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堅守木梳製作60年 用匠心傳承傳統手工技藝

2021-03-01 山西新聞網視覺志V

兩年半本土最受歡迎的原創圖片新聞公號

一鍵 關注,感受山西攝影報導者的力量

視覺部主任微信:kingbackL

圖片採編投稿郵箱:sxrbsjz@126.com

■點擊關鍵字獲取更多精彩:

85後變性藝人|中國版「歐巴馬」|古代道士的現代修行|探訪女居士|美女紋身攝影師|美女記者轉型做婚禮|三個人的學校|男扮女反串|90後美女射箭教練|五旬女警玩健美|「麻糖」老朱|璐璐的醋藝人生|未婚媽媽「夫人秀」|美女木藝匠|晉劇大武生|女舞者開賓利送外賣|探秘男科醫院女護士|超五星酒店美女保安員|延安走出「紅孩兒」|「無指」老師山區養蜂育人|夜店美女總監月入五萬|美女教師山頂幼兒班|90後美女愛北路綁子|探秘天下鑼鼓第一村|90後女廚師月入過萬|女研究生首登擂臺搏擊|交城女孩蛻變北京酒店老總|獨臂養蠶人|夜店女DJ|豐胸4000例年薪百萬|

《攝氏度》第710期

欄目主編/劉昱

山西新聞網特約攝影師/李現俊

本期責編/王琪、張春穎

山西新聞網視覺部出品

今年76歲的師貴生老人,是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南辛店鄉南辛店村一名普通的農民。其祖上是做木梳的手藝人,幼小就在父輩的耳濡目染下,學習手工梳子製作技藝。17歲時,便可以熟練地製作木梳了。在南辛店木梳鼎盛時期,隨著師家後裔的遷移,曾流傳到山西文水和陝西韓城一帶,甚至傳到了內蒙、甘肅,並在當地發展成業。如今,師貴生老人雖然年事已高,但依舊保持著祖祖輩輩手工制梳的初心,每天都在堅持手工製作木梳,為的就是讓這項傳統手工技藝能夠更好的傳承發展下去。2019年,南辛店木梳被評為襄汾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新聞網特約攝影師:李現俊)

南辛店村位於襄汾縣境內西北隅,西倚姑射山,東傍汾河水。據史料記載,南辛店,古稱木梳店。據明清兩朝編撰的《襄陵縣誌》記載:南辛店,人多作木梳者,又名木梳店。1937年的《中國實業志》山西卷中也記載了關於南辛店木梳產業製作、銷售資料。南辛店村曾流傳著「一村男人半村匠」的古話,說的就是家家戶戶、祖祖輩輩手工製作木梳的事兒。

南辛店村做梳子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現在手藝製作人普遍年事已高,年輕人對傳統工藝不感興趣,木梳製作手藝傳承困難,製作行業日益萎縮,行業經營十分困難,製作技藝面臨失傳。師貴生老人看在眼裡,痛在心裡:「如果在我們這代人手上把南辛店手工木梳製作的傳統技藝丟失了,將是最大的遺憾,首先對不起老藝人。」

為使這項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下去,師貴生老人自費組織村裡人去河南,進安徽,跑浙江,實地考察取經,最終大夥吃了定心丸,開始學習傳承木梳製作手藝。

董躍平和董建平兄弟倆在師貴生老人的鼓動下,最早加入到了製作木梳的行列。如今,半年過去了,他們的製作技術趨於成熟,家中木梳料胚存儲過萬件,還有了自己的名號,基本上具備了手工批量製作的條件,向師貴生師傅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手工木梳製作的效率很低,如果讓工廠代工,生產出模型之後再自己手工打磨,根本做不出自己想要的感覺。因為流水線生產方式跟手工製作差別很大。所以,最後師貴生老人還是選擇繼續純手工製作木梳。

梳子的製作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和審美取向。不同時期人們不同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情趣賦予了它獨特的文化意蘊和價值。新石器時代梳子上的裝飾工藝流行刻畫技術,在梳體上刻畫或鏤出弧形、S行等紋飾;商周時期仍以刻畫技術為裝飾主體,紋飾有雲氣紋、幾何形紋等;從戰國時期開始,梳子的裝飾出現了繪畫和浮雕工藝,通過漆描或雕刻,賦予了豐富的吉祥寓意和美好祝願。

梳子,古稱櫛,是梳子和篦子的總稱,齒稀的稱「梳」,齒密的稱「篦」,又合稱梳篦。梳篦與笄、簪、釵、環、步搖、風冠、華盛、發鈿、扁方並稱古代八大髮飾。在伴隨人類文明進步的進程中,一把小小的梳子,幾乎貫穿了整個人類發展的歷史。


師貴生老人常說:「做梳子憑的是手下的感覺,一拉一扯,都是有節奏的,身體還得配合好,聽聲音,鋸幾下,就知道鋸到啥地方啦。」

鋸、刨、銼、磨……數道工序之後,一把精緻的手工木梳就誕生了。據師貴生老人說:「做梳子不難,難在手工製作程序繁多,工藝要求極高,每天只能製作十幾把。」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現代機械化工具的運用,傳統手工技藝已逐漸萎縮幾近失傳,曾經久負盛名的木梳店已漸行漸遠,目前在南辛店村裡僅有一兩家還在從事木梳加工製作。

自古以來,製作梳子的原料有很多種,如象牙、骨、石、玉、銅、竹、木等。在南辛店,手藝人做木梳的原材料一般都選用上百年的木料,最常用的就是棗木。因為棗木的木質堅硬,紋理清晰,色澤柔潤,《本草綱目》就有記載,常用棗木梳梳頭可以活血健腦。

師貴生老人從去年開始就有意識地在鄉間收集所有以前用來製作木梳的老工具。接下來,他計劃再儘量多找一些原來做過木梳的老手藝人,辦個培訓班請老手藝人們來授課,把南辛店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下來,傳承下去,保護起來。

隨著時代的變遷,手工製作梳子技藝幾近失傳。近年來,當地積極發揮傳統木梳產業優勢,大力推動木梳非遺傳承和文化產業發展,在木梳製作傳承人師貴生老人的帶動下,更多的村民加入到了手工製作木梳行列,先後生產出高中低檔木梳20餘個品種,讓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師貴生老人介紹道,木質全紅的木梳,選擇原材料起碼得是樹齡上百年的老樹,寓意著鴻運當頭;木質紋理兩邊白,中間紅的木梳,寓意著白頭偕老;一邊白一邊紅的,就是一心一意。梳齒細密、體型最小的木梳是特意給當地婦女們做花饃時用的工具。

師貴生老人家裡面存放著大大小小製作木梳的工具,好多都有一百年的歷史啦!年輕人已經很難叫得出這些工具的名稱。師貴生將這些製作工具當作自己的兒子一樣倍感愛惜,每天做完木梳後都要進行檢查、維護與保養。

如今,師貴生老人和他的幾個老朋友已經開始帶徒弟,流傳在南辛店村「一村男人半村匠」的古諺語,已經逐漸成為了現實,對於未來,他們充滿了憧憬,期待木梳製作春天的到來。

視覺團隊&品質微刊-Vision

劉 昱
主 任|山西新聞網視覺部

TA說:「失敗的團隊沒有勝利者,勝利的團隊成就每個人。知道不等於做到,做了不等於做好,做了是零分,做到是百分。」

辦公電話:0351-4281473
個人微信:kingbackL
傳稿郵箱:sxrbsjz@126.com

宇 巍
副主任|山西新聞網視覺部

TA說:「有一種信仰叫做攝影,願更多的志同道合之士加入我們,共同開啟攝影創作之旅。」

辦公電話:0351-4281473
個人微信:yuweigsy
傳稿郵箱:sxrbsjz@126.com

張春穎
編 輯|山西新聞網視覺部

TA說:「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匯成我們精彩的人生。用鏡頭記錄美好的瞬間,用圖片講述身邊的故事。」

辦公電話:0351-4281495
個人微信:zhangchunying0929
傳稿郵箱:sxrbsjz@126.com

蘇 航
記 者|山西新聞網視覺部

TA說:「用不懼一格的構圖法則,不加修飾的鏡頭語言。自然、流暢、客觀且真實地講述身邊故事。」

辦公電話:0351-4281495
個人微信:a379949333
傳稿郵箱:sxrbsjz@126.com

陰 豪
記 者|山西新聞網視覺部

TA說:「只有好照片,沒有好照片的準則。對於偉大的攝影作品,重要的是情深,而不是景深。」

辦公電話:0351-4281495
個人微信:i-momoo

傳稿郵箱:sxrbsjz@126.com

王 琪
記 者|山西新聞網視覺部

TA說:「看有溫度的影像,做有溫度的採訪,進行有溫度的編輯,山西視覺志,與你同行。」

辦公電話:0351-4281495
個人微信:wmc4199

傳稿郵箱:sxrbsjz@126.com

1.發送作品至郵箱sxrbsjz@126.com,請將您個人真實信息(姓名、聯繫方式)附在郵件內。

2.添加《山西新聞網視覺志》公眾號Asxsjz,獲取更多。
3.支持我們,請轉發,請點讚。

4.如您有類似新聞線索、人物故事題材,請直接回複本公號後臺,或微信添加:kingbackL,我們將派攝影記者/攝影師跟進報導。

相關焦點

  • 留住手藝 堅守匠心,影像中的非遺傳承
    紀錄片中頭髮灰白的老人就是薛生金,他從事漆藝六十多年,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把已經失傳的平遙堆鼓罩漆工藝研究恢復成功,他兼取諸地之長,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流派。房晶十分認同師父的理念,「以前的作品大部分都是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到我師父這一代,他的角度又廣了一些,工藝上也開拓不少。」為了強調部分景物的層次感,薛生金用不同程度的金色、色彩點綴畫面,這是平遙所獨有的。
  • 【方志四川•傳統技藝】即將消失的技藝:傳統手工製作布鞋
    【方志四川•傳統技藝】即將消失的技藝:傳統手工製作布鞋 2020-09-13 0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尋找嶽西美》第九期:探尋手工粉絲製作技藝
    手工粉絲製作技藝傳承人儲誠林展示手工製作的粉絲嶽西網訊(融媒體中心記者 程暑煒 葉蓉)尋找嶽西美、尋根嶽西味,11月16日下午,由嶽西縣融媒體中心主辦、尋嶽記工作室承辦的《尋找嶽西美》第九期節目走進中關鎮中關村,探尋手工粉絲製作技藝。
  • 傳承匠心 致敬經典|陝西傳統手工書畫裝裱修復技藝傳承人餘江葦
    12月16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傳統文化體驗課正在進行,主講人是元典工坊創始人、陝西傳統手工書畫裝裱修復技藝傳承人餘江葦。  餘江葦,42歲,經過不懈努力,「傳統手工書畫裝裱修復技藝」在2015年成為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他本人也被評為非遺傳承人。  推開高大的仿古木門,步入位於滻灞生態區絲路國際創意夢工場的元典工坊,迎面可見便是仿建的古居明堂,四根巨大的柱子擎起整個空間。
  • 「匠心」鑄就 讓非遺和傳統技藝變身「潮品」
    小小剪紙把南京美景帶到世界各地;六合農民畫印上了時尚潮包和行李箱;南京雲錦被點綴在歐洲的高級家具上……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幾千年的歷史沉澱給這座城市留下了燦若星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流傳在民間的優秀傳統手工技藝。如何把藏在時光深處的傳統技藝發揚光大,讓它們走進千家萬戶,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 陳山村這位老人40多年來堅持用傳統手工製作彩燈
    而傳統手工製作的彩燈則是陳山香火龍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許多傳統手工藝術行業缺乏「新鮮血液」的補充逐漸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其中傳統手工製作彩燈的技藝也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在雅瑤鎮陳山村委會新村村,已經84歲的李福貴仍然堅守著手工製作彩燈的傳統手藝,至今已有40多年,經李福貴之手編織出來的彩燈無數,他是鶴山遠近聞名的彩燈手藝人。在傳統手工業逐漸被工業技術取代的大環境下,老人的堅持顯得難能可貴。
  • 傳承傳統技藝 老濰縣火燒土爐烤制
    城隍廟火燒一直是傳統土爐烤制而成,「城隍廟肉火燒製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王麗英在保證三鮮肉火燒老味道的基礎上,恢復製作出了十多種傳統老濰縣糖火燒、面火燒,喚起了很多老濰縣人兒時的記憶。7月27日,記者走進王麗英的火燒鋪,聽她講述傳承製作老濰縣火燒的那些事。
  • 搶救蒙古族傳統角弓製作技藝
    1999年,當時擔任內蒙古電視臺蒙古語衛視新聞記者的他,在赤峰市翁牛特旗那達慕大會中做採訪工作。一位60多歲的其木德老人,拿著一把珍貴的祖傳牛角弓參加比賽,諾敏第一次見到蒙古族角弓的真實面目,就被深深吸引。史料記載,蒙古弓箭延續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解放初期,角弓比賽給國家和內蒙古帶來了許多榮譽。但在1959年後,由於國內開始推廣國際弓,蒙古族傳統角弓逐漸消亡。
  •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張安秋:傳承古法技藝 堅守匠人匠心
    3月28日,張安秋在郫縣豆瓣傳統製作技藝示範生產區抹平翻曬的豆瓣。 中國網 李佳攝影中國網3月28日四川訊(記者 李佳) 300多年的歷史,郫縣豆瓣已深深融入到川菜的風味中,也成為川菜不可或缺的調味料,被稱為「川菜之魂」,其傳統製作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 三十年堅守!汝州這位藝人純手工製作樂器傳承文化!
    紫雲路街道郭營村許灣村的最北面有一個小獨院,院子主人是位70多歲名叫許佔川的老人,他每天在家手工製作二胡、大小三弦等傳統樂器,過著簡單而知足的生活。三四年的時間,許佔川跟著羅老闆學習了二胡、曲胡、板胡、古箏、手板等傳統樂器的製作方法,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老師傅。小院裡這間不足10平方米的客廳,掛滿了許師傅做的各式樂器。30多年裡,許佔川一直用老工藝、老方法製作,不敢改變絲毫。「一件樂器,要想奏出優美的音調,就要細細雕琢,精益求精。」許師傅說,製作過程更像是在雕刻一件藝術品,每一個步驟都馬虎不得。
  • 為何有的傳統手工製作「叫好不叫座」
    為鼓勵文化創新,充分挖掘柳州市地方民族文化資源,今年4月柳州市啟動了首屆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大賽暨2016年「三月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商品一條街活動,共有52個商家在60個展位上帶來了上百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產品,不僅有排簫、蘆笙、月琴等民族樂器,還有糖畫、刺繡、創意生活用品、民族服飾等。
  • 千錘百鍊銅鑼「匠心」 重慶梁平銅樂鍛造技藝非遺傳承人許國祥
    梁平銅樂鍛造技藝是一門傳統的民間手藝,也是一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時至今日,能夠做出銅鑼樂器的鍛造藝人屈指可數。今(31)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市梁平區了解到,在重慶市梁平區袁驛鎮柳河村六組,梁平銅樂鍛造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許國祥一直堅守和傳承著這項技藝,讓傳統銅鑼不斷發出「好聲音」,也讓更多人對這項傳統技藝有了深刻的認識。
  • 炒茶王葛如根:用傳承之心,守住手工炒茶技藝
    因為堅守,他們在這個喧囂的世界,顯得格外珍貴。一門手藝,就是一種活法,龍小塢將以《美麗城鎮·龍塢匠人志》系列,帶大家「尋訪」隱居在茶山間的「龍塢匠人」,記錄龍塢「美麗城鎮」建設中的「人文美」,一同感知匠心,走近傳統,重拾工匠精神。正是四月,漫山茶樹,清風過耳,龍塢的茶香直抵心間。
  • 新疆柯坪木勺:瀰漫在杏香裡的百年純手工技藝傳承
    這就是柯坪縣純手工製作木勺的魅力所在。這種用杏木製作成的小木勺,不僅是柯坪人祖祖輩輩傳承至今的餐具,還是柯坪獨具特色的文旅精美手工藝品,如今被列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漢唐時期,柯坪縣主要以放牧為主,後來逐步定居下來,林果業不外乎杏樹、梨樹和桑樹之類的果樹,特別是杏樹面積很大,每戶家庭都有種植或用杏木做家具等,並一直延續到今天。如今掌握這項純手工技藝的,大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其中買買提·卡德爾和艾拜都拉就是自治區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他們製作的純手工木勺,已成為今天流行的餐具和紀念品。
  • 福州老手藝人堅守傳統線面製作技藝 傳承記憶中的「古早味」
    在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後嶼鼓二村內,還能看到秉持用傳統工藝製作線面的老手藝人。 呂明 攝中新網福州1月13日電 (葉秋雲)「湯餅一杯銀絲亂,牽絲如縷玉簪橫」。線面是福州傳統美食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費時費力的手工製作線面已經慢慢地被機器取代,然而,在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後嶼鼓二村,還能看到秉持用傳統工藝製作線面的老手藝人。老線面師傅梁同光正同妻子吳麗珠忙碌著製作線面。 呂明 攝1月13日,鼓山鎮後嶼鼓二村一廟宇內,老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拉、扯手中的麵條。
  • 肩挑蒸籠走天下——探訪北岸蒸籠製作手工技藝背後的故事
    忠門蒸籠製作技藝作為傳統手工藝之一,承載著父輩及鄉民永恆的記憶。9月28日當天,記者前往北岸東埔鎮西山社區、度下村探訪蒸籠製作手工技藝背後的故事。1945年出生的林松富現年73歲,15歲始肩挑蒸籠從福州到江西、西安、西寧直至東北三省謀生創業,蒸籠製作技藝高超,授徒無數,是北岸蒸籠製作技藝傳承人之一;他嫻熟地展示蒸籠製作工序:先把炊柴竹片和藤條稍加浸水(避免製作時斷裂)後,再確定炊圍直徑,把炊料卷彎成圓圈,一圈套一圈,用炊夾鎖牢。炊圈鎖牢後,再把編織好的炊底鉗上炊圈,再安裝底骨,扎孔,用藤料把炊具扎牢。
  • 浙江衢州老手藝人半個世紀的堅守:彈棉花裡的匠心夢
    店內,一位老人身系大長弓、左手緊握長柄、右手握著一隻木錘頻擊在牛筋繩上彈棉花。這是彈棉花師傅汪有亮50多年堅守的日常。「彈棉花」傳統手工藝歷史悠久,元代就已有記載。彈一床棉被,需敲彈7000多下,利用彈弦的震動使棉花纖維打開,再將整床棉花作為整體進行敲彈。而後,用3000多根紗線固定棉花背面,最終經過打磨和縫製,歷經3個小時才能完成。
  • 高密撲灰年畫傳承人呂蓁立:匠心勾勒傳統之美
    高密撲灰年畫傳承人呂蓁立:匠心勾勒傳統之美。視頻剪輯:謝利媛 孫偉淦(實習)  紅紅火火中國年,神州大地樂團圓。中國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春節近在眼前。
  • 「老人活路」即將消失的手工傳承油紙傘!
    雲南騰衝縣固東鎮滎陽村,全村只有100多戶人家,油紙傘的製作工藝從中原傳入至今,已延續了近三百年的歷史。目前,村裡做傘的只剩下五六個老藝人,當地人把這門手藝叫做「老人活路」。1927年出生的鄭映海是油紙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鄭映海老人從8歲開始幫助家人製作油紙傘,至今依然固守著這一古老的傳統行業。因為手工製作油紙傘耗時長、價格低、勞動強度低,年輕人每天打工的收入遠高於此。只有幹不動農活的老人,只有老人閒著無事,做幾把來賣賣,現在兒孫都不大樂意接手。
  • 陽春老藝人張紹全六十載匠心製作紙紮獅子頭!
    這些傳統手藝在現代工業文明的衝蝕下漸漸被遺忘,甚至到了瀕臨消亡的地步。在陽春市春城街道北壇小區,一名72歲的老藝人將這門紙紮工藝代代相傳。他長年用靈巧的雙手,做出一個個扁頭獅、醒獅,一條條栩栩如生的巨龍,一匹匹龍騰虎躍的駿馬,一盞盞多彩的花燈……延續著這種面臨失傳的傳統手藝,而他的名字叫張紹全。