上畫 "井"字符號,邊畫符號邊念口訣。過去,木匠不懂 "安啟"是不能開工的。今天的土家族地區,木匠的"安啟"儀式逐漸形消亡了,我也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

四、土家族民間圓木器具及其造型特點

我的家鄉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型氣候,海拔高度在 600 米至 2494 米之間。這裡溝壑縱橫,山高林密,木材資源很是豐富。所以我們土家人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習慣使用木製器具。以圓木器具為例,涉及飲食的有水桶、水缸、水瓢、端桶、飯桶、蒸籠、鍋 蓋、米桶、措瓢等; 涉及生活起居的有臉盆、腳盆、 尿桶、潲水桶、豬食桶、腰子桶、坐桶、圍桶、火桶 等; 涉及生產的有糞桶、糞當、糞缸、糞車、蜂桶、黃 桶、谷桶和其他大中型木桶等。連餵豬用的"豬食桶"都是木製的。

豬食桶是山裡人家家戶戶必備的常用器具。土家族農村習慣用傳統的方法飼養本地品種的黑豬,俗稱"蘿蔔豬"。這種黑豬具有體型矮小、抗病力強,肉質細嫩;但是這種豬生長緩慢,喜歡吃熟食。土家人一般在灶坊或火塘上架起三腳架煮豬食,豬食煮好後要用豬食桶提到豬圈去餵豬。為了便於木瓢舀取豬食,桶口必須留有較寬的空間,於是民間木匠在豬食桶的結構上,採用了單邊提梁的設計。提梁的選材要恰 到好處地利用長有一枝樹椏的杉木加工,把樹椏留在提梁板材上,形成一個天然的手柄。這樣既 解決了單邊提梁的手柄設計問題,又讓手柄牢固 地與提梁嵌合在一起,避免了人工安裝手柄容易 脫落的問題。它巧妙利用了材料的自然特性,起到意趣天成的效果。

"坐桶"是土家人一種特殊的圓形木製家具,主要是為老人在火塘前就坐而設計的。我們這裡冬春季節天氣較冷,火塘是土家人家居活動的中心,人們用火塘煮飯、炒菜、煮豬 食、燻臘肉,晚上一家人圍著火塘烤火,串門擺龍門陣。

土家族對老人特別尊敬,火塘上最好的位置要留給家中最年長的老人,在這裡擺上一個舒適的"坐桶"。坐桶實際上是一個集坐、烤火和防風寒功能為一體的座椅,從外形來看,坐桶是從一個整體圓形木桶中切割出來的桶形結構,上部直徑略大,下部直徑略小,分為坐面、扶手和靠背三個部分。

坐面是坐桶的主要部位,高約 30 釐米,人坐在上面小腿向前伸展時,膝關節正好可以平放,坐面上嵌有一個厚實的用稻草紮成的草墩,柔軟度適中,既可以起到坐墊的作用,又具有一定 的透氣性。扶手位於兩側,高約 20 釐米,老人就坐起身時,可按住扶手把身體協助站立。靠背上大下小,利於坐者適當後仰,以緩解腰部的承受力。土家人喜歡住吊腳樓,房屋的封閉性較差,這時坐桶的靠背就起到了遮擋風寒的作用,保護老人免受風寒的侵襲。

五、土家木匠的行規

我們土家的木匠雖然沒有什麼行業協會,但祖師爺傳下來很多行規。比如同行工匠不準搶奪對方活路,就是一個要嚴格遵守的規矩。我們每個木工各有自己固定的活動範圍, 在一定地盤內 , 禁止外來工匠擅自闖入,否則, 會遭受同行暗中排擠 。外地木匠來做活之前,如果事先登門拜見了本地師傅 ,那麼本地木匠就不能暗中對外地木匠進行搗亂 ,要不然就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糾紛。

土家族地區木匠中間還存在著不做其他木匠未完工的活路的規矩 。如果一木匠在工作中途終止自己正 在做的的木工活路,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其他的木匠都不能再從事該項工作,以免引起木匠之間的衝突 。還有一個木匠師傅的徒弟,自始至終只能跟從師父一個人學習木匠技藝,再也不能去別的師傅處學藝。

土家族的木匠在修建房屋的時候,因為需要與多個木匠協同做工, 會形成一個非正式的 群體結構。這個群體領導者是掌墨師,他負責在所有的木柱與木枋上面畫墨線,協調好所有木匠與自己徒弟的工作關係,安排好每個人的工作內容。掌墨師與其他的木匠是一種平等合作的關係,他們之間不存在階層之別 、上下之分 。

六、土家族木匠的未來

以前我們土家族木匠做工的地域範圍圈非常狹窄 ,僅僅局限於自己熟悉的地方,業務範圍也僅限於傳統的木工業務 ,沒有從其他方面對自己的工作地域與業務範圍進行更大範圍的挖掘與拓展 。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飛躍發展,以及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我們土家族的木匠面對外來的新式材料 、複合工具以及新式技藝的衝擊,沒有退縮,而是積極地學習和吸收,順應這種變化 。新一代的土家族年輕木匠,在學習借鑑中改進自己產品的質量和樣式,使自己的產品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

現代社會人口的自由流動,土家族木匠在與外地木匠共同做工過程中,積極吸納外地木匠的先進技術,把它糅合進自己的傳統技藝中,創新發展了土家族木匠的傳統技藝。

以前由於地理環境阻隔的影響、交通的不便、通訊手段的落後,加之歷史傳統的慣性,土家族傳統文化處於封閉半封閉狀態。隨著社會的逐步開放,土家族地區的文化環境也發生了極為明顯的變化,從文化封閉過渡到了文化開放。

傳統的土家族社會,需求比較單一。土家木匠只需滿足土家人的日常所需便可,社會上對木匠的要求也非常簡單。相對來說,木匠師傅製作的產品樣式固定,創新程度非常低。隨著社會的開放,我們土家人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選擇也越來越多樣。他們不僅要求木匠能夠製造出實用性物品,還要求能製造出有藝術欣賞性的物品,能製造出迎合當前大眾需要的產品。這就需要我們新一代土家木匠把現代技術與傳統的木匠技藝更好地結合,順應社會多元化的變化。社會需求的多元化,要求土家族新一代木匠儘快地調整自己,快速地跟上社會需求變化的步調,並迎合這種多元化。

總之,我們新一代的土家木匠要想吃這碗飯,就必須有所創新,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適應社會的發展。這也是我對你們年輕一代的要求,你們一定要記住。

相關焦點

  • 重慶掌故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重慶石柱旅遊微信公眾號消息,重慶土家族吊腳樓營造工藝科學、構思巧妙、布局合理。營造時充分利用當地石、木材料,飛簷翹角,穿枓勾心,牢固防震。土家族木匠用他們的智慧,利用手中的斧子、鋸子、墨斗和鑿子等工具,精心打造,將分散的木柱、木方和木板組合為牢固的樓屋。吊腳樓有堂屋、廂房或地正屋、廚房和火塘,樓上是住房,吊腳柱下邊是圈舍和柴房。
  • 當起了裁縫,做起了木匠,這位「80後」姑娘讓傳統技藝「活」出現代...
    當起了裁縫,做起了木匠,這位「80後」姑娘讓傳統技藝「活」出現代的精彩 2020-08-13 08: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民間工藝|刺繡篇——看從江少數民族婦女傳統手工技藝吧
    刺繡最初人們為了生活實用而產生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刺繡便成為民間文化藝術.帶有深厚的民間鄉土氣息.是一種寶貴的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有著獨特的藝術語言和技藝表現手法,刺繡的市場化之路更是給古老的藝術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和生機。
  • 浙江老手藝人「轉型記」:革新傳統技藝 貼近現代生活
    他將傳統手工藝與中國傳統書畫合璧,創作平面竹編書畫作品,推動象山竹編從日常生活用品到工藝品再到收藏品的轉型,破局傳統非遺日漸式微窘境,為這門老手藝注入新活力。竹編是門技術,也是門藝術。位於東海之濱的象山半島,不僅海洋資源豐富,海鮮聞名中國,境內山嶺起伏,亦盛產毛竹,因而篾匠很多。竹編畫。
  • 樟樹老木匠的工具,你見過幾種?
    (木匠師傅工具)有句俗話叫「徒弟徒弟,三年受氣。」傳統木匠需要三年方能出師。剛開始,只能幫師傅打打下手,等技術嫻熟了能幫師傅帶小徒弟了。出師後,只要技藝嫻熟,再熬上幾年,就能自己帶徒弟了。一個老木匠工具多,斧、鋸、刨、鑿、刀、鑽和錘等,林林總總加起來共有近百種,單是刨子就是幾十種。很多工具都是跟了木匠師傅幾十年甚至一輩子,把手處都泛著油光,仿佛是被歲月滋潤了一般。
  • 《爸爸的木匠小屋》第三季溫情開播 傳承傳統技藝續寫匠心精神
    作為以木工題材為切入點的匠心紀錄片,《爸爸的木匠小屋》系列紀錄片從傳統二十四節氣和民俗生活中汲取靈感,用舒緩的鏡頭記錄了老木匠鄭安全別具一格的發明創造和精湛的木工技藝,在傳播木工知識、平緩都市節奏的同時,也展現了匠人精神與文化傳承。
  • 2020土家族打溜子傳承人群研修班舉行結業典禮
    典禮開始前,參培學員們進行了結業匯報演出,《慢紡車》《鬧年》《錦雞出山》等一首首土家族經典曲目在學員們的演繹下宛如天籟,獨特韻律的鑼鼓、神秘古老的吆喝、異域風情的民族舞蹈在演奏廳交相輝映。其中《八哥洗澡》是打溜子中的傳統曲目,本次演出中,研修班的師生們在原本四個人演繹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將其創作為二十人的群體表演,同時配以堂鼓進行配樂。
  • 《爸爸的木匠小屋》第三季B站溫情開播 傳承傳統技藝續寫匠心精神
    作為以木工題材為切入點的匠心紀錄片,《爸爸的木匠小屋》系列紀錄片從傳統二十四節氣和民俗生活中汲取靈感,用舒緩的鏡頭記錄了老木匠鄭安全別具一格的發明創造和精湛的木工技藝,  《爸爸的木匠小屋》第三季在延續前兩季精彩內容的基礎上,將用更加腦洞大開的發明創造、紮實嫻熟的木工技藝、清新自然的紀實鏡頭以及鮮活有趣的人物故事,來吸引更多人去感受傳統工藝的精妙與美好,並燃起學習傳統技藝的興趣。
  • 【方志四川•傳統技藝】即將消失的技藝:傳統手工製作布鞋
    【方志四川•傳統技藝】即將消失的技藝:傳統手工製作布鞋 2020-09-13 0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農村老人堅守木梳製作60年 用匠心傳承傳統手工技藝
    其祖上是做木梳的手藝人,幼小就在父輩的耳濡目染下,學習手工梳子製作技藝。17歲時,便可以熟練地製作木梳了。在南辛店木梳鼎盛時期,隨著師家後裔的遷移,曾流傳到山西文水和陝西韓城一帶,甚至傳到了內蒙、甘肅,並在當地發展成業。如今,師貴生老人雖然年事已高,但依舊保持著祖祖輩輩手工制梳的初心,每天都在堅持手工製作木梳,為的就是讓這項傳統手工技藝能夠更好的傳承發展下去。
  • 傳統技藝:角落裡探尋的木匠技法
    木匠的操作技藝最繁雜,分工也最細,有長木(造房子)、小木(做家具)、方木(做棺材)、船木(造船)等等,一般都稱作木匠店(鋪)。民國時,烏鎮四柵有專做家具的木匠店、雕花店(也稱細木作),專做木桶、鍋蓋的箍桶店(也稱圓木作),專做谷礱、稻桶、水車的椿木作,南柵河西還有船寮(製造、修理各式木船)。其實木匠只是一個統稱,但造房子的長木師傅不一定會做家具,而做農具的椿木師傅也未必會造房子。
  • 沈夢辰調侃土家族?盤點正能量的民族文化傳播人:佟麗婭 鄧超予
    土家族姑娘的顏值確實要誇一誇,一個賽一個的貌美如花,看看許晴、沈夢辰、阿朵就知道,「土家族之花」不是說說而已~說到底這些成績,還是因為鄧超予身上絕美的土家族傳統服飾與非凡的氣質的加成!真正的土家族之花又是什麼樣子了!別著急我們一一揭曉!說到「土家族之花」,很多人都容易陷入《乘風破浪的姐姐》沈夢辰舞臺裡的誤區,總是以本身的名字輕易下定義,說實話,土家族文化作為我們自己傳統文化裡重要的一部分,是值得細細品味,好好收藏的!真的需要很多像鄧超予一樣的「土家族之花」,身體力行為發展土家族文化盡一份力!
  • 一位木匠的轉型——當代傳統手藝的生存現狀
    四川民生報導網訊(伍雪梅/羅彬先/向斌 綿陽報導)木工工藝是一門古老而又傳統的手藝,是以木頭為原料,通過伸展繩墨,用筆劃線,刨子刨平,量具測量等步驟,將木頭製作成各式各樣的家具.和工藝品。然而在今天,社會的發展,木匠這一群體急劇減少,紛紛轉投其他行業。
  • 民族樂器製作技藝(蒙古族拉弦樂器製作技藝):蒼茫知音
    2011年民族樂器製作技藝(蒙古族拉弦樂器製作技藝)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哈達編號:Ⅷ-124出生日期:1962項目名稱:民族樂器製作技藝(蒙古族拉弦樂器製作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蒙古族拉弦樂器包括潮爾
  • 當老木匠像李子柒那樣「網紅」
    從山東聊城到廣西梧州帶孫子的老木匠王德文,不用釘子、膠水,一榫一卯做出魯班凳、木拱橋、會行走的小豬佩奇等木器,讓中國傳統木工技藝綻放出令中外人士驚嘆的光彩,他也成了走紅海內外網際網路的「阿木爺爺」。老手藝屬於「慢生活」,散落在不緊不慢的時光裡,講述著市井生活的美好。雖然與流水線上的效率無關,老手藝卻烙印著千物千面的獨特之美。「阿木爺爺」的微縮版世博會中國館模型,每一個凹槽、小孔都嚴絲合縫,既是一個匠心獨具的玩具,更是展示中國傳統木工文化的樣板。  百萬粉絲、上億流量,榫卯技藝精湛的王德文成為網紅,再次印證了「越民族、越世界」的老理兒。
  • 新疆柯坪木勺:瀰漫在杏香裡的百年純手工技藝傳承
    6月中旬,為尋找民間非遺守藝人,我們來到柯坪縣從事木勺製作的老藝人家裡,親眼目睹了他們製作木勺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聆聽他們講述木勺技藝傳承文化。如今掌握這項純手工技藝的,大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其中買買提·卡德爾和艾拜都拉就是自治區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他們製作的純手工木勺,已成為今天流行的餐具和紀念品。
  • 傳統技藝為船,現代科技做槳 炊大匠烹飪用具開啟鐵鍋「新紀元」
    當然不是,因為還有郟縣福聲炊具有限公司旗下運營品牌——炊大匠烹飪用具,以傳統技藝為船,用現代科技做槳,開啟鐵鍋「新紀元」,將傳統中的味道帶回人們身邊。對此,炊大匠烹飪用具特別採用傳統技藝,於富含矽元素的山嶺中取材,摻上糯米粉、糠灰,將其打成漿製成模具,以此減緩鐵水的冷卻速度,為人們帶來了「原生態」的優質好鍋。
  • 手工打造硬核手辦。口碑佳作《爸爸的木匠小屋》第三季B站播出!
    一個女兒想要記錄爸爸的手藝,於是就有了這樣一部紀錄片。《爸爸的木匠小屋》記錄了木工愛好者鄭爸爸別具一格的發明創造和精湛的木工技藝,在傳播木工知識、平緩都市節奏的同時,也展現了匠人精神與文化傳承。
  •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手工染線代代相傳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羊玉蘭 手工染線 代代相傳 文 見習記者 劉婧姝 通訊員 楊耀科 編者按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海南各級政府部門在保護和傳承黎族織錦紡、染
  • 3年前,青島理工大學畢業,做了一名木匠的山東女孩,如今怎樣
    木匠是一個傳統古老的職業,然而年輕人不願意去做木匠,老木匠隨著年齡增長也正慢慢被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淘汰,變得越來越少。真的是沒有人願意去做木匠嗎?當然不是,對木匠有情懷的年輕人還是有的。3年前,一個山東女孩王鶴潼,在青島理工大學畢業之後,就做了一名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