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起了裁縫,做起了木匠,這位「80後」姑娘讓傳統技藝「活」出現代...

2020-11-19 澎湃新聞

當起了裁縫,做起了木匠,這位「80後」姑娘讓傳統技藝「活」出現代的精彩

2020-08-13 08: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原創 棗莊快報 棗莊快報

裝扮驚豔、衣著華麗、眼睛會眨、嘴巴會動……上周,這些能表現人物豐富多彩動作的布袋戲木偶在第四屆棗莊榴花動漫文化節上一亮相,便受到眾多市民熱捧。而這一件件精美木偶的背後製作者,便是咱們棗莊「80後」姑娘張妍。

剛走進張妍家中,便看到牆上、門上都掛著大大小小的木偶,有的頭上梳著漆黑的髮髻,神情凌厲;有的眼眸清亮,十分秀氣。在她的工作檯上,也擺放著大小不同,用途各異的製作工具。

當問及當初是如何與這木偶結緣,她笑談起來:「上大學的時候,有一次同學播放了霹靂戲,我第一次看到後就特別感興趣,思考著相比於傳統木偶,這種布袋戲木偶的眼睛為什麼會眨,嘴巴為什麼會動,於是便研究了起來。」為了研究,她用了整整一個假期的時間。

有一天張妍走在路上,正巧看到理髮店的垃圾堆裡有一塊板凳腿,於是她便撿回家做了起來。由於沒有經驗,前期在製作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難題,為了琢磨機關的做法,曾一晚上都沒睡覺。「從大學畢業步入職場後,我幾乎把所有的工資都用在了製作木偶上,一遍又一遍的嘗試,就這樣堅持了八年。但即便這樣,我還是對它保持著熱愛。」張妍說。

經過多年的摸索,張妍做出了一些作品,但技藝上還是有不足。2017年,當得知一位擁有30多年雕刻經驗的陳文龍老師要到廣州參加動漫展時,她開心極了。「我聽到這個信息後,立即買了車票,帶著自己的作品,坐了8個小時的高鐵,趕去拜師。」張妍激動地說。

由於這門手藝苦累,很少有年輕人能夠堅持下去,更何況是一位姑娘,老師剛開始並沒有答應收張妍為徒弟。但經過與張妍的交流並看到她作品後,老師發現她確實有天賦並且能吃苦,於是改變了最初的決定。

拜師後,由於距離遠,師傅只能通過視頻進行教授。經過師傅的指點,張妍才明白,木雕刻藝術比她原本想像的更加精細深奧,流程一環扣一環,絲毫馬虎不得。經過不斷的練習後,張妍終於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雕刻技藝。現在她所製作的作品,除了出售以外,也被一些愛好者收藏了起來。

對於未來的規劃,張妍充滿希望:「這些木偶就像『朋友』一樣,陪伴著我。我會一直做下去,同時也希望能將這門手藝進行傳承,讓更多人感受到布袋戲木偶的魅力」。

棗莊日報全媒體記者 甄宗奎

原標題:《當起了裁縫,做起了木匠,這位「80後」姑娘讓傳統技藝「活」出現代的精彩》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民族地區傳統手工技藝的現代轉型:一個土家族老木匠的心裡話
    在我小時侯,跟我爹學木匠的人很多,都是我們家裡的親戚。學木匠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是機靈的小夥子,也要學三年甚至三年以上,所以有"三年不出師"之說。現 代社會中,有些徒弟學藝時間很短,甚至學習半年就出師,這樣的木匠在我眼裡,根本不能稱為"木匠",最多只能叫做"木工"。當然,現代木匠有了機械化工具,做起活路來非常方便,但是半年的時間仍不足以讓一個門外漢精通木匠行當的技術,我對這點是有看法的。
  • 《爸爸的木匠小屋》第三季溫情開播 傳承傳統技藝續寫匠心精神
    自紀錄片口碑佳作《爸爸的木匠小屋》第二季於2017年6月落下帷幕後,萬千網友時隔三年終於迎來了翹首以盼的新一季《爸爸的木匠小屋》開播消息。此次備受矚目的《爸爸的木匠小屋》第三季由嗶哩嗶哩主出品,上海上看聯合出品,將於7月22日起每周三、四19:30正式在B站平臺獨家播出。
  • 《爸爸的木匠小屋》第三季B站溫情開播 傳承傳統技藝續寫匠心精神
    自紀錄片口碑佳作《爸爸的木匠小屋》第二季於2017年6月落下帷幕後,萬千網友時隔三年終於迎來了翹首以盼的新一季《爸爸的木匠小屋》開播消息。此次備受矚目的《爸爸的木匠小屋》第三季由嗶哩嗶哩主出品,上海上看聯合出品,將於7月22日起每周三、四19:30正式在B站平臺獨家播出。
  • 傳統技藝:角落裡探尋的木匠技法
    木匠的操作技藝最繁雜,分工也最細,有長木(造房子)、小木(做家具)、方木(做棺材)、船木(造船)等等,一般都稱作木匠店(鋪)。民國時,烏鎮四柵有專做家具的木匠店、雕花店(也稱細木作),專做木桶、鍋蓋的箍桶店(也稱圓木作),專做谷礱、稻桶、水車的椿木作,南柵河西還有船寮(製造、修理各式木船)。其實木匠只是一個統稱,但造房子的長木師傅不一定會做家具,而做農具的椿木師傅也未必會造房子。
  • 抖音5000萬贊,95後小木匠神還原「嫦五」出圈,央視都點名表揚!被稱「當代魯班」的他,親手為妻子做了雙木頭高跟鞋,羨煞所有姑娘
    在這個人人擠破腦袋都想進「大廠」的時代,95後安旭卻回到老家,當起了小木匠。安旭聽從了父母的建議,去鎮上學了汽車美容,學成後還開了家小店。收入是穩定了,但安旭並沒有感到快樂。為了店裡的生意,安旭八點就要來店裡工作,每天接待客戶到深夜十二點,這樣的日子全年無休。不只身體上的辛苦,重複機械式的勞作,對於精神也是種折磨。這不是安旭想要的生活,和家人商量了一番,安旭關掉了汽車美容店,轉身拜了一位木匠為師,做起了房屋裝修的工作。
  • 擁有「神仙」技藝 這個山東爺爺火遍全球
    這位山東的木匠爺爺,憑藉超高的技藝,火遍了大江南北,甚至是全球各地……13歲學木匠,幹了50年這位「新晉網紅」阿木爺爺,本名王德文,今年63歲。三年前,他從老家山東聊城來到廣西梧州,幫兒子媳婦照顧孫子。
  • 趣說古代木匠皇帝
    木工技藝是門頗有魅力的藝術活,至少對元順帝、明熹宗這兩位天子而言,絕對魅力十足。接下來給大家說說兩個皇帝不愛江山愛木活的故事。
  • 安徽界首民間故事丨魯班教訓傲木匠
    從前界首縣有個叫紀義高的木匠,做一手好木工活,最拿手的是斧子活。
  • 史上最牛的木匠大集合
    No.1 耶穌——從"木匠之子"到全球第一大宗教組織的領袖 耶穌出生於木匠家庭,他的父親約瑟很早就去世了。每到聖誕節的時候,Nikolas就自己用刀子刻木頭的小禮物送給撫養過他的家庭中的小朋友們。某一年,村子遭受了饑荒。村民們不得不把Nikolas送去給木工Lisakki做學徒。在Lisakki神奇的作坊裡,Nikolas經歷了苦難,也學習到了紮實的木工技藝。每年的聖誕節,Nikolas堅持用自己的技藝為孩子們製作各種禮物,他的誠意和善良打動了身邊一個又一個人。
  • 阿木爺爺木工技藝短視頻走紅海內外
    通過他的短視頻,更多人見識了中國傳統木匠技藝的精湛,以及蘊藏在榫卯結構中的古老智慧。 擁有270萬粉絲,單個視頻點擊量達4200萬,在海內外網際網路上廣泛傳播……最近,「阿木爺爺」做木工的視頻在網絡上走紅。
  • 橫西村有個韓木匠
    統一建設、樣式整齊的連排小院,已經不時髦了,現在老民居拆掉後,蓋起的都是10層以上小高樓。門口設保安,上樓走電梯,人們匆匆忙忙推著電動車擠出來……一切與我們在任何一個中國城市所見的,已無分別。好在,「找韓木匠」,在橫西村裡不是件難事:小賣部賣東西的大姐,路邊嘮嗑的老大爺,生活區剝蒜摘豆角的大嬸大娘,這些村民一路指點,很容易找到這位村裡的「名人」。韓保元從13歲起,就在橫西村當木匠。他家世代手藝人,保元的爹和二爺都是鐵鉚工,雖然不精木藝,但老輩兒做木活的「傢伙」都保留著。韓保元小學畢業後,兩個班61名學生,只有6人考上了初中。
  • 《爸爸的木匠小屋》第三季回歸 繼續以匠人精神弘揚傳統文化
    自紀錄片口碑佳作《爸爸的木匠小屋》第二季於2017年6月落下帷幕後,萬千網友時隔三年終於迎來了翹首以盼的新一季《爸爸的木匠小屋》開播消息。此次備受矚目的《爸爸的木匠小屋》第三季由嗶哩嗶哩主出品,上海上看聯合出品,將於7月22日起每周三、四19:30正式在B站平臺獨家播出。
  • 阿木爺爺木工技藝短視頻走紅海內外,老手藝走上新舞臺
    通過他的短視頻,更多人見識了中國傳統木匠技藝的精湛,以及蘊藏在榫卯結構中的古老智慧。  擁有270萬粉絲,單個視頻點擊量達4200萬,在海內外網際網路上廣泛傳播……最近,「阿木爺爺」做木工的視頻在網絡上走紅。  在廣西梧州市蒙山縣陳塘鎮一個山青水綠的僻靜村莊,63歲的木匠王德文照例拿出刨子、斧子和鋸子,準備開始新一天的活計。
  • 農村俗語「木匠斧子、廚子刀;光棍行李、姑娘腰」,啥意思?
    其中就有一句記憶猶新,說的是「木匠斧子、廚子刀;光棍行李、姑娘腰」,當時不明白意思,咋聽之下喜從中來。現在想起再翻越資料才發現,原來這四樣又叫農村四不摸。說的是在農村裡,這四樣是千萬摸不得的。這才想起當時為什麼一說完這句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哈哈大笑起來,原來這句話頗有淵源,聽起確實讓人忍俊不禁,但其實仔細查閱發現這些話兒雖然聽起來粗糙但言語背後還是有一定的道理,要不然也不會長久流傳到現在了。
  • 讓木頭「活」起來
    趙立行跟著師父整整學習了三年,勤奮鑽研的他,不僅掌握了木匠基本功,手藝也得到了業內認可。出師後,趙立行開了一間「木匠鋪」,說是「木匠鋪」,其實就是把各種做木匠活用的工具、材料等都堆放在自家院子裡,平常就在院子裡幹些木匠活兒。鋪面不大,名聲不小。
  • 傳統工藝傳承,木匠精神,油管網紅阿木爺爺做到了!
    自然是他的傳統木工手藝,這一手藝準確來說是榫卯工藝,不耗費一顆釘子、一滴膠水,就能將普普通通的東西做成各種巧妙的小玩意。玩過魯班鎖的人一定會驚訝於發明它的人心思巧妙,通過簡單的榫接技術就能將多種的木塊結合在一起,且組合後單單靠外力是難以將其分離開來的。經改良以及後面創新的魯班鎖的種類各異,但每一種都充滿了前輩的巧妙構思,方圓組合、鎖扣拼接……從而組成不一的形態。
  • 樟樹老木匠的工具,你見過幾種?
    (木匠師傅工具)有句俗話叫「徒弟徒弟,三年受氣。」傳統木匠需要三年方能出師。剛開始,只能幫師傅打打下手,等技術嫻熟了能幫師傅帶小徒弟了。出師後,只要技藝嫻熟,再熬上幾年,就能自己帶徒弟了。(手拉鑽,俗稱三簧鑽)我們習慣性把傳統手工木匠稱為老木匠,把使用現代電動工具的木匠稱為新木匠或「釘子木匠」。「釘子木匠」只需三個月便能上崗,一個幹了一年裝修的木匠就能當師傅帶徒弟。
  • 阿木爺爺的64歲:做木匠,我剛剛入門
    阿木爺爺和他的兒子給出了回答。這是一對來自魯西農村的木工父子,因為偶然,在網絡上走紅,誘惑湧來,他們有機會抓取到更迅速和直接的收入,但他們拒絕了,64的老木匠說,自己在木工行業,只算剛剛入門,他還有很多東西要學;32歲的小木匠說,人們對於傳統技藝的肯定,讓他重新打量曾習以為常的木工活,重拾了幼年跟在父親身後學習木工活的樂趣。慢慢走,他們有定力。
  • 上海都是小木匠
    就在此時,小木匠的娘端來一碗酒釀圓子:「好啦,歇歇吧,看你額骨頭上都是汗呢!」為娘的心痛兒子,其實還有點向左鄰右裡炫耀的用意:瞧我家的小赤佬,手藝活還不錯吧!上海人呀,不是一貫的養尊處優嗎?不是吃不起苦的嗎?為什麼在那個時候卻自討苦吃地做起木匠活呢?唉,說起來都是淚啊!哥那會就在弄堂裡做過木匠活的,那麼就聽哥從頭說起吧。
  • 一位木匠的轉型——當代傳統手藝的生存現狀
    今天,我們通過一位川北木匠的經歷,來看一看其中一些原因。1.學徒生涯木工向小光,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人,1982年高中畢業後,就在安州區秀水鎮拜了師父,跟著師父學習木匠手藝。來到安昌後,自己也收了個徒弟,繼續做家具。因為向小光的木工手藝好,做的家具美觀耐用,迅速在當地積累起了良好的口碑。90年代的安昌鎮,60%以上家庭的家具,都出自向小光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